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5 章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1 电容元件 2 电感元件 3 耦合电感 4 理想变压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5 章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1 电容元件 2 电感元件 3 耦合电感 4 理想变压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5 章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1 电容元件 2 电感元件 3 耦合电感 4 理想变压器

2 电容构成原理 d 金属极板 面积 A 图5.1 电容的基本构成 C=εA/d 电容的电路符号 一般电容 可变电容 电解电容

3 实际电容器示例 图 5.3a 固 定 电 容 器 图 5.3b 可 变 电 容 器 电解电容器 瓷质电容器 聚丙烯膜电容器
管式空气可调电容器 片式空气可调电容器 图 5.3b 可 变 电 容 器

4 线性电容元件: 当电容器填充线性介质时,正极板上存储的电荷量q与极板间电压u 成正比
第一节 电容元件 线性电容元件: 当电容器填充线性介质时,正极板上存储的电荷量q与极板间电压u 成正比 电容[系数],单位:F(法拉) 。常用单位有μF(微法10-6F) 及pF(皮法10-12F) 。 在 u、q 取关联参考方向且 C 是正值时,线性电容的电路符号和它的电荷、电压关系曲线如图 5.4 所示。 图5.4 线性电容电路符号和特性

5 线性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方程: 可见线性电容的端口电流并不取决于当前时刻电压,而与端口电压的时间变化率成正比,所以电容是一种动态元件。
(电容元件的VAR方程) 可见线性电容的端口电流并不取决于当前时刻电压,而与端口电压的时间变化率成正比,所以电容是一种动态元件。 已知电流 i,求电荷 q ,反映了电荷量的存储过程。 物理意义:t时刻电容上的电荷量是t时刻以前由电流充电(或放电)而积累起来的。所以某一瞬时的电荷量不能由该瞬时的电流值来确定,而必须考虑此刻以前全部电流的“历史”,所以电容也属于记忆元件。对于线性电容有

6 线性电容的功率 在关联参考方向下,输入线性电容端口的功率: 当u(t)↑ → 储能↑ 也即吸收能量→吸收功率
电容存储的电场能量 当u(t)↑ → 储能↑ 也即吸收能量→吸收功率 当u(t)↓ → 储能↓ 也即释放能量→发出功率

7 综上所述,电容是一种动态、记忆、储能、无损、无源元件。
线性电容存储的能量(电能) 电容的输入功率与能量变化关系为: 电容储能随时间的增加率 反之截止到 t 瞬间,从外部输入电容的能量为 : 假设 所以电容是储能元件。 电容吸收的总能量全部储存在电场中,没有产生能量损耗,所以电容又是无损元件。 从全过程来看,电容本身不能提供任何能量,电容又是无源元件。。 综上所述,电容是一种动态、记忆、储能、无损、无源元件。

8 如果关注从某一起始时刻t0之后的电容情况,可以将t0时刻的电压记为u(t0),由式(5.6)可以求出t0以后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由式(5.10)可见,电压u(t0)代表了t0时刻以前全部电流对电压的影响,称为电容的初始电压或初始状态。q(t0)代表了t0时刻以前全部电流对电容电荷量的影响,称为电容的初始电荷量或初始状态。

9 [书后习题5.3] 图示RC串联电路,设uC(0)=0,i ( t )=I e-t /RC。求在0<t<∞时间内电阻消耗的电能和电容存储的电能,并比较二者大小。
[解] 电阻消耗的电能为 习题5.3 i R _ + C u 电容最终储存的电荷为 电容最终储能为 由此可知

10 电容的使用: 除了要关注其电容值外,还要注意它的额定电压。若外加电压超过额定电压,电容可能会因介质被击穿而损坏。为了提高电容承受的电压,可将若干电容串联起来使用(串联分压),如图5.5(a)所示。 图 5.5(a) 电容的串联

11 电容的串联 设在串联前电容上无电荷(初始状态为0),根据KVL及电容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得 :
图 5.5(a) 电容的串联 电容的串联 设在串联前电容上无电荷(初始状态为0),根据KVL及电容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得 : 串联等效电容的倒数等于各电容的倒数之和,如图5.5(b)所示。

12 电容的并联 为了得到电容值较大的电容,可将若干电容并联起来使用,如图5.6(a)所示。 由于并联电容的总电荷等于各电容的电荷量之和,即
因此并联等效电容等于各电容之和,等效电路如图 5.6(b)所示 注意:如果在并联或串联前电容上存在电荷(初始状态不等于0),则除了等效电容外,还必须计算等效电容的初始电荷或初始电压。

13 图示电路,设 , ,电路处于直流工作状态。计算两个电容各自储存的电场能量。
在直流电路中电容相当于开路,据此求得电容电压分别为 所以两个电容储存的电场能量分别为

14 设 0.2F 电容流过的电流波形如图 (a)所示,已知 。试计算电容电压的变化规律并画出波形。
(1) : ,电容充电 电容电压计算如下

15 (2) : ,电容放电 (3) :此时 ,电容电压保持不变, 电容电压的变化规律波形如右图

16 电感线圈原理 尽管实际的电感线圈形状各异,但其共性都是线圈中通过电流 i,在其周围激发磁场(magnetic filed),从而在线圈中形成与电流相交链的磁通(flux)Φ (两者的方向遵循右手螺旋法则),与每匝线圈交链的磁通之和,称为线圈的磁链ψ ,单位韦伯Wb。 图5.10 电感线圈原理示意图 N为线圈匝数; 为磁导率; A为线圈横截面积; 为线圈长度; L为电感(系数)。

17 实际的电感线圈 图5.9 几种实际电感线圈示例

18 电感元件的电路符号 图 线性电感的符号 可调电感 固定电感

19 线性电感元件: 如果线圈的磁场存在于线性介质中,称为线性电感元件。线性电感元件的磁链与电流成正比(当磁链与电流符合右手螺旋法则时)。
电感[系数](inductance)。单位亨[利] (符号H ) 对应的磁链-电流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且位于Ⅰ、Ⅲ象限。

20 线性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方程: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和楞茨定律,当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并且电流与磁通的参考方向遵循右螺旋法则时,端口电压 u 与磁链的关系如下: 对于线性电感元件,其端口的伏安关系特性方程为: 线性电感的端口电压与端口电流的时间变化率成正比,所以电感也属于动态元件。

21 即若已知电压求磁链或电流,则: 电感中某一瞬间t的磁链和电流决定于此瞬间t以前全过程的电压,因此电感也属于记忆元件。Ψ(to)与i(to) 分别是电感的初始磁链和初始电流,也可称为电感的初始状态。

22 综上所述,电感也是一种动态、记忆、储能、无损、无源元件。
线性电感的功率和能量 线性电感吸收的功率为 电感存储的磁场能量( ) 截止到 t 时刻电感吸收的能量为: 电感也是储能元件。 电感吸收的总能量全部储存在磁场中,所以电感又是无损元件。 从全过程来看,电感本身不能提供任何能量,电感又是无源元件。。 综上所述,电感也是一种动态、记忆、储能、无损、无源元件。

23 电感的串联 电感也可以串联或并联。仿照电容串、并联电路的分析可知:电感串联时,等效电感等于各电感之和,即 图5.12 电感的串联等效

24 电感的并联 电感并联时,等效电感的倒数等于各电感倒数之和,即
图5.13 电感的并联等效 注意:如果在串联或并联之前电感存在一定的磁链或电流(初始状态不等于0)。则除了等效电感外,还必须计算等效电感的初始磁链或初始电流。

25 电路如图 (a)所示, 0.1H电感通以图 (b)所示的电流。求时间 电感电压、吸收功率及储存能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电流的变化规律,分段计算如下 图 例题5.3

26 电压、功率及能量均为零。 各时段的电压、功率及能量的变化规律如右图 (c)、(d)、(e)所示。 小结:本题可见,电流源的端电压决定于外电路,即决定于电感。而电感电压与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因而当 时,虽然电流最大,电压却为零。

27 当几个线圈之间存在着磁耦合,便形成了多端口电感。本节只讨论二端口电感,习惯上称为互感[元件] ,如图5.15所示。
(a) 11 y 21 1 i L 2 - + u 3 4 (b) 22 y 12 2 i 1 L - + u 3 4 图 两个线圈的磁耦合

28 图 两个线圈的磁耦合 11 y 21 1 i L 2 - + u 3 4 22 12 自感应磁链 互感应磁链

29 每一线圈的总磁链是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代数和。在线性条件下,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均正比于激发它们的电流 ,设电流与自感磁链的参考方向符合右手螺旋关系,则
式中互感磁链前正负号,由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的方向而定 ,一致取 “ + ” ;否则取 “ – ” — 自感; 简写成 — 互感; 一般实际线圈

30 在图5.16a中,可判断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的方向是相同或相反。
将实际线圈抽象成图5.16(b)所示的电路模型时,无法判断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的方向,此时,就要靠电流流进或流出同名端(用*表示)来判断互感磁链的+或 -。

31 同名端的定义 当两个电流分别流入或流出两个线圈的两个端子时,如果在两个线圈中所激发的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方向一致,则两个线圈电流分别流入或流出的那对端子为一对同名端,用*号标注。 或者换言之,当两个端口电流分别流入或流出同名端,则它们所激发的自感磁链和互感磁链方向一致(总磁链增加),互感磁链取正号;当两个端口电流分别是从非同名端(异名端)流入或流出时,则它们所激发的自感磁链与互感磁链方向相反(总磁链减少),互感磁链取负号。

32 互感元件的伏安关系方程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在端口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并且自感磁通与电流符合右手螺旋关系时,互感元件的电压电流方程为
若式中 u1、i1 或 u2、i2 的参考方向相反,则 L1 或 L2 前应添入负号(自感电压为负);若u1、 i2 或 u2、 i1 的参考方向相对星标 * 是相同的,则 M 前取正号,否则应取负号。

33 同名端的判断: 若一端口电流流入该端口线圈的同名端,那么它在另一端口线圈的同名端处,所产生的互感电压极性为正;否则极性为负。根据这一原理,在实验中,使某线圈流入递增电流,通过测试另一线圈互感电压的极性便可找出同名端。

34 列出图示两个互感元件的特性方程 采用逐项判断法列写互感方程。

35 基于相似分析,图(b)所示互感元件的特性方程。

36 互感的功率 在u、i为关联参考方向下 互感的能量 输入互感的总能量将全部转化为磁场能量,磁能

37 互感的耦合系数 如果没有磁耦合,M=0,磁能就是两个自感元件分别储能之和。存在磁耦合时,要增减一项Mi1i2,增与减要视互感的作用是使磁场增强还是使磁场减弱而定。 定义耦合系数 用来衡量互感耦合的程度

38 含互感元件电路的联接 1 互感元件的串联 电流从异名端流入 电流从同名端流入 →反串(或反接) →正串(或顺接) 图5.18 a
图5.18 b 图5.18 c 电流从同名端流入 →正串(或顺接) 电流从异名端流入 →反串(或反接)

39 注:正串2M前取正,等效电感大于两自感之和; 反串2M前取负,等效电感小于两自感之和。
图5.18 c 由此可得串联等效电感如图5.18c所示 注:正串2M前取正,等效电感大于两自感之和; 反串2M前取负,等效电感小于两自感之和。

40 2 互感元件的并联 图5.19(a)表示两个同名端并联相接。为求其等效电路,分别列KCL和KVL方程:

41 (3)代入(1)得: (3)代(2)得: 由此消去互感的等效电路如图5. 19(b) 等效电感

42 如无需计算电流 ,根据电感的串、并联等效,图5.19(b)可进一步等效成一个电感,如图5.19(c)
等效电感 同理,异名端并联联接时的总等效电感为

43 对于实际的耦合线圈,无论何种串联或何种并联,其等效电感均为正值,所以自感和互感满足如下关系:
耦合系数满足

44 如图5.20(a)所示,图5.20(b)是不含磁耦合的等效电路。
3 互感线圈的T型等效 如图5.20(a)所示,图5.20(b)是不含磁耦合的等效电路。 图 互感的T型等效电路 * * 由于耦合线圈含有电阻,在较接近实际的电路模型中两自感都含有串联电阻。 其等效电感的计算与式(5.36)相同。就是说,即便模型中含有串联电阻,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消除互感,得到无互感等效电路。 图5.20(b)中各等效电感为

45 一个实际耦合电感,例如空心变压器(一种绕在非铁磁材料上的变压器),一般需要考虑绕组电阻,此时可用带有串联等效电阻的互感来表示其电路模型,如图5.21所示。
图中u1与i2参考方向相对星标*是相反的,u2与i1也是相反的,故M前均应取负号,端口特性方程将是:

46 + - 理想变压器是实际电磁耦合元件的一种理想化模型,如图 5.22 和 5.23所示。 N i u ' Φ l 原边 副边
1 N 2 i u + - 图5.22 变压器示意图 l 原边 副边 ' Φ

47 理想化认为 理想变压器的端口伏安关系方程 1) 铁心的磁导率 2)每个线圈的漏磁通为零,即两个线圈为全耦合
3)线圈电阻为零, 端口电压等于感应电动势 4)铁心的损耗为零 理想变压器的端口伏安关系方程 变比(匝数比)

48 理想变压器的端口伏安关系方程: 1)若在两个同名端处,两个端口电压u1和u2的极性相同(同时为正或负), 则: 否则:
则: 否则: 2)若两个端口电流i1和i2同时流进或流出两个同名端, 则: 否则:

49 图 同名端与理想变压器端口方程的关系示例 对应的VAR特性方程分别为:

50 理想变压器的功率 变压器元件不仅是无源的,而且每一瞬间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即传输过程中既无能量的损耗,也无能量的存储,属于非能元件。

51 变压器的电阻变换 变压器输入端口等效电阻为 当理想变压器输出端口接电阻 时, 折算到输入端口的等效电阻为 , 如图5.25(b)所示。

52 [书后习题5.16] 图示电路中,要求 ,变比n应为多少?
由变压器特性方程可知 将式(1)代入式(2),考虑到 ,可得 对左回路应用KVL方程

53 本章小结 首先介绍电容和电感这两个重要的动态元件; 然后介绍互感元件这个磁耦合元件; 接着介绍理想变压器;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上述各个动态元件的伏安特性关系方程,它们的功率和能量,以及各种联接方式的分析。


Download ppt "第 5 章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1 电容元件 2 电感元件 3 耦合电感 4 理想变压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