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LOGO 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概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LOGO 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概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LOGO 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概述

2 抗菌药物概述

3 抗菌药物概述 常用术语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4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5

4 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以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常用术语 化学治疗 ( chemotherapy ) 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以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用于化学治疗的药物称为化疗药物。

5 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一般可用体内(化学实验治疗)和体外两种方法来测定。
常用术语 抗菌谱 (antibacterial spectrum) 指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抗菌活性 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一般可用体内(化学实验治疗)和体外两种方法来测定。

6 常用术语 化学实验治疗 是以人工方法使实验动物感染微生物,然后给药物治疗,观察微生物数目变化或动物死亡数及死亡时间的延长,以判断药物作用与疗效。 这一方法所得结果比体外实验可靠,但不能将动物结果直接应用于临床。

7 常用术语 体外抗菌实验 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它是将活的微生物接种于含有培养基的容器或试管内,加入适当浓度的药物,观察其对微生物繁殖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临床上常用MIC和MBC 评价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

8 是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抑菌浓度
常用术语 是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抑菌浓度 (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 是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

9 这类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够杀灭之。如:青霉素类、氨基甙类、头孢菌素类。
常用术语 抑菌药 ( bacteriostatic ) 是指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等。 杀菌药 ( bactericide ) 这类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够杀灭之。如:青霉素类、氨基甙类、头孢菌素类。

10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当药物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清除以后,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的抑制。
常用术语 抗菌后效应 (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当药物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被清除以后,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的抑制。

11 常用术语 PAE临床意义 PAE亦是评价抗菌药物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又是设计、制订给药方案的重要参数。PAE时间越长,其抗菌活性越强;并且可根据PAE的时间延长给药间隔。 各种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比较满意的PAE,碳青霉烯类及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中等程度的PAE,青霉素及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则几乎没有。

12 MIC的临床意义 常用术语 药物对细菌MIC值低,表明细菌对该药敏感,MIC值高,提示细菌对药物敏感性差或耐药。

13 抗菌药物概述 常用术语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4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5

14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3 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 4 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5 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15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6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粘肽,药物通过影响粘肽合成的不同环节而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能抵御菌体内强大的渗透压,具有保护和维持细菌正常形态的功能。当细胞壁缺损时,由于菌体内的高渗透压,使等渗环境中水分不断渗入,加上自溶酶作用,致使细菌膨胀、变形、破裂、溶解而死亡。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粘肽,药物通过影响粘肽合成的不同环节而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17 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N-乙酰胞壁酸前体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合成酶 N-乙酰胞壁酸五肽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N-乙酰胞壁酸前体 N-乙酰胞壁酸 消旋酶 合成酶 N-乙酰胞壁酸五肽 N-乙酰葡萄糖胺 5个甘氨酸 二糖复合物 直链十肽 转肽酶 粘肽 磷霉素 环丝氨酸↗ 万古霉素 杆菌肽 -内酰胺类 细菌萜醇 细胞壁的聚糖骨架由N-乙酰GS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并以糖苷键连接

18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细菌细胞膜具有渗透屏障和运输物质的功能。多粘菌素能与细菌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多烯类则能与真菌胞浆膜中类固醇物质结合,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核苷酸、氨基酸、糖、盐等营养物质外漏,造成病原菌死亡。

19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多粘菌素: 与细胞膜内磷酯结合→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细菌死亡。 制霉素、二性霉素 B: 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真菌死亡。

20 近年来,蛋白质合成的研究发展很快,有关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阐明。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 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 近年来,蛋白质合成的研究发展很快,有关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阐明。 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氯霉素等。

21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核蛋白体有高度的选择毒性,而不影响哺乳动物蛋白质合成。
细菌为原核细胞,其核蛋白体为70S,由30S和50S亚基构成; 哺乳类动物为真核细胞,其核蛋白体为80S由40S和60S亚基构成。

22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可逆性抑制蛋白质合成。

23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4 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磺胺类及甲氧苄氨嘧啶(TMP)可分别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与二氢叶酸还原酶,妨碍细菌叶酸的代谢,阻碍核酸前体物质嘌呤、嘧啶的合成,最终影响细菌核酸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24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5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喹诺酮类抑制细菌DNA回旋酶从而影响细菌DNA的合成。
5 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喹诺酮类抑制细菌DNA回旋酶从而影响细菌DNA的合成。 利福平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影响mRNA的合成,从而妨碍细菌的生长、繁殖。

26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6

27 抗菌药物概述 常用术语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4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5

28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种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症) 毒性反应

29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抗菌药物在超过一定剂量时出现,有些遗传缺陷、病理状态或与其它药物合用,病人对药物敏感性增加,治疗剂量也可以出现。

30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常见的毒性反应可表现在多个组织或器官的损害。 ◆主要有:①神经系统的损害; ②肝、肾毒性;
③血液、造血系统损害; ④心血管系统毒性(如:林可霉素快速推注可引起昏厥、血压下降、心电图改变、偶尔可引起心跳及呼吸暂停); ⑤胃肠道反应。

31 表现为:皮疹、皮炎、血清样反应、血管神经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2.过敏反应 表现为:皮疹、皮炎、血清样反应、血管神经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32 3.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症)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般在应用抗菌药物后20天内出现。
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诱发二重感染的重要条件。 年老、体弱、恶性肿瘤患者或用抗代谢药物、腹部手术、脑外伤或器官移植后用抗菌药物更易出现。

33 ◆二重感染的表现: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若发现此类症状,应及时报告给医生,不要自行服药处理。 口腔黏膜及舌体出现溃疡、白色斑点;
女性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 发热、腹泻、大便中有脓血等。 若发现此类症状,应及时报告给医生,不要自行服药处理。

34 抗菌药物概述 常用术语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4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5

35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耐药性 单药耐药 多重耐药 (resistence) 又称抗药性, 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下降直至消失。
一种病原菌仅对一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者称为单药耐药。 多重耐药 一种病原菌同时对两种以上抗菌药产生耐药性者称为多重耐药。

36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株已非常普遍,对公众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如多重耐药结核菌(MDR-TB)的发生,已引起全球性的重视。

37 1.细菌耐药性分类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天然耐药 获得性耐药
是指自然界中细菌的某些种、属、株或一个株内的个别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如绿脓杆菌。 获得性耐药 是指敏感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直至消失。细菌耐药大多数属于此种情况。

38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耐药性的转移 是指耐药菌将耐药性转移给敏感菌的一种现象。
这种耐药性细菌可以在不接触药物而获得。由基因突变而来并选择垂直传递给子代或耐药菌通过噬菌体、耐药因子(R因子)通过转化及转导等方式将耐药性转移给敏感菌。

39 2.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①细菌产生抗生素灭活酶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灭活酶有两种:一种为水解酶,如对天然青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β-内酰胺水解酶,破坏青霉素化学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青霉素结构破坏,从而使抗菌药物失效。

40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另一种为钝化酶(合成酶),如一些革兰氏阴性菌能产生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腺苷酰化酶等分别将乙酰基、磷酰基或核苷转移到抗菌药物的—OH或—NH2上可改变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分子结构,使抗菌药失去抗菌活性。

41 ②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使抗生素不易进入,从而不能发挥疗效。细菌的胞浆或细胞壁有屏障作用,能阻止某些抗菌药物进入菌体。 如青霉素G不能通过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微孔蛋白,而呈现耐药性。 氨苄西林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效,是因为其可进入微孔蛋白的通道。当敏感菌的微孔蛋白量减少或关闭时,可转化为耐药。

42 ③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细菌体内药物受体和靶酶蛋白质构型发生变化,不利于抗菌药物结合。
●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使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当细菌体内PBPs的质和量发生改变时,导致与药物结合能力下降,即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43 ④细菌改变自身代谢途径或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浓度增加。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④细菌改变自身代谢途径或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浓度增加。 ●如对磺胺耐药的细菌,不再利用对氨苯甲酸及二氢蝶唆合成自身需要的叶酸,而是直接利用叶酸;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是由于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产生增多所致。 ●在脓组织、坏死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所以磺胺对化脓性感染无效。

44 大多数耐药细菌是由于遗传性质改变造成的。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耐药性产生的遗传因素: 大多数耐药细菌是由于遗传性质改变造成的。 遗传性质改变分为: ①染色体耐药,是遗传基因DNA发生变异的结果; ②质粒介导的耐药,质粒是染色体的基因物质,携有耐药基因的质粒又称R因子,可通过结合、转化和传导等方式与细菌细胞间传递。

45 3.交叉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交叉耐药性 是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也可能对其它药物同时具有了耐药性。
有两种情况即:完全交叉耐药和部分交叉耐药。 交叉耐药与药物化学结构相似有关,如多粘菌素B和E。但也可以出现在化学结构无关的药物中,如红霉素和林可霉素。

46 4.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凡属不用尽量不用; 一种抗菌药物有效就不用两种,以减少细菌接触药物的机会;
不滥用预防用药和局部用药;剂量充足,疗程适当;有计划、分期、分批交换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提高疗效。

47 5.对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对策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控制细菌耐药性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协调配合方能实现。
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 加强药政管理 加强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教育 通过基因工程、化学结构改造,开发创制具有高效、耐酶、易透入菌体的新抗菌药物。

48 抗菌药物概述 常用术语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细菌耐药性及产生机制 4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5

49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目的】  ①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②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③扩大抗菌范围; ④减少单一药物剂量,降低毒性。

50 【适应症】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一般情况下,多数感染只用一种抗菌药物即可获得控制,无联合用药的必要,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可联合应用。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较长期用药,细菌有产生耐药性可能者; ◆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物不易透入者;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药物的剂量得以减少。

51 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性质,一般将其分为四大类: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性质,一般将其分为四大类: Ⅰ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 Ⅱ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和多粘菌素类等; Ⅲ类为速效抑菌剂,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等; Ⅳ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 两种抗菌药物联合结果相当于相加的总和称为累加作用;合用结果强于累加称为协同;无关作用指合用结果类似其中较强者;拮抗作用乃指两者合用时其作用互有抵消。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获得“协同”、“累加”、“无关”、“拮抗”等结果。

52 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加快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毒性反应日渐增多。 ◆大大增加了过敏反应。
◆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尤其是长期大剂量使用更易产生。 ◆形成巨大资源的浪费。


Download ppt "LOGO 第三十二章 抗菌药物概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