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2 要点: 一、关于反切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关于声母的一些概念 三、关于韵母的一些概念 四、关于声调的一些概念

3 一、关于反切的一些基本概念 反切出现以前的注音方法 “譬况”
《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多黍,多旄犀。”东汉·高诱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 《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4 《春秋·庄公二十八年》:“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 东汉何休在“伐者为客”一句下注云:“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在“伐者为主”一句下注云:“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5 对于“长言”、“短言”到底指什么,学者们大致有两种说法:
其一,长言指开音节或以鼻音收尾,这两种音节能够自由延长;短言指闭音节,即入声字,由于有塞音韵尾,发音不能自由延长。 其二,认为长言指音节中的主元音是长元音,短言指音节中的主元音是短元音。

6 《春秋·宣公八年》:“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公羊传》:“顷熊者何?宣公之母也。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 《春秋·定公十五年》:“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葬。” 东汉何休注云:“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

7 关于“内而深”“外而浅”,音韵学界有两种看法:
其一,所谓“内而深”指被注音的字的韵母是洪音(“乃”字在中古是一等韵),所谓“外而浅”指被注音的字的韵母为细音(“而”在中古是三等韵); 其二,所谓“内而深”指仄声字(“乃”是上声字),所谓“外而浅”指平声字(“而”是平声字)。

8 “读为”“读如”“读若”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笺:“泮读为畔。”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郑玄注:“起居,犹举事、动作。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说文解字》:“珣,读若宣。”

9 “直音” 《汉书》服虔注:“傅,音附。” 《汉书·高帝纪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唐颜师古引三国魏孟康注:“娠,音身。” 《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为泗上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唐·颜师古注:“廷,音定。”

10 “反切”是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而产生的。东汉的服虔、应劭等人注《汉书》时已采用(“反语”),魏晋以后普遍使用。所谓反切,就是用上下两字来切成一个字的读音,即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声调。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上字定声,下字定韵”。

11 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必定是双声关系,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必定是叠韵关系,而且同调。
由于反切注音准确,似乎可以注出每一个汉字的读音,所以一经出现,很快便成为主要的注音方法。

12 二、关于声母的一些概念 纽、声纽:声母 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唐代有三十字母系统,宋代有三十六字母系统。其中三十六字母系统影响较大(参见《古代汉语教程》第214页)。 比较:三十六字母与《切韵》《广韵》声母系统的异同(主要有三点变化)

13 声类: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原因是反切上字的运用要受到反切下字的制约:一般来说,反切下字是洪音时,反切上字也要求是洪音;反切下字是细音时,反切上字也要求是细音。因此,有的一个声母可以分成两个声类,声类的数目比声母要多)。

14 三、关于韵母的一些概念 韵母:韵头(如果有韵头的话)、韵腹、韵尾相同。
韵:韵腹、韵尾相同,但还要区别声调(但不考虑韵头)。如《广韵》共分为206韵,其中平声韵57个,上声韵55个,去声韵60个,入声韵34个。

15 唐·王建《宫词》 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 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 在《广韵》中,虽然此三字均属于阳韵,但韵母并不完全相同:“妆、张”同音,属开口呼、三等韵;“王”属合口呼、三等韵。

16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音韵学中的“韵”是包含了声调的,两个字的读音如果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不同,在传统音韵学中属于不同的韵。换言之,在传统音韵学中,只要知道了某个字属于哪个韵,也就同时知道了某个字的调类。
《广韵》:寒、旱、翰(韵腹、韵尾相同) “寒”:平声 “旱”:上声 “翰”:去声

17 韵目:韵的标目,即韵的代表字。如《广韵》共206韵,每个韵的代表字就是韵目(如“东”韵代表了“东、菄……;同、僮……;中、衷……”等330字)。

18 韵类:对反切下字的归类,不仅区别韵头,还要区别声调,是关于韵最小的概念。
《广韵》206韵,通过系联法,可以把1190个反切下字分为若干韵类。 陈澧:311个/周祖谟:324个/黄侃:335个/李荣:334个/邵荣芬:326个/白涤州、高本汉:290个。 韵类不等于韵母,韵母不需要区别声调。

19 根据归纳韵母的原则,依平、上、去、入四声,平、上、去归为舒声类,共91个韵母;入声为促声类,共51个韵母,合起来共计142个韵母(也有人认为《广韵》一共140个韵母)。

20 韵部:韵腹、韵尾相同。 如[an] [ian][uan][yan]是不同的韵母,但可以归为同一个韵部。 又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将《诗经》用韵共分为30个韵部;《古代汉语教程》P223将上古汉语的韵部分为31个。

21 韵摄:韵尾相同、韵腹相近。是关于韵的最大的概念,是等韵学中的概念。如宋元时期的韵图《四声等子》将《广韵》206韵归并为16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
韵摄的归并,旨把复杂的韵母系统变成比较简单的韵类大系,以简驭繁,便于人们认识和掌握。

22 开合口、洪细 凡韵头是[u]或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是合口呼;凡韵头不是[u]或不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是开口呼。古代所谓开合口呼,实际上就是圆唇不圆唇的区别。 古代有以[i][u]同时作韵头的,如[iuan],仍算合口呼。 开口、合口又各分为洪音、细音两类,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前高元音[i]的叫细音,反之叫洪音。

23 古代汉语中没有[y]韵头。后来由于语音演变,以[iu-]起头的合口韵,逐渐变为撮口[y-],于是就有了[i]、[u]、[y]三类,再加上韵母里不用这三类作韵头或韵腹的,就分别形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开口、齐齿、撮口、合口四呼了。 现代方言中,并不是每一种方言都有四呼,如昆明方言、梅县方言、厦门方言就没有撮口呼。

24 四等 古人又在洪、细音的基础上将开口呼、合口呼进一步细分为四等。如江永在《音学辨微》中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等”主要反映了韵头[i]的有无,大体说来,一二等韵不具备韵头[i],三四等韵有韵头[i]。 至于一二等和三四等之间的区别,则取决于韵腹(主要元音)发音时舌位的前后高低。

25 四、关于声调的一些概念 调类:声调的类别 调值: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形式。
五度标调法: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所创制。画一条竖线,平分为四格五度,把人们的相对音高分成五个层度,分别为高5,半高4,中3,半低2,低1。5最高,声带最紧;1最低,声带最松。五度标调法记录了发音的起点和终点的音高,把发音的起点和终点连成线,就显示出发音变化的幅度与升降形式。

26 现代汉语普通话五度标调法

27 四角标调法 中国古代分析声调的方法,也叫四角标圈法。在字的四角分别标上圆圈,圆圈在四角位置的不同表示声调的不同,左下角、左上角、右上角、右下角分别对应声调的平、上、去、入,如果是浊声母-阳声调,就在圈下画短横线,以此来区分阴声调。

28

29 平仄 诗词格律中对声调的分类,平即平声,仄即上、去、入三声。 舒促 音韵学上对声调的分类:平、上、去三声发音可以延长,较为舒缓,合称舒声(属于阴声韵和阳声韵) ;入声发音短促,故又称促声(属于入声韵) 。

30 阴调、阳调 阴调是古清声母字形成的调类,阳调是古浊声母字形成的调类。 《广韵》的四声(平、上、去、入)后来进一步细分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八个调类。


Download ppt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