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章 货币供求均衡.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章 货币供求均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货币供求均衡

2 第一节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供给 第三节 货币均衡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章基本概念,理解相关知识点。 2.掌握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3.了解货币供给理论模型 4.理解并掌握总供给、总需求、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 【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2.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运作机理 3.影响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因素 二、教学难点: 1.不同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2.了解并掌握货币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4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一种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货币需求定义为:为完成一定的 交易量,需要有多少货币来支撑。或者说流通中的商品需要多 少货币来媒介它的交换,后面要谈到的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 式和费雪方程式就是这种类型。 另一种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把货币看作个人持有的一种资产, 把货币理解为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人们愿意用货币保留的财富 量。从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学说后,经济学家主要是从后一 种角度来理解货币需求的。

5 一、 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 1.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的流通速度
一、 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 1.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的流通速度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与商品价 格和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6 2.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它的基本观点是: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货 币价值和货币数量成反比,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成正比。 两个非常著名的理论: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

7 (1)费雪方程式 费雪认为,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出发,商品交换总额与货 币流通总额总是相等的。 MV=PT或P=MV/T
费雪在分析时认为,在短期内可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变 的。 T对产出水平也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 所以货币量M的变化完全体现在价格P的变动上。即货币数量 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8 (2)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属于现金余额学说,是由剑桥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 等人发展起来的。 他们认为,人们的财富要在三种用途上进行分配:
一是用于投资取得收益; 二是用于消费取得享受; 三是用于手持现金以获得便利。 第一和第二种用途的财富会很快被消耗掉,无需以货币形式来代表。 第三种选择,即把货币保持在手中,便形成货币余额。人们需要货 币只是为了保有现金,所以货币需求就是收入中用现金形式保有的 部分。

9 因此剑桥方程式,即: M=kPY 人们保持在手中准备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数量,是真正的 货币需求量。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是,手持现金占总财 富的比例k、物价水平P、总财富Y。

10 (3)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比较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作为流量进行研究,剑桥方程式 把货币需求作为存量研究。
两个方程式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不同。

11 凯恩斯把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分为两类:货币和债券。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写成: M=L1(Y)+L2(r)
3.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主要目的 : 交易动机; 预防动机; 投机动机 ; 凯恩斯把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分为两类:货币和债券。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写成: M=L1(Y)+L2(r) L1(Y)表示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 L2(r)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函数。

12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是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不但是收入的 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 另一个是人们多样化资产选择行为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影 响。

13 (1)对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研究
鲍莫尔和托宾从收入和利率两个方面,对交易性货币需 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证明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但是收 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 平方根公式表明货币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收入Y和债券 的交易费用b成正方向变化,同时与利率r成反方向变化 ,而且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分别为 0.5和—0.5。 利率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是负相关的关系。

14 (2)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研究 托宾和马克维茨等人提出了资产组合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可以选 择货币和债券的不同组合来持有财富,在选择不同比例的组合时, 不仅要考虑各种资产组合带来的预期报酬率,还要考虑到风险。 人们进行资产组合的基本原则是在风险相同时选择预期报酬高的组 合,在预期报酬相同时选择风险低的组合。 预期收益率可以用数学期望来计算,风险用标准差来计算。 当然不同的人在选择具体的资产组合时会不同 。

15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最终财富拥有者对它的需 求,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财富总量。 应该用持久性收入来代表。 (2)财富在人力和非人力上的分配 (3)持有货币的预期报酬率 (4)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5)其他因素

16 Md/P= 弗里德曼给出了他的货币需求函数:

17 6.麦金农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 他认为传统理论认为货币和实物资产是不同的财富持有形式, 是相互竞争的替代品的认识,在发展中国家来看是错误的。 麦金农提出了两个发展中国家货币需求行为的假设:一是所有 经济单位都只限于内源融资。二是投资具有不可分割性,由于 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获得收益,因此投资支出比消费支 出更具有一次支付的性质。

18 麦金农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 M/P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货币需求;Y为实际收入;I/Y代表 投资在收入中占的比例;d为各类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数;P*代表 预期未来通货膨胀率;d-P*是实际利率水平。

19 二、货币需求的调节 1.货币需求和利率。 2.货币需求是否是稳定的。 3.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

20 三、 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构造 现阶段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收入; (2)价格; (3)存款利率; (4)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5)企业预期利润率; (6)财政收支状况; (7)其他因素。

21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 、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第二节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 、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 币的过程。 其次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称为货币供给量 。

22 一、货币层次的划分 1.货币层次及其划分的原则
货币层次:就是不同意义上的货币所包括的货币形式, 不同层次的货币也就是货币范围的不断扩大。 货币层次划分的原则:即按照不同形式货币的流动性, 或者说不同金融工具发挥货币职能的效率高低确定货币 层次。 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迅速变为现实货币购买力,而且 持有人不会遭受损失的能力。

23 2.不同的货币层次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供给口径
M0= 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 M1= M0+银行活期存款 M2= M1+准货币(准货币一般指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 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 汇票、国库券等)

24 (2)美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M1= 流通中的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 M2= 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 +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 金余额 +调整项 。 M3= M2+大额定期存款+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 额+所有存款机构发行的回购负债+调整项。 L= 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25 (3)日本的货币层次划分 (4)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 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 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26 表9—1 我国按货币供给口径统计的货币 供给量 单位:亿元
年份 M0 M1 M2 1999年12月 2000年12月 2001年12月 2002年12月 2003年2月 表9—1 我国按货币供给口径统计的货币 供给量 单位:亿元

27 2.中央银行的控制重点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时,会把侧重点 放在流动性强的货币层次上,也就是上面所讲到的M0或M1,而 对M2的关注程度则低得多。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是为了通过货币市场的变化影响产 品市场的变化,以实现最终目标,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结 合点就在于货币和商品的交换。

28 二、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特点 基础货币: 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和银行体系的 储备之和。B表示基础货币,则: B=C+R 基础货币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论存款被提现还是现金存 入银行,基础货币的数量都不会改变。

29 2.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影响基础货币 量。主要是以票据再贴现和对商业银行的直接贷款两种 业务来实现。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外汇、黄金、证券等占款规模影响基 础货币量。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对财政的债权影响基础货币量。

30 三、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 1.中央银行创造银行券 发行银行券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流通中的现金都 是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流出的。 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现金也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构 成部分。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体制下,中央银行发行银行券 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垄断发行原则 二是货币发行要有可靠的信用做保证 三是要具有一定弹性

31 (1)美国的货币发行制度 (2)中国香港的货币发行制度 (3)中国的货币发行制度

32 2.存款货币的创造 大部分存款是由商业银行创造出来的。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吸收存款,另一方面又要把这些存款贷出 去,放出去的贷款经过市场活动又成为另一家银行的存款, 这些存款又会被这家银行贷出,等等。 资金这样反复进出银行体系,使银行存款不断扩张。这就是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33 (1)存款创造的条件 首先是部分准备制度 其次是部分现金提取 另外,存款的创造是整个银行系统的整体行为结果, 不是由某一家银行创造的

34 (2)存款货币创造的简单模型 假定: 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 银行将超额准备金全部用于贷款; 借款人不提取现金,即没有贷款以现金形式流出银 行系统; 没有从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这种非交易 性存款的转化。

35 假设某人把自己的1000元现金存入甲银行,从而使甲银行 的负债增加1000元,在银行把存款贷出前,银行的准备金 也增加1000元。用T形账户表示就是:
资产 负债 准备金: 存款:+1000

36 按20%的法定准备金率,甲银行的1000元存款只要保留200元准备金即 可,所以有800元是可以贷出的。假设800元贷给了A企业,A企业以支 票的方式把这800元支付给了B企业,B企业以支票存款的方式存入乙 银行。甲、乙两家银行的T形账户变为: 甲银行 资产 负债 准备金:+200 贷 款: 存款:+1000 乙银行 资产 负债 准备金: 支票存款:+800

37 乙银行 资产 负债 准备金:+160 贷 款: +640 支票存款:+800 丙银行 资产 负债 准备金:+640 支票存款:+640
同样,根据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乙银行可以保留160元 的法定准备金,其余640元用于贷款。 假设贷给了C企业,C企业以支票的方式支付给了D企业,D企业把 支票存款存入丙银行。乙、丙两家银行的T形账户为: 乙银行 资产 负债 准备金:+160 贷 款: 支票存款:+800 丙银行 资产 负债 准备金: 支票存款:+640

38 银行 支票存款增加额 准备金增加额 贷款增加 额
┇     ┇         ┇      ┇    

39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各银行的活期存 款增加额构成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
根据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计算存款增加总额: 1000+1000×(1-20%)+1000×(1-20%)2+1000×( 1-20%)3+…… =1000×1/{1-(1-20%)} =1000×1/20% =5000元

40 可以看到存款增加总额等于银行的初始准备金增加额乘以法 定存款准备率的倒数。如果用ΔD表示银行系统增加的活期存 款的量,用ΔR表示银行初始准备金增加额,用rd表示银行的 法定存款准备率,则有公式:

41 1/rd是一个大于1的数,称为简单存款倍数。
原始存款。 派生存款,等于ΔD-ΔR。

42 四、 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模型 我们把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定义为货币乘数,用m表 示。如果货币供给量用Ms表示,就有: m=Ms /B 如果用C表示流通中的现金,用D表示活期存款,TD表示非 交易性存款,那么, Ms=C+D,B=C+R 因为总准备金R包括活期存款的法定和超额准备金,还包括 非交易性存款的准备金,所以:

43 R = rd×D+re×D+rt×TD =( rd+re+rt×t )×D 又因为C=c×D,所以货币乘数的公式是: m = (C+D)/(C+R)    = (c+1)D/[(c+ rd+re+rt×t)D] = (c+1)/ (c+ rd+re+rt×t)

44 影响货币乘数大小的因素 ①流通中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比例c; ②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率rd; ③活期存款的超额存款准备率re; ④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率rt; ⑤非交易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t。

45 五、 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1.中央银行的行为和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是通过变动基础货币和影响货币乘数对货币 供给量进行调控的。 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是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 率来实现的

46 2.居民个人的行为和货币供应量 居民个人的行为不会影响到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化,但却可 以通过收入在手持现金和存款之间的转换影响现金存款比, 影响货币乘数。 (1)财富的作用。 (2)预期报酬率变化的作用。 (3)金融危机的作用。 (4)非法经济活动的作用。 (5)税收的作用。

47 3.企业的行为和货币供给量 企业通过影响现金存款比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居民的行为相 同。但企业更重要的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是其贷款行为。 影响企业借款需求的有两个方面: (1)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或收缩。 (2)企业经营效益的高低。

48 4.商业银行的行为和货币供给量 (1)商业银行变动超额准备率。 银行准备金中超额准备的高低是由商业银行自己决定的。 影响着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商业银 行持有超额准备的机会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另一个是预期存款 外流情况。 (2)商业银行行为影响中央银行的再贴现。 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对基础货币的变动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 决定商业银行再贴现规模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再贴现率的高低。 另一个因素是市场利率的高低。

49 第三节 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判断 货币均衡就是指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的状态,Ms=Md; 货币的非均衡就是Ms≠Md。

50 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判别标志:物价和利率 物价:如果价格水平提高,则名义收入增加,名义货币需 求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名义收入减少,名义货币需求减 少。如果名义货币供应不能随之调整,必然带来货币供求 的非均衡。 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均衡和非均衡更重要的 表现为利率的变化。

51 二、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1.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货币供给是社会总需求的载体。 货币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关系是,货币供给决定社会总 需求。 2.社会总供给与货币需求 从宏观角度来看; 微观角度来看。

52 3.货币供给与总供给 货币供给对总供给的作用分为三个阶段: 当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源, 且数量又很充分时: 当潜在未利用资源被逐渐利用而不断减少,货币供 给却在继续增加时: 当潜在未利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货币供给仍然继 续增加时:

53 4.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 需求。 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应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 但也绝非是等量的,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是常态。 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 的总需求。 总需求的偏大和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货币供给的政策 来调节,但单纯控制总需求难以真正实现均衡目标。

54 三、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的调节 货币供求的均衡和非均衡表现为物价和利率水平的变化,在 完全的市场经济状态下,价格和利率的波动也会使货币供求 由非均衡自动过渡到均衡,也就是说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中, 货币均衡和非均衡是由市场自动调节的。 但市场会失灵,所以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货币供求 的调控由中央银行完成。

55 中央银行可以用来调控货币供求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率 手段对货币供求调控 。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较强,而货币需求更多的 取决于企业、个人的行为,中央银行的影响很小。 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均衡的调节一般通过货币政策工 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实现。

56 第七章 货币供求均衡 结束


Download ppt "第七章 货币供求均衡."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