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魏晋南北朝部分(考纲解读) 精读课文共22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魏晋南北朝部分(考纲解读) 精读课文共22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魏晋南北朝部分(考纲解读) 精读课文共22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魏晋南北朝部分(考纲解读) 精读课文共22篇

2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P242-246) 魏晋南北朝文学比较复杂,鲁迅将它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 从文体来说,主要有诗歌、赋。
从作家来说,三国时期:三曹和建安七子。 西晋:阮籍、嵇康和左思。 东晋:陶渊明,谢灵运。 南北朝时期:谢脁、庾信。 要熟读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了解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发展的初步轨迹。用文学史的方法将他们连贯起来,以免混淆。

3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P242-246) 1.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王粲、孔融、徐幹、刘桢、阮瑀、陈琳、应玚。 时代风格:慷慨任气,后世称为“建安风骨”。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上光辉夺目的一章。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而形成“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曹丕《燕歌行》开创了七言的新体制。 2.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 三张:张亢、张协、张载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其特点是采缛于正始,力弱于建安,大大发展了唯美形式主义诗风。

4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P242-246) 3.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及特点: (1)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2)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 4.《昭明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一部文学总集,收先秦自齐梁时各类作品七百余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5.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 (2)张扬个人的积极进取精神。 (3)悲凉哀怨的慷慨之气。

5 曹操《步出夏门行》(泛精读篇目P247-P249) (一)《步出夏门行》四言诗
1.《步出夏门行》乐府旧题。选一、四两章《观苍海》《龟虽寿》。 2.中国诗史上现存最早的描写山水的佳作是曹操《观苍海》。《观苍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龟虽寿》以喻说理,理趣相生。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指胸怀壮志的人。

6 曹操《短歌行》 (精读篇目P250-P252) (二)《短歌行》乐府旧题,四言诗。主要内容:感慨未能早日建功立业,渴望贤才辅佐。掌握“周公吐哺”中的典故。 ☆ 1.理解此诗的情感内容主要是珍惜光阴、相趁有生之年招纳贤才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周公吐哺”用周公的典故,表达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 2.说明作者感慨人生短暂的主要原因是担忧功业无成。 ☆ 3.理解作者引用《诗经》成句表达心曲的方法及其效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思念贤才,渴望来归,表达对贤才的殷切期待之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为来归之后盛情礼遇,表达求贤既得,尽礼娱宾,。(简或选)

7 曹操《短歌行》 (精读篇目P250-P252) ☆ 4.认知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喻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用的是比兴手法。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喻求贤之思不绝。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及。(简或选) 5.艺术特点。 (1)跌宕悠扬、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 (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

8 曹丕《燕歌行》 (精读篇目P253-P254) (一)《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 1.识记本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乐府旧题,原为燕地音乐,后来曲调失传。 ☆ 2.概括此诗的情感内容。写一个女子深切怀念客居远方的丈夫。其中运用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星汉”指银河。

9 曹丕《燕歌行》 (精读篇目P253-P254) ☆ 3.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引发、烘托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开头四句由描写秋景到点明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萧索悲凉的景色和寂寞凄清的氛围是一种烘托,燕雁知时令而南归是加以对照,从而表现思妇的深切怀念之情。“慊慊”二句是揣度对方身在异乡,必然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但为何迟迟不归呢?隐隐透露思妇的担忧。“贱妾”以下五句正面写思妇百无聊赖的情状。茕茕孑立,独守空房,思念不已,泪下沾裳。弹琴低唱以作排遣,哀怨的曲调却是愁上加愁。最后四句写秋夜景色。夜深人静,明月照床,凝望天空,只见牵牛织女隔河遥望。牛郎织女的不能相会正如自己夫妇不能团聚。即景抒情,表达了思妇的无限哀伤。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出自曹丕《燕歌行》。

10 曹植《白马篇》 (泛读篇目P255-P257) (一)《白马篇》五言乐府诗。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特征:“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1.一作《游侠篇》,以首二字名篇,是曹植自己创造的乐府新题。作品以铺叙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勇于为国献身的青年英雄形象,热情赞美边塞游侠儿的武艺高超、勇敢机智和忠勇爱国。 2.《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乐府诗,写于曹丕即位之前。诗中的侠儿形象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3.《白马篇》的思想与艺术。(1)曹植前期代表作品。(2)通过武功高超,不惜为国捐躯的少年游侠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仕进和爱国精神。(3)多方铺叙塑造人物,语辞遒劲华丽,富有气势。

11 曹植《白马篇》 (泛读篇目P255-P257) 4.简述《白马篇》中游侠儿的特点。
曹植的《白马篇》写了白马少年游侠儿的形象,实际上表达了曹植自己的理想和抱国壮志。 (1)塑造了身怀高超武艺的游侠儿形象。 (2)塑造了渴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游侠儿形象。 (3)这一形象实际上是曹植自我形象的投影,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 (4)文中通过不同的角度描写游侠儿,从外到内把这个人物形象写的血肉丰满。

12 曹植《赠白马王彪》 (精读篇目P257-P262) ☆ 1.了解写作背景。这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一首“愤而成篇”的赠别诗。白马王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黄初四年五月,曹植与曹彪、任城王曹彰同到京师洛阳朝会。曹彰暴死京都。七月,曹植与曹彪返回封地,想同路东归,以叙友情,但监国使者不许,曹植便写此诗以泄悲愤。(简) ☆ 2.领会本诗内容在抒写与白马王的离别之悲以外,尚有对自身受朝廷猜忌、压迫的怨愤。大部分章节抒写兄弟之间的离合之悲和生死之感,但并非全为与曹彪分别而发。诗人感情激愤是自身受朝廷猜忌、压迫的怨愤。透过对谗巧之徒的怒斥,不难体会到诗人对曹丕的怨愤。(简) ☆ 3.认知第三章中的比兴句及其喻义。用了比兴手法的有“鸱枭”“豺狼”“苍蝇”等句;鸱枭、豺狼、苍蝇喻弄权的、花言巧语的奸邪小人,谗巧搬弄是非的小人。这些坏人造成了兄弟失和、骨肉疏远。(简或选)

13 曹植《赠白马王彪》 (精读篇目P257-P262) ☆ 4.分析第二、第四两章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第二章写淫雨连绵、路途受阻,而以“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开头,铺垫了一层凄茫之色彩,引出后面由于路途的难行而产生的徘徊绪,暗示了诗人的人生多诘、前途渺茫。第四章集中写景:秋风萧瑟、寒蝉悲鸣、原野萧条、白日西匿,又有归鸟返林、孤兽索群,初秋暮时的诸多景物,渲染出一种凄凉惨淡的气氛,烘托出作者的凄凉孤独、颇为感伤的情感。 ☆ 5.认知本诗各章之间以顶针手法蝉联、使各章首尾相连、全诗绵连一体的结构方式。

14 曹植《赠白马王彪》 (精读篇目P257-P262) 6.《赠白马王彪》艺术特色。
(1)结构上采用辘轳体,形成一种迫人的气势,创造出条理清晰而又酣畅淋漓的抒情效果。 (2)采取直抒胸臆的慷慨倾诉。诗中透露出作者凄凉孤寂之感,抒发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哀,兄弟的离合之悲不过是孤寂而无常的人生的具体体现,在这孤寂和无常之感的背后,隐含了诗人对曹丕的极度愤慨。

15 曹植《赠白马王彪》 (精读篇目P257-P262) (3)借景抒情。诗所写的长路漫漫,泥泞多阻,以及秋风荒野的苍凉、萧瑟,不仅使景物烘托了全诗的凄凉悲惨气氛,而且还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诗人的人生多诘、前途渺茫,抒发了诗人的孤寂、悲戚之情。 (4)运用比兴手法,真切淋漓地表达出作者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辗转相承的感情旋律,生动而多样地展示了作者的情感状态,增添了诗篇的情感凝聚力和艺术表现力。

16 曹植《吁嗟篇》(精读篇目P263-P264) ☆ 1.识记本篇属咏物诗。曹植后期诗作。 ☆ 2.了解写作背景,认识作者借蓬草喻指自身遭际的写作意图。诗中作者以“转蓬”(随风漂荡的蓬草花)自喻,写因封地屡次迁徙,生活飘泊无定,发抒“宕宕当何依”的感叹和“长去本根逝”的悲哀。如沉痛抒情诗句“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17 曹植《吁嗟篇》(精读篇目P263-P264) ☆ 3.认知本诗通篇运用比兴,名为咏物,实为咏怀。通篇运用比兴。(1)“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表达诗人宁愿毁灭,不愿飘飞,沉痛呼号的情感。(2)诗中的“转蓬”系诗人自喻,转蓬飘泊无定的景象正是诗人迁徙不定的生活际遇的写照,转莲的悲辛也正是诗人的痛苦。 4.《吁嗟篇》艺术特色。 (1)是曹植后期诗作。作者以“转蓬”自喻。 (2)此诗属咏物之作,全诗通篇运用比兴,貌似咏物,实为咏怀。

18 曹植《洛神赋》(泛读篇目P264-P273) 《洛神赋》是一首抒情小赋
1.洛神相传是宓羲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而为洛水之神,谓之洛神。本篇写的是以纯洁深挚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神相恋的故事。不同于《湘夫人》(写配偶神之间的约会与期盼)。 2.《洛神赋》是受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的启发而创作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写人、神恋爱。 3.“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形象,表达了曹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曹植“君臣不得遇合,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

19 曹植《洛神赋》(泛读篇目P264-P273 ) 4.《洛神赋》的主题。
曹植一生自恃才华,却受到猜忌,不被信任,因此常有明珠暗投、无人赏识的悲哀;这种感觉,再加上转蓬似的不断迁徙,又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孤寂感。因此,强烈的自我呈现意识和对知音的渴望,使他从这个美丽的人神恋爱故事中找到慰藉。 在这篇赋中,曹植着意刻画了河神宓妃的艳丽、美好,描摹了女神对自己的柔情相约,以及离别时的深情留恋。在这个两情相悦的过程中,曹植不但感受到喜获知音的欢娱,他也能从女神的眷恋中充分地体现了自我价值。这是一种精神安慰,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抗。 而“人神道殊”的悲惨结局,实际上是曹植悲剧命运的投影,体现了曹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20 曹植《洛神赋》(泛读篇目P264-P273 ) 5.《洛神赋》的艺术成就。 (1)瑰丽奇异、飘渺迷离的艺术手法;浓郁的浪漫情调。
(2)强烈的抒情性和悲剧性,特别写出女神的孤独和悲凉。 (3)洛神的形象惟妙惟肖,独具风韵;由外到内,由实到虚,层层描写。充分发挥了词赋善于描写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方式,对洛神的风姿、神态、服饰、动作、情感的刻画细腻。 (4)语言华丽优美,多用比兴,结构流转自如。

21 诸葛亮《出师表》 (精读篇目P274-P279) 《出师表》又名《前出师表》,此表为诸葛亮于公元227年驻军汉中准备北伐时所上。《出师表》与《谏逐客书》属于同一文体,为奏疏。 ☆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国家正处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后主应尊贤纳谏、执法公正、远离小人、修明朝政,使文武大臣各尽其职以兴复汉室。 ☆ 2.分析文章第三段陈述心曲、真情洋溢的特点。表明个人情志,充满感情色彩。对自己的一生作了简略的回顾,突出对刘备的知遇之感和对蜀汉朝廷的忠贞不渝。披肝沥胆,痛切陈说,十分感人。(简) ☆ 3.理解文中多次提及“先帝”的原因及其作用。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表达了对刘备的深切怀念和忠贞感情。这样写也在激励后主,给以帮助,切望他真能继承、光大刘备的遗业。(简)

22 诸葛亮《出师表》 (精读篇目P274-P279) 4.成语“作奸犯科”“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出自《出师表》。
5.名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6.“营中之事,悉以咨之”的“之”是指向宠。向后主推荐向宠掌管“营中之事”,郭攸之、费祎、董允掌管“宫中之事”。 7.《出师表》分析诸葛亮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诸葛亮回顾平生,表达了自己报答蜀汉政权知遇之恩的渴望,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字里行间,处处表现出一个封建政治家的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等精神品质,以及强烈的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责任感受和使命感受。诸葛亮的际遇及其品质,正是后代士人“明君贤相”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形式,因此,深受后人所推崇。

23 李密《陈情表》 (精读篇目P280-P285) 《陈情表》为奏疏。 ☆ 1.理解本文以情动人、委婉得体的陈情思路。(1)开端概括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幼年父死母嫁,缺亲少故,自己体弱多病,孤苦零丁,只有与祖母相依为命。 (2)然后笔锋一转,叙述在朝廷征召下进退两难的境地,申诉自己矛盾委屈的心理打动人心。(3)接着在陈情的基础上说理表态。以实际情况而言,忠孝可以两全,先尽孝后尽忠,尽孝日短,尽忠日长。合情合理,令人感动。(简) ☆ 2.分析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用“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用“急于星火”形容情况紧急;用“狼狈”形容进遇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祖母刘氏生命垂危。(简或选)

24 李密《陈情表》 (精读篇目P280-P285) ☆ 3.识记本文中形成的成语。“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 4.本文的艺术特色。(1)以情动人,相依为命,进退两难,以孝治天下,先尽孝后尽忠。(2)文笔简练流畅,语言形象生动。

25 王粲《七哀诗》 (精读篇目P286-P287) 王粲:建安七子之首,文学成就最高。《七哀诗》是乐府歌辞,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关系。
☆ 1.了解本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初平三年。当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王粲不得已离开长安往荆州避难,在悲痛的氛围中与亲戚朋友识别。 ☆ 2.分析“母亲弃子”的描写所反映的战乱不息、生灵涂炭的严重程度。细致描写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可悲事例。母爱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感情,慈母弃子,乃是感情的扭曲。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时代的动乱。战乱不息,生灵涂炭。

26 王粲《七哀诗》 (精读篇目P286-P287) ☆ 3.理解末四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诗运用《诗经。曹风。下泉》之典。作者登上霸陵,思念汉文帝时代的太平盛世,体会到《下泉》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明主拯救世乱的愿望。(简或选) 4.写下“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诗句的诗人是王粲。 5.“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泛指战乱造成的惨象,与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为反映时代真实的名句。

27 王粲《七哀诗》 (精读篇目P286-P287) 6.《七哀诗》的艺术特征。
(1)选材十分典型,不但用“白骨蔽平原”一语写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堪称“实录”。 (2)选饥妇弃子这一特写镜头写出了人生诸多不幸中最动人、最典型、最悲惨的一幕,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更深刻、更形象、更本质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3)此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主次相宜,首尾照应。此诗将叙事、描写、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语言质朴,音节急促,感情悲恻,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和悲凉格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8 王粲《登楼赋》(精读篇目P288-P292) ☆ 1.识记本篇为抒情小赋。作者所登之楼为麦城城楼。抒发了乡土之思和怀才不遇之感,是魏晋抒情小赋的名作。 ☆ 2.理解作者表达的身处乱世、寄人篱下、思乡情亲、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 3.认知赋中所用的铺叙手法。赋中铺叙登楼所见白天丰饶的原野,傍晚的萧条景象。不枝不蔓,且都适应抒情的需要。前者引出对故乡的怀念,后者强化忧伤情怀。(简)

29 王粲《登楼赋》(精读篇目P288-P292) ☆ 4.说明赋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1)昔尼父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孔子在陈绝粮。曰:归欤,归欤,借此表示希望返回故乡。 (2)“钟仪幽而楚秦兮,庄舄显而越吟。”钟仪被俘,操琴仍演奏祖国-楚国乐曲:庄舄在楚任职,病中呻吟仍是祖国-越国的方言:表示怀念故乡之情始终不变。 (3)孔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侧”:表示徒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徒有修身洁行、怀才立德而不被任用。(简或选)

30 王粲《登楼赋》(精读篇目P288-P292) 5.《登楼赋》的艺术特色。 (1)运用的手法:铺叙、用典、写景、抒情。
(2)文章善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加了文章表达感情的深度和广度。 (3)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第一部分写在麦城城楼上所见景色,引出思乡之情;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与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由美景所带来的愉悦到怀远思乡之忧,再到前途渺茫的苦闷和绝望,情感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景色由白日的明丽,变化为日暮时的萧条、孤寂,与感情的发展线索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渲染、相互推进,共同营构了一个多层次而情调统一的艺术境界,增强了全文的抒情效果。

31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泛读篇目P294-P296) 1.陈琳,“建安七子”之一。《饮马长城窟行》是乐府古题。
2.这首诗假借秦朝大征民役筑长城的史事,揭露东汉末年徭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主要艺术特点是成功地运用对话形式,具有生动活泼的民歌色彩。“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3.本文语言质直古朴,人物对话尤为生动。

32 阮籍(泛读篇目P297-P299) 1.阮籍“竹林七贤”之一,《咏怀诗》是五言诗,共82首。“咏怀”就是长言抒怀之意。
2.《咏怀诗·夜中不能寐》主旨:“忧思独伤心”,表达忧郁悲伤孤独痛苦的情绪。 3.《咏怀诗·夜中不能寐》名句“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运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写了忧郁悲伤的思想情绪。 4.《咏怀诗·驾言发魏都》全篇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诗人凭吊吹台,以史为鉴,讽对魏明帝不要重蹈覆辙。

33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泛读篇目P300-P313)
1.《与山巨源绝交书》为书信休散文,作者嵇康。山巨源:山涛,与嵇康同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后来能坚持隐退而依附司马氏集团。他想荐举嵇康代替自己的职务,嵇康遂写了这封有名的绝交书表示坚决拒绝。嵇康因此被杀。 2.《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思想内涵。 (1)嵇康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正式宣告自己在政治上与司马氏的绝交。 (2)文章以“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用老庄“适性”、“无为”的自然思想,来抨击司马氏提倡的礼法,这也是对司马集团的公开挑战。 (3)在生活态度上,也体现出嵇康超然物外、抗拒荣利、反对束缚的现实要求,同时显示出他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的人格力量。

34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泛读篇目P300-P313)
3.《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一份全面的自我表白,不仅写出了他“越名教而任自然”,放纵情性、不受拘羁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表现出他傲岸、倔强的个性。一方面,可以从嵇康愤激的言词中体会到当时黑暗、险恶的政治氛围,另一方面,所描写的生活旨趣和精神状态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部分反映出当时社会风貌和思想潮流。

35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泛读篇目P300-P313)
4.《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性格。 (1)思想上蔑视虚伪的礼法,政治上不与司马氏合作。 (2)崇尚自然,热爱自由,追求适性的生活。 (3)愤世嫉俗,刚肠嫉恶,轻肆直言的个性。 嵇康将自己的生活旨趣及拒不合作的态度讲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非汤武而薄周孔”一条,更是与司马氏集团的公开挑战。

36 左思《咏史》 (精读篇目P314-P317) ☆ (1)概括本诗主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对西晋门阀制度压抑、埋没人才的愤慨不平。
1.作者左思。10年撰成《三都赋》,有“洛阳纸贵”的美誉。名为咏史,实为咏怀诗,共8篇,主要批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借史事抒发怀抱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2.《咏史》(弱冠弄柔翰)(泛读篇目P314-P317) “作赋拟于虚”句指《子虚赋》的作者是司马相如。 3.《咏史》(郁郁涧底松)(精读篇目P314-P317) ☆ (1)概括本诗主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对西晋门阀制度压抑、埋没人才的愤慨不平。

37 左思《咏史》 (精读篇目P314-P317) ☆ (2)分析开头四句所用比喻的贴切、深刻。“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的喻意:世家大族凭藉出身高贵而窃居高位,阻挡了才士贤者施展抱负的机会。“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门贤士。“山上苗”比喻才拙位高的世族庸才。(简) ☆ (3)说明诗中所用的典故及其含义。“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金张”是西汉人,两家子孙凭祖先功业,世代都做过大官。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人,才能出众。金张与冯公对比,揭露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

38 左思《咏史》 (精读篇目P314-P317) (4)《咏史》(郁郁涧底松)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
这是《咏史》诗的第二首,诗人以涧底松与山上苗取喻,形象地揭露了社会上“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并借汉代金、张家族与冯唐作比,说明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根深蒂固。全诗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腐朽门阀制度,抒发了自己的愤慨与不平,也唱出了当时天下寒士的不平之声,表现了深刻而大胆的批判精神,而且这种强烈的不平之鸣和批判精神,也深深影响和激励着后世许多大作家。

39 左思《咏史》 (精读篇目P314-P317) (5)简述《咏史》的艺术特色。
①比兴手法的妙用,同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手法。比如:松与苗、世胄与英俊、金张与冯公的对比。 ②以古喻今,以自然现象喻社会现象,既形象、明白,又巧妙、深刻。 ③语言质朴而奇伟,议论大胆而直率,感情慷慨激昂,以深沉的愤怒指责传统的积弊,颇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40 刘琨《重赠卢谌》(泛读篇目P318-P321) 1.作者刘琨。这首诗是拘系之中写给他原先的僚属卢谌的。因先前已有赠诗,所以此题作“重赠”,希望卢谌以先贤为榜样,完成救国的使命。 2.刘琨赠诗卢谌,意在激励他运用才智,有所作为,解救自己,有利国家。同时也抒发了年命易逝,而功业未建的痛苦心情。今昔对照,写出了英雄末路的沉痛感叹。全诗隐约、含蓄,多用典作比喻、暗示。 3.名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41 葛洪《画工弃市》(泛读篇目P322-P324) 1.《西京杂记》是一部历史小说集。
2.《画工弃市》小说写王昭君出塞的故事。以为昭君出塞的原因是画工作祟。

42 陶渊明《归园田居》 (精读篇目P325-P327) (一)《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 1.识记这是一首田园诗。共五首,写于辞去彭泽县令归田的次年,为田园诗,是陶渊明的名作,对后世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 ☆ 2.理解诗人脱离仕宦羁绊、官场污浊,回归田园自然的由衷欣喜。摆脱了尘俗杂事,生活悠闲,心情愉快。结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与开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呼应,揭示主旨。

43 陶渊明《归园田居》 (精读篇目P325-P327 ) ☆ 3.分析此诗以白描手法描写田园风光,以突出其质朴宁静、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如第二段,描写田园的宁静风光。有近景有远景,既有清静景象,又有充满生气的狗吠鸡鸣,将平平常常的田园风物絮絮道来,一一展现。 ☆ 4.认知诗中所用比喻及其喻义。(1)“尘网”“樊笼”比喻的含义:尘世(指官场)如罗网;关鸟的笼子(指官场)。表示陶渊明唾弃官场,视官场为害人的罗网、束缚人的樊笼。(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含义: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故林,池中的鱼总是思念原先生活的池塘。以羁鸟、池鱼比喻仕途拘束身心,以旧林、故渊比喻诗人思念的家园。(简)

44 陶渊明《归园田居》 (精读篇目P325-P327 ) 5.简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对十三年官场生活的反省和认识,表现了对官场“尘网”、“樊笼”生活的憎恶和不满,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决不合作的政治态度;诗中又用主要篇幅描写自己归田之后的生活环境和心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恬静闲适的生活,宽松愉快的心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后的自由、舒畅和无限欣喜之情。

45 陶渊明《归园田居》 (精读篇目P325-P327 ) 6.分析《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
(2)比喻和对比的运用,也是此诗的一大特色。 (3)语言质朴自然、平淡闲放,粗看通俗,明白如话,实则丰富浑厚,一字难易。苏轼称陶诗语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准确地道出了其语言质朴之中有丰韵,平淡之中有华采的语言特色。

46 陶渊明《归园田居》 (泛读篇目P325-P327 ) (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1.《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叙述诗人的躬耕生活和归隐决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指归隐躬耕的愿望。“南山”指庐山。 2.《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富有情趣的优美、表现诗人劳动后喜悦心情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7 陶渊明《饮酒》 (精读篇目P328-P329) (三)《饮酒》(结庐在人境)
☆ 1.概括此诗意旨:乐于隐居田园,在自然风景中领悟到生活的充实和天趣。 ☆ 2.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中所展现的心物交融、兴会悠然的意境。采菊、见山是极平常的动作,但诗人表达了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见”是无意而为,不同于“望”。菊花又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采菊表示人品高洁。(简) ☆ 3.说明诗歌开头四句借现象说明哲理的特点。

48 陶渊明《饮酒》 (精读篇目P328-P329) 4.简述《饮酒》(结庐在人境)的思想内容。
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心远”为全篇之骨,“真意”乃全篇之髓。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意”,集中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5.简述《饮酒》(结庐在人境)的艺术特色。 (1)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 (2)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 (3)造语精到。

49 陶渊明《咏荆轲》 (精读篇目P329-P331) (四)《咏荆轲》“怒目金刚”式。 ☆ 1.识记这是一首咏史诗。
☆ 2.分析荆轲士报知己、不畏强暴、慷慨赴死的侠义精神。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抒发了诗人愤恨强暴者的反抗精神,诗人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和环境渲染,塑造了不畏强暴、英勇牺牲、具有侠义精神的荆轲形象。具有豪放风格,属于“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中“壮土”指的是荆轲。

50 陶渊明《咏荆轲》 (精读篇目P329-P331 ) ☆ 3.说明诗中的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烘托主旨的作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渲染激昂悲壮的离别氛围;“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暗示此行失败的结局。 ☆ 4.认知此诗风格豪放悲壮反映了陶渊明作品除静穆外尚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5.《咏荆轲》中的人物有:荆轲、燕丹,高渐离、宋意,豪主指秦始皇。 6.“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图穷而匕首现。豪主指秦始皇。

51 陶渊明《读山海经》 (泛读篇目P332-P333 ) (五)《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怒目金刚”式。
1.写诗人居所的恬静幽美,耕作之余饮酒读书的陶然自得,泛览图书的体会和乐趣。《山海经》,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和海外异物的书。 2.“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出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既有拟人写法,又有比兴含意,诗人归田后的欢快心情:“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旨意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相近。

52 陶渊明《读山海经》 (泛读篇目P332-P333 ) 3.简述《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的思想感情。
通过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不屈服和抗争的决心。而这两则神话中所隐含着的深厚的悲剧精神,显示了作者清晰地知道反抗的无望,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它显示了陶渊明诗“豪放”的特征。

53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精读篇目P334-P338) (六)《归去来兮辞》并序
☆ 1.识记本篇属抒情小赋。这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田时所作。序文叙述了就任彭泽令和弃职归家的原因和经过。辞则叙述归田后的心情和乐趣。归去来兮,即“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 2.说明诗人“归去来兮”的原因。陶渊明41岁那年担任彭泽令,在任80多天即辞官归田,从此不再出仕。这篇《归去来兮辞》抒写了诗人厌恶仕途生活,不愿与庸俗官僚为伍、宁愿归隐躬耕,享受田园生活的情怀,反映了他厌恶俗世生活,回返自然的人生观。(简)

54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精读篇目P334-P338) ☆ 3.分析此赋叙事、抒情、写景相结合的艺术特色。(1)序为叙事,说明出仕与去职的原因,辞为抒情,结合叙事与写景。(2)叙事写回归田园途中和到家情况,流露自己悠闲欣喜之情。然后写春天大批量的山水万物,悠然自得。最后是直抒胸臆。 ☆ 4.理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的比兴象征意义。(1)云无心出岫,人无心出仕彭泽令。心为形役迷途知返,似鸟倦飞知还。(2)暮色苍茫中,似孤松而品节自在。(简)

55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精读篇目P334-P338) 5.文中写道“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菊与松象征着正直高洁的品格。“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语意双关,“无心出岫”的云象征着自己的误落尘网,“倦飞知还”的鸟比喻作者终于归隐。 6.“请息交以绝游”“悦亲戚之情话”“农人告余以春及”如何理解:息交绝游的对象是达官贵人,所以与亲戚、农人来往,谈的都是真情话(与官场的矫情异)、庄稼话(与专言名利异),表现田园生活的悠闲自在。(简)

56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精读篇目P334-P338) 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现作者什么情怀:不愿富贵,不慕神仙,秉性而行,徜徉田园之中。 8.简述《归去来兮辞》的内容。 (1)从官场解脱,重获自由。 (2)找到人生归宿。引觞自酌,涉园流观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安逸和悠闲,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历进困惑,终于找到人生归宿后的惬意和满足。

57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精读篇目P334-P338) 9.简述《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征。
(1)在结构上自然流转,体现了陶渊明回归自然的欢快和闲逸之情。 (2)抒情和议论切换自然,对往岁的沉痛反省和当下欢乐的田园感受在文中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语言朴实简净,音节自然谐美,多用四六句式的对偶句,用典妥切,既有骈体文章的整饬、精练,又有散体文章的平易、流畅,显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赢得了后世的普遍推崇。

58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泛读篇目P339-P341) (七)《五柳先生传》自传体散文。
1.《五柳先生传》实为作者自况,五柳先生是作者塑造的理想虚拟人物。寄寓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清高脱俗的人生态度。 2.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

59 陶渊明《桃花源记》 (精读篇目P342-P345) (八)《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陶渊明提出的理想社会是:没有战乱,没有官府和剥削,人人劳动,丰衣足食。 ☆ 1.归纳桃花源理想社会的主要特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宁静、自然,充满了幸福和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国家君臣,没有赋税徭役,没有战乱纷争,人们过着淳朴、自得其乐的自然生活。这其实就是老庄所谓的甘食美服、乐俗安居、“邻里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

60 陶渊明《桃花源记》 (精读篇目P342-P345) ☆ 2.说明作者提出桃花源理想社会的意义。
首先就在于作者借之表现对充满了动乱、欺诈、掠夺的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批判,它否定了现存的社会制度,表达了作者对平等、自由的“大同”社会的向往。 其次,桃花源人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存状态,显示了陶渊明追求自然,反对矫饰的人和理想,这和他的众多田园诗的主题是一致的。

61 陶渊明《桃花源记》 (精读篇目P342-P345) ☆ 2.说明作者提出桃花源理想社会的意义。 再次,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陶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过是一个理想的图景,它远离现实生活,流露出一种不可复得的悲哀。这篇充满了乌托邦色彩的文章,既反映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动乱时期下层百姓希望能够逃避灾难的幻想。

62 陶渊明《桃花源记》 (精读篇目P342-P345) 4.分析《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
☆ 3.理解渔夫等“不复得路”及刘子骥欲往“未果”的言外之意:桃花源的理想社会只是虚构的,并不存在。 4.分析《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 (1)大胆想象,有较多的虚构成分,故事扑朔迷离,生动逼真,颇富小说色彩。 (2)善于谋篇布局,以时间为序,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新奇,引人入胜。 (3)文章描写工巧,语言简朴精妙,意境恬静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63 谢灵运《登池上楼》 (精读篇目P346-P349) 谢灵运,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本诗作于永嘉。题中的池是诗人居住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 1.理解诗人借“潜虬”、“飞鸿”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潜虬”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以“飞鸿”句喻奋进高飞、声名远扬的境界。诗人既不能像潜虬,又不能像飞鸿,进退失据,无奈来到永嘉。(简或选) ☆ 2.分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何以能使读者感觉耳目一新。名句被历来传诵,主要是清新自然,亦由诗人久病初起,即目所见,特感新鲜,故有此敏锐的感觉,感受到了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而无限欣喜。

64 谢灵运《登池上楼》 (精读篇目P346-P349) ☆ 3.认知全诗多用对偶、多用典故的特点“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典故出自《易经•乾卦》:“遁世无闷”表示大德之人避世隐居而无所烦闷:“祁祁伤豳歌”句用《诗经•七月》,表示伤悲之意:“萋萋感楚吟”句用《楚辞•招隐士》,表示伤悲:“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出自《礼记•檀弓》,表示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子长久,难以安心。 4.《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 (1)此诗先写自己被贬永嘉的生活和心情,主要抒写了自己官场失意的牢骚不平。(2)继写生机勃勃的春景引起自己的感受,抒写了自己离群索居的孤寂和怀人思归的心情。(3)最后直接说理,表示自己可以做到遁世而无闷,其实他是无意归隐而故作旷达,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进退失据的愤愤不平之情。

65 谢灵运《登池上楼》 (精读篇目P346-P349) 5.《登池上楼》的艺术特色。 (1)成功的景物描写 (2)比兴手法和典故的运用。
(3)造语精工,大量运用对偶句,充分体现了谢诗的语言特色。 (4)不足主要是堆砌词藻、雕琢太过;全诗几乎都是偶句,呆板而少变化。

66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泛读篇目P350-P353) 1.这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笔记小说,由刘义庆和他的门客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凡三卷。
2.《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文学上有很高成就。 3.《过江诸人》反映了士族面对现实而形成的不同态度。一种是感伤颓丧,一种是奋发图强。 4.王徽之是东晋名门贵胄,曾身居显位,又负一时才名。《子猷访戴》描写了他的一个生活片断,表现他的任性放达,是当时名士风度之一。 名句“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67 鲍照《拟行路难》 (精读篇目P354-P356) (一)《拟行路难》七言乐府,18首。
《拟行路难其一》是第一章,有诗序的性质。 《拟行路难其二》(对案不能食) ☆ 1.理解此诗意旨:门阀统治下,出身低微的才士仕途的失意和坎坷,内心的苦闷。怀抱利器却无从施展,在仕宦中备受压抑。既对此愤愤不平,又无可奈何。 ☆ 2.理解“弃置罢官去”以下六句旨在表现闲居的无聊。 ☆ 3.说明最后两句诗深化主旨的作用。怀才不遇,自古皆然,连古代的大圣大贤也在所难免。

68 鲍照《代东武吟》 (泛读篇目P357-P359) (二)《代东武吟》
1.拟乐府民歌体,代即“拟”的意思,代言体即代人立言。东武,泰山下的小山名。此诗假托一个汉代老兵的自白,讽谏当时统治者的刻薄寡恩。 2.《代东武吟》艺术特征。 (1)假托老兵的自白,讽谏当时统治者的刻簿寡恩。 (2)全篇作老兵的自述口气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3)还运用典故和对比。

69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精读篇目P360-P362)
本篇为谢脁山水诗名作,谢灵运和谢脁并称“大小谢”。“京邑”指金陵。 ☆ 1.识记这是一首山水诗。 ☆ 2.认知此诗写晚登三山所见京城的壮丽景象及周边风景之美,从而引发思乡之情。 ☆ 3.说明开头两句融化前人诗句的用意。二句用典分别化用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潘岳《河阳县》“引领望京室”的句子,表达思乡之情。

70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精读篇目P360-P362)
☆ 4.分析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景物描写的艺术效果。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又极其洗练流丽。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对此二句赞美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简或选) 5.《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特色。 (1)此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2)善于借景抒情,景物描写清晰,饱含感情。(3)诗音韵和谐,一韵到底,极其流畅。

71 丘迟《与陈伯之书》 (泛读篇目P363-P370) 1.这是一篇优美的骈体书信。陈伯之,齐末为江州刺史,丘迟奉命给投降北魏的陈伯之写信,劝他反正归来,陈果然率兵八千归梁。 2.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驾乱飞。”出自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3.《与陈伯之书》艺术特色。 (1)优美的骈体书信。(2)情理兼长,气势充沛,委曲婉转。(3)运用对比,使言情动人,说理透辟。

72 孔稚珪《北山移文》 (精读篇目P371-P379) ☆ 1.识记这是一篇骈文。是六朝骈文中的优秀之作。与此文体相同的文章还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 2.认知本文假托山灵口吻,讽刺假隐士贪图官禄的意旨。以山灵的口吻讽刺“身居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假隐士的虚伪,揭露某些封建士大夫伪装清高,实则争名逐利的丑恶灵魂。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简) ☆ 3.说明本文拟人手法的运用。“秋桂遣风,春萝罢月”运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表示钟山神灵发布文告,声讨假隐士。也是拟人化手法。

73 孔稚珪《北山移文》 (精读篇目P371-P379) ☆ 4.分析本文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的作用。第一段先写真隐士,再写“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的假隐士,通过对比揭示假隐士的“何其谬哉”;第二段先写假隐士始至时的“风情张目,霜气横秋”,再写朝廷诏书下达后“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深刻揭露假隐士表里不一的虚伪面目;而后再以假隐士出山后 “绸缪于结课,纷纶于折狱”的繁忙得意与山林的寂寥悲愤作对比,对假隐士进行谴责。(简) 5.《北山移文》的思想内容。 本文假借北山神灵的口吻,用移檄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周子隐居时道貌岸然,应诏时志变神动,入仕后追句逐利的虚伪面貌,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身在江湖、心在魏阙、以隐谋官的假隐士。

74 孔稚珪《北山移文》 (精读篇目P371-P379) 6.《北山移文》的艺术特色。
(1)善于运用对比。首先是真隐士和假隐士的对比,指斥那些先贞后黩的假隐士是“何其谬哉”。其次,以假隐士隐居的姿态和出仕的情形进行对比,在前后的变化中揭示假隐士的真实嘴脸。 (2)拟人的手法运用。本文主要以北山神灵之口叙事抒情,本身就充满奇异的特色,文章末段还将山川草木、云雾、泉石、鸟兽等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落寞、羞愧等情感,借以表达对假隐士的愤怒,惟妙惟肖,极有韵味。 (3)文章属对工整,文辞华美、音韵协畅,尤其是整齐而富于变化的句式,缓急有间,流转自如,使得文章节奏随情感变化而变化,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

75 江淹《别赋》 (泛读篇目P380-P388) “江郎才尽”指的就是江淹。
1.江淹的《别赋》《恨赋》都是抒情小赋中的创格。《别赋》并非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而是对人间种种别离作类型化的刻画。 2.“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出自江淹的《别赋》。 3.《别赋》的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人世间各种离别的描写,刻画和概括了他们的“暂离之状”和“永诀之情”,着意渲染了离别之苦,并进而把一切别离都归结为“怨”,这在社会黑暗、饱经离乱的南朝,可以说是人们普遍的体验和感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某种不满情绪。

76 江淹《别赋》 (泛读篇目P380-P388) 4.《别赋》的艺术特色。 (1)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力。
(2)具体描写了七种离别,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具有普遍意义,极能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 (3)借环境的描写精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感受。不同的离别有不同的环境,作者都赋予景物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造成不同的气氛,特别是恋人之别一段尤为精彩,情景交融,浓富诗意,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感受。 (4)语言富丽,整饬,多姿多彩,尤其是恋人之别一段,采用浓富诗意的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音调珠圆玉润,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委婉含蓄,言约意丰。

77 江淹《别赋》 (泛读篇目P380-P388) 5.简述《别赋》中所描写的七种离别各有什么特点。
  《别赋》对离别进行分类,作者抓住不同类型的各自特点,在各异的场景中描摹了离别情绪间的千差万别。 (1)富贵之别,账饮东都、贵客群集、笙歌罗列,表现为盛宴游娱的场景,只在离别之际,才“感寂寞而伤神”。 (2)剑客之别,则带有凛然的义气,“衔感于一剑”、慷慨赴义、风云为之变色,表现出悲壮的气氛。 (3)征人之别,将边塞的辽远无极与家乡的绚丽风光对比,与家中的和乐温情对比,渲染出不忍之状。

78 江淹《别赋》 (泛读篇目P380-P388) (4)使者之别,“一赴绝国,讵相见期”,突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漫长,而亲朋因此“魂动”、“泪滋”,显示出悲怨的情绪。 (5)宦游之别,侧重写闺阁的寂寞和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 (6)求仙之别,则必需做出对人间的舍弃。 (7)恋人之别,以春情秋思表现了绵绵不绝的思念。

79 吴均《与宋元思书》 (泛读篇目P389-P391) 1. 作者吴均。作品属于山水小品,是一篇骈文,多以四字成句。 后人称之为“吴均体”。写富阳至桐庐一段富春江的山水景色,抒发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情。富春江在今浙江省。 2.南北朝时,散文领域也出现了山水游记,北朝有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多山水小品,以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为代表。

80 郦道元《三峡》(精读篇目P392-P394) 选自《水经注》,这是记述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作品所写的季节顺序是夏、春、冬、秋。
☆ 1.把握三峡景观在不同季节的特色。夏天水势浩大,交通断绝;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山是“清荣峻茂”;秋天突出“高猿长啸”“哀转久绝”“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2.理解本文语言精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如描写三峡春冬之时一段:因急流下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以“绝”状山;以“怪”写柏,写出了景物的神韵。(简或选) 3.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描绘生动,意境优美。

81 庾信《拟咏怀》 (精读篇目P395-P399) (一)《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庾信是六朝文学集大成的作家。《拟咏怀》共27首。
1.了解写作背景。庚信出使北朝无法返回,在北朝虽有高官厚禄,但内心十分悲痛,念念不忘乡国。《拟咏怀》为羁留北周时所作。 2.认知此诗主旨:抒写长期羁留北国不得回归江南的痛苦哀怨。 3.理解此诗以男女喻君臣、借汉代和亲女子的宫怨表达故国之思、笔墨委婉曲达的特点。

82 庾信《拟咏怀》 (精读篇目P395-P399) 4.认知本诗通篇运用对偶。 5.《拟咏怀》的艺术特点。
感情深挚凝重,辞采华美,妙用典故,多有工整的对句,音韵和谐流畅。诗中诗人以思妇自喻抒写乡关之思,“纤腰”、“束素”、“横波”、“红颜”等艳辞的运用,还时露宫体诗之柔美本色,但艺术手法高超,不愧为其后期诗的代表作。

83 庾信《哀江南赋序》 (泛读篇目P399-P407) 1.骈文,庚信代表作之一,写于晚年,所哀的江南故国是梁。写一个朝代的盛衰。
2.主旨:“悲身世”“念王室”,充满危苦之辞和伤悼之意,情致哀婉,凄楚动人。 3.长于用典,借汉代和亲女子的哀怨表达故国之思,故取《楚辞·招魂》中“魂兮归来哀江南”为题。

84 庾信《哀江南赋序》 (泛读篇目P399-P407) 4.《哀江南赋序》用典的特点。这篇骈文在用典上显示了作者过人的才学和艺术功力。文中处处用典,不论叙事、抒情、议论,作者能借典故予以表达,而且在典故的用法上还很有独到之处。比如,作者在反省自己事周的经历时,大量使用历史上的正面事例,并颠倒原事的结局,从而形成强大的反差和张力,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自责之情。如“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等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文用典过多,有做作之嫌。

85 南朝民歌《西洲曲》 (精读篇目P408-P412) (一)《子夜歌》谐音双关。 (二)《西洲曲》是南朝民歌最成熟的代表作。
☆ 1.认知本诗的情感内容:写一江南少女一年四季对其江北情郎的无尽相思。 ☆ 2.分析此诗通过景物变易显示季节更替,从而显示少女四季相思绵绵的特点。用人物形象和物候现象表现。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春天:“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夏天;采莲、鸿飞-秋天。(简或选)

86 南朝民歌《西洲曲》 (精读篇目P408-P412) ☆ 3.认知本诗所用顶针、谐音(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用的是顶真、比喻和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1)谐音双关:莲谐音怜,莲子即怜子,暗示爱怜的人。“低头弄莲子”,爱抚所欢:“莲子青如水”比喻所欢的爱情纯洁如水:“置莲怀袖中”表示对所欢的珍爱:“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2)顶针:“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87 南朝民歌《西洲曲》 (精读篇目P408-P412) 4.《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1)在表达方法上,此诗不是靠感情的趋接抒发,主要是紧扣季节物候的变化,通过自然景物和女主人公的一系列活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缠绵复杂的思念之情,使得景、行、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2)诗中大量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如以“梅”谐“媒”,以“莲”谐“怜”等。 (3)诗中又多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句与句之间相互衔接,增加了语言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4)诗中又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如以“莲子青如水”比喻对情人爱情之纯洁,以“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和热烈,增加了诗歌的婉约与含蓄。 (5)此诗用韵自由,音韵和谐优美,充分表现了民歌清新、自然的特色。

88 北朝民歌《木兰诗》 (泛读篇目P413-P415) 1.这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归来,立功不受奖。作品充满传奇色彩,是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运用多种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复叠等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所用修辞手法是排比:“爷娘闻女来”一段所用修辞手法是复叠。叙事简明的事件是十年征战,得胜而归。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89 北朝民歌《木兰诗》 (泛读篇目P413-P415) 4.《木兰诗》的木兰形象。(1)塑造了深明大义,勇于自我牺牲,不怕艰险,勇于精忠报国的女英雄形象。(2)建立功勋后,不求荣华富贵,甘愿回来过平凡女子的生活。 5.《木兰诗》的艺术特点。(1)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造成浪漫传奇的效果。(2)直抒胸臆,有些地方运用比喻,风趣幽默。(3)全诗的节奏多有变化,既有开头的凝缓沉重,又有中间的轻捷短促,还有文末的舒缓自由,颇能扣人心弦。文中多用排比、对偶、设问、铺陈等修辞手法,多用新鲜活泼的口语,刚健质朴,具有抒情性,民歌风味十足。

90 北朝民歌《敕勒歌》 (精读篇目P416-P417) 敕勒族民歌。敕勒是中国古代北部的少数民族,它的后裔融入今天的维吾尔族。全诗意境极其豪迈、浑厚,体现出一种浩瀚壮观之美。 ☆ 1.认知本诗意旨:赞美草原的辽阔和游牧生活的自在。 ☆ 2.理解本诗语言自然质朴、风格雄浑豪放的特点。通篇写景,无一情语。 3.民歌表现的生活场景:大草原的开阔景象,草原人民的生活场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简或选)

91 谢谢!


Download ppt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魏晋南北朝部分(考纲解读) 精读课文共22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