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謀 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謀 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謀 攻

2 淺說兵家 淺說兵家 定義: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 的學派。 歸屬:諸子百家之一。
定義: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 的學派。 歸屬:諸子百家之一。 內容:《漢書‧藝文志》將之分為 「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 代表人物:春秋→孫武、司馬穰苴 戰國→孫臏、吳起、尉繚、趙奢、白起 漢初→張良、韓信等。 著作:《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吳子》、 《六韜》、《三略》、《尉繚子》等。 六韜、三略,分別指姜子牙和黃石公所作的兵書名。六韜三略泛指兵書或用兵的計謀。

3 孫武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兵學大師,更是中國軍事學的鼻祖。
於宋朝時被尊稱為「兵聖」與孔子的「至聖」齊名。

4 孫武,字長卿, 春秋齊國人, 生於西元前542年 約與孔子同期。 (西元前551年)

5 西元前522年因齊國發生了 四姓之亂(田、 鮑、高、 ) ,孫子因避亂而奔走吳國。

6 當時位在南方的吳國, 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 國勢日盛,很有新氣象。 孫武認定是他理想施展才能 和實現抱負 的地方。

7 孫武在吳都郊外,結識了從楚國 投奔而來的伍子胥。西元前512 年伍子胥力薦 七次給吳王 闔閭,才受到 吳王的重用。

8 孫武、伍子胥共謀伐楚,五戰五勝,攻破郢都。
然後孫、伍二人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終名顯諸候。 夫差成就霸業後,漸次疏遠孫、伍,重用奸相伯噽,迷戀西施、鄭旦。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力圖中興。 孫武見吳國危機四伏,遂隱於故里,安渡晚年。

9 孫子軼事 《韓非子》中收有孫武的一段小故事:某天吳王問孫武:「什麼人都可以用兵法訓練嗎?」孫武答曰:「可以。」闔閭為了考察孫武的軍事才能,讓孫武按照兵法訓練一百八十名宮女,要他組織一支娘子軍。這些嬪妃起初只當是開玩笑,在校場上嬉鬧。孫武為了樹立軍紀,於是把帶頭不聽指揮的吳王兩名寵姬按軍法當場斬首,其他佳麗被此威勢震懾,自然唯孫武之令是聽,任其指揮。這就是膾灸人口「法刑二嬪」的典故。

10 用兵思想: 慎戰、先知、 先勝、主動。

11 慎戰: 孫子相信在春秋時代, 諸侯間的混亂局面, 想要避免戰爭是不可能的, 所以必須有正確的戰爭觀念, 才能以正確之態度來看待戰爭 。

12 印證慎戰的觀點。 1.始計篇:兵者,國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它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因此,我們必須嚴肅對待、認真考察。

13 印證慎戰的觀點。 2.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興師,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 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
將帥不可因一時的氣忿而出陣求戰。符合國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憤怒還可以重新變為歡喜,氣忿也可以重新轉為高興,但是國家滅亡了就不能復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

14 先知: 先知就是在未戰之前, 必須知道敵、我、天、地 的各種情況作深入比較分析 ,方可取勝。

15 印證先知的觀點。 1.謀攻篇: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既了解敵方情況又深知己方狀況,每次作戰都不會處於險境,更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情況,只熟悉己方情況,打起仗來勝負各半,既可能打勝,也可能打敗﹔既不了解敵方情況,又不熟悉己方情況,每次作戰都會處於險境,一定要吃敗仗。

16 印證先知的觀點。 2.地形篇: 知彼知己,勝乃不殆, 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所以說,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勝利才有把握﹔如果再了解天時地利,那就可以大獲全勝了。

17 印證先知的觀點。 3.謀攻篇: 故知勝者有五;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興兵作戰是可以預知勝利的,但是必須以熟知下面五種情況為前提﹕一是敵我情況瞭如指掌,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具有了這種準確判斷力,就會取得勝利﹔二是既能指揮大部隊作戰,也能夠指揮小部隊作戰,具有這種應戰能力就會取得勝利﹔三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三軍上下同仇敵愾,就會取得勝利﹔四是以有戒備的軍隊對待防禦鬆弛的軍隊,具有這樣條件,就會取得勝利﹕五是將帥具有指揮才能而且國君不干預牽制,就會取得勝利。以上這五條原則就是預測勝利的依據。

18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 知勝負矣。
做為領兵的將帥對以上五個基本要素都要瞭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數。因為只有深刻地了解並掌握了它,才能駕馭戰爭打勝仗;反之,如果不了解不掌握它,就會吃敗仗。 哪一方的人和、政治賢明?哪一方的將領才能過人?哪一方占有好的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令嚴格執行、軍令如山?哪一方的軍隊裝備精良?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分明、令行禁止?然後依據對這些情況的分析對比,就完全能夠判明誰勝誰負了。 印證先知的觀點。 4.始計篇:道、天、地、將、法。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 知勝負矣。

19 5.用間篇: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
印證先知的觀點。 5.用間篇: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 所以,明君和賢將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功業超越眾人,就在於能預先掌握敵情。

20 印證先知的觀點。 6.始計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 而況於無算乎。
拉開戰鬥序幕之前,就已﹁廟算﹂周密(古時,戰前君主在宗廟裡舉行儀式,商討作戰計畫),充分估量了有利條件,開戰之後往往會取得勝利﹔拉開戰鬥序幕之前,﹁廟算﹂不周密.,少去分析有利條件,開戰之後就很少能取得勝利,更何況開戰前既無﹁廟算﹂,又不分析取勝的有利條件呢!

21 先勝: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孫子用 兵的最高原則。若非戰不可, 則「先勝後戰」的思想,是孫子 在用兵作戰時的原則。

22 1.軍形篇: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印證先勝的觀點。 1.軍形篇: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以前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

23 印證先勝的觀點。 2.軍形篇:故善戰者, 立于不敗之地, 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所以善於打戰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終處於不被戰勝的境地,也決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擊敗敵人的機會。 所以,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在具備了必勝的條件之後才交戰,而打敗仗的部隊總是先交戰,在戰爭中企圖僥倖取勝。

24 印證先勝的觀點。 3.軍形篇:勝兵若以鎰稱銖, 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 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獲勝的軍隊對於失敗的一方就如同用「鎰」來稱「銖」,具有絕對優勢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於獲勝的一方就如同用「銖」來稱「鎰」。勝利者一方打仗,就像積水從千仞高的山澗衝決而出,勢不可擋,這就是軍事實力的表現。

25 主動: 以我之自由意志,支配敵人之意 志,使追隨我之行動,為作戰制 勝之首要條件。

26 1.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印證主動的觀點。 1.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凡是先占據戰場而待機殲敵就可休息安逸、獲得主動,而後到達戰場則因快速急進而倉促應戰,勢必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擺布敵人爭取主動而不被敵人擺布陷於被動。

27 印證主動的觀點。 虛實篇: 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善於指揮進攻的將帥,能使敵人不知道應該在什麼地方防守﹔善於組織防守的將帥,能使敵人不知道應該向什麼地方進攻。

28 印證主動的觀點。 3.虛實篇: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 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我不欲戰,雖劃地而守之,敵不得
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我軍要想和敵人作戰,敵人即使高築堡壘、深挖戰壕,也不得不出來跟我軍交戰上這是因為攻打了敵人必然要救援的要害地區﹔我軍不想和敵人交戰,即使是畫地而守,敵人也無法跟我軍交戰,這是因為我軍設法把敵人引到了別的方向。

29 孫子兵法十三篇: 孫子兵法內容收集了春秋以前的戰 爭經驗,歸納出戰爭的原理原則, 舉凡戰前準備、策略的運用、作戰 的佈署、敵情的研判等,均有詳加 說明。

30 各篇主題: 始計篇(決勝於廟堂之上):慎戰思想。 作戰篇(速戰速決):速戰速決思想。 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存全勝思想。 軍形篇(勝兵先勝):攻守形勢的分析。 兵勢篇(正合奇勝):以勢勝敵。 虛實篇(致人而不致於人):主動思想。

31 軍爭篇(以迂為直):間接路線思想。 九變篇(為將之道):狀況判斷。 行軍篇(處軍相敵):地形利用與敵情判斷。 地形篇(地道將任):對地形的認識。 九地篇(勝敵之地、主客之道):對地略的研究。 火攻篇(以火佐攻):以火攻再論慎戰思想。 用間篇(知敵之情):戰爭中的另一戰爭。

32 孫子之前的兵學精義,孫子兵法 中都包含無遺,孫子之後的兵學 家,在談論兵學時,都不超出 孫子的範圍。

33 孫子兵法流傳至國外,以日本最早,大 約於唐朝時。日俄戰爭時,日本聯合海 軍總司令東鄉元帥 ,大敗俄國海軍於對 馬海峽,其陣法皆出自孫子兵法的虛實 篇,「以逸待勞」的原則。

34 在歐洲方面,拿破崙於作戰中, 常手不停地翻閱法譯孫子兵法。 德皇威廉二世也曾大加讚賞。

35 孫子兵法除了譯成法文、英文以 外,尚有德文、俄文、希伯來文 等數十種不同的版本。

36 波斯灣戰爭,美國陸戰隊官兵, 人手一冊英譯本,於四十天內打 贏了最現代化的戰爭,傷亡僅數 百人,而破伊拉克百萬軍隊。

37 諸家評論 曹操:「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子所著深 矣。」 唐太宗:「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曹操:「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子所著深 矣。」 唐太宗:「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明人茅元儀:「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 孫子者,不能遺孫子。」 孫中山:「就中國歷史來考究,二千多年 的兵法,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 書,便成立為中國的軍事哲 學。」

38 《活學活用孫子兵法》教我們的人生12心法:  1.成功來自「贏」的決心;
2.掌握時機,攀上高峰; 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4.水無常勢,兵無常形; 5.一個人不能定江山; 6.多言數窮,不如中道; 7.善敗者不亡,退步原來是向前; 8.抱著一得一失的心理準備; 9.打好手中的壞牌; 10.只要廟在,不怕沒人來燒香; 11.神奸機巧莫如善良純真; 12.掃除「怒、煩、怨」三大害,跳出自我。 

39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史上最強謀略兵書 如果您的工作上剛好遇到瓶頸、想要轉職或更上一層樓,更是要看看SoftBank的孫正義、7-11的鈴木敏文、微軟的比爾‧蓋茲……都拜讀過的《孫子兵法》,相信定能找到帶領您走向成功的秘訣!

40 21世紀的《孫子兵法》徹底活用術 STEP 1→兵者,詭道也 進行推銷或商談前,先擬好「攻其不備」的戰略 雖然「詭道」看似卑鄙,但這裡說的是顛覆一般認知,趁對方迷惑、不備之際,一網打盡。切記欺敵戰術是為了不被對方看穿,但分寸要拿捏得宜,避免招來批評!

41 例證:推銷時買方與賣方之間的溝通技巧,就是這種心理戰術喲!                                                                     

42 STEP 2→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必勝守則--攻打敵方沒有防備的地方 簡而言之,就是趁對方還沒準備好時,瞄準弱點,取得主導權。

43 例證:下雨天去拜訪推銷,就是一種出奇不意的策略。

44 STEP 3→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
就算沒有直接連絡到負責人,也要跟聯繫窗口打好關係 孫子的意思是,為擬定戰略需事先查明敵軍將領之親信、守門及幕僚人員的底細,換成現代時空,就是與對方聯繫窗口打好關係啦!讓對方留下好印象,對您的推銷工作絕對加分!

45 《孫子兵法》除了應用於職場,更能應用於愛情上,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孫子兵法》中的這招——用地形之便,開啟異性的心門,可以怎樣地活用。

46 STEP 1→地形者,兵之助也  利用環境效果,加強對方的印象 基本上昏暗的空間,會讓人們在潛意識裡有種即使赤裸裸地呈現自己也沒有關係的感覺,因此會較為鬆懈心防。 所以不妨善用這種環境優勢,約三五同事晚上聚餐,就能順利地和對方打成一片囉!

47 STEP 2→凡軍好高而惡下 到高處,女生會潛意識地依靠身旁男性 這招的道理在於「高處日曬良好,有利士兵維持衛生;反之,低處潮濕,生病機率高」。 因此除了大家熟知女生在高處容易心生恐懼、產生依賴感的心理因素外,日曬良好、具開放感,容易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對約會進展很有幫助也是一大要訣喔!

48 STEP 3→戰勝不復…… 女生不笨第二次,切勿使用重覆技倆 雖說前面已經教了二個把妹的技巧,但男生們還是不能夠過於得意,而女生們也別輕易洩氣。 好女可是不上兩次當的,男性朋友們若是一再使用相同的戰術,不僅會被女生們看穿,更是會惹人討厭喔!   切記:戰略一定要推陳出新,才能走向勝利之路。

49 以上職場、人際相關資訊均出自《圖解孫子兵法》

50

51 謀攻:只要能「屈人之兵」,即便 「不戰」、「非戰」,也是 一種攻,一種最理想、最完 美的攻。
闡釋題義 謀:強調以智為先,謀定而戰。 攻:攻略,即戰略意義的進攻。 謀攻:只要能「屈人之兵」,即便 「不戰」、「非戰」,也是 一種攻,一種最理想、最完 美的攻。

52 本文選自《孫子》。 旨在說明克敵制勝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軍事行動」是不得已的手段。 面對戰爭應有全勝思想,不應窮兵黷武。 本文反映孫子「慎戰」的戰爭觀,及「先知勝而後能勝」的戰場勝算理論。

53 戰果:可藉由政治、外交、攻心等 方式獲得,未必須靠戰爭。
全文旨趣 主旨:不戰而屈人之兵。 背景:春秋時代,諸侯兼併,大國圖 覇。 戰果:可藉由政治、外交、攻心等 方式獲得,未必須靠戰爭。

54 一、謀攻的最高理想是求「全」, 關鍵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

55 謀攻全勝思想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層遞、排比 孫子十三篇每篇皆以「 孫子曰」 開頭,不 少學者據此認為此書為孫子門人所記錄。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 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謂靠武力征服他人固然好,但不費一兵一卒而能征服他人,更為完美。 第三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 謀攻篇 孫子說:戰爭的法則,以保全國家不受損失為上策,國家受損失,雖戰勝也是差了些;不必血戰,保全一軍為上策,一軍受到損傷就差了些;保全一族為上策,受到損傷就差些;保全一卒為上策,受到損傷就差些;保全一伍為上策,受到損傷又差些。所以,打一百次仗,勝了一百次,算不上高明中的高明,能移不經戰鬥而使敵軍降服,才是最高明的。 選擇最小損失的手段來執行計畫為「全」 不知不覺中完成目標,達到目的者為「全」 是為「勝」與「善」

56 2 敘述謀攻時由高而低所採取的四層手段: 伐謀、伐交、伐兵、攻城。

57 謀攻層次 故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
謂指揮官因城池久攻不下,沉不住氣,驅使士兵爬城強攻,造成己方重大傷亡。 故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層遞、排比 名詞轉副詞 所以用兵最上策就是以謀略的方式使人屈服,其次是用外交的方式使敵人屈服,再次就是用強大的軍力使敵人屈服。最下策就是攻擊敵人的城池堡壘。攻擊敵人的城池堡壘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製造大盾,攻城車及各種器械,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再修築攻城用的土壘陣地等,又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將帥覺得太慢,不能克制其焦燥忿怒,下達攻擊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到城牆上攻牆,死傷達三分之一,而城池仍攻不下來,這是進攻城堡的最大災禍。 兵者,為「手段」也 伐謀、伐交-形勢作戰。層次不同,文攻 伐兵、攻城-實質作戰。層次各異,武嚇 形勢謀略(靠平時努力壯大自己,使別人不敢輕侮,而向我)、溝通合作、劃清界限行動壓迫-宣告勢力範圍展示實力擺出態勢、正面衝突 「手段」處理程序-暗示、明告、登記、帶隊處理 利人利己、利己不利人、利人不利已、損人不利己的層次

58 3 總結全文,強調 「利可全」的謀攻理想。

59 謀攻之法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意即「不戰而屈人之兵」。 層遞、排比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此即「全勝」的戰略目標,亦即「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所以善於用兵的統帥,不經戰鬥而能屈服敵人,不經攻堅而能取得敵人城池,不需長久時間而能摧毀敵國,處處都把握住使自己完整無缺的原則,爭勝負於天下,所以戰力不受傷害,戰果卻能完全獲得,就是用謀略來作戰的法門。衝突、競爭-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雙贏之法-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硬幹-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60 4 說明將之用兵要能發揮高度彈性,儘量保持數量優勢。

61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層遞、排比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強調戰場上應量力而為,保存實力。亦即「小不可以敵大」。 因此,用兵的法則是:有十倍優勢的兵力,可四面包圍,有五倍優勢的兵力,可集中力量攻擊之,有兩倍優勢的兵力。可分兵自正面及側背攻擊,雙方兵力相等。可伺機與敵決戰,如果比敵人兵力少,則暫時堅守,避免決戰,如果自身軍力差得太遠,則可轉進閃避,總之,力量弱小的軍隊,如不自量力的硬碰硬,就必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了。

62 5 指出將帥與國君要能互相信 賴,密切配合,國家才有強盛的條件。

63 謀攻統帥權 夫將者,國之輔也。 輔周則國必強, 輔隙則國必弱。 將領。 映襯、對偶 意在強調將領的優劣,攸關國家的興亡盛衰。
將帥是國家的支柱,將帥武德周備,國勢必強,如果才德不周,國家必衰弱。

64 6 說明國君對軍隊的妨害縻軍、惑軍、疑軍,以致亂軍引勝。

65 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 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謂國君不懂軍事卻指揮軍隊,將對將領和軍隊造成牽制。 強調「人」的決定性成敗因素 國君對軍事方面的為害有三樣:不應該進軍時子下令進軍:不應該退兵時,下令退兵,這就叫牽制用兵;其次,不懂軍政而妄行處理軍政,使將士迷惑,無所適從;再次,不懂兵法上的權謀變化,而負起將帥一樣的任務,使士卒疑懼。軍隊如果產生疑懼,必使敵國乘隙而來,這就是擾亂自己的軍旅,導致敵人的勝利。 強調「人」的決定性成敗因素 引諸侯勝己。照應「諸侯之難至」

66 7 指出「知勝」是謀攻的前提,並舉出「知勝」 的五種方法。

67 謀攻知勝之道 故知勝有五: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指兵力的多寡 故知勝有五: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希求;期望 對付 所以求得勝之公算有五點:第一,先要知道什麼情況之下可以作戰,什麼情況之下不可以作戰的,能獲得勝利;瞭解這場戰役究竟要配置多少兵力的,能獲得勝利;政府與人民具有共同信念的,能獲得勝利;自己準備充分,而敵人準備不足的,能獲得勝利;將帥有才能,而君主不加牽制的,能獲得勝利。這五樣是預知勝負的先決條件。 普遍規律;原則

68 8 總結「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爭規律。

69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層遞 謂全面掌握敵我雙方的狀況,就能掌握勝算;
無法掌握敵我的狀況,就難以掌握勝算。 所以說:瞭解敵人,也瞭解自己,可以經歷百次戰役,而不致發生危險;雖不瞭解敵人,但充分瞭解自己的能力,勝負的機會各佔一半;不瞭解敵人,又沒有自知之明,每次作戰必遭失敗。 割捨、決斷(選擇決戰點)-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誰知 充分運用資源,創造最大效益者-識眾寡之用者勝-誰識 協調一致,發揮組織團隊力量者-上下同欲者勝-誰同 無後顧之憂,表慮周全者(使別人有所顧慮者、能把「我們」放在心上者)-以虞待不虞者勝-誰待 完全掌握決策自主權、不受干擾者(你做事我放心,讓主官相信你)-將能而君不御者勝-誰能 知勝有五-己、彼相乘,交互考量,則有十也。 我可戰、彼可戰 我不可戰,彼不可戰 我眾、彼寡 我寡、彼眾 我同、彼分 我分 、彼同 我虞、彼不虞 我不虞、彼虞 我能、彼御 我御、彼能


Download ppt "謀 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