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環境生態研究所 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環境生態研究所 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環境生態研究所 教授
自我成長與永續培力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環境生態研究所 教授 淡江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系列講座活動 日期:96年11月28日(星期三)PM3:10~5:00 地點:視聽教育館V101教室

2 自我成長與永續培力 成長過程:出生的印痕 「命」與「運」的本質與運作 如何培育力量? 我們能作什麼? 範例:建構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
Ayo website: 成長過程:出生的印痕 「命」與「運」的本質與運作 如何改「運」? 如何培育力量? 我們能作什麼? 社會運動? 範例:建構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 困境:知識、現實、與信仰 出路:保育原則 (禁漏原則) 問題與討論

3 1 成長過程 出生的印痕:終生的不安與hungry (饑餓)。 神經系統的成長與整合:幼年至孩童階段。 溝通表達與語文的學習:孩童階段。
生理的成熟:十二至十三歲。 少年的喜悅與煩惱:自我意識與挫折的開始。 知識與經驗的整合:大學階段與社會階段。 理想與現實 (權、名、利、與力):中年的心態。 安心與回顧:老年的心境。

4 出生的印痕: 終生不安與 hungry (饑餓)
Fig. 1. Konrad Lorenz leading a group of goslings (小鵝) that had imprinted on him. Hungry for 安心: 自我意識、知識與技術、權與利

5 圖1. 成長過程與特質。

6 2 「命」與「運」的本質與運作 「命」: 「命」是「先天」的,任何生命個體「先天」就已存在的,非個體可選擇。 「命」可分為兩各部份:
1. 出生的時空 (季節、時辰、家庭、居家環境、社會環境、.....等等)。 2. 基因型 (天份與特質)。

7 名詞定義 「運」: 「運」是「後天」形成的。 雖然受「先天」的「命」所影響,但是「可變」的,是「可選擇」的。 「運」可有兩個主成份:
1. 本體 (能力與選擇) 2. 客體 (機緣)

8 名詞定義 內在狀態(內在文化):指一個人的心態,看法價值觀信念,等等的內在狀態。 內在的飢渴: 來自出生的印痕,無力無奈與無助的印痕。
此印痕帶來個體終生的飢渴,對「權」、「利」 、「物質」與各種「安心」的飢渴 (內在的「空虛」) 。

9 個人內在「典範」的變遷 任何一個人的「內在狀態」都會傾向於「自我合理化」,成為自己內在的「典範」,成為自己各種行為與反應的特質。
「典範」的改變,是一種「跳躍式」的變遷,或是「不連續」的變化。 這種變遷類似科學發展過程「典範」的變遷(Thomas Kuhn的理論)。 若動力不足超越「轉捩點」(critical point),則會退回「原典範」。

10 圖2. 個人的「命」與「運」。 下部的大方塊包圍的內容是屬於「命」的部份。 右上大方塊則是屬於「運」的部份。 每個人對「運」有「選擇權」,由個人的「內在狀態」決定。

11 時「運」與改「運」 「運」的決定: 改「運」,有兩個途徑: 內在:個人的選擇。 其一,改變個人的「內在狀態」(內在典範)。
外在:社會「文化」與社會「機緣」。 改「運」,有兩個途徑: 其一,改變個人的「內在狀態」(內在典範)。 其二,進行「社會文化」(社會典範)的變遷。

12 圖3. 「社會文化」可決定社會的「機緣」與「裁判標準」,進而影響個人的「時運」。

13 3 如何培育力量? 大環境:文明歷史的軌跡 一輩子的事 (Hungry for) 我自己可以做什麼?

14 大環境:文明歷史的軌跡 集權與造神:安心之道。 作法:法術操弄與垃圾大戰。 知識的爆炸與捕風捉影:學習速率永遠趕不上知識的成長率。
「物質與技術」超越「精神與科學」的結果:脫韁之火。 失落、空虛、無意義的世代!? 老人與海。

15 一輩子的事 (Hungry for) 認知與經驗的互動與成長:蘆山煙雨浙江潮。 認知與經驗的整合:反省與批判 (運功練氣)。
經驗欠缺知識是淺的,知識欠缺經驗則是空的。 認知與經驗的整合:反省與批判 (運功練氣)。 自省知識間的矛盾與空白 (哈伯瑪斯的 認知論:批判力) 信念與力量的形成:生命與永恆 (安身立命)。 有信仰,才有力量 破除「法障」與「表象」:出世與入世。 學術真實是可理解的,無法理解的,往往是法術。

16 我自己可以作什麼?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 認同與歸屬的培育 價值的構建與培力 學術知識與生活經驗的交會 破除法障與迷思 合作學習,共同成長
營造社區的願景 價值的構建與培力 本體:真誠友善,多元多樣 運作:理性、感性、與藝術 目標:朝向我們共同美好的,可持續的未來

17 4 我們能作什麼? 推動「社會文化」的變遷:「社會運動」 理想的提出, 匯集「社會動力」,推動理想的文化變遷。

18 公民社會,全球的第三勢力 於1990年代,草根團體已成為全球人類社會的「第三勢力」(third force),
「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即將有足夠力量與「政府」和「工業」勢力相抗衡。

19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 (social movements)是一種群體的活動。 轉捩點 (critical point)
公民(社會)文化的變遷,想法和看法的改變。 轉捩點 (critical point) 兩種力量的競爭,一種是推動改革(理想追尋者),另一種是維持現狀(既得權利者)。 典範的變遷,跳躍式的改變。

20 社會運動的本質 目的:獲取民意,文化變遷 對象:公民與意見領袖 過程:非武力,和平的 運作:既得利益者 vs. 社會運動者
爭取民意支持,推動「社會文化」的變遷。 對象:公民與意見領袖 公民:關心或處理公眾事務的國民。 意見領袖:具有民意影響力的公民。 過程:非武力,和平的 武力革命 vs. 和平運動 運作:既得利益者 vs. 社會運動者 ∑ (經濟力 + 社會政治力 + 智慧力)

21 圖 8. 「政治改造」的兩大力量來源,社運活動與政黨活動。

22 5 範例: 建構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 5a 困境 5b 出路

23 圖 1. 自然資源與國民福祉的關係示意圖。

24 5a 困境 知識的有限 現實的問題 信仰的迷思: 複雜與不確定性 兩個案例:全球溫化與DDT 空間的差距 時間的落差 自我與他人
環境主義:生態中心 vs. 科技中心

25 複雜與不確定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整個地球生態體系是極為複雜。 地球上已知的生命物種,至少有170萬多種 。 現存,尚待命名的物種,至少有500萬種。 了解貧乏或是偏差,以及不確定與爭議是必然存在的。 知識爆炸,技術發展快速,如同「脫疆之火」! 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

26 A. 知識的有限 全球溫化的影響 (專家的預測)

27 Fig. 5. DDT gets praise from an advertisement in the June 30, 1947, issue of Time.

28 DDT 的興衰史 DDT: Dichloro-Dipheny-Trichloroethane DDT的發現與應用:
雙氯-雙苯-三氯乙醛 DDT的發現與應用: 第一次合成是在1874年 於1939年,發現其可用作殺虫劑 (Paul Muller) 美國大量生產是始於1940年代初期。 1948年 Paul Muller 因其在1939年的發現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29 DDT被禁用的過程 1947年前,DDT被公認為有效且安全。 1957年,美國聯邦政府對DDT的使用範圍,開始有些限制。
A. 知識的有限 DDT被禁用的過程 1947年前,DDT被公認為有效且安全。 1957年,美國聯邦政府對DDT的使用範圍,開始有些限制。 1962年,Rachel Carson 的Silent Spring 1963年5月,美國的科學顧問委員會建議DDT應在短期內禁用。 1967年,DDT被進一步的限制使用。 1972年6月14日,在聽過9,312頁(來自125位學者專家)的證言,以及350份以上的文件後,美國環保署宣佈於農業,全面禁用。

30 B. 現實的問題: 空間的差距 ─ 時間的落差 ─ 自我與他人之差別 ─ 享利者可以不必承擔傷害。 享利是現在,受害卻在未來。
關連不大,兩者利害又有衝突。

31 C. 信仰的迷思 強者的文化─ 為權利爭奪 科技的崇拜─專家與官僚科技化 政經規則的誤導:問題個人化 科技中心主義 vs. 生態中心主義
「生態與環保」都不是單純的科技問題,而是「人文」問題,或是「決策」的問題,並含有「價值觀」和「信念」。 科技只是一種工具,是了解、評估與選擇的工具。 強者的文化─ 為權利爭奪 政經規則的誤導:問題個人化 科技中心主義 vs. 生態中心主義

32 2) 強者的文化─ 為權利爭奪 「勝者為王,敗者為奴」。 有錢有權則一切好辦事,若是沒錢或沒權,則是樣樣難。
C. 信仰的迷思 2) 強者的文化─ 為權利爭奪 「勝者為王,敗者為奴」。 有錢有權則一切好辦事,若是沒錢或沒權,則是樣樣難。 強者的文化中,自認有能力者,當要為自己的權與利的提昇,全力以赴。 至於權利追逐中所肇致的污染和傷害,則只好留給失敗者去承擔。

33 3) 政經規則的誤導─問題個人化 執政官僚常把環保和生態問題個人化,認為人人都是污染源,必須從個人做起。
C. 信仰的迷思 3) 政經規則的誤導─問題個人化 執政官僚常把環保和生態問題個人化,認為人人都是污染源,必須從個人做起。 若個人做不到,整個社會當然是做不到。 然而,實際上社會結構的軟硬體若沒有改變,個人想要做到,反而是極為困難。

34 4) 環境主義:科技 vs. 生態 生態主張者 學習自然,規範科技。 固本之道。 著重自然生活的品質。 著重智慧價值與力量。
C. 信仰的迷思 4) 環境主義:科技 vs. 生態 生態主張者 學習自然,規範科技。 固本之道。 著重自然生活的品質。 著重智慧價值與力量。 採用「保育之道」。 科技主義者 科技掛帥,超越自然。 治標原則。 著重人為的建設。 著重於耗用金錢,解決問題。 採用「拓荒政策」。

35 C. 信仰的迷思 圖5. 生態中心主義者與科技中心主義者,對人、自然和科技間關係的看法。修改自鄭先祐(1995),p.172。

36 5b 出路:克服困境 「認知的提昇」將提供我們作選擇的基礎; 若進而能有「信念的確定」,則有助於我們去作選擇。
由個人出發,累積多人的參與,可形成「社會動力」,推動理想的文化變遷(或稱轉型)。(社會運動) 知識全球化,行動本土化

37 出路 困境 知識的有限 現實的問題 信仰的迷思: 複雜與不確定性 兩個案例:全球溫化與DDT 空間的差距 時間的落差 自我與他人
環境主義:生態中心 vs. 科技中心

38 知識性的出路 生態學 與 經濟學 保育策略: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生物保育的價值:舉證責任 禁漏原則 自然的研究 vs. 公害的研究

39 生態學 與 經濟學 Eco-logy and Eco-nomics
= the Economy of Nature =『自然的經濟』。 = 自然與人為的世界,無法切割。 人類生態學 (Human Ecology)

40 圖 8 傳統的經濟活動。海灣區對人類的實際價值至少是此區生產的魚獲量價值的十倍。紅色線表示能量的循流;淡藍色線表示貨幣之流通。
人類生態學 (Human Ecology) 生態經濟學 (Ecological Economics) 圖 8 傳統的經濟活動。海灣區對人類的實際價值至少是此區生產的魚獲量價值的十倍。紅色線表示能量的循流;淡藍色線表示貨幣之流通。

41 人類生態體系 (Human Ecosystem)
圖 1 人類生態體系的三個層面。

42 《3E處方》:可持續經濟發展 落實於現行的經濟体制,經濟學者(Young, 1992)所提出的《3E處方》
生態保全 (Ecological integrity):生態環境的自然功能必要保全。 經濟效率 (Economic efficiency):外溢成本內化後的經濟效率。 公平 (Equity):維護「同世代」和「跨世代」的公平。 33

43 保育策略 「生態主張」就是企圖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建立一個永續(或持續久些)的文明社會。
建立永續的文明社會,當前的第一步就是放棄「量」(拓荒)的開發策略,改用「保育策略」(conservation strategy)。 「保育策略」即是將目前尚未開發(使用)的自然資源暫時保育下來;當前社會的需要,則改以提昇已開發資源享用品質。

44 「量的開發」策略 vs. 「保育」策略 電力使用,相當粗暴
夏天,走在街頭,忽冷忽熱如同三溫暖的感覺。 按台電公佈的資料,每年對抗夏天太陽能,所消耗的能量大約是等於兩座核電廠,再加一座火力電廠。 與太陽和平相處,將可節省下可觀之電力。倘若化敵為友,吸收太陽能,剩餘出的電力則更是可觀。

45 Ethical concerns 生物保育的價值 (values) 舉證責任 (Burden of proof)
禁漏原則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46 生物保育的兩種主要價值 利用性 (instrumental or utilitarian)的價值
人為中心的價值:The view that biodiversity has value only as a means to human ends 內在的 (intrinsic or inherent) 的價值 生命中心的價值:The view that biodiversity is valuable simply because it exists, independently of its use to human beings

47 Norton’s convergence hypothesis
人為中心(利用性)的價值 + 生命中心(內在性)的價值 = 保育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48 舉證責任 (Burden of proof) 倘若只有利用性的價值, 利用性的價值外,也有內在性的價值, 舉證責任是在 「保育者」
提出有利用性的價值 (數據)(證據) 利用性的價值外,也有內在性的價值, 舉證責任是在 「開發者」 提出對物種內在價值無傷害的證據(數據)

49 禁漏原則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禁漏原則」是個倫理原則。 當面對有可能肇致惡果的舉動,雖然學術界仍未能確定(存在著不確定性),但必要採取的原則。 根據「禁漏原則」 ,即是假定此舉動有惡果,除非提出舉動者可證明其不會有惡果。 「開發者」負有舉証的責任。

50 舉證責任的互換:個人 vs. 公害 對個人都要先認定其無罪,告訴者必要自行提出其有罪的證明。
公害發生後,所有相關污染的機構,都要先被認定為有罪。這些機構必要各自提出其沒有污染的證明。 如此,相關污染排放或整治的資料,不僅不敢任意遺失,而且更是需要妥善的保存。

51 two types of error in measurement
type I error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an effect when in fact there is none, 否定 null 假說,但事實是「假說是成立的」 type II error —when an impact exists but is not detected. 接受 null 假說,但事實是「假說是錯誤的」

52 自然的研究 vs. 公害的研究 Type I error vs. Type 2 error
盡量避免否定 null 假說。 如此可以避免研究方向的錯誤。 然而,對於自然資源(災害)的研究,則需要選擇下降 type 2 error 盡量的避免接受 null 假說。 如此可盡量避免遺漏可能的災害影響。

53 6 問題與討論 Ayo 台南 NUTN 站 http://mail.nutn.edu.tw/~hycheng

54 表1. 哈伯馬斯(Habermas)的認知論架構。 大体摘取自: 黃瑞祺 (1986), p.129。

55 國立台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環境與生態學院 國立臺南大學 生物科技學系 環境與能源學系 生態旅遊研究所 台南師範學校 省立台南師範學校
Since 95 學年度 (2006) │生物科技學系(所)│環境與能源學系(所)│環境生態系│環境生態所│生態旅遊所│ 環境與生態學院 國立臺南大學 1899 1946 1987 91 2003 04 05 06 07 08 生物科技學系 環境與能源學系 生態旅遊研究所 綠色能源科技研究所 生物科技研究所 環境生態學系 台南師範學校 省立台南師範學校 省立台南師院學院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環境生態研究所 105 108年 元年 48年 89 93 元年 60年 47

56 環境與生態學院 的架構 (價值) 生態與科技 生態與事業 自然與社會
生物科技、能源科技、復育技術 (保育生物學)、生態工法、自然經營管理、生態影響評估、生態監測技術 生態與事業 生態旅遊 (eco-tourism)、生態文化事業(產業)、生態教育、事業生態學 (business ecology)、工業生態學 (industry ecology) 自然與社會 文化生態、社會生態、生態經濟、生態治理 (governance)、生態論述、生態政策、生態社會地誌(拓樸)學 (Eco-society topology) 48

57 鄭先祐 (Ayo) 簡歷 美國杜蘭(Tulane)大學 生物學系 生態學博士 (Ph.D.)
原專長於「生理生態學」之研究,於美國 Smithsonian Institution專研中美洲的特有壁虎。回國後因應情況踏入「生態評估學」的領域,後來再逐漸轉向於「人文社會生態學」等方面,致力於「生態學理」的整合與實踐。 專業論文50多篇。一般報章雜誌文章100多篇。

58 學界經歷: 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創院) 院長 (2007- ) 臺南大學 環境生態研究所 教授 (2006- )
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創院) 院長 ( ) 臺南大學 環境生態研究所 教授 ( ) 靜宜大學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創院) 院長 ( ) 靜宜大學 生態學系 教授 ( ) 文化大學 生物學系 教授 ( ) 交通大學通識課程 兼任教授 ( ) 清華大學通識課程 兼任教授 ( ) 美國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博士後研究員 ( ) 美國Tulane大學 生物學系 生態學博士(Ph.D.) (1984) 東海大學生物學系學士 (1975)、碩士 (1977)

59 研究主軸 (1985 – 2007) 蜥蜴、評估、人文、政策 蜥蜴的研究,→「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著書: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學 (1992) 與清華大學的教授合作→文化生態學的研究。 著書:人類生態與社會文明 (1994) 科技文明對蘭嶼達悟族文化生態的衝擊 2000 →「國家政策」的研究。 2004 → 人類生態學 2007 → 行為生態學 蜥蜴、評估、人文、政策

60 社會參與 (1987 – 2007)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 (since 1987)、副會長 (1990)、會長 (1991)。
台灣教授協會,環保組召集人(1993)。 輻射傷害與核四決策 (1994) 台灣生命的心聲 (1995) 看守台灣研究中心(協會),理事與編輯 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理事 ( ) 台灣綠黨,召集人(2001) 核四公投促進會,召集人( ) 非核台灣聯盟,召集人 (2004) 環境資源基金會,常務理事 ( )

61 社區網絡 全球接軌 主任 (2002-2007) 生態主張者:Ayo網站家族的建構 (since 1997)
Ayo 交通站 (1997)、Ayo 清華站 (1997)、Ayo 新聞站(1997) 、Ayo Forum 站 (1999)、Ayo ReadMe 站 (1999)、Ayo 英文站 (2000)、Ayo 文化站 (2000)、Ayo靜宜站 (2004)、Ayo台南站 (2006) 核四公投促進會網站(2002)、台灣環保聯盟網站(2004)、非核台灣聯盟(2004) 全球接軌

62 攜手合作的世界 假若你是要來幫助我,那麼你已可回去。 但若你將我的打拼看成你生存的一部份,那麼我們或許可以一起努力 。 --澳洲的一位原住民
此段文句,摘譯自Young(1992),第2章第19頁。


Download ppt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環境生態研究所 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