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中 華 民 國96年6月10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中 華 民 國96年6月10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中 華 民 國96年6月10日

2 基本概念 Y1+Y2+Y3 Y:產業別 GDP→經濟成長率 支出面:一定期間內所生產的 最終產品及勞務的價值,以對 此的支出來衡量
生產面:全體產業的附加價值 *附加價值=生產總額-中間投 入 Y1+Y2+Y3 Y:產業別 C+I+G+X –M C:消費 I:投資 G:政府支出 X:輸出 M:輸入

3 指標哪裡找? 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 其他
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國民所得) 輸出、輸入(國民所得);出口、進口(財政部貿易統計) 各業生產(國民所得);工業生產(經濟部統計處)

4 經濟成長率 重要變動趨勢: 1980年以前,平均經濟成長率>9% 1980~1990≒ 8.0% 1990~2000≒6.5%
2001~2006≒4.5% 美國 加拿大 澳洲 日本 法國 義大利 西班牙 5.0 5.8 6.0 10.3 5.6 5.5 7.2 3.3 4.7 3.5 5.2 3.7 3.9 3.8 3.1 4.0 2.2 2.4 2.7 1.5 1.8 1.4 3.0 1.6 1.9 1.2 3.6

5 民間消費 支出面GDP最大項目之一,約6成 重要變動趨勢: ⊙民間消費水準的高低,主要決定於可支配所得的水準
⊙2000年以前,大多數年份的實質增加率>經濟成長率

6 民間投資 占GDP比率約14% 可↑當期經濟成長率 可↑機器設備,厚植成長潛力 重要變動趨勢: ⊙起伏波動大
⊙ 2000年以前,大多數年份的實質增加率 >經濟成長率

7 公共支出 輸出、入 存貨 政府消費+政府投資+公營事業投資 重要變動趨勢: ⊙1990年代中期前,占實質GDP約四分之 一 出口v.s.輸出
出、入超 順、逆差 ⊙台灣為外貿導向的國家 存貨

8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結構? C+I+G+X-M Y1+Y2+Y3 ⊙消費結構
Example ⊙消費結構 食品、飲料、菸、衣著服飾、家用器具設備、燃料電力、租金水費、家庭管理、醫療保健、教養娛樂、運輸通信、其他 ⊙就業結構 行業別 職業別:民代企業主管及經理人、事務工作人員等

9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Deindustrialization
◎a natural phenomenon that refers to secular decline in the shares of manufacturing in real GDP and total employment. ◎中文? 產業空洞化 去工業化 脫離工業化 工業化程度降低 指工業化程度達到高峰後,轉呈遞降的一種趨勢,為經濟體在產業動態演化過程中顯現的共同特徵,或經濟發展達到成熟的自然結果 但是工業化程度降低的現象,或因勞動市場供給結構調整但失衡,或因服務業新創的就業機會不足以吸納製造業釋出的勞動力,而衍生失業率攀升、生活水準降低等課題 在台灣,就業比率、生產比率趨勢差不多 國外的文獻多c.f.就業比率

10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Deindustrialization成因 ◎經濟體系的供需層面
Engel effect:消費結構由食品→商品→服務 經濟發展初期,農業就業/總就業比率≒一半至三分之二 農業人口壓力沈重→政策須致力提高勞動生產力,增加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人口所需糧食,農業剩餘促進資本累積,並釋出過剩勞動力,奠定工業發展的基礎。 經濟持續發展,工資相應提高,促使資本及技術密集工業逐漸取代勞力密集工業,成為工業(製造業)發展的重心,工業(製造業)勞動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生產所需製造品的勞動投入相對減少,過剩的勞動力自然由生產力較高的製造業流向生產力較低的服務業。 因此,工業(製造業)釋出勞動力,由服務業吸收,加上人民對服務的需求增加,服務業乃快速發展,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地位,產生消長變化,形成Deindustrialization的現象。

11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Deindustrialization成因 C+I+G+X-M ◎企業轉型與外包趨勢 ◎投資
◎North-South trade 富國對外投資 將本國不具比較利益的工業移至國外生產;透過回銷及進口技術層次較低的勞力密集產品,補充國內生產的不足。 國內製造品仍具國際比較利益→貿易順差 若海外投資削弱本國貿易財工業的成長活力,加速工業化程度降低趨勢 →貿易逆差 →農產品貿易或服務貿易順差需↑ C+I+G+X-M

12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農、工相互支援的發展歷程 ◎1952年,農業人口/總人口≒52% 農業GDP/GDP ≒ 32%
◎政策: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農業生產指數成長率>人口年平均成長率 ◎農業剩餘→支應工業部門資本形成

13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農、工相互支援的發展歷程 ◎政策:引導農業剩餘 ◎農業勞動外移支應工業發展 推力:農業部門勞力過剩
吸力:製造業出口加速擴張,對勞力需求加速 政策:輔導農民兼業、設立農產加工廠、輔助製造業SME,形成廣佈的工廠位置,以充分運用鄰近農村的彈性勞動供給

14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工業化以後 第一階段進口替代時期 出口拓展時期 第二階段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時期 經濟自由化時期 發展高科技產業時期
知識經濟時期 發展 輕工業 發展 輕工業 發展 重化工業 發展 策略性 工業 推動 十大新興 產業 發展 知識經濟 產業 1953 1961 1973 1984 1991 2000

15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民生輕工業為主力(1953-1970) 重化工業崛起(1971-1987)
◎初期以發展食品、飲料、煙草及紡織等業為主(Engel Law) ◎1970年 民生GDP/製造業GDP≒51% ◎ 年間為製造業資本累積最快的部門 重化工業崛起( ) ◎政府推動「十項建設」,充實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 ◎勞力密集工業所需原材料數量之大,足以在國內設立符合經濟規模 的石化、基本金屬等原料工廠 ◎勞力密集→資本密集

16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1987年 ◎1987年以前 ◎政策 O.K. ◎Think China 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第二次進口替代….
1986年:輸出/GDP≒57%、輸入≒37%;順差/GDP ≒19% →順差越大越好??當期效果v.s.長期效果 →X-M ≒ S-I →台幣低估 →對外貿易失衡嚴重(總資源未充分(效率)運用) ◎政策 O.K. (市場機制)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台幣升值 台幣升值、擴大開放進口、降低關稅,促進國內市場競爭 獎勵技術密集度高、產業關連性高、附加價值高的策略性工業+國內市場競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Think China

17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1987(1988)年以後→Deindustrialization ◎民間消費結構
製造業歷經1988至1992年的轉型升級,生產與就業比率趨穩。 生產比率在1987年達到36.0%的歷史高峰,其後轉呈遞降趨勢;1992年降至30.0%,1993年起大致穩定在28%上下的水準。 就業比率,1987年達到35.2%的高峰後,遞降至1992年的30.1%,其後即穩定在27%至28%之間。 ◎民間消費結構 1987年每人GDP突破5千美元,實質民間消費支出占實質GDP比率,由1987年的52.6%遞增至1993年突破60%,其後約維持在60%至63%之間 服務類占實質民間消費支出比率 ↑ 食品類所占比率則↓

18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1987(1988)年以後→Deindustrialization
◎供給面生產力成長取代勞動投入,形成失業型成長局面 製造業勞動生產力成長率>製造業實質生產毛額成長率 失業型成長 ◎製造業實質GDP的擴增,主要源自生產力大幅提高的IT工業,生 產力成長幅度最小的民生工業反呈負成長。 製造業勞動生產力成長率>製造業實質生產毛額成長率 失業型成長 民生工業持續衰退,生產與就業占總製造業比率連年降低 生產比率降幅<就業比率降幅→凸顯勞力密集的特色 金屬機械工業成長率大致與製造業平均值相當,就業比率上升 化學工業成長率亦大致與製造業平均值相當,但就業比率降低,顯示化學工業亦呈現失業型成長趨勢。 資訊電子工業成長最速,生產比率急升;但就業比率增幅相對為小,反映資訊電子工業高生產力大幅成長,取代相當多的人力投入

19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1987(1988)年以後 ◎投資比率仍高 1993年後台灣製造業FDI轉為淨流出 總對外投資淨額 工業對外投資淨額

20 ◎台灣工業(製造業)資本仍持續累積 ◎製造品維持貿易順差
製造業占總實質固定投資比率↑,2000年高峰後,尚維持3分之1的水準(2004年以前) 台灣工業(製造業)資本仍持續累積,並未因對外投資的擴增,阻礙國內資本的形成(2004年以前) ◎製造品維持貿易順差 製造品貿易順差占GDP比率之變化

21 North-South trade:富國對外投資將本國不具比較利益的工業移至國外生產;透過回銷及進口技術層次較低的勞力密集產品,補充國內生產的不足,國內製造品仍具國際比較利益→貿易順差
1993至2004年間,製造品貿易順差持續出現,估計平均製造品貿易順差占GDP比率約為4.12%;其中,1993至1995年呈下降趨勢,1996年上升至5.01%後又回降;2000至2002年明顯回升,2002年更高達6.68%;但2003年起轉呈下降趨勢,2004年續跌至2.45% 貿易順差持續存在,反映台灣製造品仍具國際比較利益,製造業空洞化問題暫未顯現 North-South trade:若海外投資的擴張,進一步削弱本國貿易財工業的成長活力,加速工業化程度降低趨勢,則值得注意

22 ◎台灣工業化程度遞降的來源 台灣工業化程度的降低,經濟演化的影響較貿易效果為高。換言之,貧富國家間貿易的活絡,雖可加速工業化程度降低的趨勢,但其影響力較消費型態的變遷或農工業生產力的提高為小。 實證研究(1992年至2002年) 就學理及歷史經驗而言,全球化加速推進之下,台灣產業結構調整而導致製造品貿易順差縮減現象,有相當大的程度可視為經濟正常成長的效果

23 ◎2004年以後

24

25 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

26 主要國家匯率變動情形(一美元兌換各國貨幣)
新台幣 人民幣 日 圓 韓 元 新加坡元 歐 元 英 鎊 2000/12/31(1) 32.992 8.2800 114.90 1264.5 1.7330 1.0618 0.6685 2004/12/31(2) 31.917 102.55 1035.1 1.6328 0.7377 0.5211 2005/12/31(3) 32.850 8.0702 117.48 1011.6 1.6636 0.8448 0.5812 2006/12/31(4) 32.596 7.8072 118.92 929.8 1.5333 0.7577 0.5106 2007/5/30(5) 32.979 7.6488 121.64 931.0 1.5291 0.7446 0.5061 (5)較(1)變動% 0.04 8.25 -5.54 35.82 13.33 42.60 32.09 (5)較(2)變動% -3.22 -15.69 11.18 6.78 -0.93 2.96 (5)較(3)變動% -0.39 5.51 -3.42 8.66 8.80 13.46 14.84 (5)較(4)變動% -1.16 2.07 -2.24 -0.13 0.27 1.76 0.89

27 ◎跨越?Solution? 在製造業相對規模縮小的過程中,經濟體質的奠基,對服務業生產力提高的依賴就愈為明顯
服務內容的充實,必須仰賴硬體設備(如網路、數位、通訊等設備)的改進與更新 加速服務業發展:以英國為例,1980年代初期起,英國商品貿易雖出現長期逆差局面,但1990年代以來英國服務業蓬勃發展,服務輸出加速擴張,可改善國際收支,未有「產業」空洞化問題 立基於台灣的製造優勢 ~The End~


Download ppt "台灣經濟調整與結構轉變 中 華 民 國96年6月10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