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薛家寺隧道在改DK 处 塌方经过 塌方经过:2007年8月11日早8:20分,薛家寺隧道掌子面改DK 处作业工人正在安装上台阶拱架,突然线路左侧拱顶和拱腰处开始掉土块,值班工班长开始安排人员撤离,撤出三分钟后开始出现塌方,塌出土方量约200立方,后来发生小范围塌方4次,分别在9:31分,9:55分,10:27分,11:00分。拱腰处深度3-4米,形成锅底状塌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薛家寺隧道在改DK 处 塌方经过 塌方经过:2007年8月11日早8:20分,薛家寺隧道掌子面改DK 处作业工人正在安装上台阶拱架,突然线路左侧拱顶和拱腰处开始掉土块,值班工班长开始安排人员撤离,撤出三分钟后开始出现塌方,塌出土方量约200立方,后来发生小范围塌方4次,分别在9:31分,9:55分,10:27分,11:00分。拱腰处深度3-4米,形成锅底状塌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薛家寺隧道在改DK246+279处塌方经过及处置方案

2 薛家寺隧道在改DK 处 塌方经过 塌方经过:2007年8月11日早8:20分,薛家寺隧道掌子面改DK 处作业工人正在安装上台阶拱架,突然线路左侧拱顶和拱腰处开始掉土块,值班工班长开始安排人员撤离,撤出三分钟后开始出现塌方,塌出土方量约200立方,后来发生小范围塌方4次,分别在9:31分,9:55分,10:27分,11:00分。拱腰处深度3-4米,形成锅底状塌穴。

3 改DK 处塌方照片资料

4 改DK 处塌方原因分析 隧道坍塌掌子面里程DK 为Ⅴ级黄土地段,设计为工20a的工字钢支护,通过地表调查,此里程线路中线左侧正好为一常年冲沟,中线里程埋深23.28米,中线左侧4-7米为一冲沟,埋深14.2米,埋深过浅,目前从塌方土质看:土质含水量在30%以上,为粉质砂黏土,属新黄土。 原因分析:由于冲沟常年淤积,此地段土质差,再加之属于浅埋,黄土含水量大,黄土很难成拱、自稳性差是造成本次塌方的主要原因。 施工前未对地表进行认真调查,开挖过程未加强支护是造成本次塌方的次要原因.

5 改DK 处塌方处置方案 处置方案: 1.洞内和地表设置监控量测点,加强对改DK —改DK 地段的拱顶、拱腰沉降量测,同时对地表进行沉降观测,并派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 2.回填土以稳定坍塌体坡脚、并形成施工处理平台。 3.每隔一榀对下沉的拱架进行扇型支撑。对掌子面塌腔进行封闭,采用泵送混凝土回填。 4.采用50厘米间距工20a拱架进行进尺开挖,并采用20槽设置地脚纵梁。 5.逐榀拆除临时伞型支撑,并对侵限拱架逐榀换拱,尽快仰拱成环。 6.坍塌体固结后采用两台阶法(上端面)按照V级加强进行开挖与支护。

6 改DK 处塌方处置施工方法 施工严格按照“强支护、勤量测、短开挖、早封闭”原则组织施工,施工中要加强观测,配足人员和设备快速处理。 1、洞内布设监控量测点两个(分别为DK 、DK 拱顶),分别在塌方段靠近掌子面地段和退后7米的沉降变形最大处。并在拱腰出处设置收敛观测点,观测频率5次/24小时。地表在DK 、DK 、 DK 处设置沉降观测点,每断面布设5点,分别为中线、中线左右侧各5米,10米。

7 改DK246+279处塌方处置施工方法 2、填土加固坍塌体坡脚
采用挖掘机、装载机配合自卸车从洞外装碴反压回填以稳定坍塌体,并形成施工和伞型加固支撑施工处理平台。平台上分两台阶,长度9米,拱顶空间3米-3.5米。

8 扇型加固支撑

9 改DK246+279处塌方处置施工方法 3、采用钢木结合伞型加固下沉拱架
为确保施工人员和拱顶注浆安全,对DK —DK 段采用6榀钢木结合的扇型支撑进行加固,底部采用20槽横向两端与既有拱架相连,立柱和斜撑采用15*15的方木支撑,采用扒钉相连,以限制横向收敛和竖向变形,底槽钢之间采用∮25的钢筋、间距80厘米纵向连接,将横向支撑连成整体。同时布设4环∮42的小导管对拱顶内松散土体进行注浆,长度3.5米-4米。

10 钢木结合扇型加固下沉拱架

11 土袋防护喷砼封闭施工平台前方坍塌体,塌方影响段钢支撑加固

12 改DK 处塌方处置施工方法 4、塌方段处理 人工在掌子面进行堆码土袋对坍塌空腔进行封闭,土袋尽量堆到开挖线以外,预埋∮12.5的混凝土泵管,泵管顶部距离坍体最顶端30-50厘米,为防止注浆时土袋下沉,除采用分次注浆外,采用∮42的小导管进行超前施工。注浆混凝土采用C20普通混凝土。空腔处理设出浆孔以观察注浆是否饱满。 5、管棚施工 为确保安全通过水沟浅埋地段和下一步施工安全,在DK 处设置超前管棚,管棚长度9米,间距40厘米布置,管棚直径∮89。

13 堆码土袋对坍塌空腔进行封闭

14 坍塌超前加固处理示意图

15 影响段拱顶导管注浆

16 预埋∮12.5的混凝土泵管

17 泵送砼回填处理

18 改DK 处塌方处置施工方法 6、塌方段开挖 注浆混凝土凝固后,对于上半端面利用已形成的台阶进行上下台阶开挖与初期支护施工,施工初支采用黄土V级加强拱架设计,拱架间距50厘米,采用22槽作为地脚纵梁进行拱架间底脚连接。连接筋环向间距75厘米,沿纵向梅花型布置。以增加整体支护效果,施工里程DK DK ,共计14米。 7、拆除临时支撑,尽快成环施工 逐榀拆除伞型拱架、每次接腿一榀,仰拱及时成环。

19 塌方段上半断面二台阶法(短台阶)开挖与初支施工


Download ppt "薛家寺隧道在改DK 处 塌方经过 塌方经过:2007年8月11日早8:20分,薛家寺隧道掌子面改DK 处作业工人正在安装上台阶拱架,突然线路左侧拱顶和拱腰处开始掉土块,值班工班长开始安排人员撤离,撤出三分钟后开始出现塌方,塌出土方量约200立方,后来发生小范围塌方4次,分别在9:31分,9:55分,10:27分,11:00分。拱腰处深度3-4米,形成锅底状塌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