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魚類生態學(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魚類生態學(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魚類生態學(三)

2 食性-魚類攝餌之類型 根據捕食之習性而分 掠食者(predators) 囓食魚(grazer) 濾食者(strainer)
吸食者(suckers) 寄生者(parasites)

3 食性-魚類攝餌之類型 根據捕食之習性而分(1) 掠食者(predators) 囓食魚(grazer) 濾食者(strainer)
捕食較大型之動物,具有銳齒足以捕捉食物,如鯊魚、金梭魚等。 囓食魚(grazer) 囓食岩礁或是珊瑚礁上之藻類葉狀體,或是他魚的身體之一部分如鱗片等;鸚哥魚、鰈魚即屬之。 濾食者(strainer) 以排列緊密之鰓耙過濾水中之有機質,如浮游生物捕食魚。

4 食性-魚類攝餌之類型 根據捕食之習性而分(2) 吸食者(suckers) 寄生者(parasites)
若干底棲生物捕食魚如鱘,其口部下位以利吸取底土表面(或泥中)之餌料生物。 寄生者(parasites) 動物界最不尋常及最高進化之一種捕食方式,如八目鰻,盲鰻及雄性深海鮟鱇(Ceratias)

5 食性-魚類攝餌之類型 根據所捕食之餌料生物種類之多寡而分 廣食性魚(euryphagic fish)
捕食多種多樣的餌料生物。 狹食性魚(stenophage fish) 捕食少數種類的餌料生物。 單食性魚(monophagic fish) 捕食單一種之餌料生物。

6 食性-攝餌適應 特化的攝食器官 唇、鬚、感覺器官、口部、牙齒、鰓耙、消化管。

7 食性-攝餌適應 特化的攝食器官 吸食者如鱘魚擁有肥厚之口唇。 如秋姑魚及鯰魚等之鬚部先端具感覺細胞以司味覺。 感覺器官

8 食性-攝餌適應 特化的攝食器官 感覺器官 掠食性魚類及浮游生物捕食魚,多賴視覺器官尋找食物。底棲生物捕食魚(Benthophages)則賴觸覺(如特化之絲狀鰭條)及味覺(唇及鬚)判定食物之方位。所有魚類均以內耳為其輔助器官。

9 食性-攝餌適應 特化的攝食器官 口部:依其構造及機能分成下列若干類型。 捕捉口 (grasping mouth)
吸盤狀口 (mouse from a sucker) 吸食口 (imbibing mouse) 碾碎口 (crushing mouse) 噬浮游生物口(planktonphagic mouse) 切食植物之口 (periphyton-eating mouth)

10 食性-攝餌適應 特化的攝食器官-口部: 捕捉口 (grasping mouth) 吸盤狀口 (mouse from a sucker)
口很大,顎骨、鋤骨等具銳齒。如梭子魚、鯰魚等。 吸盤狀口 (mouse from a sucker) 無顎,齒為角質顆粒狀,舌亦具齒。如半寄生性之盲鰻及八目鰻。 吸食口 (imbibing mouse) 口呈管狀延長,齒闕如,吸食水底底棲之無脊椎動物,如海馬、海龍等。

11 食性-攝餌適應 特化的攝食器官-口部: 碾碎口 (crushing mouse) 噬浮游生物口(planktonphagic mouse)
有些呈鳥嘴狀具強有力之牙齒,齒可成板狀(如魟) 、棘狀(鯰魚) ,以便碾碎具硬殼之貝類、珊瑚和棘皮動物等。 噬浮游生物口(planktonphagic mouse) 大型或中型,口不易動,齒小或缺如。如鯡魚。 切食植物之口 (periphyton-eating mouth) 口位於頭部腹面之一橫裂,齒缺如但下唇呈一尖銳之切緣,以利取食水草。

12 特化的攝食器官-牙齒: 形狀與食性有關,如石斑魚之牙齒呈多排之短而細尖之梳狀齒(cardiform) ,以利捕食底生大型甲殼類或魚類;獅子魚等之牙齒為細長之梳狀齒,稱絨毛狀齒(villiform) 。鸚哥魚之牙齒為鳥嘴狀而具切緣之門齒,以利切食藻類。鯛類具臼齒(molariform teeth) ,以利輾碎具硬殼之動物。鯉科魚類之咽頭部具咽頭齒(pharyngeal teeth) ,以適應期草食性之生活。

13 特化的攝食器官-鰓耙: 掠食性魚類之鰓耙數少而短,無法用以過濾水中之有機物質;浮游生物捕食魚之鰓耙數多而長,排列緊密如網,以利濾取水中之餌料生物。

14 食性-攝餌適應 特化的攝食器官 消化管 (胃及腸) 長度、構造依據食性而有差異。 胃: 魚食性魚類之胃部較延長,雜食性者多呈囊狀。
鯔魚胃之幽門部較肥厚,並特化成具研磨機能之砂囊。 幽門垂(pyloric caeca):能分泌酵素中和食物,掠食性魚類多具幽門垂,其數量之多寡與餌料生物之種類有關。

15 食性-攝餌適應 特化的攝食器官 消化管 (胃及腸) 腸: 浮游生物捕食魚之腸部約為魚體長之0.5~0.6倍 魚食性者0.5~1.5倍
貝類捕食者0.6~1.4倍 甲殼類捕食者1.2~1.3倍 草食性者3.7~6倍 底土生物捕食魚(bottom feeder)如鯔魚為1.2~1.3倍 鯊魚之腸部甚短,但其腸道內壁具發達之螺旋瓣(spiral valve)足以擴大吸收面積。

16 年齡與成長 年齡: 當魚類之成長率變化時,鱗片、脊椎骨、上後頭骨、鰓蓋骨、及耳石等骨質之年齡形質表面將形成記號或稱輪紋。
輪紋之形成可以反映出魚類成長率之季節變動。 年齡之查定對漁業生物學之研究頗有助益,尤以年齡之資料與體長體重之資料配合將使吾人更易瞭解資源之組成,魚類成長與生產狀況之關係,進而有助於推展合理之漁業管理。

17 魚類之壽命因種類而異(種別性) 短若某些鰕虎魚之一年,長若鱘魚(white sturgeon)之百年。

18 成長: 成長是指一族群之魚類經過一段時間後改變其個體之大小(體長、體積、體重)者。

19 研究方法 實驗 田野觀察 飼養標示過之魚於魚池或水族箱,定期觀察測量魚體大小之變化。
定期採集野生魚類之鱗片,並反推算(back caculation)魚類之體長,以推測其成長模式與自然環境之關係。

20 影響魚類成長之因素: 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 物理因子如水溫、鹽度、光照等、生物因子如餌料質地、大小、量之多寡、魚類生存空間或族群密度。
如魚類在生殖季節之體力消耗及絕食現象等。 上述之因素均為相互作用,魚類之成長並非單受某依因素之影響,可能受到兩種或更多因素共同影響。

21 水溫為促進成長之要因 光週期 直接刺激魚類腦下垂體之活動 加速餌料生物之增產(間接影響魚類之成長)
光週期夏長冬短,較長之光照能使魚類有充裕的時間尋求食物,並能影響魚類生殖腺之成熟

22 外在因素之影響魚類成長乃因其涉及內分泌系統
當秋冬生殖腺開始發育時,胸腺之活動為低溫所抑制,致基礎代謝率降低,然營養物質仍源源供應生殖腺之成長 春夏之交復因較長之光照影響內分泌,使魚類不再維持旺盛的成長率,但生殖腺持續成長成熟 在生殖季節並無食物短缺之現象 魚類成長之停頓與生殖作用息息相關

23 繁殖 魚類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s)
雄性主要為精巢,雌性主要為卵巢 多數魚類為雌雄異體(gonochorism) ,少數為雌雄同體(hermaphroditism) 精卵巢(testis-ova) 為精原細胞(spermatogonium)分裂成精子之過程中,多餘的營養物質儲積而成之肥大卵樣細胞 非真正之卵子

24 雌雄同體乃兩性生殖腺同時出現同一個體者 可分為三種類型: 雌性先熟(protogyny) 雄性先熟(protandry)
雌雄同時成熟(synchronous)

25 雌性先熟(protogyny) 精巢由卵巢轉變而來 性轉變(sex reverse) Ex. 隆頭魚、赤鯮、石斑
隆頭魚Coris julisy在體長為10 cm時為雌性,到13 cm時則轉變為雄性

26 雄性先熟(protandry) 如黑鯛(Acanthopagru schlegeli) 50 mm以下之稚魚均具有正常之精巢,超過50 mm則在精巢之內側開始形成卵巢腔,超過100 mm腔內開始有卵細胞生成。 此種雌雄同體之狀態大約維持2~4年,4、5歲時卵巢或精巢之任何一方即開始退化而成雌雄異體。 來自雌雄同體或雌雄異體的精子均有授精能力,但卵子僅有來自雌體者才有受精能力。

27 雌雄同時成熟(synchronous) 如墨西哥灣產之Serranus subligaris體長大於28 mm之個體其大型卵巢腹側有彎曲之白色精巢 7~9月間卵巢與精巢同時成熟 卵子與精子在水中行自體受精或異體受精

28 性徵(sexual characteristics)
生殖腺與其相關之局部如外生殖器等所呈現之性徵為第一性徵(primary sexual characteristics) 行體內受精者多屬之 如雄性鯊魚之腹鰭特化成一對鰭腳(clasper) ,雄性大肚魚前方若干臀鰭條亦特化成鰭腳,鱊魚(Rhodeus)之輸卵管延伸而成產卵管(ovipositor) (便於產卵於河蚌之外套腔) 第二性徵:多在魚類成熟時才形成

29 第二性徵: 如成熟雄性鬼頭刀、隆頭魚等之頭部隆起;多數完熟鯉科魚類之鰓蓋具角質之追星(nuptial tubercles) ;雄性星塘鳢第一背鰭第三棘呈絲狀延長;雄性海馬及海龍之腹面具特殊的育兒囊;雄性或兩性之隆頭魚、鮭、鱒、鰕虎魚等具特殊之婚姻色(nuptial coloration)


Download ppt "魚類生態學(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