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資管人作為 Solution Provider 之知識與行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資管人作為 Solution Provider 之知識與行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資管人作為 Solution Provider 之知識與行動
黃春興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 2014/12/30

2 解題 資管人 要具備哪些知識與行動, 才有能力 對困難的問題 提出解方?

3 今天的計畫 1. 知識與行動 2. 發現難題 3. 提出解方

4 開場白: 畢業時學的經濟理論:只要建立好制度,經濟 就會自然成長。制度:民主、教育、自由開放
1986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10%、外匯存底世 界第一。 菲律賓不少大學畢業生到台、港、新當男菲勞、 女菲傭。菲律賓的民主、教育、自由開放也建 立了。但為何經濟沒成長?為何人都跑了? 我的問題,讓我發現我學的有問題!

5 尋找解答 我是邊緣人,所以能反省。 大家說:馬可仕貪污。但,台灣也是,中 國更甚,但還都成長。 經過十年,我找到了答案:
制度只是基礎,它不會自己動起來。 每個人都有創業家精神,但菲國人沒行動。 知識是發揮創業家精神的前提。

6 再重述一次 經學的研究: 一個社會能成功與否,取決該社會如何有 效地利用分散在每個人的零碎、雜亂、又 互相衝突的知識。 (F. A. Hayek) 替換一 下: 社會→公司 知識→資訊 利用→管理

7 替換之後 一個公司能成功與否,取決該公司如何有效 地管理分散在每個人的零碎、雜斷、又未必 相容的資訊。 但,蘇老師說我誤解了資管。
我說這不就是資訊管理學所追求的? 我以為經濟學與資訊管理學的差別,就只在三 個詞彙。 但,蘇老師說我誤解了資管。

8 正確的資訊管理 早期:運用IT開發IS,以支援公司的運作。 IS成為競爭工具或競爭優勢,但是IS開發 很容易模仿,所以競爭優勢不易持久。
近期網路與行動通訊發達後,資管漸漸走 到開創新領域,也就是創新與創業家精神 的路途。 (參考資料:蘇雅惠,The Evolution of MIS, 2014年稿)

9 錯誤理解的後果 若把資管解釋成資訊與管理,就聯想到中 國阿里巴巴的馬雲,他說,他公司的職員 去讀MBA之後,回來變笨變蠢了!

10 所以,再替換回來 公司→社會、資訊→知識、管理→利用,之 後又變成:
一個社會能成功與否,取決該社會如何有 效地利用分散在每個人的零碎、雜亂、又 互相衝突的知識。 資管就是經濟,經濟就是資管。 這樣,資管人和經濟人就都不笨也不蠢。

11 也安心 今天,我可以放心地講我的專業:經濟學, 也就是:資管學。

12 開工吧! 1. 知識與行動 2. 發現難題 3. 提出解方

13 11. 知識的前置定義 詞彙:或稱數據 文法:連結詞彙的規則 事件 :將詞彙以動詞連結起來的敘述 資訊:詞彙與事件的集合。
11. 知識的前置定義 詞彙:或稱數據 人、資訊、管理 176公分 文法:連結詞彙的規則 形容詞、副詞、連接詞 動詞 事件 :將詞彙以動詞連結起來的敘述 如今天有很多資管同學出席這場演講 柯P大勝連勝文 資訊:詞彙與事件的集合。

14 12. 若則敘述與因果關係 若則敘述 :兩事件經由「若…則…」( If… then…) 或「因…故…」等文法連接起來的 敘述,如:
12. 若則敘述與因果關係 若則敘述 :兩事件經由「若…則…」( If… then…) 或「因…故…」等文法連接起來的 敘述,如: 因為是范老師與蘇老師的課,所以今天有很多資管同 學出席這場演講。 因為百姓厭惡權貴繼續當權,所以柯P大勝連勝文。 因果關係:以若則敘述表達的邏輯。 若A則B:稱A為因,稱B為果。

15 12.1 因果關係的意義 個人一旦認定「若A則B」,就出現三種意義:
12.1 因果關係的意義 個人一旦認定「若A則B」,就出現三種意義: 預測:當事件A出現時,預測事件B將會出現。 猜想:當事件B出現時,臆測事件A曾經出現。 計畫:想要事件B出現,會設法讓事件A出現。 若則敘述:因為是范老師與蘇老師的課,所以今 天有很多資管同學出席這場演講。 預測:知道是范、蘇老師的課,預測很多同學會出席。 猜想:看到很多同學出席,猜想是范、蘇老師的課。 計畫:主任想要很多同學出席,就要求范老師與蘇老 師上課。

16 12.2 因果關係的知識力 預測能力: 猜想能力: 計畫能力: 客觀的預測能力:如物理規則的若則敘述為恆真。
12.2 因果關係的知識力 預測能力: 客觀的預測能力:如物理規則的若則敘述為恆真。 主觀的預測能力:個人堅信某一若則敘述為恆真。 猜想能力: 必然性:相信只存在若A則B的因果關係為恆真。 或然性:在相信若A則B為恆真外,也相信若C則B為 恆真。 計畫能力: 固執的計畫能力:只相信若A則B的因果關係為恆真。 有選擇的計畫能力:相信若A則B為恆真外,也相信若 C則B為恆真。

17 13. 個人知識 個人知識:個人所擁有之各項因果關係之 集合,也就是個人知識力的總和。
個人擁有的知識力不相同。 擁有,未必就知道自己擁有。 即使知道擁有,也未必100%相信其因果關係。 「相信」存在著程度上的差異,故個人對其知識力也 存在著不同的信心程度。 知識只有主觀的個人知識,沒有集體的知 識。(M. Polanyi)

18 14. 個人擁有哪些知識? 知識的第一種分類: 知識的第二種分類: Know What? Know How?
14. 個人擁有哪些知識? 知識的第一種分類: Know What? Know How? Know Who? Know Where ? 知識的第二種分類: 一人世界的知識 二人世界的知識 多人世界的知識

19 14.1 一人世界的知識 Know What(知悉):關於自然界以及個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知識,如鯊魚何時會由到海岸?國王企鵝何時會換羽毛?
14.1 一人世界的知識 Know What(知悉):關於自然界以及個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知識,如鯊魚何時會由到海岸?國王企鵝何時會換羽毛? Know How(技術):關於個人如何重組自然資源的知識,如怎樣鑽木取火? 蓋樹屋?如何生產12 吋以上的晶圓? 個人 Know What Know How 自然界

20 14.2 二人世界的知識 Know What :除一人世界 的知識外,多了關於對方 之專長、興趣、個性、習 慣等知識。
14.2 二人世界的知識 Know What :除一人世界 的知識外,多了關於對方 之專長、興趣、個性、習 慣等知識。 Know How:除了一人世界 的知識內容外,多了如何 選擇交易之標的物?如何 進行交易?交易或合作生 產的選擇如何合作生產? 個人 Know How Know What 個人

21 14.3 多人世界的知識 Know What :多人世界的知悉問題和兩人世界類似,只是要知悉的對象從一人增為多人。
14.3 多人世界的知識 Know What :多人世界的知悉問題和兩人世界類似,只是要知悉的對象從一人增為多人。 Know How :多人世界多了如何組織團體? 如何和其他團體進行交易與合作? 如何解決人際間的利益衝突? 3) Know Who:兩人世界的交易或合作對象都是已知的另一人,多人世界則否。故:要與何人進行何種交易或生產合作?要請何人解決衝突? 4) Know Where:這是Know Who的延伸,擺脫不了該對象所在地之典章制度的理解,如:是否將產品賣到非洲? 是否到大陸設廠?

22 14.4 多人世界的知識是合作的知識 Know Who? Know Where? 個人 個人 個人 個人 Know What? 個人
14.4 多人世界的知識是合作的知識 Know Who? Know Where? 個人 個人 個人 個人 個人 Know What? Know How?

23 15. 知識的第三種分類 Corded Knowledge Tacit Knowledge 已記錄下來的知識 默會致知
15. 知識的第三種分類 Tacit Knowledge 默會致知 Corded Knowledge 已記錄下來的知識 Aware Knowledge 只能警覺而無法憑意識察覺 的知識 模型化、公式化 研究者的任務 Decordable Knowledge 能記錄下來的知識 情境、 閒聊 現場人員的經驗 重複、模仿 技師的任務 Conscious Knowledge 憑意識即能察覺的知識 反思、討論 眾人的互動 Undecordable Knowledge 無法記錄下來的知識

24 15.1 知識的利用 技術: 科學: 科學與技術合稱科技。 將已察覺的知識編碼出來。 發展個人未能察覺的技術,並設法察覺。
15.1 知識的利用 技術: 發展個人未能察覺的技術,並設法察覺。 科學: 將已察覺的知識編碼出來。 科學與技術合稱科技。 沒有自己的技術,就不會有自己的科學。 誰毀了台灣的科技發展?

25 15.2 大量生產 編碼出來的知識: 沒有自己的科學,技術只能停留在師傅與 技師的身上。 知識一旦編碼,就能成為大量生產的SOP。
15.2 大量生產 編碼出來的知識: 知識一旦編碼,就能成為大量生產的SOP。 其產品屬於完全競爭市場,其超額利潤為零。 能廣為傳播,卻無法提升薪資率。 沒有自己的科學,技術只能停留在師傅與 技師的身上。

26 15.3 個人知識的生產 個人知識 個人資訊庫 外在世界資訊庫 圖書館、媒體、網路、街頭 思考 學習: 上課 練習 觀察: 逛街 上網
15.3 個人知識的生產 個人知識 個人資訊庫 思考 學習: 上課 練習 觀察: 逛街 上網 看電視 外在世界資訊庫 圖書館、媒體、網路、街頭

27 15.4 知識的第四種分類 共同知識(common knowledge): 現場知識(local knowledge):
15.4 知識的第四種分類 共同知識(common knowledge): 跨場地共用或已編碼的知識。 上級能夠指導、考核的知識。 現場知識(local knowledge): 又稱在地知識。 只存在於特殊工作場地及未編碼的知識。 上級無法指導,必須授權個人運作。

28 15.5 知識員工 特質: 共同知識並擁有工作現場的知識。 生產過程的問題是在現場中發現,而其改進 與創新常來自默會致知。

29 15.6 社會的知識 個人擁有的知識是零碎、分散、與他人未必一 致,而這些以現場知識與默會致知為主。
15.6 社會的知識 個人擁有的知識是零碎、分散、與他人未必一 致,而這些以現場知識與默會致知為主。 社會成長帶動各行各業的專業化,個人知識更 加零碎,而人與人之間的知識差異也擴大。 專業化後,個人知識的成長速度趕不上社會整 體知識的成長速度。

30 15.7 個人知識與社會知識的成長 當代社會 分工社會 定居社會 初民社會 個人知識 社會整體知識

31 15.8 社會的複雜性 社會是一群知識零散、歧異、不相容的個人 所組成;他們對各種事務之評價、運作方式、 目標的差異也就非常複雜。
15.8 社會的複雜性 社會是一群知識零散、歧異、不相容的個人 所組成;他們對各種事務之評價、運作方式、 目標的差異也就非常複雜。 複雜的社會該如何實現效率: 有效率地發揮個人的知識 有效率地享用他人知識的生產力 降低分歧之下的爭議

32 16. 行動如何發生? 計畫行動;當個人某種需要極為強烈,而 對其因果關係的信任程度夠強時。 開始行動:當個人自覺有能力承擔計畫成 本後。
16. 行動如何發生? 計畫行動;當個人某種需要極為強烈,而 對其因果關係的信任程度夠強時。 開始行動:當個人自覺有能力承擔計畫成 本後。 問題:這兩項強烈程度要跨越哪條線?

33 16.1 企圖心 企圖心:心理上從計畫到行動的時間差距。 若企圖心不足,就會找各種藉口推遲。
企圖心 企圖心:心理上從計畫到行動的時間差距。 若企圖心不足,就會找各種藉口推遲。 企圖心與計畫是否周密無關,而與個人對計畫 之信心有關。 個人於對市場需要或利潤機會的認識愈深,對 計畫的信心就愈大。

34 接著討論: 1. 知識與行動 2. 發現難題 3. 提出解方

35 21. Solution Provider Solution: 遇到什麼難題?what? Provider: 要如何去解決?How?
(G)老闆給定難題、(F)自己尋找難題 Provider: 要如何去解決?How? (B)買來解答、(D)設計解答。 四種組合 (G)老闆給定難題 (F)自己尋找難題 (B)買來解答 GB FB (D)設計解答 GD FD

36 21.1 GB:給定難題 ,買來解答 比較:中國研發高鐵,現在推展 UbuntuKylin (麒麟操作系统)
台灣一向是買技術與專利,如要一條高鐵, 就向海外招標。 因為沒想要對海外擴展市場。 只想當個買家,不想用大腦(馬雲的MBA)。 比較:中國研發高鐵,現在推展 UbuntuKylin (麒麟操作系统)

37 21.2 GD:給定難題,設計解答 考場老將只想成為一位職員或助理工程師。 只用了大腦的半邊:左腦。 比較Discovery頻道的討論 :
沒有空氣的星球,如何讓變成新的地球? 小慧星的金屬礦,如何開採?

38 21.3 FB:尋找難題,買來解答 看太多政論名嘴,只想成為一位政客。 只用了大腦的半邊:右腦 比較:柯P想橫過翡翠水庫蓋一條直鐵到 宜蘭?
開出環保條件、國際公開徵求建設案、評估預算

39 21.4 FD:尋找難題,設計解答 革命不是吃飯睡覺。 聖嚴法師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 放下它。我們加上:尋找它。
比較:電腦為什麼要使用笨拙的鍵盤? APPLE:滑鼠(不是輸入革命,而是介面革命) 台灣:配合鍵盤或給定介面下的注音輸入法、 倉頡輸入法、手寫輸入法 更新的介面:聲音?腦波?

40 22. 資管人的難題 不是資管機器人,是資管人。 人是有意志的存在。 難題: 意志:至少想在一段期間內實現某項個人目標(理想)。
沒有意志:行屍走肉、機器人(?) 難題: 先有目標,才會有難題。 要有企圖心,才會有難題。 有了步驟,難題就未必難。 有了步驟,難題一樣必難。

41 22.1 目標 定義:目標就是不同於現在而比現在好的狀態。 利潤:改善狀態而增加的效用。 實現目標,就是追求利潤。 每個人的目標都不一樣。
直接利潤:直接增產的效用。 間接利潤:先賺取貨幣,在交易取得效用。 實現目標,就是追求利潤。 實現目標=直接利潤⊕間接利潤 直接利潤:確實可獲得的幸福,亦稱小確幸。(包括聲 望) 間接利潤:經由貨幣交易取得的消費。

42 22.2 幸福 幸福=小確幸⊕貨幣性消費 貨幣性消費雖非幸福的全部,卻是幸福的 主體。 小確幸社會:以直接利潤為主體的生產社會。
幸福 幸福=小確幸⊕貨幣性消費 小確幸社會:以直接利潤為主體的生產社會。 工商社會:以間接利潤為主體的生產社會。 貨幣性消費雖非幸福的全部,卻是幸福的 主體。

43 22.3 工商社會的經濟活動 工商社會:合作生產⊕商品交易⊕全球化 合作生產: 商品交易: 全球化: 大部分的生產來自於合作生產。
22.3 工商社會的經濟活動 工商社會:合作生產⊕商品交易⊕全球化 合作生產: 大部分的生產來自於合作生產。 發揮規模經濟 Economy of Scale 商品交易: 大部分的消費來自於交易。 發揮網路經濟 Economy of Network 全球化: 交易的範圍可擴及全球。 發揮範圍經濟 Economy of Scope

44 22.4 追求利潤 追求利潤是工商社會的競爭原則,而不是 個人的行為動機。 追求利潤是創新的核心精神。
22.4 追求利潤 追求利潤是工商社會的競爭原則,而不是 個人的行為動機。 不論動機為何,不追求利潤,終將遭到淘汰。 追求利潤是創新的核心精神。 沒有利潤的創新,將無法競爭。 利潤是判定商品是否迎合消費者的指標, 也是判定生產過程之效率的指標。

45 22.5 創新不同於發明 發明是指新材料或新技術的出現。 創新是指既有之材料與技術的重新組合。
22.5 創新不同於發明 發明是指新材料或新技術的出現。 創新是指既有之材料與技術的重新組合。 N種材料有多少種組合? C(N,2)+…+C(N,N-1) ,幾乎是 無限多的組合。 利潤決定哪些組合符合消費者的喜愛。 創新的先決條件在理解消費者的喜愛,也 就是個人在三人世界中的消費知識。

46 22.6 消費需要來自創造 幾乎所有的需要都是不是自然的或天生的 需要,而是人類文明的產物。 需要的創造有兩種:
22.6 消費需要來自創造 幾乎所有的需要都是不是自然的或天生的 需要,而是人類文明的產物。 文明=需要的創造⊕生產成本的下降 需要的創造有兩種: 現有狀態的邊際改善 全新的創造

47 最後是: 1. 知識與行動 2. 發現難題 3. 提出解方

48 31 需要的創造 先有藍圖,才有計畫。 先有想像,出現圖像之後,才會有藍圖。 跳脫當前的使用習慣,才能有想像。
31 需要的創造 先有藍圖,才有計畫。 先有想像,出現圖像之後,才會有藍圖。 跳脫當前的使用習慣,才能有想像。 警覺當前使用習慣的缺點,才會想要跳脫 使用習慣。

49 31.1 聰明創新者 (Smart Creative)
聰明創新者具有深度的專業,懂得使用他的 工具和大量的親身經驗。 所有的聰明創新者都必須具備商業頭腦、專業知識、 創造力,以及執行能力。 他們的共通特點是很努力、願意質疑現狀,以不一樣 的方法來應付挑戰。 多數知識工作者發展出狹隘的深度專業,但缺乏廣泛 的技巧,或是擁有廣泛的管理技巧,但沒有深度專業。 (Eric Schmidt)

50 31.2 創客 (Maker) 在網路時代之前,車庫是創新的基地。一 旦有了雛形,就轉進育成中心,雇用研究 成員,等著天使(Angels)的降臨。 網路時代,可以將設計藍圖或電路圖上網 送到創客社群,不斷會有修正的意見,可 加速創新。

51 32. 問題待解 待解決的問題: 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 新生的問題必須解決。 誰來解決: 自己克服。 市場購買。 社會處理。 政府提供。

52 32.1 來自市場的解方 市場的效率不必懷疑。 零散的需要常無法被發現。 需要不足會使得市場無法出現。 市場規模限制分工。
32.1 來自市場的解方 市場的效率不必懷疑。 零散的需要常無法被發現。 需要不足會使得市場無法出現。 市場規模限制分工。 分工程度決定專業化程度。

53 32.2 來自政府的解方 免費的解方促發進一步貪得無厭的需要 政府解方之成本甚高,以致於債臺高築。 政府只好節約預算,刪除支出。
32.2 來自政府的解方 免費的解方促發進一步貪得無厭的需要 政府解方之成本甚高,以致於債臺高築。 政府只好節約預算,刪除支出。 問題又回到無人提供解方的境地。

54 33. 交易成本接近零的時代 決定計畫執行的是交易成本。 網路時代⊕行動時代⊕大數據時代:
交易成本:搜尋成本、協商成本、監督成本、 生產成本、測試成本 只要成本為零,企圖心即使很低,亦會執行。 網路時代⊕行動時代⊕大數據時代: 所有的邊際成本都大幅降低(接近零?) 商品的市場測試成本也大幅降低

55 33.1 搜尋成本為零 市場的形成: 例: 發現當前被忽視之微量需要,設計成商品,並尋找與聚合對該商品的需要者,最後尋找願意生產的供給者。
33.1 搜尋成本為零 市場的形成: 發現當前被忽視之微量需要,設計成商品,並尋找與聚合對該商品的需要者,最後尋找願意生產的供給者。 例: 弱勢團體大都是分散的微量需要。 志同道合的揪團。 許多的社會企業只是搜尋成本為零下的商業模式,卻被誇大為利他企業。

56 33.2 協商成本為零 資訊公開和協商成本的消失,一方面使得 仲介服務業難以繼續生存,另一方面又可 創造新的點對點交易。
33.2 協商成本為零 資訊公開和協商成本的消失,一方面使得 仲介服務業難以繼續生存,另一方面又可 創造新的點對點交易。 例:特製化市場、二手商品市場 例:政府採購僅說明需求,不列規格,讓業者 開發(翟本喬 Facebook,2014/11/25)

57 33.3 監督成本為零 監督成本就是代理人成本,若能利用此特 性,就可將部分省下的傳統耗費轉為解方 提供者的收入。 例:
33.3 監督成本為零 監督成本就是代理人成本,若能利用此特 性,就可將部分省下的傳統耗費轉為解方 提供者的收入。 例: 立法委員的預算審查。 政府對公共建設的監督。 教授的計畫案。 Uber與計程車的服務。

58 33.4 生產成本為零 我的經濟學原理和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目前實例偏少。 希望能以wiki方式收到各種範例。

59 33.5 測試成本為零 利用試用和經驗交流(開箱文、Blog寫手), 可提高商品設計與生產品質之差異,並縮短 商品上市時程。

60 謝謝!


Download ppt "資管人作為 Solution Provider 之知識與行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