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國際體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國際體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際體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國際關係理論發展 「國際體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John G. Ruggie)。 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 -權力觀 新自由制度主義(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利益觀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認知觀

2 理論的認識 學科分殊 基本概念 理論演進 概念假設驗證的過程

3 International Regimes
Stephen D. Krasner:「一組明示或默示之原則、規範、規則及決策程式;在此一基礎上,匯集某一特定國際關係領域中成員們的類似期望。」

4 International Regimes
Robert O. Keohane:「關於國際關係特定問題領域的、政府同意建立的有明確規則的制度」等不同的國際體制觀。其間的區分大致如下:新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制為中介變數,僅起邊緣性作用;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國際體制雖係中介變數,但有時亦能起重要作用,易言之,其亦可為獨立變數;建構主義則認為國際體制為獨立變數,且建立之後將制約國家的行為。

5 1919-1948理論初創、理想主義(idealism)主導時期
美國總統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 1856年12月28日—1924 年2月3日)提出"十四點原則"對一戰的深刻反思,謀求實現一個想像中的和平世界。內容包括:廢止秘密外交、海洋自由航行、廢除關稅壁壘、縮小軍備、設立國際和平機構、民族自決原則、公正解決殖民地問題、允許奧匈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各民族獨立、建立一個有出海口的獨立波蘭、共同保證大小國家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

6 兩種對立的思想 1939年卡爾(Edward Hallett Carr.)《二十年危機》(The twenty years' crisis, ;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Edward Hallett Carr.)兩種對立的思想,一種是烏托邦主義,即威爾遜理想主義,一種是現實主義。

7 WWII -1979 realism主導時期-權力觀
以二戰和冷戰為背景,1948年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國家間政治》(Among Politics) 現實主義理論框架: 一、政治現象受制於客觀定律,定律根源於人性。 二、利益的定義以權力為基礎,利益即權力。 三、利益無永久固定意義,但利益是唯一政治原則,人短暫可基於公德心,行動無私,但無法持久犧牲私利。 四、政治現實主義了解政治行為道德意義,道德要求和成功的政治行為二者關係難免緊張。 五、國家特定道德願望和宇宙抽象道德律不一致,真理和迷信不同,真理與意見也不同。 六、政治現實主義和其他學派間差異真實深遠 「國際政治是權力的爭奪」三模式:維持現狀,推翻現狀,威望政策。

8 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 華爾滋(Kenneth N. Waltz)1979的《國際政治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結構現實主義論(structural realism)、“防禦性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代表人物Kenneth Waltz, Robert Gilpin 「霸權穩定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進攻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 。代表人物JohnJ.Mearsheimer 的《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9 structural realism 1.以社會學論將說明人的行為,社會結構塑造成負價值觀,影響成員行為人格形成,故又稱結構現實主義。
2.認傳統現實主義將內政外交分開不符實際,認為是相互影響。 3.重視整體國際體系化,傳統現實主義只重視階段性權力爭執不夠。 故以「人、國家、戰爭」為觀念又延續重視權力平衡,重視了解解釋預測國家情勢。 4. 強調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以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為基本前提,將以主要國家實力分配為基本內容的體系結構視為國際政治的核心變數,形成了以國際體系結構解釋國家行為的嚴謹理論體系,又稱結構選擇。

10 structural realism , defensive realism
Kenneth N. Waltz對摩根索的理論做了兩個重大修正: 一是把國際政治的動力從人性改變到了無政府性。人性難以科學化,難以驗證,華爾滋的理論變數都是可驗證變數,否定了摩根索現實主義的第一原則,亦即人本性好鬥。華爾滋認為國家間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國際社會的無政府性,而不是人性。 二是華爾滋認為權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生存才是目的,華爾滋理論又被稱為"防禦性現實主義"。在無政府狀態下,生存只能靠自助,依靠軍事力量,華爾滋主張權力的合理性足夠。

11 Offensive Realism JohnJ.Mearsheimer進攻性現實主義從摩根索的權力論和華爾滋的結構論來。進攻性現實主義認為國家的目的是保全自己的生存,因此權力是第一要素,但國際體系的政府結構卻決定了國家永遠無法知道自己擁有多少權力才能實現這一目標,所以國家必然追求無限大的權力,因而爭霸也就成為大國關係的必然。爭霸的結果又取決於經濟和軍事實力,進攻性現實主義認為大國爭霸是國際關係的鐵律,人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是機械唯物主義的錯誤,正因為如此進攻性現實主義才是極其悲觀的現實主義。

12 1979-1992年是自由主義(liberalism)復興時期-利益觀
1977年,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和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出版了著名的《權力與相互依賴》(Power and Independence) 1984年,基歐漢《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為新自由制度主義的代表作。

13 Robert O. Keohane提出三個與現實主義針鋒相對的基本假定:
第一、否定現實主義以國家為國際關係惟一行為體的命題,認為國家不是單一的理性行為體,其他超國家和次國家行為體也發揮著重大影響。 第二、軍事安全並非國家的首要問題。其他問題也會具有相當大的政治意義。 第三、軍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國際關係中實現國家對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根本突破始於對現實主義一個重大理論——霸權穩定論的批判,霸權穩定論是華爾滋結構現實主義的典型範例,它的基本命題是國際體系中實力分配的結構決定這個體系是否易發戰爭、是否穩定,霸權國可以遏止戰爭,一旦沒有霸權國,則戰爭生。基歐漢認為維持秩序既靠權力也靠制度。

14 constructivism constructivism)-認知觀(Concepts),強調觀念和認知。為何是復興復興時期?
20至50年代有:密特拉尼(David Mitrany)為代表的功能主義學派 (Fuctionalism School) ,哈斯(Ernst Haas)為代表的新功能主義學派(neo-functionalism)、多伊奇(karl Deutsch)為代表的社會溝通學派等。 如以國際整合(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觀之可以分為聯邦主義學派、溝通主義學派(transactionalist),功能主義學派(functionalist)及新功能主義學派(neofuncionalist)。 其中溝通主義學派以多伊奇(K.W. Deutsch)為主,功能主義學派則以密特拉尼(David Mitrany)為主,而新功能主義學派則以哈斯(Ernst Haas)、林析格(Leon Lindberg)、約瑟夫·奈、史密特(Philippe Schmitter)為代表。 80年代末,奧努弗(Nicholas 011uf)把建構主義術語正式引進到國際關係領域,並出版《我們造就的世界》。

15 1992年至今,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對國際政治建構主義做出最大貢獻的是亞歷山大溫特,溫特(Alexander Wendt)1987年在《國際組織》上發表了一篇以行動者和結構的關係為內容的文章《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施動者——結構問題》,開始探討國際政治的社會因素,1992年溫特發表了《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權力政治的社會建構》(‘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6 constructivism 質疑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研究的起點問題——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都把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作為事實接受下來,以此為起點開始研究,但溫特指出,這種接受"無政府邏輯"的做法本身就值得質疑,"無政府邏輯"並非只是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接受的那種霍布斯邏輯,而是包括洛克文化和康得文化在內的多種邏輯。"無政府邏輯"也不是亙古不變的客觀存在,而是行為體在社會實踐中建構起來的社會事實,有別于自然科學中的自然事實,國家利益、權力政治這些現實主義的基本概念同樣也是社會實踐建構的產物,這些思想集中體現在溫特1999年出版的《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被認為是20世紀國際關係學最後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17 分析折衷主義(Eclecticism) 整合權力、制度與認知三個面向:
卡贊斯坦(Peter Katzenstein)指出,面對高度複雜的政治事物,恪守單一理論典範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恐將面臨無法充分解釋的困境。布爾(Hedley Bull)也反對嚴格區分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認為在進行國際關係研究時,國際社會中物質與非物質因素同樣重要。嘗試結合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的整合性分析折衷主義。


Download ppt "「國際體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