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节 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病 一、寄生现象 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节 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病 一、寄生现象 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节 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病 一、寄生现象 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 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彼此受益,相互依赖。 3. 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2 寄生虫(Parasite):是营寄生生 活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 原生动物,其中原虫属真核细胞型, 多数寄生虫均属于无脊椎动物型。
临床寄生虫学—总论 寄生虫(Parasite):是营寄生生 活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 原生动物,其中原虫属真核细胞型, 多数寄生虫均属于无脊椎动物型。

3 寄生虫的演化与适应性改变 (一) 形态结构改变 1. 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如消化器 官、运动器官; 2. 某些器官更发达,如固着吸附器
官、生殖器官; 3. 腔道寄生蠕虫呈线条形的适应性 改变; 4. 线虫表皮层角化--抗消化。

4 寄生虫的演化与适应性改变 (二) 繁殖能力的增强 如蛔虫、绦虫; 世代交替: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 替进行。
(二) 繁殖能力的增强 如蛔虫、绦虫; 世代交替: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 替进行。 (三) 生理与代谢方式改变 如能量来源, 从有氧代谢演变为无氧糖酵解。 (四) 侵入机体的能力得到加强如溶组织 阿米巴的溶解组织酶、血吸虫尾蚴 侵入皮肤的水解酶。

5 寄生生态学(ecology of parasitism)
是研究寄生虫与外界环境、寄生 虫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外 环境包括地理、气候(温度、湿度、 光照等)及生物因素。在寄生阶段, 宿主的内环境也是寄生虫的外环境, 包括生化、物理、生物和免疫等因 素。

6 广义上说,寄生虫生态学概括了医学寄生虫学的大部分内容。寄生虫在人体内外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对某一生态因素的依赖性越大,就越容易暴露出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

7 二、寄生虫的生活史

8 二、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 是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及其所需的条件。包括感染阶段、侵入宿主的方式和途径、在宿主体内移行或达到寄生部位的途径、正常的寄生部位、离开宿主机体的方式及所需要的终宿主(及保虫宿主)、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的种类等。

9 1. 终宿主(final host )成虫或有性 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2.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幼 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如需两个以上,按顺序称第一、第 二中间宿主。

10 3. 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
有些寄生虫除能寄生于人体外,还可 寄生于其他脊椎动物体内,从流行病 学角度称这些动物为储存宿主,是传 播的重要来源。

11 4. 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有的寄
生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育 为成虫,保持幼虫状态,当有机 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仍可继续 发育,此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 宿主。

12 5. 宿主特异性(host specificity)一种
寄生虫只能与某种或某些宿主建 立寄生关系, 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 称为宿主特异性, 是在长期演化过 程中形成的。

13 生活史分类: 1. 直接型 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或自然环境中发 育至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人的感 染多与土壤接触有关,人是它们的 唯一宿主。在流行病学上,常将具 有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 蠕虫。

14 生活史分类: 2. 间接型 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 寄生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后, 再 侵入终宿主(包括人类),完成其生 活史, 人的感染多与生物接触有关。 在流行病学上, 常将具有间接型生 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15 第二节 寄生虫的基本特征 及分类 一、生物分类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 7个阶元。 寄生虫的命名采用动物二名制
第二节 寄生虫的基本特征 及分类 一、生物分类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 7个阶元。 寄生虫的命名采用动物二名制 (binomina1 system),如: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innaeus, 1758)Leach, 1853。

16 二、医学寄生虫的分类: 1 医学原虫(Medical protozoa) 肉足鞭毛门 纤毛门 顶复门 2 医学蠕虫(Medical helminths) 扁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棘头动物门

17 二、医学寄生虫的分类: 3 医学节肢动物 (Medical arthropods) 节肢动物门 甲壳纲 唇足纲 蛛形纲 昆虫纲 倍足纲
五口门: 舌形虫

18 三、按寄生部位或致病性 1. 体外寄生虫 (ecto-parasite) 与体内寄生虫 (endo-parasite)
2. 专性寄生虫 (obligatory parasite) 与兼性寄生虫 (facultative parasite) 3. 暂时性寄生虫 (temporary parasite) 与长期性寄生虫 (permanent parasite) 4. 偶然寄生虫 (accidental parasite) 5. 机会致病寄生虫 (opportunistic parasite)

19

20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寄生虫的致病作用 1. 夺取营养 2. 机械性损伤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寄生虫的致病作用 1. 夺取营养 2. 机械性损伤 如钩虫叮咬肠黏膜,引起损伤且吸取大量血液,引起宿主贫血。

21 肝脏内寄生的棘球蚴(肝包虫),寄生 的肝包虫对肝脏有压迫作用而引起肝萎缩。

22 3. 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 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能分泌溶组织酶,引 起肠壁溃疡和肝脓肿; 如血吸虫卵内毛拗分泌物引起组织发生 免疫病理变化—虫卵肉芽肿。

23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 宿主对寄生虫特异性免疫应答特点: 1) 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 很少见, 如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东方疖; 2) 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 较常见,

24 如疟疾的带虫免疫 (premunition) :
特点:不能完全清除体内寄生虫; 可抵抗再感染; 当体内虫体被清除, 免疫力也消逝。 血吸虫的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 血吸虫感染后,活的成虫可以使宿 主产生免疫力,其对成虫无作用,但 可作用于早期侵入的童虫,防御再感 染。


Download ppt "第一节 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病 一、寄生现象 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