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母題:香港消費者無可避免地 被促銷手法誤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母題:香港消費者無可避免地 被促銷手法誤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母題:香港消費者無可避免地 被促銷手法誤導
主題:促銷手法 母題:香港消費者無可避免地 被促銷手法誤導

2 研習原因 科技日新月異, 各類產品相繼冒起,競爭激烈。 隨著促銷手法變得五花八門,帶誤導成份之促銷出現,影響消費者
以消費者的精明對抗大企業的精心佈局究竟可行與否? 香港消費者是否無可避免地被促銷手法誤導? 政府有何責任? VS

3 誤導促銷手法:不省錢的優惠 前陣子看新聞報導,消委會公佈指有連鎖超級市場以「星期五大減價」的優惠招攬顧客;但實際上星期五所售賣的商品的價錢比平時「不減價」要貴得多。 細心想想,許多所謂的「優惠」都名不符實,令不少消費者受騙。

4 <不省錢的優惠>手法(一)-----假意減價
利用不少消費者「貪便宜」的心態 聲稱「大減價」、「大清倉」;但實際上,商品價錢有增無減。 許多消費者因為「大減價」而特意到商店購物,卻受騙買下更貴之商品。 因為客人及商品價錢都增加不少,商店從中獲利不少。

5 超市周五大減價反最貴 (星島)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06:30 (綜合報道) (報道)超市長期標榜大減價,但發現兩間大型超市的優惠並非最抵。其中一招是先加價,再提供「多買多送」優惠,但優惠期間平均價更高,以為趁低入貨的市民反而買貴了;另外是逾半超市貨品在稱聲「星期五大減價」時反而售價最貴,星期四才最抵買。 和兩間超市長期處於減價戰,經常以「多買多送」、「買一送一」和「加一元送多一件」作招徠。消委會去年十月至今年二月,研究百佳和惠康兩間超市二百八十八件貨品每日網上售價,發覺百佳和惠康分別有近七成二和五成半貨品,在星期五的平均售價最高,反而近半貨品星期四去買才最抵!消委會又發現,逾兩成貨品在星期五加價。 消委會指,兩間超市互相「跟價」,幾乎同日跟隨調整價格。三百七十五件貨品中,五十五件有跟價情況,以麵包蛋糕最常見,建議消費者多格價,並參考消委會的「網上格價一覽通」。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何沛謙指,超市減價應給予真實優惠,而不是借此促銷,令市民買多兩件,「如果不是比平時便宜,就有商榷的地方。」

6 <不省錢的優惠>手法(二) -----先大幅加價,再推多買多送優惠
超市另一招數,是先大幅加價,再推多買多送優惠,但實情並不優惠,有機會較優惠前或後買更貴。 以三百三十毫升細樽裝啤酒為例) 同一日 將啤酒由$5.9,加到$6.1 翌日 再加到$6.5(兩日內加價逾10%) 其後 提供買兩件售$12.3優惠,但每樽啤酒平均價為$6.15,較優惠前的$5.9更貴。 後來 售回$6.1,亦較優惠期便宜。

7 <不省錢的優惠>手法(三)-----優惠券
利用不少消費者「貪便宜」的心態 消費者可能會不理智地為求使用優惠券而刻意消費 部份消費優惠券條款規限甚多,卻以細小字體印於優惠券不起眼的一角。 例子:一消費者欲以優惠券到某商店消費,沒有留意條款「不可與其他優惠一起使用」;結果,消費者為免浪費優惠券,以$90買了原價$100的商品,卻放棄了信用卡的85折優惠。

8 Questionnaire 目標組 :家庭主婦 (年齡:30-40)x20 目標組 :青少年(年齡:13-18)x20
這問卷是用以研究促銷手法對香港消費者的影響。 年齡: 1.有沒有刻意在減價日購物的習慣? A . ((Q2) B . ( 沒有(Q3) 2.曾否想過 「減價」會更貴? A . 有 B 沒有 3.會否收集優惠券? A.會 B.不會 4.有沒有為使用優惠券而刻意消費的習慣? A.有 B沒有 5.購物減價品時會否仔細的比較價錢? A.會 B.不會 謝謝你回答問卷!!!

9 Results 1.有沒有刻意在減價日購物的習慣? 3.會否收集優惠券? 2.曾否想過 「減價」會更貴?

10 5. 購物減價品時會否仔細的比較價錢與之前之差距?
4.有沒有為使用優惠券而刻意消費的習慣?

11 Conclusion for Questionnaire
超過一半的受訪者都有刻意在減價日購物的習慣, 其中以家庭主婦較多;但青少年也比預期多。 只有約四分之一的人曾「減價」會更貴,反映消費者易受「減價」誤導。 有約三分之二的受訪者會收集優惠券及為使用優惠券而刻意消費,連青少年也不少,反映企業成功利用消費者「貪便宜」的心態。 只有五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購買減價品時會仔細的比較價錢與之前之差距, 反映即使企業運用了「假意減價」的誤導促銷手法也不易被發現。

12 反思 商店利用誤導之手法促銷已是欺騙顧客。
從良心出發, 商店減價應給予真實優惠, 而不是借此促銷。「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商店最終亦被揭發, 聲譽受損, 反映只有用誠實態營商才是明智之舉。 香港消費者無可避免地被這種促銷手法誤導? 商店所用的誤導促銷手法均有策略。例如「假的大減價」, 甚少人會每天都去商店購物並記下價錢。又例如「先大幅加價,再推多買多送優惠」的計算繁複,一般消費者都不會發現。

13 反思(2) 政府部門當然會「定期」檢查;但這個「期」卻是一年一次,或「千載難逢」。
就如是次消委會的檢查雖然是揭示了超市的惡行,但先前已有多少個消費者受騙?即使如今消費者對有關超市反感,又能不到超市購物嗎? 能叫商店與商店之間互相約束嗎?消委會已揭示「商店互相『跟價』,幾乎同日跟隨調整價格」;商店只會狼狽為奸。 因此, 香港消費者要不被誤導,首先要有良好觀察力,不要只看表面, 盡信宣傳標語。另一方面,商店要從良心出發, 不應借減價促銷。

14 誤導促銷手法:誇張廣告 「廣告」,顧名思義就是「廣泛地告之群眾」 而廣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用,就是提供資訊。
在商業社會中,廣告一般是用作品牌或產品的宣傳。 至於廣告的目的,就是要突圍而出,引發受眾對品牌及產品的注意、興趣及共鳴。    有時候,廣告為了引人注目,會運用一些較為誇張的手法,甚至有失實誤導成份。 電視、報章上一閃而過,語句震撼的廣告, 會否有誤導促銷之成分?

15 誇張視覺效果例子 If anyone has ever visit KFC ,you know that there is only a very small box of chicken, not as shown in the picture. Words such like “for reference only “may be located somewhere on the poster ,but it is placed at the corner or shown in small font size. Customers may not have the chance to search for it when they are walking pass the poster.

16 誇張視覺效果例子 (advertisement of Pantene) <女主角的頭髮光滑,有光澤像絲 ,但是現實中有這種頭髮嗎? > <鏡頭前有很多花園、綠丘和駿馬,旁白指出這屋苑是什麽貴族府第,但樓盤實景完全欠奉>

17 反思 誇張視覺效果吸引用戶 不過,效果可能對消費者有誤導影響 有時導致消費者對產品有錯誤的印象 ,信以為真 ,而去購買該產品
香港消費者要有良好觀察力,不要只看表面, 盡信宣傳標語 「圖片只供參考」等字眼應被清楚列出,以免誤導消費者

18 <誤導促銷成份>手法(三) -----食物包裝與標籤不相稱
食物標籤: –消費者選擇食物的重要工具 –滿足市場的需求 –配合快將推行的營養資料標籤制度 製作合適的食物標籤: –為個別產品進行整套的營養成分檢測 –重新包裝和標籤 – 為本地食品業(尤其中小企業)帶沉重的負擔 香港不強制製作食物標籤

19 食物包裝與標籤不相稱例子 BUT Sugar, strawberry ,food colurings(E129)
Where does Vitamin A and calcium come from?

20 反思 消費者許多時都靠食物包裝的字眼去判斷食物營養,不少更是因被吸引才購買該產品。
但不少生產商利用香港不強制製作食物標籤 的特點去誤導消費者,令其受騙時懵然不知。 消費者可能會付比正常價錢高的金額去購買他們以為有特別營養成分的食物 政府不應只顧經濟利益而罔顧消費者權益,應強制製作食物標籤

21 Conclusion 大企業若有意以促銷手法誤導消費者,實在輕易而舉。
但,從良心出發,企業應循正當手段賺取盈利,而不是走灰色地帶,或知法犯法地刻意誤導消費者。 商店最終會亦被揭發, 聲譽受損;只有用誠實態營商才是明智之舉。 香港消費者要觀察,不要只看表面, 盡信宣傳標語。 政府不應只顧經濟利益而罔顧消費者權益,應多加檢查,同時立法保障消費者。

22 The End


Download ppt "母題:香港消費者無可避免地 被促銷手法誤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