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六 章 生 物 氧 化 概 述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第二节 其他氧化体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六 章 生 物 氧 化 概 述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第二节 其他氧化体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六 章 生 物 氧 化 概 述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第二节 其他氧化体系

2 第六章 生物化学 教学要求: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掌握线粒体呼吸链概念、组成及作用机制;氧化磷酸化的概念、作用机制;了解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3 概述 一、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主菜单

4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概述 一、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称之。 线粒体内的氧化 产能伴有ATP的生成,有细胞内氧的消耗和CO2的释放,又称细胞呼吸。 线粒体外的氧化 内质网、微粒体等的氧化不伴有ATP的生成,主要与生物转化有关。 主菜单

5 氧化磷酸化 三羧酸循环 乙酰CoA 有机物 CO2 + H2O + ATP CoA O2 2H H2O ADP+Pi ATP CO2 O2
线粒体 主菜单

6 糖 原 脂 肪 蛋白质 葡萄糖 脂肪酸+甘油 氨基酸 乙酰CoA 三羧酸循环
糖 原 脂 肪 蛋白质 葡萄糖 脂肪酸+甘油 氨基酸 乙酰CoA CoA 三羧酸循环 O2 2H++2e ATP ADP+Pi 营养物分解代谢的三个阶段 返 回 主菜单

7 2.生物氧化并非代谢物与氧直接结合,而是以脱氢为主的逐步反应。 3.生物氧化是逐步进行的,能量释放也是逐步的。
概述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1.反应条件温和 2.生物氧化并非代谢物与氧直接结合,而是以脱氢为主的逐步反应。 3.生物氧化是逐步进行的,能量释放也是逐步的。 4.终产物CO2为有机物氧化成有机酸进而脱羧生成。 返 回 主菜单

8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一、 呼吸链 二、氧化磷酸化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四、ATP 五、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 主菜单

9 呼吸链 代谢物脱下的氢由递氢(电子)体传递给氧生成水,这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反应链,与摄取氧的呼吸过程有关,称为呼吸链。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呼吸链 代谢物脱下的氢由递氢(电子)体传递给氧生成水,这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反应链,与摄取氧的呼吸过程有关,称为呼吸链。 AH2 2H B O2 C D E F G H2O 主菜单

10 呼吸链也称电子传递链,是由许多蛋白质按一定顺序组成的传递氢或电子的体系。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呼吸链也称电子传递链,是由许多蛋白质按一定顺序组成的传递氢或电子的体系。 主菜单

11 MH2 H2O 1/2O2 M 氧化型 还原型 一个或几个中间传递体 脱氢酶 氧化酶 图 生物氧化体系示意图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图 生物氧化体系示意图 主菜单

12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乳酸等 主菜单

13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线粒体呼吸链 主菜单

14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主菜单

15 ㈠ 呼吸链的组成 及其作用 ㈡ 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㈢ 主要的呼吸链 1.NADH 氧化呼吸链 2.FADH2 氧化呼吸链 一、呼吸链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1、NAD+ 递氢体 (黄素蛋白的辅酶) 2、 FAD、FMN (泛醌) 3、 CoQ 4、 铁硫蛋白 递电子体 5、 细胞色素体系 ( b、c1、c、aa3 ) ㈡ 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㈢ 主要的呼吸链 1.NADH 氧化呼吸链 (组成、顺序、作用、汇合点) 2.FADH2 氧化呼吸链 返 回 主菜单

16 2、电子传递链中电子从还原电位低的组分向还原电位高的传递。
一、呼吸链 ㈡ 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1、电子传递链中各组分标准还原电位 2、电子传递链中电子从还原电位低的组分向还原电位高的传递。 E°'低的化合物失电子能力强, 处于呼吸链前端; E°'高的化合物得电子能力强, 处于呼吸链后端。 而分子氧E°’数值最大, 处于末端。 主菜单

17 功能上相关的传递体结合成四种脂溶性复合体,按一定顺序排列于线粒体内膜 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Ⅱ: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FADH (Fe-S-Pr) (2e) O2 NADH (2H) (2H) (2H) c1 c aa3 FMN CoQ Cyt-b O2- (Fe-S-Pr) 2e 2H+ (Fe-S-Pr) H2O NADH Cyt-b c1 c aa3 H2O FADH FMN CoQ O2 功能上相关的传递体结合成四种脂溶性复合体,按一定顺序排列于线粒体内膜 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Ⅱ: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Ⅲ: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 返 回 主菜单

18 一、呼吸链 ㈢ 主要的呼吸链 NADH呼吸链 FAD呼吸链 呼吸链电子的传递 返 回 主菜单

19 二、氧化磷酸化 概述 ㈠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㈡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㈠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㈡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返 回 主菜单

20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 phosphorylation)
二.氧化磷酸化 概述 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的形成 ATP形成的两种方式: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 phosphorylation) 主菜单

21 ──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键伴有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
二.氧化磷酸化 1.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键伴有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 3-磷酸甘油酸激酶 1,3-二磷酸甘油酸+ADP 磷酸甘油酸+ATP 丙酮酸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 烯醇式丙酮酸+ATP 琥珀酸硫激酶 琥珀酰辅酶A+Pi+GDP 琥珀酸+辅酶A+GTP 主菜单

22 代谢物氧化脱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放能)的同时,
二.氧化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氧化脱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放能)的同时, 释放能量用以使ADP磷酸化生成ATP(吸能), 即氢的氧化与ADP的磷酸化反应偶联发生,称氧化磷酸化 AH2 2H B O2 C D E F G H2O 能 量 ADP + Pi ATP ADP + Pi ATP 返 回 主菜单

23 ㈠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1. P/O比 2.自由能变化 △G°' = -nF△E°' 电子转移数目 标准电位差 法拉弟常数
二.氧化磷酸化 ㈠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1. P/O比 2.自由能变化 △G°' = -nF△E°' 电子转移数目   标准电位差     法拉弟常数   ,478库伦(或 kJ/mol) 3. ATP形成部位 返 回 主菜单

24 消耗氧与无机磷形成有机磷的比值称为P/O比值,即P/O比值为每消耗1克原子氧所消耗的无机磷的克原子数。
二.氧化磷酸化 1. P/O比 消耗氧与无机磷形成有机磷的比值称为P/O比值,即P/O比值为每消耗1克原子氧所消耗的无机磷的克原子数。    代谢物脱氢以NAD+作为受氢体时,P/O比值为3,即生成3个ATP; 而代谢物以FAD作为受氢体时, P/O比值为2,即生成2个ATP。 返 回 主菜单

25 琥珀酸等脱氢时不经NAD传递,绕过了NADH →CoQ一步,所以只形成2 分子ATP。
二.氧化磷酸化 3. ATP形成部位 NADH至泛醌 细胞色素b至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a3至分子氧 ADP+Pi→ATP FADH ADP+Pi→ATP 0.33v -63.7kJ/mol v -110kJ/mol NADH→FMN→CoQ→Cytb→Cytc1→Cytc→Cytaa3 → O2 0.31v -59.8kJ/mol ADP+Pi → ATP+ H2O 琥珀酸等脱氢时不经NAD传递,绕过了NADH →CoQ一步,所以只形成2 分子ATP。 返 回 主菜单

26 ㈡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来自中间代谢物的还原当量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生成水时,释放大量能量,这些能量推动ADP磷酸化成ATP。
二.氧化磷酸化 ㈡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来自中间代谢物的还原当量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生成水时,释放大量能量,这些能量推动ADP磷酸化成ATP。 1.化学渗透学说 2. ATP合酶 返 回 主菜单

27 二.氧化磷酸化 化学渗透学说 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体系是一个主动转移H+体系,使形成一个跨膜的H+梯度。这个电化学质子梯度中就蕴藏着能量,通过ATP酶可用以合成ATP。图5-9 返 回 主菜单

28 ㈡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2.ATP合酶 (ATP Synthase) ATP合酶又称复合体Ⅴ,有合成ATP的功能。 ㈠ ATP合酶的结构 ㈡ ATP合酶工作机制

29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1.呼吸链抑制剂 ㈠ 抑制剂 2.解偶联剂 3.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㈡ ADP的调节作用 ㈢ 甲状腺激素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㈠ 抑制剂 ㈡ ADP的调节作用 ㈢ 甲状腺激素 ㈣ 线粒体DNA突变 1.呼吸链抑制剂 2.解偶联剂 3.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返 回 主菜单

30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㈠ 抑制剂 呼吸链抑制剂 解偶联剂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2,4-二硝基酚(DNP) 寡霉素 主菜单

31 2.解偶联剂:2,4-二硝基酚(DNP) ㈠ 抑制剂 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电子传递照常进行,但ADP不能磷酸化成ATP。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㈠ 抑制剂 2.解偶联剂:2,4-二硝基酚(DNP) 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电子传递照常进行,但ADP不能磷酸化成ATP。 机制:呼吸链传递电子时泵出的H+不经ATP合酶的F0质子通道回流,而通过线粒体内膜中其他途径返回,破坏了跨膜H+梯度的形成。 主菜单

32 主菜单

33 解偶联动画 主菜单

34 既抑制氧的利用又抑制ATP的形成,但不直接抑制电子传递链上载体的作用。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㈠ 抑制剂 3.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既抑制氧的利用又抑制ATP的形成,但不直接抑制电子传递链上载体的作用。 返 回 主菜单

35 mtDNA突变→影响呼吸链有关的基因及其表达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㈡ ADP的调节作用 ㈢ 甲状腺激素(T3) ㈣ 线粒体DNA突变 [ ADP]增高,氧化磷酸化加快。 T3 诱导Na+,K+-ATP酶生成→ADP↑→氧化磷酸化↑ T3 →使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增加→耗氧及产热↑ mtDNA突变→影响呼吸链有关的基因及其表达 →影响氧化磷酸化 返 回 主菜单

36 四、ATP 1.高能化合物和高能磷酸键 2.高磷磷酸化合物的转化 3.磷酸肌酸的生成 4.ATP循环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返 回
主菜单

37 pH7.0条件下,ATP水解为ADP和磷酸时,其△G°’ =30.5kJ/mol
1.高能化合物和高能磷酸键 化合物进行标准代谢反应时伴随的标准自由能变化(△G°’) ≧ATP水解成ADP的标准自由能变化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pH7.0条件下,ATP水解为ADP和磷酸时,其△G°’ =30.5kJ/mol 主菜单

38 主菜单

39 自由能指一个反应体系中能够做功的那一部分能量。 化学反应中自由能的变化决定了反应是释能还是吸能。
△G<0的反应才能自发进行,为放能反应。 △G>0时,反应不能自发进行,须吸能进行。 25℃、1个大气压、反应物浓度为1M 的反应系统的自由能变化称为标准自由能变化(△G°),生化中常采用pH=7.0时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G°'。 返 回 主菜单

40 2.高能磷酸化合物的转化 ⑴提供物质代谢和生命活动时所需的能量 ⑵转移生成其它三磷酸核苷 ATP cAMP ⑶转移生成第二信使 (cAMP)
ATP ADP ~P 参与Gn合成 UDP UTP CDP CTP 参与磷脂合成 GDP GTP 参与Pr合成 返 回 主菜单

41 3.磷酸肌酸的生成 C K ATP + C (肌酸) ADP + C~P 返 回 主菜单

42 4.ATP循环 物质氧化分解时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而ATP水解释能并放出一个磷酸基团后又变回ADP的不断循环反应过程。
主菜单

43 生物合成 肌肉收缩 信息传递 离子转运 营养物 分解 氧化磷酸化
ATP 生物合成 肌肉收缩 信息传递 离子转运 1/2O2 营养物 分解 氧化磷酸化 H++e Pi Pi ADP 图 ATP循环 主菜单

44 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以ATP为中心
ADP ATP 氧化磷 酸化 底物水平 磷酸化 ~P 肌酸 磷酸肌酸 机械能(肌肉收缩等) 渗透能(物质运输) 化学能(合成代谢) 电能(生物电) 热能(维持体温) ~P 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以ATP为中心 返 回 主菜单

45 五、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 线粒体外膜通透性较高, 而内膜对物质的通过则有严格的选择性。 ㈠ 胞液中NADH的氧化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五、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 线粒体外膜通透性较高, 而内膜对物质的通过则有严格的选择性。 ㈠ 胞液中NADH的氧化 1.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脑和骨骼肌) 通过这个穿梭机制,一对氢原子只能生成2个ATP。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 (肝和心肌) ㈡ 腺苷酸转运蛋白 图7-11 ㈢ 线粒体蛋白质的跨膜转运 返 回 主菜单

46 第二节 其他氧化体系 一、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 二、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氧化酶类 三、超氧化物歧化酶 四、微粒体中的氧化酶类 主菜单

47 催化代谢物脱氢氧化,并以氧分子为受氢体生成H2O。其辅基中常含有金属离子如铁或铜。
一、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 ㈠ 氧化酶类 催化代谢物脱氢氧化,并以氧分子为受氢体生成H2O。其辅基中常含有金属离子如铁或铜。 主菜单

48 ㈡ 脱氢酶类 一、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 1.需氧脱氢酶 2.不需氧脱氢酶 催化代谢物脱氢但不以氧为受氢体,而以其辅基作为直接受氢体。
㈡ 脱氢酶类 1.需氧脱氢酶 2.不需氧脱氢酶 催化代谢物脱氢但不以氧为受氢体,而以其辅基作为直接受氢体。 辅基可为NAD+、NADP+、FMN、FAD。 催化代谢物脱氢并以氧为受氢体,产物为H2O2。 辅基为FMN或FAD。 主菜单

49 O2 O2- H2O2 HO· H2O 二、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氧化酶类 过氧化氢的生成 需氧脱氢酶可催化产物之一为H2O2。
+e e e e +2H H+ O O H2O HO· H2O 超氧化阴离子 H2O2对机体有双重作用: 参与 杀菌;参与生物合成 ; 是强氧化剂,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主菜单

50 二、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氧化酶类 ㈠ 过氧化氢酶(触酶) 过氧化氢酶 2H2O2 2H2O + O2 ㈡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物酶
㈠ 过氧化氢酶(触酶) 过氧化氢酶 2H2O H2O + O2 ㈡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物酶 R + H2O RO H2O 过氧化物酶 RH2 + H2O R H2O 主菜单

51 O2- + O2- + 2H+ H2O2 + O2 三、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H2O2 2GSH 或ROOH NADP+ H2O或
ROH+H2O G-S-S-G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谷胱甘肽还原酶 NADP+ NADPH+H+ 主菜单

52 四、微粒体中的氧化酶类 主要催化许多脂溶性药物和毒物的氧化, 与体内正常代谢物的氧化也有密切关系。 催化直接将氧加到底物分子上的反应。
㈠单加氧酶 ㈡双加氧酶 主菜单

53 RH + NADPH+H+ + O2 ROH + NADP+ + H20
四、微粒体中的氧化酶类 ㈠ 单加氧酶 催化在底物分子中加1个氧原子的反应。又称羟化酶或混合功能氧化酶。 其反应通式为: RH + NADPH+H+ + O ROH + NADP+ + H20 主菜单

54 主菜单

55 催化2个氧原子直接加到底物分子特定的双键上,使该底物分子分解成两部分。 其反应通式为:
四、微粒体中的氧化酶类 ㈡ 双加氧酶 催化2个氧原子直接加到底物分子特定的双键上,使该底物分子分解成两部分。 其反应通式为: R=R’ + O R=O + R’=O 返 回 主菜单

56 ㈠ 呼吸链的组成 1.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H H+ 返 回

57 黄素蛋白的递氢作用是通过其辅基中的异咯嗪基环的氧化还原过程进行的。
㈠ 呼吸链的组成 2.黄素蛋白 黄素蛋白的辅基有两种: FMN:黄素单核苷酸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黄素蛋白的递氢作用是通过其辅基中的异咯嗪基环的氧化还原过程进行的。 返 回

58 黄素蛋白的递氢作用是通过其辅基中的异咯嗪基环的氧化还原过程进行的。
CH2OPO32- CH2OPO32- H H H +2H -2H H H H FMNH2 氢醌型或还原型 FMN 醌型或氧化型 返 回

59 又称泛醌,可在膜内流动,是线粒体中唯一不与蛋白结合的电子载体。由于分子中苯醌结构能可逆地加氢和脱氢,所以起到传递氢的作用。
㈠ 呼吸链的组成 3.CoQ 又称泛醌,可在膜内流动,是线粒体中唯一不与蛋白结合的电子载体。由于分子中苯醌结构能可逆地加氢和脱氢,所以起到传递氢的作用。 返 回

60 4. 铁硫蛋白 铁硫蛋白的辅基是铁硫簇,其中的铁原子可以接受或失去电子,其功能是将 FMN或FAD的电子传递给泛醌。
㈠ 呼吸链的组成 4. 铁硫蛋白 铁硫蛋白的辅基是铁硫簇,其中的铁原子可以接受或失去电子,其功能是将 FMN或FAD的电子传递给泛醌。 Fe3+ + e Fe2+ 返 回

61 细胞色素是呼吸链中一类传递电子的色素蛋白,其色素辅基含铁卟啉。细胞色素的递电子作用是通过其辅基铁卟啉中的铁可逆地进行氧化还原实现的 。
㈠ 呼吸链的组成 5.细胞色素体系 细胞色素是呼吸链中一类传递电子的色素蛋白,其色素辅基含铁卟啉。细胞色素的递电子作用是通过其辅基铁卟啉中的铁可逆地进行氧化还原实现的 。 Cyt- Fe e Cyt- Fe2+ 每分子细胞色素每次传递一个电子。 电子传递链中的细胞色素传递电子顺序为 b→c1→c→a→a3 返 回

62 返 回

63 返 回

64 一、呼吸链 呼吸链复合体和两条呼吸链 返 回

65 1. 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 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 其辅基成分FMN起递氢作用 铁硫蛋白传递电子 辅酶Q不固定在膜中,
在复合体Ⅰ、Ⅲ和Ⅱ、Ⅲ之间传递氢 返 回

66 2. 复合体Ⅱ,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催化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 。 其辅基包括FAD 铁硫蛋白 返 回

67 3. 复合体Ⅲ,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将电子由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 其辅基包括细胞色素b和c1 铁硫蛋白 返 回

68 由Cyta、a3及2个铜原子组成其氧化还原的中心。 aa3合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
返 回

69 e 胞液 H+ 内膜 H+ O2- ADP+Pi ATP 基质 图5-9 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概图 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给氧时释出的能量,推动质子转运至内膜胞液面,形成电化学梯度,当H+顺梯度回至内膜基质面时,释出的能量供ADP磷酸化成为ATP。

70 返 回

71 膜间隙 线粒体内膜 基质 SH2 A S AH2 2H+ 2B H2O 2B- 1/2O2+2H+ 化学渗透学说(电子传递与质子转移)
膜间隙 线粒体内膜 基质 SH2 A S AH2 2H+ 2B H2O 2B- 1/2O2+2H+ 化学渗透学说(电子传递与质子转移) A、B为电子传递链组分;S为底物

72 NADH+H+ NAD+ 2H+ 2e FeS FeS 2H+ QH2 2H+ 2H+ QH2 2H+ c1 1/2O2+2H+ c a
FMNH2 NAD+ 2H+ FeS 2e FeS 2H+ QH2 b562 2e b566 2H+ 2H+ QH2 2e FeS 2H+ c1 c 1/2O2+2H+ a Cu a3 Cu H2O 膜间隙 线粒体内膜 基质 返 回 图7- 化学渗透学说质子梯度模式图

73

74 返 回

75

76

77

78

79 返 回

80

81 ADP+Pi ATP H+ H+ H+ 第三步 HOH 第二步 第一步 图7-6 ATP合酶的工作机制
β亚基有结合ADP和Pi的位点。利用H+回流时释出的能量, β亚基变构并将ADP与Pi合成ATP。ATP的释放也需能量,释出ATP后β亚基恢复原来构象。 返 回

82 A- 外(胞液) 线粒体 内膜 内(基质) 载体 B- 线粒体内膜的载体转运系统 A-、B-为带负电荷的化合物 返 回

83 表7-5 线粒体内膜的主要转运载体 载 体 功 能 胞 液 线粒体基质 α-酮戊二酸 苹果酸 α-酮戊二酸 酸性氨基酸载体 谷氨酸 天冬氨酸
表 线粒体内膜的主要转运载体 载 体 功 能 胞 液 线粒体基质 α-酮戊二酸 苹果酸 α-酮戊二酸 酸性氨基酸载体 谷氨酸 天冬氨酸 腺苷酸载体 ADP ATP 磷酸盐载体 H2PO4-H H2PO4-H+ 丙酮酸载体 丙酮酸 OH- 三羧酸循环 苹果酸 柠檬酸 碱性氨基酸载体 鸟氨酸 瓜氨酸 肉毒碱载体 脂酰肉碱 肉 碱 返 回

84 CH2OH C=O NADH+H+ CH2O- QH2 1/2O2 磷酸二羟丙酮 FAD P FeS 2~P NAD+ CHOH Q H2O
α-磷酸甘油 胞液 线粒体膜 基质  图 α-磷酸甘油穿梭 P P 返 回

85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苹果酸 苹果酸 载体 谷氨酸 谷氨酸 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 1/2O2 NADH +H+ NADH +H+ NAD+
α-酮戊二酸 α-酮戊二酸 NAD+ 载体 H2O 苹果酸 苹果酸 胞液 内膜 基质 返 回 图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86 H2PO4- H2PO4- H+ H+ ADP3- ADP3- ATP4- ATP4- H2O 图7-11 ATP、ADP、Pi的转运
胞液 线粒体内膜 基质 H2PO4- H2PO4- 磷酸盐 载体 H+ H+ H2O ADP3- ADP3- 腺苷酸 载体 ATP4- ATP4- 图 ATP、ADP、Pi的转运 返 回

87 复习思考题 叙述呼吸链的组成及递氢递电子顺序、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88 再见!


Download ppt "第 六 章 生 物 氧 化 概 述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第二节 其他氧化体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