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一類學校第二次到校輔導訪視 流程說明及提醒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一類學校第二次到校輔導訪視 流程說明及提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類學校第二次到校輔導訪視 流程說明及提醒
104年度區域防災及氣候變遷調適 教育服務推廣團計畫 一類學校第二次到校輔導訪視 流程說明及提醒 協同主持人┤馬國宸 助理研究員 北區防災教育服務團 中華民國104年8月20日 星期四

2 下半年度輔導流程及輔導重點

3 盡量安排出席過第一次到校服務的專家學者和輔導團成員
到校輔導專家學者成員之組成建議 委員安排及邀聘 每次到校輔導除安排縣市輔導團成員(建議至少二位)外,另需邀請教育部核可之專家學者 (名單請逕至MOE防災教育數位平臺 盡量安排出席過第一次到校服務的專家學者和輔導團成員

4 第一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第六階段 全校規模 防災避難演練 第七階段

5 輔導各階段重點 第四階段(8月):辦理第二次到校輔導前置作業 第五階段(9-10月):辦理第二次到校「全校規模防災演練」
輔導委員意見 學校改善作為 校務發展 短中長程計畫 第五階段(9-10月):辦理第二次到校「全校規模防災演練」 第六階段(11月):撰寫結案成果報告 11月15日計畫結束 第七階段(12月):辦理縣市獲補助學校成果展及績優學校評選推薦排序

6 (地震、颱洪、坡地、人為、輻射、海嘯等)
輔導規劃-事前規劃 縣市輔導團第一次到校輔導,學校準備之資料共有3項,依委員建議修正。 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書 1 該校全部災害類型的 防災地圖 (地震、颱洪、坡地、人為、輻射、海嘯等) 2 一年內之防災演練其演練腳本電子檔 3 修正 修正 更新 第一次到校輔導「建置防災校園」 第二次到校輔導「全校規模防災演練」 輔導團或受輔導學校其中一方認為有需要,得增加輔導場次。

7 全校規模防災演練 ※教職員工四十九人(含)以下之學校 安全防護組併入避難引導組 緊急救護組併入搶救組 教職員工50人(含)以上
災害防救應變組織

8 全校規模防災演練 演練工作檢核重點

9 全校規模防災演練 演練工作檢核重點

10 全校規模防災演練 學校每年至少應舉辦 1-2 次應變計畫演練 (除消防防護計畫外亦宜考量其他災害類型之演練) 。
演練情境可依該年度規劃重點進行腳本研擬。 演練可依各年級施行或以樓層(棟別)為劃分。 依據可能發生之災害類型、規模,依實際需求來設計實務演練,如通訊對講機練習、避難疏散演練、警報測試與廣播等。

11 在演練的過程中,所有作業均隨著時序有詳細的紀錄,以利事中查證及事後重構與檢討。
全校規模防災演練 演練計畫 擬定 基本觀念 情境假設 以學校所面臨的實際 問題為主 至少應包含緊急避難、救護、收容、安撫 之細節操作 必須明定各執行程序之 權責編組及銜接介面。 在演練的過程中,所有作業均隨著時序有詳細的紀錄,以利事中查證及事後重構與檢討。 必須確保所需的應變時所需的資源與人力。

12 全校規模防災演練 毀損建物與設施之警戒標示 啟動社區住戶 與家長之協助 避難疏散之規劃與執行 災害應變程序 災情通報 緊急救護與救助
應變工作事項含災害應變組織之運作、災害發生時學生安全之確保、學生安全疏散、收集受災情況與受災情況回報、緊急救護與救助實施、緊急安置受收容與家長聯繫,及緊急避難與收容場所之開設等內容。 毀損建物與設施之警戒標示 啟動社區住戶 與家長之協助 避難疏散之規劃與執行 災害應變程序 災情通報 緊急救護與救助

13 1.彙整第一類/建置防災校園輔導記錄暨評估表(第一次) 2.協助學校完成校務發展短中長程計畫表之填寫
輔導規劃-事前規劃 依第一次委員意見修正 並更新之版本 縣市輔導團 受輔導學校 1.彙整第一類/建置防災校園輔導記錄暨評估表(第一次) 2.協助學校完成校務發展短中長程計畫表之填寫 1.校園災害防救計畫 2.校園防災避難地圖 3.防災演練腳本 4.在地化教學模組執行成果 5.防災教育創新構想規劃書 縣市輔導團蒐集完成後, 再於輔導前一週寄給專家學者。

14 第一次到校-建置防災校園 第一次到校-課程與宣導 防災校園推動小組或校園災害防救委員會之組成 各災害潛勢等級之申覆 地圖是否更新為新版
防災器具或設備之整備情形 第一次到校-課程與宣導 課程之深化與系統化 宣導管道多元化

15 第一次到校-防災演練 第一次到校-其他創新 腳本內容是否符合邏輯性 災害情境設定是否符合在地化災害潛勢 無預警-加分
與學校其他傳統亮點活動結合(動靜皆宜)

16 到校輔導之流程與提醒

17 災害防救工作列入校務發展短中長程計畫建議
第二次到校輔導流程時間細項 項目 第二次到校工作項目 執行者 準備資料 (學校端) 時間規劃 主要 協助 1.  全校規模防災演練 受輔導學校 全校師生 縣市輔導團 防災演練器具、 防災演練腳本、 防災避難地圖等 30分鐘 2.  演練檢討暨 災害防救工作列入校務發展短中長程計畫建議 專家學者 應變組織幹部 40分鐘 3.  在地化教學模組 執行效果討論 教學組 學校執行成果 (教材、照片等) 10分鐘 4.  校園災害防救計畫及 校園防災避難地圖修正稿檢核 學校防災業務 承辦及協助處室 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校園防災地圖 5. 防災教育創新構想討論 學校 防災教育創新 構想規畫書 6.  成果報告書撰寫 相關問題討論 - 於輔導會後安排 總計;至少100分鐘(1小時40分鐘) 以上時間視學校演練時間排定 / 或與輔導團協調進行無預警演練可以調整

18 輔導工作提醒

19 輔導工作執行重點提醒 建議辦理校內師資培育研習 將社區組織、志工、家長等納入校園災害防救計畫 「全國各級學校災害潛勢資訊管理系統」應用說明會
8/19臺北場、9/11桃園場、9/16花蓮場 災害潛勢評估及申復作業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總綱與領綱- 災害、資源利用與永續發展的理念、氣候變遷之影響與調適

20 各級學校更新承辦人基本資料並查詢判勢結果
災害潛勢評估及申復作業 依教育部實際公告為準 每年災害潛勢評估預訂重要期程 災害潛勢分級評估小組會議 完成年度災害潛勢評估原則及方法 更新各級學校判勢圖資 各級學校更新承辦人基本資料並查詢判勢結果 辦理 申復作業 (目前不含幼兒園) 依學校判勢結果據以擬定各項災害防治作為 每年3月 每年5月 每年7月 每年9月 隔年1月 隔年1月之後 每年滾動檢討 學校作業期程

21 防災教學推動小組

22 融入於各領域課程及教育議題中(最常見為例)
防災教學模組設計 融入於各領域課程及教育議題中(最常見為例) 防災教學 綜合 活動 社會 自然生活科技 健康與體育 生活 課程 彈性 環境教育 資訊教育 生命教育 安全教育 海洋教育 人權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23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總綱與領綱- 防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學習重點 1-2年級 3-4年級 5-6年級 7-9年級 10-12年級(必修) 災害
察覺環境中有自然與人為災害。 知道災害時的避難方法(例如地震)。 認識環境中有自然與人為災害。 當災害發生時知道正確避難方法。 颱風會帶來強風豪雨。 雨量過大或過急容易造成低窪地區或排水不良地區淹水。 地震會造成嚴重的災害。 做好防颱、防震和防洪等應變準備可以降低災害損失。 颱風主要發生7-9月並容易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 颱風中心為低氣壓,並常帶來狂風暴雨。 颱風的降水和地形迎風面有密切關係 台灣位處於板塊交界因此地震頻仍,也會造成災害。 大雨過後和順向坡會加重山崩的威脅。 水土保持是防洪、防治山崩和土石流最基本的工作。 颱風形成有其必要條件與機制。 颱風是一個螺旋雲帶結構,越靠近中心氣壓越低風力越強。 侵臺颱風的路徑主要受太平洋高壓所引導,不同路徑對台灣各地的風雨影響不同。 洪水常伴隨劇烈天氣發生。(尚待討論) 洪水災害包含自然及人為因素。(尚待討論) 斷層活動常引發地震,地震活動頻繁是板塊交界附近常見的特徵之一。 山崩、土石流和地質環境、氣象狀況有密切關連。 水土保持除可防治洪水、山崩和土石流等減災的功用,也可保土,蓄水,提升土地利用的價值。

2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總綱與領綱- 防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學習重點 1-2年級 3-4年級 5-6年級 7-9年級 10-12年級(必修)
資源利用與永續發展的理念 空氣、陽光、淡水、土壤、岩石、石油、煤、動物及植物等都是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 人類生存需依賴自然環境中的各種資源,但這些自然資源也有窮盡的時候  人類活動會改變自然環境,也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反之亦然。  自然景觀和環境一旦改變或破壞,極難恢復。  可以利用資源回收、節能減碳等方法盡到人類保護環境的責任  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環境的基礎上。  面對永續發展的問題,可以用科學、技術與社會等三個面向共同討論。 為使地球永續發展,可以從減量、回收、再利用、綠能等做起。  既能滿足當代所需又不損害後代所需的發展方式才能維持永續發展。  節用資源與合理開發,可以降低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影響,以利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必須同時在經濟、生態、文化與政策四個面向上均衡進展。 探討海洋生物資源管理策略與永續發展。 瞭解海洋礦物與能源等資源及其經濟價值。 新興能源的科技(例如汽電共生、生質能、油電混合動力車、燃料電池、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生物能等) 

25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總綱與領綱- 防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學習重點 1-2年級 3-4年級 5-6年級 7-9年級 10-12年級(必修)
氣候變遷之影響與調適 溫度、風、雨等大氣現象會產生變化。  溫度產生變化時,可藉由許多方式讓人體適應變化。  氣候的變化會造成地球環境的改變,而地球環境的改變亦會造成氣候的變化。  人類的行為會造成氣候變遷,例如化石燃料的使用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而造成全球暖化。  人類行為的改變可以減輕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  氣候變化有多重時間尺度的特性。  氣候變遷產生的衝擊有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異常降水等現象。  因應氣候變遷的方法有減緩與調適。  冰期與間冰期氣溫和海平面的升降,對全球生物與自然環境會造成影響。 過去主導地球長期的自然氣候變異的原理並無法用來解釋近幾十年來快速的氣候變遷情形。根據目前科學證據所得到唯一解釋是人類活動。 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有許多面向及方法,包含災害、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海岸、土地利用、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能源及產業、健康等。 探討海洋環境變化與氣候變遷的相關性。 透過觀測,理論研究和模擬,可增加對氣候系統的了解。 氣候變遷的推估與未來衝擊充滿了不確定性,包括氣候模式、氣候統計、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等許多面向。 全球各地所發生的氣候變遷在程度與類型上是不一樣的。  未來氣候變遷的速度遠較過去變遷的速度要來得快很多 

26 建立並構思在地化教學模組 融入教學的教學設計
融入式教學是將所要融入的概念或具體目標整合至原教材,並擴大或延伸學生對防災知識或議題的認知,並非獨立課程外時間進行,因此,需將單元重新設計,讓學生能學以致用、重新認識。 1.培養對災害的敏銳性、警覺性 2.建立正確的概念及知識 3.培養積極的防災態度與價值觀 4.培養防災行動技能及處理防災能力

27 建立並構思在地化教學模組 融入現行課程方式 1.融入式:配合教材內容進行 2.營隊式:暑期育樂營或研習活動
3.空堂式:學生朝會、班會、非正式課程(宣導、講座) 4.社團式 5.其他 1.社會現況 2.學生能力、經驗 3.生活、社區相關 4.教師的能力、經驗 5.學習的相關領域

28 MOE防災教育數位平台 防災教學資源

29 MOE防災教育數位平台 104年度區域防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服務推廣團計畫-標準作業程序(SOP)
104年度「全國各級學校災害潛勢資訊管理系統」應用說明會開放報名 104年防災校園建置計畫成果報告格式 104年縣市成果報告格式

30 MOE防災教育數位平台 防災電子報 教材教案

31 受補助學校質量化評估暨教職人 員參與計畫調查問卷說明

32 防災校園建置之量化及質化評估表 外部評估 內部評估 計畫教職人員參與計畫之調查問卷 核心人員 教職人員 (到校服務) (到校服務前後) 紙本
線上填報 服務團(縣市輔導團)/委員 受補助學校核心人員 線上填報 線上填報 受補助學校 全校 瞭解受補助學校受補助前後之情形、執行成效 行政與教職人員對於防災工作之瞭解、協調等狀況,並給予服務團(或輔導團)輔導之回饋意見,提供未來輔導之方向

33 二、內部評估 填寫人員/方式:由學校防災業務承辦單位線上填寫 次別 填寫時間 依據內容 註:網址會於防災教育數位平台公告,
防災校園建置之量化及質化評估表 二、內部評估 填寫人員/方式:由學校防災業務承辦單位線上填寫 次別 填寫時間 依據內容 第一次 收到計畫補助公文後1個月內 原申請書填寫之數據 第二次 後測為本年度約11月,接近計畫期末之時進行填寫 學校實際執行之數據 註:網址會於防災教育數位平台公告, 區域服務團寄信給縣市承辦師長(轉寄給1類學校)

34 第一類學校 防災校園建置之量化及質化評估表
前測網址: 後測網址:

35 一、核心人員 填寫時間:本年度11月 填寫人員:校長與執行單位師長(執行計畫主要人員) 填寫方式:線上 目的: 瞭解核心人員在服務團/
計畫教職人員參與計畫之調查問卷 一、核心人員 填寫時間:本年度11月 填寫人員:校長與執行單位師長(執行計畫主要人員) 填寫方式:線上 目的: 瞭解核心人員在服務團/ 縣市輔導團的輔導下, 在校園工作運作的狀況與感想。

36 二、全校教職員 填寫時間:本年度11月,由區域服務團各別開設網址,將於10月函送縣市公告 填寫人員:全校教職員 填寫方式:線上 目的:
計畫教職人員參與計畫之調查問卷 二、全校教職員 填寫時間:本年度11月,由區域服務團各別開設網址,將於10月函送縣市公告 填寫人員:全校教職員 填寫方式:線上 目的: 在進行校園防災工作中教職員的配合是不可或缺的要項,故藉由填寫回饋單的方式,瞭解全校教職員對於防災工作的基本概念為何,希望其回饋之優缺點能回饋各校,修正其防災機制,共譜更完善之防災校園。

37

38

39

40 謝謝聆聽 敬請指教


Download ppt "一類學校第二次到校輔導訪視 流程說明及提醒"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