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課、為什麼要有通識課程? 授課老師:張文亮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課、為什麼要有通識課程? 授課老師:張文亮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課、為什麼要有通識課程? 授課老師:張文亮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2 為什麼要有通識課程? 如果一個科系,都是知識浩瀚大海中的一個海島, 但願在海島間有通航的船隻。 如果每一種學門,都是聳立在峽谷間的一根大柱, 但願柱子之上有橋樑的橫跨。 如果每一個課程,都有自己的主旋律, 但願還可以譜成一首交響曲。 如果在每一個專業,都有自己獨特的招數, 但願這些招數之外還有靈活的變化。 如果每一份學習,末了像是給與一朵花美麗的裝扮, 但願有一個地方,能夠呈現花園的繽紛。 有這種花園嗎? 這是通識課程的夢想。 by張文亮

3 一個夢想,點燃火花 1862年美國「贈地大學」(land grant university)法案
主要推動者:教育家唐納(Jonathan Baldwin Turner, ) 畢業於耶魯大學,創辦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

4 一個夢想,點燃火花 林肯稱唐納是:「語言學教育唯一的老師」
唐納後來離開教職,成為廢奴運動的領袖與熱心的社會改革家。為了奴隸解放,挑戰到美國聯邦制權力的基礎,爆發了南北戰爭( )。 當時大學都是私立,數目也少,學費很貴,以致全國文盲者佔95%,受大學教育低者於1%。 唐納認為推動國家進步的首要之務,不止是解放奴隸,而需要讓大學教育普及化 呼籲州立大學的設立,林肯也大力支持他。

5 選修課與通識課程的萌芽 1865年,給教育部「常設委員組織」(The Committee on Permanent organization)的報告書:「但願來自農場的學子,在大學不祇學到種植的方法,也能夠瞭解作物、辨認土壤、明白氣候、大氣的變化,知道耕作的地方是在地球的什麼經緯度上…他們在耕種時,白天可以知道田邊的樹木花草,夜間他抬頭,可以知道天上星辰的運轉,這是大學教育的目的。」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6 選修課與通識課程的萌芽 科系存在的價值是屬於學生,學生存在的價值不是屬於科系 學生學習的目的不該受到科系藩籬的限制。
那個科系可以教這麼廣闊的知識?他讓學生在不同科系,有跨系選修課程的自由,這是選修課與通識課程的萌芽。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7 領袖的培育 1870年後,工、商業發展、市場競爭 大學科系=職業類別的代名詞? 科系教育=職場代工的培訓? →唐納的理想祇剩「選修課」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8 領袖的培育 1870年南北戰爭之後,工、商業也發展迅速,市場的影響廣大,大學科系教育的理想,幾乎擋不住外界的壓力,成為職業類別的代名詞,或是職場代工的培訓處。末了,唐納的理想祇剩「選修課」,給學生一點選修的自由。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9 領袖的培育 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
第一任校長:哈潑(William Rainey Harper, ) 科系職業化是將知識零碎化,失去大學培養領袖人才所需的宏觀與遠見, 「愈學愈多,知道卻愈來愈少。」(learning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

10 領袖的培育 領袖的培育需: 整合所學,產生新領域的洞見與創新; 整合事實與價值,才能產生管理領域、文化領域與工程領域等的領袖;
整合道德、倫理與信仰,才能引發學生向上的自覺(self-consciously to promote student)。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11 領袖的培育 因哈潑早逝,「整合才有廣泛的影響力」這概念很快的被遺忘,祇留下「服務課程」成為改革的遺跡。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12 站在文化與社會的基礎上 1919年,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厄斯金(John Erskine, )教授認為文學是每一個科系需要具備的人文素養 提出「百本經典閱讀」,要求學生用兩年讀完其中的二十本,並提出要有通識教育, Columbia University

13 站在文化與社會的基礎上 通識教育的第一門核心課程(core cunicuium)
「當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文化可以幫助每個學生有更深的學習, 「自我、人與社會」(Self, person and society): 以社會學寬廣的角度,綜合各專長的學科 口號:「教育核心是連結不同領域,才能給學生正確判斷的基礎。」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14 站在文化與社會的基礎上 近代通識教育最有影響力的推動者是哈金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 1899-1987)
1945年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 許多擁有管理,技術專長的人,一失業就一蹶不振,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不知道還能做什麼?使他在1945年成為芝加哥大學校長之時,提出教育是讓學生學到最重要,有關人生的法則,而非祇限短暫實用的技術,與一時熱門的學科。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15 站在文化與社會的基礎上 「教育是讓學生學到最重要,有關人生的法則,而非祇有短暫實用的技術與一時熱門的看法。」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16 通識教育的格局 「學術管家」(academic housekeeper) 重拾哈潑校長所提的通識課程
通識教育需超過科系更大的課題來教,強調科學的人性面,與科學發展背後的文化、社會等因素。 通識教育是為認真的學生而開,因為更大格局問題的思索,走出自己科系的學習將是一種撕扯般的痛苦學習歷程,如果沒有認真學習,將無法體會其精髓,不過對學習者末了卻是值得。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17 以通則應萬變 通識課程在1980年代之後,才被普世的大學所接受, 關鍵:了解通識教育的底價值與意義&時代演變
時代改變迅速,高等教育不斷承受教導要符合時代發展的壓力 但,誰能知道時代要從哪個方向發展? 不變的:教師、科系、必修課、實習課、選修課 應變的:通識課程 臺灣大學 張文亮攝

18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Wiki User ThaddeusFrye
2011/09/23 visited Wiki User NeverCry 臺灣大學 張文亮

19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臺灣大學 張文亮 Wiki : William Rainey Harper
臺灣大學 張文亮 Wiki : William Rainey Harper 2011/09/23 visited Wiki : Columbia University

20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臺灣大學 張文亮


Download ppt "第一課、為什麼要有通識課程? 授課老師:張文亮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