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談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教學法 李偉雄 2009/11/14.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談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教學法 李偉雄 2009/11/14."—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談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教學法 李偉雄 2009/11/14

2 1. 訂立課程結構 通識科精神是由個人出發,再認識世界,建構知識。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及「今日香港」較易掌握,會在中四教授。

3 學生對「現代中國」及「全球化」的議題認識不深,這兩個單元會在中五教授。

4 中六時,才會教授「公共衛生」及「能源科技與環境」。

5 在設計課程時,須考慮單元之間的聯繫。

6 2. 教學方法 教師扮演促進者的角色,鼓勵學生互相討論。
教師採用議題探究的形式,以不同主題導入教學活動,提供如短片、文字等資料,引導學生思考。

7 2.1. 認識課程的背景 通識科老師的辦公桌上,應存放一本《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 課程指引提供了方向,認識課程的背景:
(1) 通識教育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 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 (2) 探究式學習是設計高中通識教育科的關鍵; (3) 為高中學生提供跨學科的學習機會。

8 「青少年更換手機頻密」是一個可選取作為教學的議題。
這個議題有助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社會化的過程),亦有跨學科的學習元素(「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及「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探究式的學習。

9 2.2. 認清課程的目標 課程指引列出的目標: (1) 知識方面: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理解當 今影響個人、社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 的問題;
 課程指引列出的目標: (1) 知識方面: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理解當 今影響個人、社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 的問題; (2) 價值觀方面: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 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尊重多 元文化和觀點,並成為能夠批判、反思和 獨立思考的人; (3) 能力方面:掌握終身學習所需的資訊科技 及其他技能。

10 每節課皆宜擬定以上三方面的目標。以「青少年更換手機頻密」為例,可列出以下三大目標:
(1) 知識方面:認識青少年常換手機的因由 (2) 價值觀方面:認識負責任的公民應如何 「對待」個人的手機 (3) 能力方面:培養分析青少年行為的能力

11 2.3. 認識課程設計的原則 《指引》介紹了課程設計的原則,列出以下七點: (1) 建基於學生在基礎教育應有的知識、技能、
價值觀和態度、學習經歷。     (2) 透過研習不同情境的議題,令學生有機會綜 合及應用過往的學習所得。 (3) 理論學習和應用學習兼備。 (4) 確保本科的學習經驗與學生相關。

12 (5) 採用議題探究模式和提供自主學習 經驗。
(6) 靈活的課程組織及學習進程。 (7) 通識教育科培養知識、能力、價值 觀和態度。

13 事例 現試列出議題資料,再分析如何應用以上的七項原則。資料如下: 資料一:
環保團體訪問逾千名青少年,發現他們平均不足20 個月便更換新手機,六成半受訪者曾在一年內換手機,壞機和換新款是兩大主因。二手機店其門如市,有店主說,不少青少年轉售的手機均很簇新,有些人的手機只用了三數個月甚至三數日便轉售換新機。有店員更指出,有市民用8000 多元購入最新的iPhone 3Gs 手機後不足一星期便放售。

14 資料二: 地球之友發言人區詠芷批評,港人換手機如此頻密,不但浪費,亦會帶來環境污染,因為手機內的鉛等重金屬會污染環境,「消費者自己心清眼亮,自己問清自己真正需要什麼,而不是任由生產商和廣告商告訴你想要什麼,成為他們的扯線公仔」。她呼籲公眾,如果手機損壞,應先拿去維修,如果要換機,需確保舊手機獲妥善處理。

15 (1) 手機是青少年生活的「必須品」,以此為題, 學生應已有一些對手機的知識、價值觀和態度。
(2) 以上兩則資料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研習的情境,令學生反思有關更換手機的現象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應用過往的學習(經驗)所得,擴闊及深化知識基礎。 (3) 老師可以教授學生「社會化」的理論,並要求他們應用於以上情境中,解釋青少年更換手機的根本原因。 (4) 在教學時,老師以手機為議題,確保了學習經驗與學生生活拉上了關係。

16 (5) 老師應讓學生透過以上的議題,主動探究答案,提供自主的學習經驗。例如安排同學調查班上同學的更換手機情況,並追尋因由。
(6) 本課題可以靈活調動進程,在不同班別用不同的節數教授。 (7) 本議題能夠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價值觀和態度。

17 2.4. 理解課程架構 自我與個人成長 l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社會與文化: l 單元二:今日香港 l 單元三:現代中國
科學、科技與環境 l      單元五:公共衛生 l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

18 2.5. 教學示例 手機議題涉及了「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和「能源科技與環境」。
青少年更換手機的行為,明顯受着朋輩及傳媒的影響,是一個青少年圈子中的「次文化」現象。 更換手機製造大量「固體廢物」(例如機殼、電池等),對環境造成影響。 本議題有跨單元的成分。

19 先由個人成長入題,分析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在青少年的成長階段中,他們需要身份認同及朋友認同,而手機有可能擔當了這個「中介角色」,滿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這種由個人入手的研究角度,是屬於「自我與個人成長」的範疇。

20 個人的成長包含「社會化」的過程,青少年不可能抽離身處的社會、文化、歷史的背景來建立身份。
香港今天的潮流和風氣,影響我們的生活形態。 引領同學進入「社會與文化」的範疇,探討潮流形成的因由。

21 過度消費的現象,對社會將來的發展,又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消費行為有助零售業的發展,更多人消費,有助提高就業率。 而且,這是一個個人所作的抉擇,可以滿足個人的慾望。

22 但這個行為又會對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不但污染本地環境,也耗用全球資源。
手機議題又可跨進「科學、科技與環境」的範疇,擴闊學生的思維。

23 多功能的手機能幫助個人處理生活上的多種問題,有助改善生活素質。
我們可要求學生追溯手機的發展史,再對不同年代的手機功能作出比較,並探討今天多功能的手機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另一方面,手機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和溝通方式,甚至思考的模式,是另一值得探究的問題。 而如何在個人生活中善用手機,是學生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

24 在「自我與個人成長」的範疇中,青少年對社會的責任一節,又可配合「科學、科技與環境」中的環保議題。
一個青少年的生活,能實踐「3R」的模式,便能盡公民的責任。所謂「3R」,是指少用 (reduce)、再用 (re-use)、循還再造 (re-cycle)。 學生亦應明白一個不再使用的手機,會如何影響環境,有助他們反思此一議題。

25 3. 建立教學團隊 在教學前,教師會經過共同備課,互相幫忙。 開會時,來自不同科目的教師各有專長,提出不同角度的看法。
不同教師可以互補長短,大家嘗試從科學、經濟、政治、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討論議題。

26 4. 尋找教材 學校會用教科書,但不會完全跟隨教科書的內容教學。 用教科書的好處是素材經過剪裁,而且不會有版權問題,可以直接採用。
先定下每個單元學生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以及教學目標,再運用教科書的資料。 但教科書只會用於參考,須自行製作教材。


Download ppt "談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教學法 李偉雄 2009/11/14."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