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三章 主宰生命奧祕的分子
2
水稻 重要的農作物 以米為主食的人口占全球的1/2以上
研究水稻的基因體解碼,成立IRGSP「國際水稻基因體定序計畫」(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3
水稻 基因體(12對染色體):8億6千萬鹼基對 研究及改良農作物以增加糧食生產很有幫助
4
共有10個國家參與此一國際合作計畫,但只有5個國家(國旗排在染色體頂端的國家)完成一整對染色體的定序分析
我國完成第5染色體的定序及基因解碼
5
想一想 英國有條件的准許複製人獸胚胎 若科學家能從侏羅紀的琥珀化石中,取出蚊子吸取的恐龍血液,是否能讓恐龍再現? 請說出你的理由
6
現階段我國行政院衛生署規定以黃豆或玉米為原料之食品中,若有5%以上的基因改造原料,則應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字樣
但基因改造作物所製造之醬油、沙拉油、玉米糖漿、玉米澱粉等得免標示,為什麼?
7
孟德爾 研究豌豆種子的表現型(phenotype)是圓滑或皺縮型的變異,推測是由可遺傳的特定因子(現稱基因)所控制
孟德爾當初不知基因是什麼,它如何來控制遺傳性狀
8
現今科學家已知: 矮莖豌豆因缺乏一種合成吉貝素所需酵素的基因 不能合成吉貝素,故無法長至正常高度
9
科學家證明了主宰生命奧祕的分子是DNA 生物體藉DNA分子一代一代地複製和傳遞的結果,乃使子代與親代具有相似的遺傳性狀
10
DNA經由蛋白質表現特定的外型時,遵守著一個流程:
DNA的核苷酸序列→mRNA的核苷酸序列→胺基酸序列(特定的蛋白質)
11
蛋白質如何控制遺傳性狀 鐮刀型貧血症: DNA上之基因發生變異,而導致蛋白質結構發生改變,使其紅血球外形呈鐮刀形 正常人的紅血球是雙凹圓球狀
12
生物體內的基因:透過蛋白質來表現遺傳性狀
蛋白質:基因型與表現型的橋梁
13
第一節 核酸的發現
14
13-1.1 核酸為遺傳物質的發現過程 核酸的發現 1869年瑞典科學家米歇爾(Johann Miescher, 1844~1895):
核酸為遺傳物質的發現過程 核酸的發現 1869年瑞典科學家米歇爾(Johann Miescher, 1844~1895): 從病人傷口的膿中抽出酸性的黏稠物質 在細胞核中也發現有很多呈酸性的物質 當時稱為核素(nuclein),現稱為核酸(nucleic acid)
15
1902年美國人洒吞提出:基因位於染色體上 染色體:由蛋白質與DNA所組成 那麼遺傳物質究竟是DNA或蛋白質?引起生物學家很大的興趣
16
構成生物體的蛋白質由20種胺基酸組成,他們認為以不同數目和順序的胺基酸所形成的蛋白質
其種類遠比由四種核苷酸組成的DNA還多,且染色體上蛋白質的含量遠多於DNA
17
在二十世紀初,許多科學家都認為蛋白質是遺傳物質,而DNA只是輔助基因的複製和表現而已
18
性狀轉變 1928年英國醫生格里夫茲(Frederick Griffith, 1881~1941): 肺炎雙球菌的菌落型態:
光滑型(簡稱S型) 粗糙型(簡稱R型)
19
光滑型菌落: 具有莢膜 有致病力 能使寄主產生肺炎 粗糙型菌落: 不具莢膜 沒有致病力
20
格里夫茲 S型菌注入老鼠體內,老鼠會得肺炎而死亡 注入R型菌,老鼠不會患病 注入用熱殺死的S型菌,老鼠亦不會得肺炎
21
將已用熱殺死的S型菌與活的R型菌混合後注入老鼠體內,老鼠卻死於肺炎
22
這些活的、具莢膜的肺炎雙球菌究竟來自何處?
格里夫茲推論 死的莢膜雙球菌具有某種物質,可以使無莢膜雙球菌所產生的子代,其遺傳性狀改變而成為有莢膜的雙球菌 性狀轉變(transformation):這種遺傳性狀改變的現象
23
DNA是引起性狀轉變的物質 1944年美國細菌學家艾佛力(Oswald Avery, 1877~1955)等人:
共同致力於R型菌轉形為S型菌的性狀轉變研究
24
抽取用熱殺死的S型菌之DNA並與R型菌混合培養,則出現S型菌落(C組)
25
將其中三組分別加入RNA酶、DNA酶或蛋白酶處理
只有用DNA酶處理的組別無S型菌落生長(E組)
26
艾佛力等人於1944年共同發表引起性狀轉變的物質是DNA
28
想一想 圖13-2之實驗,C組若不加入R型血清,則觀察時會出現幾種菌落?
29
DNA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1952年美國科學家賀雪(Alfred D. Hershey, 1908~1997)和蔡斯(Marha Chase, 1927~2003):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蹤法 證明噬菌體的遺傳物質為DNA。
30
含放射性磷(32 P)的物質培養大腸桿菌,再以噬菌體感染,使培養的噬菌體核酸皆含放射性磷
含放射性硫(35 S)的物質培養大腸桿菌,再以噬菌體感染,使培養的噬菌體蛋白質殼皆含放射性硫
31
將這些具不同放射性的噬菌體分別感染無放射性的大腸桿菌
一段時間後用果汁機攪拌,以震落附著在細菌壁上的蛋白質殼,再經離心分離
32
大腸桿菌被帶有放射性蛋白質(35 S)的噬菌體感染後,大部分放射性物質存在上清液中,顯示噬菌體的蛋白質殼未進入細菌體內
32 P標記噬菌體核酸的這一組,大部分放射性物質存在於沉澱物中(細菌較重,沉澱在離心管底部),顯示噬菌體的核酸(DNA)進入細菌體內
34
賀雪和蔡斯推論: 噬菌體的蛋白質殼被留在細菌體外 DNA則被注入細菌體內 隨後再製造噬菌體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質殼
最後病毒的核酸與蛋白質殼再組合成病毒顆粒
35
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而非蛋白質 生物學家證明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 RNA病毒,由其他實驗證明其遺傳物質為RNA
36
想一想 將A、B兩品系的菸草鑲嵌病毒(TMV) A品系含RNA A及蛋白質A B品系含RNA B及蛋白質B
用生化的方法分別將A和B兩品系的RNA與蛋白質分離開來,隨後將RNA A和蛋白質B重組之TMV感染菸草葉,結果子代之RNA及蛋白質應屬哪一組?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