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科學傳播概論 科學傳播理論(一) 主講人:柯舜智 文化大學資傳系副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科學傳播概論 科學傳播理論(一) 主講人:柯舜智 文化大學資傳系副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科學傳播概論 科學傳播理論(一) 主講人:柯舜智 文化大學資傳系副教授 2013.10.30
科學傳播概論 科學傳播理論(一) 主講人:柯舜智 文化大學資傳系副教授

2 單元重點 兩級傳播理論 創新傳佈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

3 從早期傳播模式談起 Harold D. Lasswell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tist, 1948):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S source M message C channel R receiver E effect

4 從早期傳播模式談起 媒體被視為具有萬能的傳播效果,子彈理論(皮下注射理論)為主流。 1938年廣播劇「火星人進攻記」顛覆傳播萬能論的觀點。
顯然傳播效果的基本假設「刺激-反應」模式假定並不十分適當,也無法適切的解釋傳播的過程與效果。

5 親身影響–兩級傳播理論 Lazarsfeld當時任教哥倫比亞大學,他在1940年總統大選中,研究媒介在選民投票態度的改變扮演什麼角色。
研究發現,人們多半在選舉正式開跑前就已經決定投票的意向,在中途才「變節」的人並不多。 這些人之所以改變,不是因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傳播效果,而是人際親身接觸的影響,如親戚、朋友與團體的壓力。

6 親身影響–兩級傳播理論 Lazarsfeld 等人修正傳播萬能的模式,提出人際傳播的重要性,特別是意見領袖的中介效果。
早期的大眾傳播模式 兩級傳播模式 大眾媒介 大眾媒介

7 兩級傳播理論 主要假設 個人對媒體訊息的反應不是直接和立即的,而是經由社會關係轉達,並且會受到社會關係的影響。
在傳播過程中,有人是主動的訊息接收者與傳遞者;有人是被動者與依賴者。 主動角色者媒介使用較多,樂群性高 個人對媒體訊息的反應不是直接和立即的,而是經由社會關係轉達,並且會受到社會關係的影響。 人在社會中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他人互動的社會團體成員。 大學生流行用語 全聯貞子

8 兩級傳播理論 意見領袖鑑定法(Kztz, 1957) 自我任命法 成對分析 網絡分析 訪問法 訪問受訪者找出意見領袖 由受訪者自我認定
兩人受訪藉以分析意見領袖與追隨者 探討個人在社會人際關係網絡中的互動/地位…

9 兩級傳播理論-結論 1 2 3 不管在投票、購物、時裝、看電影或公共事務等各方面,親身影響往往大於傳播媒介的影響。
意見領袖與主題有關,有人只精通某一主題,少數人兼通多方面題材。 2 一般人習慣找與自己相似的人蒐尋資訊,只有在公共事務上較常找比自己社經地位高的人談。 3

10 兩級傳播理論-結論 4 5 意見領袖接觸傳播媒體較多,交遊廣濶,在社交場合較活躍,但也常是謠言的傳播者。
兩級傳播(two-step flow of comm.)太過簡化;影響的過程可能發生於好幾個階段。 5

11 創新傳佈理論 正當哥倫比亞大學提出「兩級傳播」的同時,愛俄華州的鄉村社會學家也分頭進行傳播過程的研究。
經過多年及多人的努力,由兩級傳播的人際傳播再加延伸及匯合,終於匯整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領域,統稱為「創新傳佈」(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創新傳佈是六十年代相當活躍的研究典範,代表學者為Everett Rogers。

12 創新傳佈理論-源頭 1943年Ryan & Gross發表論文,描述他們在愛俄華州兩個社區推廣玉米新品種的16年過程。
玉米開始推廣的前8年,速度緩慢,僅有少數敢冒險的農民肯試用。但之後突然大批農民跟進,在4年內,採用新品種的農民由10%增至80%,又歷經4年,全體農民都採用了。

13 愛俄華州兩社區農民採用玉米新品種的逐年累積百分比

14 創新傳佈理論-源頭 創新傳佈的過程呈S型累積曲線,中間4年的增長率遠比前8年或後4年顯著,代表了人際傳播的重要性。
因為此時試用的農民靠口碑把新品種的好處傳給其他人知曉,以至於一傳十,十傳百,四年間全體農民競相採用。

15 創新傳佈理論-源頭 使用者特徵 初期 傳播通道特徵 後期 早期採用者 晚期採用者 獲得新知,傳播媒體較為有用 決定要不要採用,
態度較開放,耕種面積較廣, 收入與教育程度較高,年紀較輕 較常閱讀吸收新知, 較常和推銷員打交道 早期採用者 晚期採用者 獲得新知,傳播媒體較為有用 初期 決定要不要採用, 人際親身影響力更大 後期

16 創新傳佈理論-發展 若干年後,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家(如Katz等人),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法,研究醫生如何採用新藥的傳播過程,也有類似的發現。
醫生們大致可分為「整合組」與「孤立組」。 「整合組」 的醫生完全融入人際傳播網絡中,彼此來往密切,靠口碑一傳十十傳百。 「孤立組」的醫生彼此來往不多,關係疏遠,採用新藥的速度遠比整合組慢。

17 創新傳佈理論 之後Rogers檢視了二千多份報告及三千篇相關論述,出版《創新傳佈》一書。
所以「創新」是從社會大眾的觀點出發,大眾認為「新的」事物或思想都屬之。 創新傳佈重視非大眾媒體的資訊來源(如親友),從影響認知、態度到行為上的改變。

18 創新傳佈理論 創新傳佈過程的內涵: 某種新事物 經歷一段時間 傳播者與接收者 透過某管道 在某社會體系內人們之間的運作

19 創新傳佈理論 (一)「新事物」包括新發明、新知識、新觀念等, 一般人在決定是否採納(採用)時, 通常會考慮以下因素:高鐵手機驗票 可試驗性
相對 利益 相容性 可試驗性 複雜性 可觀察性

20 創新傳佈理論 (二)傳播通道 大眾媒介適宜新觀念與新事物的 訊息傳佈,速度快,範圍廣,但 回饋量低。 人際傳播能克服選擇性暴露的過程
大眾傳播改變認知較有效,但人際 傳播改變態度和行為較有效。

21 創新傳佈理論 (三)新事物對個人傳播過程歷經的階段 1.知曉(knowledge)-指個人得知某項創新的存在
2.說服(persuasion)-個人對創新產生採用或拒絕的 態度 3.決定(decision)-個人進行觀察、請教專家…等方 式,決定是否採用. 4.施行(implementation) – 個人開始試用新事物或 嚐試新觀念. 5.確定(confirmation) – 個人於試用一段時間後,決 定繼續採用或中止使用. 桂格 鄭弘儀 桂格吳念真

22 創新傳佈理論 (四)傳播者與接收者特質 新事物的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如果同質性愈高, 彼此的認同感與移情能力愈強,則新事物的傳 佈愈能成功。
但新事物仍難免由「高知能者」傳給較低知能 者,所以「同中求異」是最有效的傳播方式。 即雙方在某些關鍵性的特徵具有共同性,但在 其他特徵保持適當的相異性。桂格于美人

23 創新傳佈理論 Rogers依人的創新性程度,分為5類: 1.創新者(innovators) – 具冒險精神
2.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 – 受人尊敬 3.早期跟進者(early majority) – 深思熟慮 4.晚期跟進者(late adopters) – 疑神疑鬼 5.落後者(laggards) – 保守傳統

24 創新傳佈理論 愈早採用者具以下特質: (1)社會範疇性 - 較高教育程度、較高社經地位、向上的社會流動程度較大、擁有(或任職)較大的組織、從事專門化工作. (2)個人特質 – 移情能力較強, 不墨守成規, 講理, 智力高, 支持變革, 支持教育與科學, 成就動機較高, 具冒險精神… (3)傳播行為 – 社會參與較多, 國際化, 與他人交往較密切, 使用大眾媒介較多, 人際傳播頻繁,尋求資訊較活躍, 對新事物認識較多, 成為意見領袖的機會較大…

25 社會學習理論 Albert Bandura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研究大眾傳播效 果的理論之一。 Bandura認為人類的學習是個人與其特殊的社 會環境持續交互作用的歷程。 即人類的行為大都經由學習而來,個體自出 生就無時無刻、不知不覺中學習他人的行為, 這一連串的學習活動,所涉及的刺激反應, 都是社會性的,所以被稱為社會學習,而這 種學習是個人學習社會行為的主要途徑。 喜洋洋 校園阿魯巴 baby

26 社會學習理論 學習並非來自「強化」,而是觀察和模仿。
特別是兒童與青少年,正處於模仿學習的階段,媒體所傳播的內容,容易引發學習的動機。冰火 Mr.Bean 大眾媒體的傳播效果透過社會學習歷程影響閱聽人,包含價值觀、對某事物的看法、穿著、性別反應、品味等;以及社會角色的扮演與人際互動。置入性行銷乖乖

27 單元結束 謝謝聆聽 柯舜智 scketw@gmail.com


Download ppt "科學傳播概論 科學傳播理論(一) 主講人:柯舜智 文化大學資傳系副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