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Giovanna Cacilda Paixão Modified 5年之前
1
麵 包 與 米 飯 問題意識: 今日華人在飲食上主要以米飯為主,因此一般人容易產生一種錯覺――漢人自古以來就是以米食為主。但如果考察過去華人飲食文化,恐不盡如此! 因此,本單元主要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解說。
2
中 國 農 業 的 起 源(1) *粟、稷、黍 其中以粟最重要,俗稱小米,耐乾旱為其特色。從先秦直到漢朝為止,是當時中國北方重要的糧食。
1. 上古秦漢時期(西元220年之前): *粟、稷、黍 其中以粟最重要,俗稱小米,耐乾旱為其特色。從先秦直到漢朝為止,是當時中國北方重要的糧食。
3
2. 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唐代(西元220-907年):
中國早期本土農作物以小米為主,但在春秋時期小麥及大麥已經輾轉從西亞(兩河流域)輸入中國,只是在當時並不普及。一直要到南北朝時代,麵食才逐漸普及。
4
普及原因: 漢朝之前烹調小麥方式一如米飯,多採粒食,但此種烹飪方式或口感欠佳,或不易消化,所以傳播不廣。漢代以後麵食製品逐漸普及,可能與石磨使用普及逐漸取代水碓,可將麥粒磨成粉狀有關。
5
唐詩:「鋤荷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或許代表唐代晚期因經濟中心南移,稻米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6
中 國 農 業 的 起 源(2) 近世時期――宋代~明清(961~1911) A.由於北宋自越南引進早熟稻,一年可以收穫二到三次,糧食產量大增,稻米至此逐漸成為漢人的主要糧食。著名諺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起源於宋代。
7
※ 美洲作物後來能廣為流傳,與15世紀西班牙航海家哥倫布於西元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有關,時間相當於中國明朝。
8
B. 當今世界上所流行並廣為人類所食用的農作物,如: 馬鈴薯(potato)、蕃薯、玉米、花生、南瓜……等,原產於美洲大陸,並非歐洲、亞洲本土所有。
9
花生:原產地在南美巴西,大約在明朝正德皇帝時,經葡萄牙介紹才正式引進中國,花生又被稱為長生果。
馬鈴薯: 原產地在南美洲安地斯山 一帶,相當於今日祕魯等國家所在地。 1600年左右荷蘭人將馬鈴薯傳入台灣。 花生:原產地在南美巴西,大約在明朝正德皇帝時,經葡萄牙介紹才正式引進中國,花生又被稱為長生果。
10
玉米及甘藷同產於中美洲一帶,傳播方式於前者雷同,玉米及甘藷對中國的人口增長影響甚大。大約在明末清初傳入台灣。
11
學者何炳棣認為美洲新作物的傳播,特別是馬鈴薯、番薯、花生、玉米的傳入,形成了中國農業發展上的「第二次農業革命」。
12
評 論 就中國歷史發展趨勢而言,大致是由北方向南方發展,如以長江為分界,長江以南溫濕多雨,結冰期短,利於稻米生長。早熟稻的輸入不但促成人口的增長,連帶影響華人的飲食文化。
13
台 灣 農 業 的 起 源 台灣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利於稻米生長,加上移民多來自福建、廣東 ,台灣人以稻米為主食並不意外。
日據時期,日本大力扶持台灣農業,稻米、甘蔗、樟腦與茶葉是重要作物。(大稻埕)
14
台 灣 農 業 之 特 徵 *傳統台灣或中國農業採集約式經營強調精耕細作,在地狹人稠的土地上,求得最大的收穫量,以養活眾多的人口。
15
台灣飲食文化之特色(1) *畜牧業不發達(因缺乏多餘土地放牧),奶製品並不普及,恰與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的粗放性農業,形成強烈對比。
16
台灣飲食文化之特色(2) *受中醫理論及陰陽五行觀念影響,將食物區分為凉性與熱性,飲食重視滋補養生,因此常將食物當作藥物使用(藥膳),兩者界線模糊。
17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人之所以致病,乃於在「虛」,台灣人不斷強調滋補或進補,觀念多承襲自中醫理論對於「虧損」的恐懼。
18
台灣飲食文化之特色(3) 1.烹飪技術多傳承自中國大陸:豆腐(宋代發明),豆類製品甚多。烹調以羹湯為主,快炒居次
2.少數民族的飲食:米苔目、沙其瑪(滿清)。
19
台灣飲食文化之特色(4) 飲食文化與民俗節慶娛樂相結合: 如中秋節――月餅,端午節――粽子,冬至――湯圓,農曆12月初8―― 臘八粥 。
20
台灣飲食文化之特色(5) 日本的影響,例如:味精是由日本所發明,而廣為台灣人所使用,目前台灣是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產國。
1980年以後國人飲食習慣則受到歐美的衝擊。
21
上 癮 五 百 年 刺 激 性 飲 料 的 普 及
22
上 癮 五 百 年 咖啡、可可(巧克力)、可樂等飲料皆含有咖啡因物質,故有提神之作用。
23
上 癮 五 百 年 咖啡:原產於非洲衣索匹亞,一開始作為藥物使用,後傳入阿拉伯,最後傳入歐洲。 可可:原產於中美洲,為印地安人常藉以提神。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