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儒家的中心觀念.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儒家的中心觀念."—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儒家的中心觀念

2 一 概述 儒家的思想,主要是從道德的角度講價值主體,我們可稱後者為道德主體。
一 概述 儒家的思想,主要是從道德的角度講價值主體,我們可稱後者為道德主體。 為什麼道德是體現人的自我主宰性?∵自主性是人以自己的真實的或即價值的本性決定自己的行為,而道德是人的真實的本性。 儒家代表人物對此對有清晰明白的表述。孔子說: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孟子也說: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3 孔子,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51年-447年)

4 二 「仁」的觀念 儒家的創立者為孔子(公元前551年-447年),他的哲學的最主要的觀念,就是仁,∴有人稱孔子學說,甚至儒家思想為仁說。
二 「仁」的觀念 儒家的創立者為孔子(公元前551年-447年),他的哲學的最主要的觀念,就是仁,∴有人稱孔子學說,甚至儒家思想為仁說。 孔子思想主要記述於《論語》一書。它並非孔子所作,而是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自己和他人的記錄匯集編輯成書的。它以孔子的言行為主,也雜有其弟子的言行,是語錄形式的體裁。 據統計,孔子的「仁」出現了百多次,是《論語》一書出現最多的觀念。

5 最重要的具體指點之一是孔子與宰我辯論三年之喪時,從人的不安處指點出人的仁心的所在: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釋:孔子並非執著禮的形式,而是更著重禮的內容(禮的理據,亦即仁心)。

6 孔子所說的仁是其哲學的中心觀念,它的最重要意思是指道德價值的主體,是道德價值的根源,可稱為道德本心。
由孔子所確立的儒家哲學,其道德哲學(倫理學)觀點可稱為本心倫理學:將道德標準建立在道德本心或即道德主體之上,i.e.符合本心的行為是道德行為,不符合本心的行為是不道德行為。這種觀點與西方義務論(deontology)很接近,後者以道德理性(moral reason)作為道德的最高原則。牟宗三先生更稱義務論的代表人物康德(Kant)為「西方的儒家」。

7 三 「禮」的觀念 「禮」,依孔子,乃指使仁心(道德心)具體落實或即外在化。此觀念亦很重要,∵禮能使道德心容易呈現出來。
三 「禮」的觀念 「禮」,依孔子,乃指使仁心(道德心)具體落實或即外在化。此觀念亦很重要,∵禮能使道德心容易呈現出來。 「禮」在《論語》有廣狹二義: /狹義-此為今天流行的意義,此義指禮儀,儀文。 \廣義-此義今天已很少為人所用,此義指禮制,典章制度。

8 孔子前已有將「禮」區分為廣狹二義之言論。
晉候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 《左傳》 ) 釋:禮的廣、狹義依次可稱為禮儀與禮制。一般人只知前者而不知後者是對禮的偏面了解。另外,儒家講禮制雖有不足,esp.以往只講君主制度而不及於民主制度,但絕非只講抽空的理想而不顧具體的實現。

9 《論語》對於「禮」的論述,重在講其內容意義而非形式意義: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 材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 釋:孔子講禮,無論是廣義或狹義者,最重視的是其內容(「禮之本」)而非其外在的形式。

10 「仁、禮」二者的關係:禮以仁為本(根本或即基礎)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論語‧衛靈公》)釋:這裏的「義」,意思同於「仁」,禮是其實行(外在的顯現)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釋:一切禮儀和制度均以仁為基礎。

11 四 「工夫」的觀念 儒學不只是一套只講理論道德哲學,它還能提供出一套幫助我們真實地作道德實踐的程序和方法,這就是儒學的工夫論部分。
四 「工夫」的觀念 儒學不只是一套只講理論道德哲學,它還能提供出一套幫助我們真實地作道德實踐的程序和方法,這就是儒學的工夫論部分。 儒家工夫論的基礎,早見於孟子的「擴充善端」說,孟子說: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釋:善性雖為人所固有,但只是理想地或理論地如此,實際上人不必可以將其善性實踐或呈現出來。這時候,我們便需要講成德工夫。

12 儒家的工夫論非常豐富,由孔子講忠恕之道(宋儒將之詮釋為「盡己之為忠,推己之謂恕」)開始,繼而由孟子講「知言、養氣、不動心」等工夫,以及《大學》講三綱領八條目,到宋明儒更達至最高峰。大抵來說,儒者講工夫論強調一種由內而外,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的實踐程序,這種程序頗能切合人作道德實踐的體會,對人作道德實踐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以《大學》為例,其有所謂三綱八目原來的說法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13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 釋:可用以下圖表說明: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明明德     / \   親民  /         └───────┬─────┘             止於至善

14 可以歸結為兩大原則:由內而外,由親及疏。
 /由內而外:道德工夫以道德本心為基礎。  \由親及疏:道德實踐由親人開始。 注意:由親及疏只是方法,與博愛的目的並無抵觸。e.g. 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橫渠《西銘》)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王陽明《大學問》)


Download ppt "儒家的中心觀念."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