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Website: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2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對照系統》 第六講 《道德經》的生命智慧

3 1. 引言

4 1:1 老子與《道德經》的魅力 年代不明:公元前5、4、3世紀諸說。
1:1 老子與《道德經》的魅力 年代不明:公元前5、4、3世紀諸說。 《道德經》5250字,歷代註解約350 種,另有350種佚失;英譯本超過40 種。

5 1:1 老子與《道德經》的魅力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

6 1:2 本講問題 《道德經》作者思考生命課題的出發點 何在? 《道德經》思想中的生命觀之核心理念 是什麼?
1:2 本講問題 《道德經》作者思考生命課題的出發點 何在? 《道德經》思想中的生命觀之核心理念 是什麼? 《道德經》思想中的生命觀如何在現實 世界中落實? 古代道家生命觀與儒家生命觀的差異何 在?

7 2. 思考生命課題的 理論基礎與出發點

8 2:1 理論基礎:「天人合一」 1. 要義: 「自然界」與「人事界」是有機關係,而非機 械關係。
2:1 理論基礎:「天人合一」 1. 要義: 「自然界」與「人事界」是有機關係,而非機 械關係。 從「自然」(nature)中悟入「人文」(culture) 命題。 2. 文化史背景: 1) 遠古中華文化的「哲學的突破」,改變「人與 人」之關係,保存「人與自然」之關係。

9 2:2 出發點: 觀「變」(change)以顯「常」 (permanence)
《道德經.23》: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10 台灣 88 水災( ) 左上圖:台東知本金帥飯店倒塌 右上圖:水淹大街 右下圖:洪水沖垮橋樑

11 2:2 出發點: 觀「變」(change)以顯「常」 (permanence)
經驗世界 → 超越世界 「天地」 → 「道」

12 2:2 出發點: 觀「變」(change)以顯「常」 (permanence)
《道德經.25》:「道」不屬經驗世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13 影片欣賞:有物混成 來源: 《老子》 ,蔡志忠漫畫

14 2:2 出發點: 觀「變」(change)以顯「常」 (permanence)
3. 《道德經.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從萬物中抽離而出,有「自主性」、「獨立性」,不在萬物之中。 問題:老子思想中有自我否定之因素?

15 2:2 出發點: 觀「變」(change)以顯「常」 (permanence)
《道德經.40》: 「反者道之動」 「道」的內容是「反」: A → -A

16 影片欣賞:反者道之動 來源: 《老子》 ,蔡志忠漫畫

17 3. 生命的核心價值: 「無為」

18 影片欣賞: 短片─ “To be or not to be…”
資籵來源:《哈姆萊特》

19 3:1 「無為」釋義 人的自覺心不陷溺在外在事物的變 化之中: 「心」獲得自由、自主, 不被外境所轉。

20 3:1 「無為」釋義 《道德經.64》: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 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 「無為」=「無執」
3:1 「無為」釋義 《道德經.64》: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 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 「無為」=「無執」 《道德經.43》: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

21 3:1 「無為」釋義 《道德經.2》: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

22 影片欣賞:天下皆知美 來源: 《老子》 ,蔡志忠漫畫

23 3:1 「無為」釋義 《道德經.57》: 「聖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

24 影片欣賞:以正治國 來源: 《老子》 ,蔡志忠漫畫

25 3:1 「無為」釋義 「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執著 → 「心」獲得主體之自由

26 3:2 「無為」才能「無不為」 《道德經.48》: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27 影片欣賞:為學日益 來源: 《老子》 ,蔡志忠漫畫

28 3:2 「無為」才能「無不為」 (2)《道德經.38》: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29 影片欣賞:上德不德 來源: 《老子》 ,蔡志忠漫畫

30 3:2 「無為」才能「無不為」 (3)《道德經.37》: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31 3:2 「無為」才能「無不為」 (4)《道德經.3》: 「為無為﹐則無不治。」

32 3:2 「無為」才能「無不為」 生命中的自覺心永駐於「無為」 的境界中,才能主宰、支配現實 的經驗世界

33 3:3 「無為而無不為」如何可能? 問題:不執著於外物的「無為」的 「心」,能否轉動世界? Idealism (觀念論)
3:3 「無為而無不為」如何可能? 問題:不執著於外物的「無為」的 「心」,能否轉動世界?   Idealism (觀念論) ∵ (1)「內在範疇」與「外在範疇」之運作邏輯不同。 (2) 「心靈世界」與「物質世界」之本質不同。

34 4. 生命核心價值 在世界的實踐

35 4:1 生命「自我」之安頓: 「守柔」 《道德經.52》: 「守柔曰強。 」 《道德經.43》: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36 4:1 生命「自我」之安頓: 「守柔」 《道德經.76》: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37 影片欣賞:人之生也柔弱 來源: 《老子》 ,蔡志忠漫畫

38 4:1 生命「自我」之安頓: 「守柔」 《道德經.78》: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39 影片欣賞:天下莫柔弱於水 來源: 《老子》 ,蔡志忠漫畫

40 4:1 生命「自我」之安頓: 「守柔」 《道德經.40》: 「弱者道之用。」

41 4:1 生命「自我」之安頓:「守柔」 6. 以「柔」、「弱」作為安頓「自 我」之原則 以「水」作隱喻 孔子川上之嘆 老子
4:1 生命「自我」之安頓:「守柔」 6. 以「柔」、「弱」作為安頓「自 我」之原則 以「水」作隱喻  孔子川上之嘆  老子  宗喀巴( ) 印度聖哲阿底峽(Atisha)在10世紀 入藏

42 4:2 「自我」與「他者」之互動:「不爭」 《道德經.8》: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夫唯不爭,故無尤。」

43 影片欣賞:上善若水 來源: 《老子》 ,蔡志忠漫畫

44 4:2 「自我」與「他者」之互動:「不爭」 《道德經.66》: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 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45 影片欣賞:江海 來源: 《老子》 ,蔡志忠漫畫

46 4:2 「自我」與「他者」之互動:「不爭」 (3)《道德經.68》: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4:2 「自我」與「他者」之互動:「不爭」 (3)《道德經.68》: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 」

47 影片欣賞:善為士者不武 來源: 《老子》 ,蔡志忠漫畫

48 4:2 「自我」與「他者」之互動:「不爭」 (4)《道德經.81》: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49 影片欣賞:信言不美 來源: 《老子》 ,蔡志忠漫畫

50 4:2 「自我」與「他者」之互動:「不爭」 為什麼「不爭」? 因為「反者道之動」。 所以,人應依萬事萬物之運作原理 與萬事萬物相處。
4:2 「自我」與「他者」之互動:「不爭」 為什麼「不爭」? 因為「反者道之動」。 所以,人應依萬事萬物之運作原理 與萬事萬物相處。 問題:萬物有「分殊之理」 vs. 「共 同之理」?

51 5. 理想世界之建構

52 5:1 「小國寡民」 《道德經.80》: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
5:1 「小國寡民」 《道德經.80》: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 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53 5:2 老子的理想國成為「永恆的鄉愁」 公元前221年:「六王畢,四海一」 陶淵明( ): 〈桃花源記〉

54 5:3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針對戰國時代之政治的針砭
5:3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針對戰國時代之政治的針砭 1.社會階層的變動、尚賢政治與寒素的躍昇: 政治結構的改變: 封建氏族 → 郡縣 經濟:莊園 → 工商 造成:社會價值觀的改變 → 任德

55 5:3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針對戰國時代之政治的針砭
5:3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針對戰國時代之政治的針砭 2.戰爭的頻繁: 戰爭頻仍 春秋1211次―→戰國468次 因為戰國時代: 列國兼併 鐵製兵器 戰爭方式的改變 所以戰國時代的戰爭更為激烈。

56 5:3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針對戰國時代之政治的針砭
5:3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針對戰國時代之政治的針砭 3. 新階級的形成: 將領 春秋: 孫武(535-?B.C.):《孫子兵法》吳王闔閭十三篇。 戰國: 孫臏(生卒年不詳) 秦昭王(在位於 B.C.)破趙長平,又進攻邯鄲 信陵君魏無忌(?~243B.C.)、楚春申君黃歇( B.C.)救趙

57 5:3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針對戰國時代之政治的針砭
5:3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針對戰國時代之政治的針砭 遊士:蘇秦、張儀 4. 社會價值觀的建立→任俠風氣的形成 《史記‧遊俠列傳》戰國四公子:孟嘗、春申、平原、信陵。

58 5:3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針對戰國時代之政治的針砭
5:3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針對戰國時代之政治的針砭 技術之進步 戰爭之頻繁 封建邦國之邁向帝國 人民從西周封建體制中解放而出, 以新獲的自由編織秦漢帝國體制之 「不自由」

59 6. 結論

60 6:1 老子的生命智慧 在自然中讀出人文涵義: 觀變以知常 「心」不滯於物才能役物: 主體不被外物所轉,才能以「道」 御物。
6:1 老子的生命智慧 在自然中讀出人文涵義: 觀變以知常 「心」不滯於物才能役物: 主體不被外物所轉,才能以「道」 御物。 「無為」才能「無不為」

61 6:2 問題:「心」與「世界」之關係 「心靈自由」與「外在建制或世界 秩序」之不可分割性 兩者之不可互相化約性
6:2 問題:「心」與「世界」之關係 「心靈自由」與「外在建制或世界 秩序」之不可分割性 兩者之不可互相化約性 如何在兩者互動中獲得動態的平衡?

62 6:3 老子與孔孟生命智慧的對比 老子:觀賞世界美學精神 2. 孔孟:介入並轉化世界憂患意識 經世精神

63 閱讀作業 《道德經》全書 陶淵明:〈桃花源記〉

64 關鍵字 反者道之動 無為而無不為 守柔 不爭 小國寡民

65 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6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67 思考問題 老子是不是一位政治哲學家?為什 麼? 您認為老子如果生在21世紀,他對 當前國際政治有何評論?為什麼?

68 樂曲欣賞 《曠谷幽蘭》

69 曠谷幽蘭 靜靜的我開放在幽谷, 輕輕的我搖曳在風中, 一襲碧綠,一抹幽香, 我是一棵幽蘭在曠谷, 我是一棵幽蘭在曠谷。

70 曠谷幽蘭 當清風柔柔的徐來, 聆聽著我靜靜的歌謠, 靜靜的山,月亮陪伴, 我是一棵幽蘭在曠谷, 我是一棵幽蘭在曠谷。

71 曠谷幽蘭 多少生,滄海桑田,我的天依舊是蔚藍, 多少世,滄海桑田,我的風依然是綿綿, 獻出芬芳,獻出渴盼, 送我的馨香到你身邊, 送我的馨香到你身邊。

72 版權聲明 1 5 9 10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72 國立臺灣大學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黃俊傑 教授。
WIKIPEDIA / ( 2013/01/22 visited. 9 飄風不終朝…… 而況於人乎﹖ 《道德經‧23》春秋 老子 著。 10 漂浪。島嶼--munch / munch ( ( 72

73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10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莊文星 ( 瀏覽日期 2013/01/22,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1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逝曰遠﹐遠曰反。 《道德經‧25》春秋 老子 著。 14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1》春秋 老子 著。 15 反者道之動。 《道德經‧40》春秋 老子 著。 20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道德經‧64》春秋 老子 著。

74 20 21 23 26 28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道德經‧43》春秋 老子 著。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經‧2》春秋 老子 著。 23 聖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 《道德經‧57》春秋 老子 著。 26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48》春秋 老子 著。 28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道德經‧38》春秋 老子 著。

75 30 31 35 38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 萬物將自化。
《道德經‧37》春秋 老子 著。 31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3》春秋 老子 著。 35 守柔曰強。 《道德經‧52》春秋 老子 著。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道德經‧43》春秋 老子 著。 38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道德經‧78》春秋 老子 著。

76 40 41 42 44 46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40》春秋 老子 著。
Fotopedia / SteFou! ( 瀏覽日期 2013/01/22。 42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8》春秋 老子 著。 44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66》春秋 老子 著。 46 善為士者,不武……  是謂不爭之德。 《道德經‧68》春秋 老子 著。

77 48 52 53 54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81》春秋 老子 著。
小國寡民……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道德經‧80》春秋 老子 著。 53 六王畢,四海一。 《阿房宮賦》唐 杜牧。 WIKIPEDIA / Author unknown ( 瀏覽日期 2013/01/22。 54 WIKIPEDIA / Zhou Yi ( 2013/01/22。

78 頁碼 作品 授權條件 來源 / 作者 55 WIKIMEDIA COMMONS / Gary Lee Todd, Ph.D., Professor of History,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nzheng, Henan, China. ( 2013/01/22 。 57 華夏經緯網 ( 瀏覽日期 2013/01/22 ,依據著作權法第 46、52、65 條合理使用。 65-66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陶淵明。 69-71 靜靜的我開放在幽谷……送我的馨香到你身邊。 由圓音有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授權使用, 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1-78 WIKIMEDIA COMMONS / Hiart ( visited.


Download ppt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