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國醫學生命觀的形成 兼論中醫胚胎學-始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國醫學生命觀的形成 兼論中醫胚胎學-始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醫學生命觀的形成 兼論中醫胚胎學-始生
中國醫學生命觀的形成 兼論中醫胚胎學-始生 三總中醫部 林政憲

2 在這堂課裡,我要學會…

3 授課綱要 生命觀是什麼? 生命價值的研究 中醫生命觀的源流 中醫生命觀的特點 與現代醫學的比較

4 生命觀是甚麼?

5 生命觀探討什麼 生命觀是個人對生命的觀點或看法。 生命觀所問的問題是人從何而來,死後到何處去,生與死有何差別,人的意義、目的、價值和功能為何
人為何活著,人活著可以做什麼,人生應追求什麼,人生的終極目標何在,何為人生真諦。 簡言之,生命觀探討的是出生、死亡與生死之間的事,即生從何來、死到何處、生死之間該做何事。 Reference:生命觀之生成及建構/黃政傑

6 個人最喜樂/感動/舒適的經驗?

7

8

9

10

11

12

13

14 生命價值的相關研究

15 「幸福感」(Happiness)研究 從1938年開始,追蹤了724位成人,每一年研究團隊都會詢問研究對象的工作、生活、健康等狀況。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教授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 (第四個主持人) 原先的七百多位受測者中,至今還存活的大約有60位,而他們也都已經九十多歲。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教授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 (第四個主持人)

16 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 I. 孤單有害,社交活躍有益健康 II. 友不在數量多寡,而在關係深淺
與家人、朋友、社群保持較多聯繫的人,心靈比較快樂、身體也較健康;研究也顯示,社交活躍的人比較長壽。 II. 友不在數量多寡,而在關係深淺 我們在人群、聚會或婚姻中也會感到孤獨,所以真正重要的是:關係的「質」。高衝突的關係對我們的健康有負面影響 根據研究,人們進入五十歲時,影響他們日後的健康狀況的,不是膽固醇高低,而是他們對目前所在關係的滿意度。 III. 良好關係不只保護身體,也保護腦力 研究顯示,是否能在年老時感受到仰賴與信任另一方,對於腦部健康有重大影響。八十幾歲的老先生若能感覺到有可以依靠的對象,他的記憶力就能更長時間地保持清晰。 從這個75年研究結果所得的智慧,在在說明了關係的重要—最快樂健康的人是與家人朋友擁有親密關係的那些人

17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驅使人類的是若干始終不變的、遺傳的、本能的需要,這些需要不僅僅是生理的,還有心理的,他們是人類天性中固有的東西,文化不能扼殺它們,只能抑制它們。人類的需要是以層次的形式出現的,由低級的需要開始,逐級向上發展到高級層次的需要。

18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對他人有貢獻是自己幸福的唯一方法。
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如果他不能體認人類的重要性是依他們對別人生活所作的貢獻而定,那麼他就很容易孕育出錯誤的意義。

19 三種容易錯誤意義的情形-from阿德勒 器官缺陷的兒童: 被驕縱的兒童: 被忽視的兒童:
別人無法了解他們的困難,使他們變得只對自己有興趣,而成為失敗者 被驕縱的兒童: 他們多會期待別人把他的願望當法律,他不必努力就會成為天之驕子,所以當他進入一個眾人不是以他為中心的情境,且別人也不是以體貼他的感覺為目的時,他就會覺得世界虧待了他,往往覺得社會對他們充滿敵意,而想要施與報復 被忽視的兒童: 他們從不知愛與信任感為何物,只因社會曾對他冷漠,他就誤以為它永遠是冷漠的,所以他不但懷疑別人,也不能信任自己,當他面臨生活問題時,他總會高估其中的困難,而低估自己應付困難的能力及旁人的善意與幫助

20 生命的價值在為大我效命 在生死之間,人所要尋找的是如何能夠超越個體存在與成就,促進群體和社會的永續生存和發展,找到生命的方向與意義,讓個人有形且有限的生命,轉化成為社會無形且無限的生命,化一己享樂而為眾生幸福,留名千古,績業永著。 生命關注的不只滿足活著的現世、現實與經驗而已,更重要的是永續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的理想與價值。 Reference:生命觀之生成及建構/黃政傑

21 中醫的生命觀的源流

22 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 從殷商到西周 生命來自祖先,延續生命的方法-向祖先祈禱 祈求的對象為宗族群體(非個人壽考) 春秋時代
生命來自於祖神之上的天帝 個人行為關係生命:「透過封建體制的威儀或精神狀態」 戰國時代 生命靠個人努力來追求 節適養生或追求長生(養神與養形) Reference:從眉壽到長生/ 杜正勝

23 殷商至西周的生命觀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殷商時代對身體與疾病的認識仍以體表為主,生死之交仍歸於宗教解釋(占卜禱祝) 詩經中有儀式紀錄: 生人扮演鬼神(惟人鬼有尸),場所在宗廟 “祝”與”嘏”: 上祭祖考,下祭子孫。以老耈無疆、以介眉壽等等為禱詞 武王战胜殷纣的次年,天下统一之业尚未成功,武王患病,身体不安,群臣恐惧,太公和召公就想虔敬地占卜以明吉凶。周公说:“不可以令我们先王忧虑悲伤。”周公于是以自身为质,设立三个祭坛,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命史官作册文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周王发。辛劳成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以旦代替周王发。旦灵巧能干,多才多艺,能事奉鬼神。周王发不如旦多才多艺,不会事奉鬼神。但周王发受命于天庭,要普济天下,而且能使你们的子孙在人世安定地生活,四方人民无不敬畏他。他能使天赐宝运长守不失,我们的先王也能永享奉祀。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听从您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周公命史官作册文向太王、王季、文王祝告要用己身代替武王发之后,就到三王祭坛前占卜。卜人都说吉利,翻开兆书一看 ,果然是吉。周公十分高兴,又开锁察看藏于柜中的占兆书,也是吉象。周公即进宫祝贺武王说:“您没有灾祸,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需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此所谓上天为天子考虑周到啊。”周公把册文收进金丝缠束的柜中密封,告诫守柜者不许泄露。第二天,武王霍然痊愈。

24 春秋時代-論語中的生命觀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司馬牛猶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諸侯取代天子,禱詞從國祚到個人壽考 祝禱的對象從祖神到天神 天神的臣工: 從蓐收,句芒到司命(楚辭) 孔子生重病,子路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答:「有。我祈禱天神地神保佑您平安。」孔子說:「我早就祈禱了。」

25 人生受命於天-史記 孟嘗君列傳 初,田嬰有子四十餘人。其賤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嬰告其母曰:「勿舉也。」其母竊舉生之。及長,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文於田嬰。田嬰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嬰默然。文曰:「必受命於天,君何憂焉。必受命於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嬰曰:「子休矣。」

26 威儀舉止可以預測生死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三十一年春,王正月,穆叔至自會,見孟孝伯,語之曰:「趙孟將死矣。其語偷,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若趙孟死,為政者其韓子乎!吾子盍與季孫言之,可以樹善,君子也。晉君將失政矣,若不樹焉,使早備魯,既而政在大夫,韓子懦弱,大夫多貪,求欲無厭,齊、楚未足與也,魯其懼哉!」孝伯曰:「人生幾何?誰能無偷?朝不及夕,將安用樹?」穆叔出而告人曰:「孟孫將死矣。吾語諸趙孟之偷也,而又甚焉。」

27 舉措「失魂落魄」關乎生死 -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
明日宴,飲酒,樂,宋公使昭子右坐,語相泣也。樂祁佐,退而告人曰:「今茲君與叔孫,其皆死乎?吾聞之:『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28 節適以養生 -管子-內業 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節適之齊,彼將自至。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見,其徵不醜。平正擅匈,論治在心,此以長壽。忿怒之失度,乃為之圖。節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臧。大攝,骨枯而血沍。充攝之間,此謂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 吃东西最好不要吃饱,心思最好不要用尽,调节得当,生命自会到来。人的生命,是由天给他精气,地给他形体,两者相结合而成为人。两者调和则有生命,不和就没有生命。考察“和”的规律,它的真实情况是不可能看得见的,它表现的征象是不能类比的。但能使平和中正占据胸怀,融化在心里,就是长寿的来源。忿怒过度了,应该设法消除。节制那五种情欲:耳、目、口、鼻、心、除去那两种凶事:喜、怒,不喜不怒,平和中正就可以占据胸怀了。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生命有失,一定是因为喜怒忧患。可以说,制止忿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控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么都比不上虚静。内心虚静,外表敬慎,就能恢复精气,精气也将大大地得到稳定。关于食的规律:吃得太多,就伤胃而身体不好;吃得太少,就骨枯而血液停滞。吃得多少适中,才可以实现舒和,使精气有所寄托,智慧能够生长。

29 立官者以全生也 -呂氏春秋 本生 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勿攖之謂天子。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則失所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備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則亦失所為修之矣。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不知輕重,則重者為輕,輕者為重矣。 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

30 死而不朽之出典 左傳 襄公廿四年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晉。范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范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  魯襄公二十四年春天,魯國大夫叔孫豹到晉國朝聘。晉國六卿之ㄧ的范宣子前往迎接,並向叔孫豹請教,他問道:「古人有說過:『死而不朽』是什麼意思呀?」叔孫豹還沒有回答,范宣子就逕自說道:「從前范氏的遠祖,在虞舜以前,是陶唐氏(唐堯);在夏朝時候,叫做御龍氏;在商朝時候,稱作是豕韋氏;在西周時代,名喚做唐杜氏;傳到了現在(春秋時代)就是在晉國擔任六卿之一、主管各諸侯國之間會盟事宜的范氏。如此,大概可以稱作『不朽』吧!」  叔孫豹聽完後,回答說:「就我所聽聞的,這應該稱作『世祿』,也就是世世代代擔任卿相、享受俸祿的家族。從前魯國有一個大夫,叫做臧文仲,在他死之後,他生前所說的話為人傳頌,這才稱得上『不朽』。我聽說臧文仲說過:『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意思就是說:『最好的方法是修養自身品德;其次是為國家社稷立下重大功勳;其三則是有足以為後人典範的嘉言、著作留下來』能有這三者(立德、立功、立言)其中之一,則足以成為後世楷模,即使歷時久遠,也不會被世人遺忘,這才夠格稱作是『不朽』如果只是傳承下祖先的姓氏、守護宗祠,使祖先世世代代、長久地享受子孫祭祀、永不斷絕。這在現今這個時代(春秋時代)哪一個國家裡沒有這樣的家族呀?所以說這只能算是有官爵、俸祿的大家族而已,不能稱作是『不朽』。」 

31 生命維持與血氣相關 左傳 襄公二十一年 夏,楚子庚卒,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訪於申叔豫,叔豫曰:「國多寵而王弱,國不可為也。」遂以疾辭。方暑,闕地,下冰而床焉。重繭衣裘,鮮食而寢。楚子使醫視之,復曰:「瘠則甚矣,而血氣未動。」

32 節宣其氣 左傳 昭元 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令,夜以安身。於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茲心不爽,而昏亂百度。今無乃壹之,則生疾矣。 《左傳·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 杜預 注:“湫,集也;底,滯也。”后以“湫閉”謂閉塞不通。 露:贏瘦弱

33 戰國時代的鬼故事 左傳 昭公七年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況良霄,我先君穆公之冑,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從政三世矣。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馮厚矣。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 趙景子問子產:「伯有還能成為鬼啊?」子產說能啊,人剛死的叫魄,有了魄,陽氣成為魂。人享用的萬物精氣多,他的魂魄就強大,所以能精氣明亮(大概能是說能現形吧,像伯有和杜伯都被人看見了),甚至成為神明。普通人死了,他們的魂魄也能附在人生上成為惡鬼,何況良霄是先君穆公的後代,執政三代,我們鄭國雖然是個小國,但他的家族三代執政,享用的物品很多,取用的精氣也多,他的家族又大,所依靠的勢力大。況且他又暴死了,他能成鬼,不是應該的嗎? 原文網址:

34 鬼神的由來 禮記 祭義 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焄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 宰我說:“我聽到人們常說鬼呀神呀的,就是不知其涵義。”孔子回答說:“氣是神的旺盛,魄是鬼的旺盛。既祭鬼,又祭神,這便達到了聖人以神道設教的完滿境界。一切活著的東西都要死去,死後其體魄必然歸土,這就叫鬼。體魄腐爛於地下,化為野土;而其靈魂則發揚於上,成為看得見的光明,聞得到的氣味,感受到的淒酸,這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的精靈,也是神的存在的顯示。聖人就根據萬物的這種精靈,給它們取了個至高無上的名子,曰鬼日神,作為黎民百姓遵守的法則,於是黎民百姓都害怕鬼神,服從鬼神。

35 通天下一氣 莊子-知北游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

36 精氣的表現 呂氏春秋-盡數 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羽鳥與為飛揚,集於走獸與為流行,集於珠玉與為精朗,集於樹木與為茂長,集於聖人與為夐明。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之,因智而明之。 精气聚集在一起,一定要寄托于物体之中。聚集在飞禽上,便表现为飞翔;聚集在走兽上,便表现为行走;聚集在珠玉上,便表现为精美;聚集在树木上,便表现为繁茂;聚集在圣人身上,便表现为聪明睿智。精气到来,依附在轻盈的形体上就使它飞翔,依附在可以跑动的形体上就使它行走,依附在具有美好特性的形体上就使它精美,依附在具有生长特性的形体上就使它繁茂,依附在具有智慧的形体上就使它聪明。

37 形、精、氣、神的層次 管子-內業 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摶氣如神,萬物備存。能摶乎﹖能一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 有神自在身,一往一來,莫之能思,失之必亂,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將自來。精想思之,寧念治之。嚴容畏敬,精將至定。 圣人总是允许时世变化而自己却不变化,听任事物变迁而自己却不转移。能正能静,然后才能够安定。有一个安定的心在里面,那就能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就可以作为“精”的留住场所。所谓“精”,就是气中最精的东西。气,通达开来就产生生命,有生命就有思想,有了思想就有知识,有知识就应及时停止了。凡心的形体,求知过多,则失其生机。 能够专心一意在气上,就会象神明一样,可以把万物完全收存在心中。问题是人们能专心么?能一意么?能做到不用占卜而预知凶吉么?能够要止就止么?能够要完就完么?能做到不外求于人而靠自己解决问题么?思考吧!思考吧!再重复思考下去吧!思考不通,鬼神将帮你想通。其实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精气的最高作用。 本来有“神”存在心内,不过一往一来,难得猜测。但心内失去了神就纷乱,得到了神就安定。严肃地把心里的杂念打扫干净,“精”就会自然到来。纯洁思想记住它,宁息杂念疏理它,抱着严肃而畏敬的态度,“精”就会极为安定。得到“精”而不舍弃,耳目等器官就不会迷惑了。

38 形與神俱 史記 太史公自序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39 儒、道養生之辨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 人間世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 荀子 解蔽

40 養生的境界-無情 莊子 德充符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 莊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 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 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 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 選之形,子以堅白鳴。」 惠子對莊子說:“人原本就是沒有情的嗎?”莊子說:“是的”。惠子說:“一個人假若沒有情,為什麼還能稱作人呢?”莊子說:“道賦予人容貌,天賦予人形體,怎麼能不稱作人呢?  ”惠子說:“既然已經稱作了人,又怎麼能夠沒有情?”莊子回答說:“這並不是我所說的情呀。我所說的無情,是說人不因好惡,而致傷害自身的本性,常常順任自然而不隨意增添些什麼。”惠子說:“不添加什麼,靠什麼來保有自己的身體呢?”莊子回答說:“道賦予人容貌,天賦予人形體,可不要因外在的好惡而致傷害了自己的本性。如今你外露你的心神,耗費你的精力,靠著樹幹吟詠,憑依幾案閉目假寐。自然授予了你的形體,你卻以‘堅’、‘白’的詭辯而自鳴得意!”

41 臟腑的知識建立 莊子-德充符 自其異者視之, 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 萬物皆一也
就傳世典籍和甲骨金文而言,春秋以前對人體內部器宮的知識以心為主,其他臟腑猶相當模糊。但到戰國時代,尤其中期以後,中國人在這方面的知識卻有很大的進步。 中國古代對形體的知識是由表面部位逐漸認識到體內臟腑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社會文化的限制力量 Reference:形體精氣與魂魄/ 杜正勝

42 官止神行於經脈 莊子 養生主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枝經肯綮之未嘗微礙,而況大軱乎!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郤,通「隙」。窾,空隙。大軱,大骨頭、骨盤。

43 呼吸導引以養生 莊子 刻意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44 導引的基本原則 呂氏春秋 盡數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鬱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挶、為聾,處目則為眵為盲,處鼻則為鼽為窒,處腹則為張為疛,處足則為痿為蹶。 流動的水不會腐臭,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爛,是因為運動的原因。形體和精氣也是一樣,形體不動,那麼精氣就不流動,精氣不流動,那麼就鬱結住。鬱結在頭部就產生腫痛和頭風,鬱結在耳部就會產生重聽或耳聾,鬱結在眼睛就會有眼屎或看不見,鬱結在鼻子就會鼻塞,鬱結在腹部就會腹脹,鬱結在腳就會腳麻或腳痛。

45 疾病深入的層次-病理 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後五日,扁鵲複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複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複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46 中醫胚胎學-始生 靈樞 經脈論 雷公問于黃帝曰 禁脈之言 凡刺之理 經脈為始 營其所行 制其度量 內次五臟 外別六腑 願盡聞其道
中醫胚胎學-始生 靈樞 經脈論 雷公問于黃帝曰 禁脈之言 凡刺之理 經脈為始 營其所行 制其度量 內次五臟 外別六腑 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 人始生先成精 精成而腦髓生 骨為幹 脈為營 筋為剛 肉為牆 皮膚堅而毛髮長 穀入于胃 脈道以通 血氣乃行 始生(胚胎發展)的次序 穀入於胃指的是出生後的後天精氣補充

47 一氣而六名 靈樞 決氣論 黃帝曰 余聞人有精 氣 津 液 血 脈 余意以為一氣耳 今乃辨為六名 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
一氣而六名 靈樞 決氣論 黃帝曰 余聞人有精 氣 津 液 血 脈 余意以為一氣耳 今乃辨為六名 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 兩神相搏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謂精 上焦開發 宣五穀味 熏膚 充身 澤毛 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 腠理發泄 汗出溱溱 是謂津 穀入氣滿淖澤 注于骨 骨屬屈伸 洩澤 補益腦髓 皮膚潤澤 是謂液 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 是謂血 壅遏營氣 令無所避 是謂脈 運用生命觀中的「通天下一氣耳」的觀念來理解 先、後天精氣可以互相補充為用

48 壽夭之辨 靈樞 天年論 黃帝問于岐伯曰 願聞人之始生 何氣築為基 何立而為楯 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
壽夭之辨 靈樞 天年論 黃帝問于岐伯曰 願聞人之始生 何氣築為基 何立而為楯 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 岐伯曰 以母為基 以父為楯 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 黃帝曰 何者為神 岐伯曰 血氣以和 營衛以通 五臟已成 神氣舍心 魂魄畢具 乃成為人 黃帝曰 人之壽夭各不同 或夭壽 或卒死 或病久 願聞其道 岐伯曰 五臟堅固 血脈和調 肌肉解利 皮膚緻密 營衛之行不失其常 呼吸微徐 氣以度行 六腑化穀 津液布揚 各如其常 故能長久 人的形成條件:精、形、氣、神的結構 壽夭的關鍵:精、形、氣、神各循其常

49 善盡天年 靈樞 天年論 黃帝曰 其氣之盛衰 以至其死 可得聞乎
善盡天年 靈樞 天年論 黃帝曰 其氣之盛衰 以至其死 可得聞乎 岐伯曰 人生十歲 五臟始定 血氣已通 其氣在下 故好走 二十歲 血氣始盛 肌肉方長 故好趨 三十歲 五臟大定 肌肉堅固 血氣盛滿 故好步 四十歲 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皆大盛以平定 腠理始疏 榮華頹落 髮頗斑白 平盛不搖 故好坐 五十歲 肝氣始衰 肝葉始薄 膽汁始滅 目始不明 六十歲心氣始衰 苦憂悲 血氣懈惰 故好臥 七十歲 脾氣虛 皮膚枯 八十歲 肺氣衰 魄離 故言善誤 九十歲 腎氣焦 四臟經脈空虛 百歲 五臟皆虛 神皆去 形骸獨居而終矣 中醫不強調永生,而是人生不同年歲有不同的特質。認識特質後,予以適當的調治滋養。

50 中醫生命觀的特色

51 中醫生命觀的特色 以整體關聯的視角認知自然生命 關係求衡的思維認知 虛實互見、多態模式的思維認知
保持生命體的完整性,不破壞生命的自然狀態為整體 重視人與外部世界聯繫的整體 形氣神是統一的整體,相互依存為用 強調時間要素的整體 注重組合分析的整體恆動觀 關係求衡的思維認知 虛實互見、多態模式的思維認知 Reference: 中醫原創思維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王琦 劉長林

52 保持生命體的完整性 認識狗狗的方法 認識狗狗的另一種方法

53 重視人與外部世界聯繫的整體 天人合一 人定勝天

54 時間要素的整體 一個打十個? NBA長年冠軍是哪隊? 七十歲的時候呢?

55 關係求衡的思維認知 過猶不及 更上層樓

56 生命觀的比較:中醫與西醫

57 切除雙乳,預防乳癌發生 "Life comes with many challenges. The ones that should not scare us are the ones we can take on and take control of." — by Angelina Jolie 「生命本就存在著許多挑戰,但我們不該被那些可以預防並控制的事件給擊倒。」

58 現代醫學發展簡史(1) 18世紀上半的醫師接受17世紀笛卡兒、牛頓等人的機械論思想,以物質與運動來解釋人體功能。
18世紀中期生機論(vitalism)思潮崛起,不再把人體簡單地視為機器,而是具有生命力的組織。生機論把感覺運動都歸因於生物體內特有的生命力,19世紀初更發展到訴諸神經系統組織,來解釋思想情感等人類生命現象。既然受想行識都來自身體內在的生命力,無形無質的靈魂對於從醫學角度來理解人的生命與死亡,就成了可有可無之物,而為唯物論大開方便之門。 Reference:生命如同機器-現代醫學的生死觀/李尚仁

59 現代醫學發展簡史(2) 病理解剖與臨床醫學的興起
醫師對疾病的分類與診斷或許日益嚴謹精確,但除了外科手術有所進展之外,在治 療成效方面卻乏善可陳。當時醫學盛行的哲學是 「治療的虛無主義」(therapeutic nihilism):診斷出疾病之後,就仰賴大自然的治療力量讓病人恢復健康,因為醫師的外力介入通常沒有什麼成效。 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驗生理學和生物化 學崛起,把生理功能化約為物理原理和化學反應 的機械論又再度抬頭,靈魂在20世紀的醫學機械論已難尋容身之處。醫學史學者歐伯利(William Albury)指出,這時很多醫師與科學家認為人體 這部機器若保養得宜,是可以長久運作使用的。 因此,治療的虛無主義遭到揚棄,積極的介入才 是正道。 Reference:生命如同機器-現代醫學的生死觀/李尚仁

60 現代醫學的生命觀特質 背後的哲學是套機械論的生命觀。人體這台機器因為演化過程留下不少沒有用的零件,為了 避免這些累贅造成機器故障,最好事先把它們拿 掉。 除了拿掉多餘的零件外,一個更合理的想法 是更換壞掉的零件。醫學技術的發展確實讓這種 願景成為可能,器官移植或許是這種機械論生命 觀的具體表現。 現代醫學日益深入地形塑人們的生命經驗,醫療的目標則是儘量延後不可 避免的死亡。身體就像一部需要不斷維修的老機器,必須盡其所能不讓它故障停擺。 使用一切可能手段,盡可能延長機器的運轉 年限是否一定是件好事? Reference:生命如同機器-現代醫學的生死觀/李尚仁

61 梁漱溟:身體觀與生命觀 為什麼中西醫都是治病,其物件應是一個,但兩者竟是無法可以溝通的? 原因就在於看待人體生命的“根本觀念”不同。
但西醫無論如何解剖,其所看到的仍僅是生命活動剩下的痕跡,而非生命活動的本身;中醫沿襲道家的方法從生命正在活動時就參加體驗,故其所得者乃為生命之活體。 身體觀 生命觀 西醫 中醫 靜態的 動態的 可分的物質實體 不可分的整個一體 科學的、數學化的、可分的方法 玄學的、執行中不可分的方法

62 梁漱溟:身體觀與生命觀 科學但不一定真實,因為真實是動的不可分的,是整個一體的。在科學中恰沒有此“動”,沒有此“不可分”;所謂“動”“整個一體不可分”“通宇宙生命為一體”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聽,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 玄學恰是內求的,是“反”的,是收視返聽,向內用力的。中國玄學是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返用之於自己生命,使生命成為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於生命。 道家與儒家都是用這種方法,其分別在於“儒家是用全副力量求能瞭解自己的心理,如所謂反省等;道家則是要求能瞭解自己的生理,其主要的工夫是靜坐,靜坐就是收視返聽,不用眼看耳聽外面”。 中西醫學的“根本觀念”來源於中西方不同的哲學本體論。西方唯物論、唯心論兩大陣營是對立的,中國則是統一的,可稱為“唯生論”。生命本來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僅物心統一、身心統一,而且天人統一、物人統一。

63 Take Home Message

64 中國醫學生命觀 中國醫學的生命結構 中國醫學生命觀的特色舉例 中、西醫學生命觀的比較 形、精、氣、神的結構
保持生命體的完整性,不破壞生命的自然狀態為整體 重視人與外部世界聯繫的整體 強調時間要素的整體 中、西醫學生命觀的比較

65 中醫的生命結構觀點

66 生命:「合令」 形—結構 精—質量—陰 氣—能量—陽 神—控制(自控系統)

67 「生命」的第一個條件—形

68 形—中醫解剖 人體是由質能填充出來的,所以形體上的分類,與從物理的角度觀察有很重要的相關性。 中醫圖譜中的人←→西醫解剖圖
古代祭天儀式中,臟腑的排列方式是由巫醫決定的,左右位置和五行有關,是根據臟腑之間生物能的特點去做部位的安排。

69 形—五體 筋:是所有體內筋膜韌帶的組織,連接骨與肉的組織。
脈:《內經》提到「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指的是身體內傳遞水穀精氣的管狀組織。包括動、靜脈和淋巴管。 肉:指的是一般肌肉組織,如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皮:指的是人體和外界的隔開的介面,包括皮膚、呼吸道上皮、部分消化道上皮。 骨:指的是所有支持性結構。(人的心臟、豬的心都具有先天上決定的支持性纖維組織構成的骨骼系統)

70 「生命」的第二個條件—精

71 精—精、血、營、津、液 這五項是中醫所有質量基礎的來源。
《內經》:「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所以營出於中焦而到肺,從肺開始進入十二經絡營衛偕行,這是營氣的運送。走在脈內的為營,脈外的稱衛,所以營就是水穀之精。 營到肺脈之處部分變化而赤變成血,所以從肺脈開始,脈裡就具備了營和血。 中醫常營血並稱,因為血是從營化生出來的,之後就送到身體各處。

72 精—精、血、營、津、液 津和液是生理運作的產物,水穀中的水進入身體後在經脈三焦中運送,所以《難經》說:三焦是「水穀之道路,原氣之別使。」
淚、汗、涎、涕、唾,這些可經過經絡運送而出的都為「津」。 例如:營氣被送到皮毛腠理,此時衛氣把營氣外推,水分跑出來就稱為「汗」。→嚎啕大哭的小寶寶! 「液」在骨空之間(空指的是孔竅、孔隙),如腦脊髓液、骨關節液,具有滋潤、潤滑身體的功用。

73 「形」或「精」的層次與區別

74 「生命」的第三個條件—氣

75 氣 先天原氣:出生前就具備的。(腎) 呼吸精氣:來自出生後,開始呼吸。(肺) 水穀精氣:來自出生後,開始吃東西。(脾)
以上三者加在一起,合稱「元氣」是身體所有能量的來源。

76 「氣」的層次與區別

77 「生命」的第四個條件—神

78 神的「本體」 魂:「隨神往來謂之魂」歸於肝,是辨別力,可以辨識訊號。
神:「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歸於心,是一種感覺的能力。沒有感覺則兩眼無神。 意:歸於脾,是思考力,感覺之後辨別,辨別之後思考,思考之後才能執行。 魄:「並精出入謂之魄」歸於肺,是執行力。當精不足的時候,想熬夜也沒辦法,因為執行力是「並精出入」的,沒有體力是無法執行的。而精是由水穀精氣而來的。 志:歸於腎,有了執行力還要堅持下去,是一種堅持力。為何不能堅持,因為先天精氣不足。

79 神的「過程」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任是接收訊號,是心的作用。 「心之所憶謂之意」接受訊號之後,要去辨別,用從前記憶中的東西做比較。
「意之所存謂之志」存入訊號的意義叫做志。 「因志存變謂之思」根據存入的訊號以考量現在的狀況,做一個變化,叫做思。 「思之遠慕謂之慮」用思做一個長遠的計畫叫做慮。 「因慮處物謂之智」根據慮得結果來處理事情,叫做智。

80 「神」的層次與區別


Download ppt "中國醫學生命觀的形成 兼論中醫胚胎學-始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