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報告人:蕭韻文、洪怡菁、陳湘芸、廖子慧 ppt資料參考來源:申慧君、簡秀芳、吳艾霓、呂筱薇
客體關係治療:階段I、II 報告人:蕭韻文、洪怡菁、陳湘芸、廖子慧 ppt資料參考來源:申慧君、簡秀芳、吳艾霓、呂筱薇
2
治療關係─改變的基礎 ◆投射性認同是早年客體關係的殘餘物,以人際關係困擾的形式表現出來。人變成為:依賴的、控制的、性慾的或是迎合的,處事決定是非理性的。 ◆在一個人早期所形成的客體關係模式通常較多是受到情 緒因素的影響,而不是理智因素的影響。 ◆採用投射性認同建構關係的人,渴望一個”好的”結局。他們希望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是因為自己原本的樣子而被愛被接受,而不是去滿足他人的需求才被愛。
3
◆ 渴望自己因著原本的樣子而被愛,個案帶著這個期待
進入治療並且讓自己一直在治療中。 ◆「為了要覺得更好一點」是進入治療的某個層次,而 另一個更深的層次則是想在心理上感受到被他人 「涵容」(holding) 。 ◆ 在面對其他方法或改變時,個案會面臨懷疑、害怕, 所以會持續使用投射性認同。
4
ˊ ◆客體關係治療建構的方式為面對這些投射模式並改變 個案的感受。 ◆治療師運用和個案在此時此刻的關係當作病理關係出現
的基礎,面質個案投射性認同隱藏的後設溝通,以治療 的模式對後設溝通作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個案可以對此時此刻的客體關係有更好的了解,甚至是不同於過去在關係上的覺察。
5
現並變成治療關係的一部份。 ◆治療師和個案在關係上的具體改變,是個案能夠發生任何改變和持續改變的原因。
◆治療的基本目標是改變個案的投射性認同,去修正其內在的客體世界,因此治療師必須確保投射性認同會浮 現並變成治療關係的一部份。 ◆治療師藉著創造一種使得投射性認同得以在其中發生的人際環境,創造出一可以在『此時此刻』去處理這些投射性認同的機會。 ◆治療師給予個案之投射性認同非典型的回應,以及他對治療過程的承諾,造成客體關係治療獨特的性質。 ◆積極面質個案並拒絕順從期投射性認同,將關係用來做為改變個案與他人產生關聯時的習慣方式與自我欺騙方式。
6
允諾參與、投射性認同、面質、重新建構投射性認同。
治療四個階段: 允諾參與、投射性認同、面質、重新建構投射性認同。 ◆第一階段的允諾參與即是為了使個案在情緒上允諾參與治療過程的積極努力。
7
階段 I:允諾參與 ◆知道治療是怎麼回事,真正去經驗治療卻又是另一種情況。
◆大部分個案對於進入治療只有初步的理解,或許是想尋求減輕痛苦的方法,或許是想在人格上有重大的改變。然而在處理關係中的困擾,會是一個艱難的經驗。 ◆知道治療是怎麼回事,真正去經驗治療卻又是另一種情況。 ◆客體關係治療的允諾參與階段就是要去處理個案感受到的不舒服感受,並確保個案會持續接受治療。 ◆治療師將疏遠的專業關係,轉變成一種包含關心、承諾及參與的關係。
8
◆在治療中,個案需要覺得治療師在某部份能滿足其客體關係需求,即使需求的本質是模糊不清的。若個案對治療師的能力沒有充分的信任,便會離開治療或在治療關係中維持著非參與者的角色。
◆許多個案會在治療的初期便想從治療中逃開,其原因是治療師無法成功的使個案允諾參與至其中。既然治療師和個案無法建立關係,個案便會開始懷疑自己陷的太深或超過自己的負荷,在晤談一、兩次後即會離開。
9
治療鍵結和過早結案 ◆精神病理與心理治療的本質就是,想變好一點時的痛苦似乎比留在生病狀態的痛苦還要更糟一些。
◆治療鍵結在治療初期非常重要,因為過早結案和治療師在治療初期無法建立治療鍵結有關,另一項重要的原因是治療後續將發生的事,即個案可能無法忍受可能遭遇的壓力。 ◆精神病理與心理治療的本質就是,想變好一點時的痛苦似乎比留在生病狀態的痛苦還要更糟一些。 ◆在治療鍵結形成前,對於個案尚未備好的事情做出建議或詮釋,會使得個案想要提早結束治療。造成過早結案的情況,並非詮釋不正確。
10
情緒聯結 ◆情緒聯結指的是用來傳達神入了解的一系列技巧。 ◆這些技巧來自於以個案為中心的模式,治療師能夠分享
並感知個案的感受並回饋反映給個案,藉著回應埋藏在 個案非語言裡的情緒訊息。 ◆治療師可以用事實陳述的方式,並強調包含在其中的情緒,而建立情緒聯結的神入基礎。另一個建立情緒聯結的方法則是讓個案知道”你站在他那一邊”。 ◆除了情緒聯結,其它方式可以透過幽默、藉著非理性的 行為舉止、建議和忠告來達到允諾參與的目標。
11
建議和忠告 ◆治療師的建議和忠告會被個案視為有價值的資訊,這並 非是絕對的現實狀況。治療師不會在情緒上捲入個案的
困難,使得治療師可以有能力從不同的觀點看事情。 ◆在對個案提出建議和忠告時要十分小心,不然有可能會 造成與預期相反不利的結果。 ◆在治療第一階段中,只有當忠告是相對無害,且只有成 功的好機會時,才會提出。因為第一階段並非要去解決 問題,而是要使個案參與到治療關係中。
12
允諾參與的目的 ◆個案在治療關係中需要感覺到與某個能夠幫助他們處理 生活變遷的人維持關係,卻又害怕處於關係中。因此這
個階段的目的就是要來克服這種矛盾情感。 ◆治療的允諾參與階段將近完成的一個訊息指標是:個案 說他們期盼下次會談早點到來。
13
階段 II:投射性認同 ˙個案允諾後,會開始想找「真正」關係於自己的人(治療師),這感受越深,投射性認同才會浮現。
˙在此階段,治療師要先瞭解個案投射性認同的各種行為。 ˙接著治療師等著個案把治療師當作投射性認同之目標物(客體)。
14
運用反移情 當個案的投射性認同發生時,治療師通常會有一些情緒反應(像是不耐煩等等),也就是治療師的反移情,治療師可以運用自己的感受、情緒反應,當作辨識、診斷、確認個案之投射性認同的本質,以及其背後的後設溝通。 重要的是,治療師要能分辨自己的反應是「主觀反移情」還是「客觀反移情」 。 在傳統精神分析:反移情指的是治療師本身未解決的 議題會干擾分析工作。 客體關係治療:(客觀)反移情被視為是對個案的投射性 認同的自然反應,是治療過程中有價值而且是必要的 部分。
15
覺察投射性認同的指標 覺察自我的反移情 例如: 1.過當方式幫助個案,提供額外的協助。 2.變得越來越生氣,而且不耐煩。
3.懷疑自己能否把工作做好。 4.開始有點被性刺激的情形。 辨識個案之投射性認同的本質,以及其背後的後設溝通。
16
當治療師對個案後設溝通的真確本質有所瞭解時,也就是可以考慮做適當回應的時候。
目標:將後設溝通公開化
17
後設溝通如何公開? ˙需要將關係帶進「會談室內」;即從討論個案與其他人的關係,轉換到個案與治療師之間關係的討論。
˙治療師將焦點轉換到此時此刻,即談論治療中發生的事情,愈談論互動的此時此刻,治療師愈能將後設溝通逼到公開面來。
18
˙治療師將關係中的後設溝通公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通常治療師談論個案的其他關係會比談論兩人間的關係容易些。經常地,治療師會和個案同謀,一起去談論過去事件或會談室外的事件,而不去處理治療關係中發生的一切。
19
四種投射性認同型態 一、依賴 二、權力 三、性慾(性誘惑) 四、迎合
20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一):依賴 ˙在成人的客體關係中的特徵:「慢性之無助感的陳述」
「你認為如何?」 「我應該做什麼?」 「你可以幫助我……嗎?」 「我似乎無法靠自己處理這件事。」 他們所提出的需求與其實際真實的需要無太大的關係! ˙但,他們真的不相信可以靠自己來完成事情! 深信人際關係的成功與否(特別是親密關係),視他 們去說服別人相信他們無法靠自己存活的能力而定。 2013新增
21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一):依賴 個案可能的狀態與反應 ˙亂發脾氣、歇斯底里的陣陣哭泣、暗示世界快要從 裂縫處分崩離析的情感爆發…
˙普遍的反應—憂鬱(最明顯的例子—重度憂鬱症) ˙另一症狀—懼曠(特別是重心全在婚姻的家庭主婦) ˙覺得自己被獨自留下、從關係中退縮、變得垂頭喪 氣、有自殺意圖的陳述,甚至有真正的自殺嘗試! 2013新增:湘芸的個案--「塑膠袋」
22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一):依賴 個案可能引發他人的反應與影響
˙依賴之投射性認同的目標者常被要求去提供那些只 有母親才會被合理要求去提供的東西,若提供幫助或 忠告達某種程度,便加劇了CL的投射性認同。 ˙當所有的給都是單向時,關係是很難維持下去的。 ˙變成依賴之投射性認同的目標者,最終會覺得被榨 乾及被剝削。 2013新增:湘芸的個案--「塑膠袋」
23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一):依賴 源自早期經驗的影響
˙ 健康的母親-兒童互動中,兒童的自主行為是受歡 迎、被讚美的;在不健康的互動中,兒童自主的行為 卻遭受母親情緒上的撤離、懲罰、甚至是遺棄。兒童 透過此經驗型態學習到「要成為好的、被愛、被接納, 就是要成為軟弱且無助的」。 → 向外尋求以「無助感」為其優勢主題的關係 → 花費生活絕大部分的時間誘使親密他人成為照顧 者,並深信這樣的互動會形成永久持續關係的基 礎。 2013新增:連結Winnicott 的good enough和Kohut的理想化父母意象(idealized parental image)
24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一):依賴 個案可能的狀態與反應
˙將治療師置於照顧者角色;將治療師視為敏感、全知 、全能,知道個案所不知道的事情和答案,常請求治 療師給予忠告、指導、答案或支持。 ˙個案常表現無助、沒有能力,無法靠自己處理事情, 無法靠自己做任何決定。 ˙個案會過份誇大危機(如:急診呼叫、反覆出現),以 尋求治療師協助,使治療師成為”拯救者”的角色。 ★「危機」往往是超乎比例地被誇大,且皆可以在下次會談時被輕易地處理掉。 個案渴望能讓他們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關係,想 要確定自己是有價值的。
25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一):依賴 治療師的反應可能是… ˙當個案尋求忠告、答案或支持時,治療師會想給個案想 要的。
˙治療師會想要以可能會被認為是「過當的」方法去幫助 個案,像是提供額外的協助;治療師可能會「過度保護」 個案;「努力」幫助個案。 ˙在治療師身上引出的反應是「幫助」、「 照顧」 ★ 治療師在努力幫助個案時可能會不知不覺地 提供了個案想要的忠告,而這忠告經常無法 被達成,個案便會以責備治療師來作結束。
26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一):依賴 治療方式 ˙運用反移情關係—對自己的反應做出反應! (1)允許自己在情緒上去回應埋藏在個案的投射性 認同裡的後設溝通。 (2)運用此資料當作辨識個案之病理的一種方法。 →治療師允許自己被利用,運用反移情對個案後設 溝通的本質做評估。 ˙將焦點帶入「晤談室裡」,here and now 的關係! ˙使藏在背後的後設溝通盡可能地被公開、直接溝通。 如:「沒有你(治療師),我(個案)就活不下去」 須拒絕個案所要求的同情、指引和支持。 湘芸:「客觀、理智地醒視自己主觀的情緒反應」
27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二):權力 ˙在運用權力投射性認同的陳述: ˙「控制」的議題會佔據了關係的重要位置
「確實照我所說的去做」 「遵從我的引導」 「就這樣去做」 「遵守我的指示」 在表面訊息背後的後設溝通是「沒有我,你活不下去」 ˙「控制」的議題會佔據了關係的重要位置 2013新增:依賴型VS權力型。 權力型最易見於夫妻間,但不只侷限於此以及性別上的單一方向,還可從職場上看到類似的情況
28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二):權力 源自早期經驗的影響 ˙ 權力在客體關係中與被接納及好壞的議題有關。
可能一:照顧者傳達出無能為力照顧孩子的互動, 甚至傳達出照顧者自身需要被照顧。 ˙parentified child 逆轉父母-子女間的正常照顧關係, 孩童變成「小父母」的照顧者角色,學習到「有能力 和自我價值的感受只有在控制住一切與其有關的事情 時才能獲得」。 2013新增:parentified child 常見於酗酒家庭
29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二):權力 源自早期經驗的影響 ˙ 權力在客體關係中與被接納及好壞的議題有關。 可能二:母親的退縮或不可及
˙母親有所保留的愛,使孩子感受到被遺棄的威脅, 為了阻止災難的成真,孩子會透過幻想去控制母親的 行為。學習到「有能力和自我價值的感受只有在控制 住一切與其有關的事情時才能獲得」。 2013新增:並非無助的母親
30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二):權力 個案的狀態 與權力投射性認同的人互動,可能會感覺他們是駕馭、控制、批評的,尤其在親密關係之間。
個案的假設是,如果事情要被完成的話,必須控制關係裡的一切,他們只想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個案假定是「其他人能力不足,若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人引導方向,對方就無法運作其功能」。
31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二):權力 個案可能的反應: (會談中瀰漫著批評,對CO的介入吹毛求疵) 批評治療師未能抓到重點 治療無法有較大進展
個案帶著危機來,治療師未能正確處理。 顯得不耐煩,不滿意治療師。 常見的兩個類群: 事業上的主管群、心理治療師!
32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二):權力 治療師可能有的反應: (CO被置於一個不舒服的位置, 引出無能、即將失敗的感受) 懷疑自己的處遇是否正確。
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所發生的一切。 容易變得惱怒,對個案憤怒。 產生無能或即將失敗的感受。 會有想擺脫個案的秘密幻想。
33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二):權力 治療方式 如果CO希望能將後設溝通帶到明顯之處,就需要去忍受, 甚至鼓勵CL的投射性認同在治療初期的表達。
治療第一階段,可談論個案治療室外的關係。 到了投射性認同階段時,須轉換到個案與治療師之間互動 關係的討論。 (如:詢問CL其對生活中其他人的感受,是 否類似CL對CO的感受) 即便CL可能會徹底回決,但「詮釋的正確與否」並不如 「詮釋助長會談內容的轉變」之重要! →將後設溝通公開出來 (如:CO沒有CL就無法存活, 或缺少CL的協助,治療就會失敗)
34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性慾 透過性的方式來建立並維持關係的一種人際動力,是治療 關係中顯著且持續的部分。
性慾投射性認同的整體意圖是性慾的滿足,藉著確定自己 在性方面有價值,來確保自己在人際關係上的欲求。此類 個體早早學會對生活中成人提供性刺激,他們就是被需要 的。個案打從心底相信治療師真正和他們在一起的唯一理 由是因為性,其自尊被包封在性慾裡。 對於個案來說,性可能是關係的唯一依靠,性就是關係。 如果性慾是個案所知維持人們在關係中的唯一可靠方法, 治療師便必須小心謹慎,不要壓抑了個案對性慾的表達。
35
性慾投射性認同的表徵 個案以「性」來建立並維持關係的人際動力,「性」也是 使每件事井然有序的接著劑。
當治療師將性「帶離會談室」,而使它較不具威脅時,它 傾向於與包含在投射性認同裡的客體關係議題擦肩而過。 如果客體關係治療的重點是將個案的投射幻想關係活生生 演出來,那麼治療師必須願意去成為個案操縱之目標。 個案藉著愛慾成分引進關係裡,在治療中使用語言、衣物 或暗示性姿勢將治療性慾化,並演出性慾的投射性認同。 例如:有些個案提供其性問題與性傾向的細節描述,彷彿 他們正在與治療師玩某種性遊戲。
36
治療師如何辨識性慾之投射性認同? 透過反移情關係來覺察辨識。治療師自然的反移情關係就是「性興奮」,覺得有快感、被色欲所引誘、性欲被激起。 如果治療師屈服於個案的性慾之投射性認同,只會使個案最 深的恐懼更加堅固。 一旦治療師有能力覺察出對個案的興趣的並非如自己所相信 的是由理智啟動時,便能夠將自己的反應用在診斷上,而不 是用在性慾目的上。 認知到治療師可能會對自己的個案心懷性慾感受,但卻仍然 是一個好的治療師。
37
治療師必須覺得有信心於不論何種騷動感受,都是被自己 與個案之互動所促發的。
處理性慾的投射性認同的主要任務是要將後設溝通帶到最 顯著的地方。第二階段一直要到「公開帶進誘惑」才算結 束,這並不容易,因為性誘惑與性愛行動很容易找到申辯 理由。 雖然這類感受經常令人尷尬且困窘,但仍有必要忍耐下去。 只有藉著往前推壓,在投射性認同背後之根本訊息才能變 成持續進行之關係的明顯部分。
38
投射性認同的型態:迎合 迎合之投射性認同是由包含了自我犧牲之強烈成分的人際關係模式所組成,個案以自我犧牲來建立關係,誘使他人對他們所做的事情與犧牲而感激他們,他們需要知道自己對他人是有幫助的,以確保自己被需要。 個案被教導認為他們的真正價值有賴於他們是否有能力對別人有用,他們所學習到的經驗是:「不相信其他人會無條件的愛他們,他們需要去迎合他人,以便建立關係」 個案渴望「被愛是因為他之所是,而非他之所做」的感受,但當他將整個自體價值感歸結於「做事情」上以及爲此所受到的感謝時,卻會損壞他的這個渴望。 似乎個案所想要的只不過是一聲謝謝,但其實他們期望能獲得某樣更實質的回報。在表面溝通之下,躺著一個隱藏的「你欠我的」後設溝通,這成為許多病態互動的原因。
39
在治療中,一旦投射性認同的本質變得明顯,便有必要將 其背後之後設溝通強迫至公開領域,這也意味著壓迫個案 去承認他希望因著他的自我犧牲而獲得回報。
在投射性認同真的進行前壓制它的話,會使得治療師無法 充分經驗到作為個案投射幻想之接收者的意思是什麼,而 且也無法正確地辨識它的準確本質。 治療師會發現自己處在被期望去感謝和讚賞的情境裡。 如果個案熟練於迎合之投射性認同,那麼治療師可能會被 拉進關係病理中而不自知。
40
主要的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 關係立場 後設溝通 誘導 依賴 無助 我活不下去 照顧 權力 控制 你活不下去 無能力 性慾 性愛 我將使你
在性上達致圓滿 性興趣 迎合 自我犧牲 你虧欠我 感謝讚賞
41
投射性認同在治療中的意涵 投射性認同雖然是病態的,但也代表個案想要矯正關係缺陷的努力。對早年之病態客體關係劇本的重演,構成了一種想要逆轉早期童年壞結局經驗的企圖。 治療師確保投射性認同會出現在治療關係中,然後以一種不同於個案所習慣的方式來回應,這就是基本的目標。 在投射性認同裡,所有的關係拉回到此時此刻,強調正發生的互動本質。 治療師-個案關係裡的具體改變才是個案發生持續改變的原因。 覺察自己「內在感受」與「情緒反應」,判斷自己是否已成為案主投射性認同的標的。
42
謝謝聆聽~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