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五 初级阶段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五 初级阶段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初级阶段论

2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3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

4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认识我国国情的本质和关键所在。
也就是说,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5 什么是国情? 国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的综合。
从结构的角度看,国情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人口因素、民族构成以及传统、阶级状况、文化教育、历史特点、地理状况、自然资源、国际环境等。

6 国 情 构成要素 民族构成及传统 阶 级状 况 国 际环 境 历 史特 点 文 化教 育 人 口因 素 政 治制 度 自 然资 源
国 情 构成要素 自 然资 源 经 济制 度 地 理状 况 生产力 发展水平 民族构成及传统

7 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 。

8 A、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历程 A、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属于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范畴之内的。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只有极其原则的规定。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所论述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并作出科学论断指明了方向。

9 a、马克思、恩格斯 的天才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期。并将未来的共产主义按成熟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10 共产主义发展历程 马恩对共产主义 发展阶段的划分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过渡时期

11 b、恩格斯确立了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原则
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存在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应该灵活应用。

12 B、 前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a、列宁的科学 认识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等文章中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也作了新的探索。他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可以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再区分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

13 b、斯大林的超越认识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作出了超越现实的判断,于1936年宣布苏联已完成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基本上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之时。 斯大林( )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

14 c、后斯大林时代由超越回归理性的认识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宣布苏联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表现得更加急迫。在1959年苏共二十二大上公开宣称“这一代苏联人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标准是“土豆+牛肉”。 赫鲁晓夫( )的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15 勃列日涅夫不再强调向共产主义过渡,但却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的口号,标准是“鸡肉+牛奶”。
勃列日涅夫( )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16 安德罗波夫将“建成论”改为“起点论”,认为苏联社会尚处于发达社会主义的起点。契尔年科继承了安德罗波夫的“起点论”。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

17 戈尔巴乔夫提出以“有计划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取代了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成熟社会主义”的等提法。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但却在实际操作中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8 C、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a、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曲折探索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党的八大确定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成”,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然而,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希望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刮起了“浮夸风”、“共产风”。

19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 发展阶段的划分 比较发达阶段 不发达阶段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研究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20 b、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正确认识: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作出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这就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标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2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1979年叶剑英在纪念建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22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重新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前提到初级阶段问题有三次:第一次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次是十二大报告,第三次是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但是,这三次都还没有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

23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
“初级的阶段”,强调的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 十一届六中全会 “初级发展阶段”,把初级阶段同物质文明还不发达相联系,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上展开分析初级阶段奠定了基础。 十二大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而且对这一阶段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十二届六中全会

24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5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揭示初级阶段的根本特征,物质文明不发达。

26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方面的特征。

27 1987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客人时透露:   “十三大要阐述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28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的根据,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基本任务等,并且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9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历史阶段。

30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和深化了这一理论,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1 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出了两个突出的贡献:
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

32 2002年11月8日在党的十六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新局面》报告中指出:“ 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巩固和 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 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终于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着这一理论。

33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34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从社会性质上来界定;
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从社会性质上来界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是从社会发展水平上来界定。

35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6 第一,从发展水平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总特征。
人 均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772美元 3000美元 现代化标准 中 国(1998年)

37 第二, 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看,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82% 85%以上 现代化标准 中 国(1998年) 非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现代化标准 中 国(1998年) 45%以上 33% 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38 第三,从经济形态上看, 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39 第四 ,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现代化标准 中国(1998年) 12.5% 4% 大学生占20—24岁年龄人口比重 现代化标准 中国(1998年) 83% 80%以上 成 人 识 字 率

40 第五,从人民富裕程度看, 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41 第六,从地区发展差别状况来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42 第七,从社会主义改革来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43 第八,从精神文明建设来看, 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44 第九,从实现目标来看,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特征。

45 上述中,第一和第九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的总概括。概括地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阶段,也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6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47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a、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和重要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c、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有效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d、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自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

48 所谓“不够格”是指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未来新社会的水平。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是什么?时间多长?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所谓“不够格”是指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未来新社会的水平。

4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的时间 100年 49年 56年 2050年左 右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50年左 右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00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据邓小平的设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约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到2049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告结束。

50 第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客 观 依 据 历史前提:半封建、半殖民地遗产, 一穷二白的基础。

51 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 充分发展的 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 新民主主义 充分发展的 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52 第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客 观 依 据 现实国情:生产力比较落后。 2

53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54 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主要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主要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

55 一部分现代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的工业同时存在
  一部分现代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的工业同时存在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56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57 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状况同时存在
  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状况同时存在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58 第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客 观 依 据 当代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 3

59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60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矛盾

6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众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规定和支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趋势。
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解决。

62 沉痛的教训 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上,我们有过沉痛的教训。1956年,党的八大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但是,随后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仍然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结果导致中心任务移位,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63 邓小平指出: “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页)

64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65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 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66 党的基本路线的含义 党的基本路线即党的总路线,是党对一定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确定的途径和道路的总概括,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既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也是制定各项具体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67 从1948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曾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提出过四条总路线。
(1)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总路线   基本路线又称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纲领。 从1948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曾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提出过四条总路线。

68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48年我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69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我党提出的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0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年我党提出的总路线: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71 1962年我党提出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72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提出来的。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关系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提出来的。

73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如下概括: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4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是这条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75   “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 ,是对我国现代化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概括,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76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集中概括了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和总政策,是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77 坚持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
   坚持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 1

78 “ 四项基本原则 ” ,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 四项基本原则 ” ,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 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79 “ 改革开放 ” ,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条件,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 改革开放 ” ,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条件,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80    “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完成现代化任务的立足之点。

81   “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包含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要求,是我们的宏伟目标。

82 “ 一个中心 ” 与“ 两个基本点 ” 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83   江泽民指出:“ 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部内容,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我们就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84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纲领

8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8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的基本目标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8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的基本目标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8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的基本目标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89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90    “ 在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刻,必须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摘自 “十五大”报告)

91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发展战略

9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阶段、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等。

93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邓小平非常注意从战略上来思考和规划中国的发展问题。有人统计,在《邓小平文选》二、三卷中大约有86次使用了“战略”一词,在一至三卷中有1069次使用了“发展”一词。

94 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一)什么是“现代化” ?评价国家 工业化水平的国际标准是什么? 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现代化”是一个同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相联系的动态的综合性概念。

95 发展战略从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两步走”到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三步走”再到十六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格。

96 (1)“二步走”的发展战略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的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

97 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届人大一次会议 周恩来宣布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步走。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98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系统地阐述了分三步实现战略目标的台阶式发展战略。

99 第三步,就是在下世纪用30年-50年的时间在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GNP达到4000¥,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一步,人均GNP在8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解决温饱,人均GNP达到500¥;

100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不过使用的标准是GNP。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101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102 (3)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在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一、二步目标之后,对于如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了三个具体步骤 ——新“三步走”战略(“小三步”)

103 到21世纪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再经过十年的 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4 新“三步走”战略与老“三步走”战略之间 的关系 (a)两个“三步走”的共同点。 总体目标一致,而且都是实现总 体目标的具体步骤。
(b)两个“三步走”的承继关系。

105 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a、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b、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 和归宿。 c、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d、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106 (1)小康溯源及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终日劳动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战国时期,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提出了“大同”和“小康”两种社会模式。“大同”是儒家的理想社会。

107   在这个社会里,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社会和谐。“小康”则比“大同”低一个层次,是建立在小生产、小农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世袭社会,但社会稳定,治理有方,国泰民安。在近代,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曾把“大同”作为中国理想的社会模式。康有为历经18年之久,写出了贯通古今中外的《大同书》。

108  1979年12月 ,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首次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明确为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即“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特点就是不穷不富,日子好过。

109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b、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c、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d、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e、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 方米; f、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g、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h、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小康的量化指标

110 i、恩格尔系数50%; j、成人识字率85%; k、人均预期寿命70岁; l、婴儿死亡率3.1%; m、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n、电视机普及率100%; o、森林覆盖率15%; p、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小康的量化指标

111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既是发展战略,又是发展阶段,十六大报告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要经过今后20年的奋斗,逐步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转化。

112 低水平,是讲我国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到2003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1090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水平。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113 不全面,主要偏重于经济方面(物质层面),解决生存需要,还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需要,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很不够。

114 发展不平衡,是讲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等,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115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低 水 平 不 平 衡 不 全 面

116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内涵: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全面提升小康水平。
目标: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方面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PEG

117 全面小康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指标 全面小康标准 2000年情况 1、人均GDP >或=3000$ 854$ 2、恩格尔系数
<或=40% 46% 3、人均居住面积 >或= 25M2 城镇19M2 4、平均预期寿命 >或=75岁 71.4岁 5、高中入学率 >或=90% 普九面85% 6、城市人口比例 >或=50% 36.2% 7、非农劳动力比例 >或=85% 约50% 8、基尼系数 <或=0.35 0.403 9、贫困发生率 <或=5% 6.24% 10、社会保障覆盖率 城镇71.6%

1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a)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 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
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 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 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 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 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 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119 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 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
(b)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 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 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 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120 (c)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 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 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 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
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 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 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 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1 (d)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 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22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23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举措 (1)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世界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为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措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思想的重大发展。

124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第二,坚持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促进优生优育。第三,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第四,强化城乡污染治理。第五,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125 (3)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 关于西部地区的最新定义是由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被称为“10+2+2”模式。

126 我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都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差距,经济发展速度不同,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制定正确的区域经济政策,使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就成为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边疆稳定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7 (4)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战略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谋划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128 第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东北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中58项在东北;东北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东北积聚了全国很大一部分工业资产存量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拥有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是我国重化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东北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是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占有较大比重。人口占全国的8.3%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33%;二是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较为重要。2002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辽宁第7位,黑龙江第13位 ,吉林第18位;三是拥有巨大的存量资产。在东北,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187户占全国的10.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13241亿元占全国14.9%。

129 第三、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和举足轻重的骨干企业。东北三省电站成套设备占全国的1/3;东北三省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2/7 ,东北三省乙烯产量占全国的1/4;钢产量占全国的1/8;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的位次也比较靠前。

130 第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5; 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 商品粮占全国的1/3。
第五、拥有明显的科教优势和众多的技术人才。普通高校154所,占全国11.3% 。其中,本科院校78所,占全国12.4% ;专业技术人才210万人,占全国10%。 从以上这些鲜活的数字可以看出,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具有非凡的意义。

131 (5) “中部崛起”战略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地处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生产、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也是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产业基础较为完备,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31.2%。

132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 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中部 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第一、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第二、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第四、有利于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产业、人才等综合优势,进一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33 本 章 练 习 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辨析题 四、思考题

134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是在 ( ) B A. 十二大 B. 十三大 C. 十四大 D. 十五大

135 D 2. 现阶段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 ( ) A. 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 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2. 现阶段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 ( ) D A. 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 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6 B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跨度是指 ( ) B.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跨度是指 ( ) B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137 B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 B A.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 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D.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138 D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 A. 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 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 D A. 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 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C. 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D. 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 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39 6.按照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表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
6.按照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表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 C A.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阶段 B.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C.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 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D.已经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 发展阶段

140 7.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 ( )
7.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 ( ) C A.十一届六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五大

141 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关键是 ( )
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关键是 ( ) C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42 二、多项选择题 ACE B.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E. 坚持改革开放
1.党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是( ) ACE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E. 坚持改革开放

143 BD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 ) A.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 B. 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 ) BD A.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 B. 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 落后的国家 D.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E. 我国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

144 ACD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 ) A.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B.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 ) ACD A.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B.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 C.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E.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

145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是因为 ( )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是因为 ( ) BCD A. 它反映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B. 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C. 这是由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D. 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E. 它的战略目标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146 5. 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是 ( )
5. 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是 ( ) ABCD A. 为了解放生产力 B.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C. 要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D. 引起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E. 对原有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

147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社会主义国 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社会主义国 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48 四、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Download ppt "五 初级阶段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