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距離測量 3-1 概述 3-2 捲尺種類 3-3 平坦地量距 3-4 斜坡地量距 3-5 遇障礙物之量距 3-6 簡易量距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距離測量 3-1 概述 3-2 捲尺種類 3-3 平坦地量距 3-4 斜坡地量距 3-5 遇障礙物之量距 3-6 簡易量距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距離測量 3-1 概述 3-2 捲尺種類 3-3 平坦地量距 3-4 斜坡地量距 3-5 遇障礙物之量距 3-6 簡易量距法
第三章 距離測量 3-1 概述 捲尺種類 3-3 平坦地量距 斜坡地量距 3-5 遇障礙物之量距 簡易量距法 3-7 垂直線測設 誤差及其改正

2 概述 距離測量 (distance measurement) 測定兩點間的水平距離 一般量距之方法,可分為
直接距離測量:係應用捲尺或電子測距儀直接測量距離。 間接距離測量:係用光學儀器測量點與點之間相關角度或視距,以求算其間之距離。

3 捲尺種類 捲尺可分為布捲尺、竹捲尺、測繩、鋼捲尺、銦鋼尺等五類。 1.布捲尺、皮捲尺
布捲尺 (cloth tape) 係用亞麻布製成,近年來改以塑膠質皮及玻璃纖維製成之捲尺取代,此種捲尺,稱之為皮捲尺或玻璃纖維捲尺 (fiberglass tape)

4 捲尺種類 2.測繩 測繩 (measuring rope) 係以麻繩或塑膠製成,多用於長距離測量,工作迅速,但因伸張性大,使用日久,長度不準確,故僅能用於精度不大之量距作業。 3.鋼捲尺 鋼捲尺 (steel tape) 為用鋼製成之帶狀捲尺,因其受溫度升降、拉力大小而使尺長變化之影響較小,故可得精確之結果。

5 捲尺種類 4.銦鋼尺 銦鋼尺 (invar tape) 為鋼、鎳合金之銦鋼所製成,受溫度之影響甚小,其膨脹係數為 0.5 × l0-6 公尺/。c,可提高量距之精度,常用於基線、精密導線等之精密距離量測。

6 量距附件 (1) 標桿 (ranging pole): 一般分為 2、3 公尺兩種長度,桿身每 20 公分為一段相間漆以紅白漆,用以標示測線方向。 (2) 測針 (pin): 係以鐵絲或鋼絲製成,長為 30 至 40 公分,量距時用以插入土中表示臨時點位。 (3) 垂球 (plumb bob):為銅製之圓錐形重錘,下端尖銳,上端繫以細線,使垂球懸吊,以示一點之垂直方向。

7 量距附件 (4)尺夾(tape clamp):可夾緊尺面之任何部分,以便於鋼捲尺或銦鋼尺量距時施力拉尺。
(5)水準器(level tube):用以求捲尺之水平位置。 (6)鐵架 : 用以支撐豎立之標桿。 (7)彈簧秤 (spring balance): 連結於捲尺之一端,以判斷拉尺時施用之拉力是否適當,以便加以改正。 (8)溫度計(thermometer):用以讀定量距時之溫度,以便改正尺長。

8 點與線之標示 測點 (measuring point)
在距離測量之前,須將欲測之點的位置,予以標示出來,此種欲測之點,稱之為測點,普通用木樁打入地面內,並在樁頂上中心位置釘一小釘; 如於柏油路或混凝土地上,改釘以道釘,道釘頂部鑿有小孔或深刻十字。永久保存之測量點,則以石樁、鋼樁或鋼筋混凝土樁為佳。測點亦可用已存在於地上之固定點表示之,如牆之交角、塔尖等,稱為天然測點。 測線(measuring line) 連接兩測點即稱為測線。測線之標示,可在測線兩端釘木樁、道釘或埋石樁、鋼樁、鋼筋混凝土樁,以表示該測線之位置及方向。

9 平坦地量距 捲尺量距時,以三人作業為宜,二人持尺,在前者稱前尺手 (fore chainman), 在後者稱後尺手(rear chainman),另一人為記錄(或稱記簿),若僅二人,即前尺手兼任記錄。

10 平坦地量距 量距之用具,包括捲尺一捲、測針一組、標桿 三支、鐵架二個及記錄簿等。量距之先,應將欲 使用之捲尺與精度較高之標準尺相比較,其差值 可作為量距結果尺長改正之依據。 量距之程序,可分為 (1) 定直線,(2) 張尺量距,(3)誤差改正 等三階段

11 平坦地量距 定直線法 當兩點間距離超出一整尺長,或受地形、地物影響無法一次量完峙,其首要工作為定出直線上各節點,使捲尺置於兩節點間量距。
其方法有二 : 目測定直線法 儀器定直線法

12 平坦地量距 (a)兩點間定直線 (b)定延長線 (c) (d) 定兩直線之交點

13 目視定線 以目視法定直線內中間點

14 量距時應注意之事項 1. 測量前須先認清所使用捲尺之刻度及零點位置。 2. 拉尺時應徐徐用力 , 不可過猛。
3. 不可容車輛、行人或牛馬踐尺而過。 4. 量距時應盡力設法使捲尺保持水平尺面勿扭轉。

15 量距時應注意之事項 5.前尺手前進時,不可將捲尺在地面上拖行 ; 應二尺手提高捲尺前進,或將捲尺收捲,繼續測量時再抽出,以免磨損。
6.收起捲尺時,勿使捲尺扭曲或圈結或被雜草、樹根或石塊絆掛。如有發現,須仔細解開,不可驟然用力否則易使尺折斷。 7.鋼捲尺易地使用時,可暫時團成「 8 」字形, 但不可折疊成尖銳之角。 8.捲尺不用時,須注意有無潮濕,用後應擦淨,如係鋼捲尺,並塗以稀薄之油,以防生銹。

16 量距時應注意之事項 9.前尺手讀數時,記錄者應複誦後才記錄,以防誤記。
10.讀得尺上讀數,應注意有效數字之位數。( 如量得距離恰為 30 公尺,應記為 公尺 ) 11.記錄或野簿如有寫錯或重測時,不可撕去或塗擦,應以筆劃去以示不同。 12.每次觀測須載明 : 日期、天氣、儀器編號、測區地點、測量人員姓名等項。 13.測針宜綁以紅布,以求醒目易讀。

17 斜坡地量距 於斜坡地面上量取兩點間水平距離之方法有二種 , 一為沿斜坡量距時,使捲尺保持水平,直接量得水平距離,稱之為平量法。
另一為沿斜坡之地面量得傾斜距離後再以計算方法得其水平距離,稱之為斜量法。

18 斜坡地量距 平量法

19 斜坡地量距 斜量法1 用測斜儀(手持水準儀)測定斜坡地之傾斜角α,然後以捲尺平貼地面,量得傾斜距離S,再改算為水平距離D。
D = S × cos α

20 斜坡地量距 斜量法2 若能測得 A 、B 測點之高程差為 h,則水平距離 D亦可由下式求

21 遇障礙物之量距 兩點間不能通視 1.兩點間可量距者
測線之兩端點A、B分別在山坡之兩側,不能通視,欲量測線之距離,用逐漸推移法加定A、B兩點直線上之數節點,使相鄰之兩節點或節點與A、B端點通視,再分別量距,累積相加即為A、B之距離。

22 遇障礙物之量距 2. 兩點間不能量距者 (1) 利用矩形關係 :
分別於A、B二端點,設置垂直於AB之AC、BD ,同時並使AC、BD之長度相等,則測量CD之距離,即等於AB之距離。

23 遇障礙物之量距 (2) 利用直角三角形關係 : (a)自A點設置垂直於AB之AC,所選 C 點應以能通視B點並能量距者為限,分別量得AC、BC之距離,則AB之距離,可以畢氏定理導出之下式求得

24 遇障礙物之量距 (2) 利用直角三角形關係 : (b)任選C點,自B點設置垂直於AC之BD,定得D點;分別量得AD、BD之距離,則AB之距離為

25 遇障礙物之量距 (3) 利用相似三角形關係 於障礙物外較遠處,擇一能通視A與B點之C點,分別量AC、BC距離,令
分別定出E、F點,則量出距離EF,即可求得AB = nEF

26 簡易量距 以最簡單之器械及最迅速之方式測定一距離之方法,稱為簡易量距法,其目的祇求迅速、簡單、輕便,故精度常甚低,常應用於踏勘、小比例尺地圖之測繪 1. 步測法: 係於欲測知距離之二點間步行,由其步數與其測量員步幅之長度相乘積而得距離之方法。 2. 輪轉法: 係由己知圓周長之量距輪 或特製之輪轉計,沿欲測之距離行進,計數輪轉之次數,乘以其圓周長,即得距離。

27 垂直線測設 簡易之測設垂直線方法有使用捲尺設置及使用直角儀設置二種,前者稱為捲尺設置法;後者稱為直角儀設置法 1.捲尺設置法
依定點與測線關係位置不同,分為下列兩種情形說明之 : (1) 自測線上一定點設置垂直線 : a. 直角三角形法 : 若三角形 ABC 之三邊 x 、 y 、 z,滿足下列關係式,則此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 x:y:z=2n+1:2n(n+1):2n(n+1)+1 通常令 n =1,得x:y:z=3:4:5,即三邊長之比為3:4:5,故此法亦稱為「3:4:5法」。

28 垂直線測設 實地作業時,以皮捲尺自一線上之定點 B 設置垂直線之方法為 (i)自 B 點沿EF線上量 3 公尺長,定得 A 點。
(ii)一人按緊尺之0及12公尺刻劃處置於A點。 (iii)一人將尺3公尺刻劃處置於B點。 (iv)另一人持測針對準尺之7公尺刻劃處,同時頂緊捲尺,即將測針插入土中,定得 C 點。 (v) CB為所設置之垂直線。

29 垂直線測設 b.半圓弧法: 若∠ABC 所對之圓弧為半圓弧,即 1800, 故∠ ABC為900。
(i) 於EF上之B點,量一10 公尺之距離,定得 A 點。 (ii) 將尺之0公尺刻畫處置於A點,20公尺刻劃處置於B點。 (iii) 以一測針繞置於10公尺刻劃處,用力拉緊皮捲尺,並插下測針,定得O。 (iv)A、O 點之尺不動,將尺拉直伸展,在20 公尺刻劃處插下測針,即得 C 點 (A、O、 C 點在一直線上 )

30 垂直線測設 C. 等腰三角形法:此法係利用等腰 三角形之底邊垂直平分線將底邊 分為相等二線段之原理。
(i)自B點向左右各量取一段相等之距 離d,得A、D二點。 (ii)以皮捲尺之0公尺刻劃處置於A點, 終端刻劃 l 置於D點。 (iii)以一測針置於尺之中點,將尺用 力拉緊後,插下測針,即得 C 點。 (iv) BC為所設置之垂直線。

31 垂直線測設 (2) 過測線外一定點設置垂直線 a. 等腰三角形法: (i) 於EF線上任取一點 A 。 (ii) 量取AC之距離b。
(iii)以定點 C 為圓心,AC長為半徑,作一圓弧,與EF交於D 點。 (iv) 取AD之中點為 B 。 (v) BC即為所設置之垂直線。

32 量距之誤差 一、誤差來源 儀器誤差: 如捲尺長度不準確、測針或標桿不直等。 人為誤差: 如對準、讀數或記錄等錯誤、拉力不均。 自然誤差:
如捲尺受溫度、風及重力等影響,致使結果不準。

33 量距之誤差 二、誤差種類 錯誤:主要為觀測時粗心所造成的人為誤差,如讀數錯誤、記錄錯誤、誤認零點等。 系統誤差:
1. 捲尺與標準尺比較時兩者長度不符。 2. 所量得的距離為斜距。 3. 因溫度變化造成尺長改變。 4. 因拉力變化造成尺長改變。 5. 捲尺因懸空而下垂,使讀數大於實際長度。

34 量距之誤差 偶然誤差: 1. 捲尺未能精確對準量距之端點。 2. 因捲尺刻劃不夠精密造成讀數不夠準確。 (應用刻劃精密之鋼捲尺、銦鋼尺量之)
3. 因微小的拉力或溫度變化所引起的讀數誤差。(量距時,注意將尺拉緊。) 4. 讀數誤差 上述量距之偶然誤差,影響觀測成果雖甚小,但亦宜儘量消除為佳 ; 量距時,應改良測量之技術,以避免之。

35 量距之誤差及其改正 1.錯誤:量距之錯誤,約有下列 (1) 讀數錯誤:如將 6 誤讀為 9,位數讀錯等均是。
(2) 記錄錯誤 : 如所報讀數為 7,記錄誤聞為 1;量距讀數為21公尺,記錄記為12公尺等皆是。 (3) 數錯測針 : 遺漏或數錯或記錯整尺段的次數,都會造成距離過長讀過短之大誤差。 (4) 測針移位 : 測針所指之處,即為前尺手量距尺之終端,亦即為後尺手繼量下段距離時尺之始端位置,倘測針插入不牢自行倒下或被碰倒,再插入時未能插回原處,即生誤差。

36 量距之誤差及其改正 量距錯誤之發生,均係人為之疏忽所致,由於該類誤差影響量距精度甚大,故應小心從事,避免發生 ;
預防之方法為量距之前,應先辨明尺之零點,讀尺時應注意尺之刻劃及其所標示之數字代表之長度值,切勿誤讀 ; 記錄者於聽聞讀數後應即複誦,再予記下表格內、檢查。為避免數錯測針,則應由前尺手在出發及接受後尺手移轉測針時,點數清楚 ; 插立測針,應以另一測針於地面劃一橫線,作為參考之用。

37 量距之誤差及其改正 2.系統誤差 量距之系統誤差,約有下列事項 :
(1) 尺與標準尺長不符 : 捲尺在標準條件下之真長度與其尺面刻劃所示之長度不相等,即生誤差。不論正負,均具有累積性,若捲尺過長,則量得之距離較實際短,若捲尺過短,則量得之距離較實際長。 (2) 因溫度升降之尺長改變 : 測量時之溫度與捲尺檢定時之溫度不等,則捲尺有伸長或縮短之變化,無論尺伸長或縮短都將與尺長不準所生之誤差情形相同,其所生之誤差為累積差。

38 量距之誤差及其改正 (3) 因拉力不均之尺長改變 :
量距時,如施用之拉力與捲尺檢定時之標準拉力不同,則尺長會隨拉力之變化而改變,若量距施用之拉力大於標準拉力,則捲尺伸長,量得之距離過小 ; 如小於標準拉力,捲尺縮短,量得之距離過大,故其誤差符號可為正或負,均具有累積性。

39 量距之誤差及其改正 (4) 垂懸誤差 : 量距時捲尺如不能全部著地,而僅支持於數樁上,致其中部懸空,遂因捲尺之自重而成垂懸(sag),故量得之距離較實際為長,而發生正號誤差,亦具累積性。

40 量距之誤差及其改正 (5) 量距方向偏斜 : 量距時,由於後尺手瞄準測線之方向稍有偏差,致使量得之距離較實際長;此種誤差,具有累積性。
(6) 捲尺不水平 : 當捲尺不水平時,其發生之誤差與上項偏斜誤差相似,但其值卻較偏斜誤差為大。於斜坡地直接量水平距離時,因不易確知捲尺是否水平,或將平整之斜坡誤認為水平地,即發生此種誤差

41 量距誤差之改正 尺長改正 (tape-length correction): 消除捲尺與標準尺長度不符之誤差 捲尺之實長度
改正後之正確距離= × 測得距離 捲尺刻劃所示長度 設捲尺刻劃所示長度為 l,與標準尺相比較,得捲尺實長度為 ls,若以該尺量一距離得 L,則其 正確距離為 改正數 Cl 為

42 量距誤差之改正 (2) 溫度改正 (temperature correction): 改正因溫度升降而引起之尺長誤差
設檢定捲尺時之溫度為ts,量距時之平均溫度為t,量得之距離為L,捲尺之膨脹係數為α,則溫度改正數 Ct 為 Ct = L‧α(t - ts) 式中之膨脹係數α,如以鋼捲尺為例,其值為 /10o C或 /10o F。

43 量距誤差之改正 (3)拉力改正(tension correction):
量距時,如拉尺所施之力與檢定時之標準拉力不同,會發生捲尺之長度誤差,須施行拉力改正。 設捲尺檢定時之標準拉力為Ps,量距時之拉力為 P,捲尺之斷面積為A,彈性係數為E(鋼捲尺之彈性係數為100,000kg/cm2),量得之距離為L,則 拉力改正數

44 量距誤差之改正 (4) 垂懸改正 (sag correction): 消除量距時之垂懸誤差,因該誤差符號為正,故改正數之符號為負。
設捲尺每單位長之重量為w, 兩支樁間尺之全重為W,兩支樁間之距離為L,拉尺所施之拉力為 P, 則垂懸改正數

45 量距誤差之改正 (5) 傾斜改正 (inclination correction):
若沿斜坡上量距,或量距時持尺不水平,所量之距離非水平距離,則須施行傾斜改正。 D 表示改正後之水平距離,S 表測得之傾斜距離 若坡度很小,高程差 h 值不大時,傾斜改正數為 已知坡度角θ,其改正值為

46 量距誤差之改正 (6) 海平面歸化改正 (correction for reduction to sea level):
精密之距離測量,其所量之距離,為使有一共同之標準,故須將量得之距離,化算至相同基準面之平均海水面上。 設在高地處量得之距離為 Lh,量距處與平均海水面間之平均高程差為h,地球半徑為 R,改正數為

47 量距誤差之改正 C = Cl + Ct + Cp +Cs + Ch + Ce 因 h 與 R 之比甚小, 故上式可改寫為
於量距後需將上述六種誤差加以改正, C = Cl + Ct + Cp +Cs + Ch + Ce

48

49


Download ppt "第三章 距離測量 3-1 概述 3-2 捲尺種類 3-3 平坦地量距 3-4 斜坡地量距 3-5 遇障礙物之量距 3-6 簡易量距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