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其诸:大概、或者, 表示不肯定的、揣测 的语气。 乎:相当于 “ 于 ” 。 译 文 子禽问子贡说: “ 老师 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 到那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 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 主动给他的呢? ” 子贡 说: “ 老师是靠温良恭 俭让的态度而得到的,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 求得的),但他求的方 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 不同吧? ”
思考 : 孔子 “ 温、良、恭、俭、让 ” 的态度,在现代社会的 待人接物中有怎样的进步意义? 温和善良,恭敬有礼,俭朴谦让,既是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人处世的原则, 也是当今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不可缺少 的条件,任何时候人们都需要和接受这 种基于人性美好的态度。它进步意义就 在于,它是与人为善的,又是平等的, 真诚的,讲求实际的,它符合文明社会 的要求,因而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 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 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 “ 让 ” ,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 让 ” 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 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 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 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 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 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 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 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 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原 文 子曰: “ 富与贵,是 人之所欲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 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 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 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其道:正当的方 法.其:指示代 词. 不处:不在一起, 不接受. 得之:应为 “ 去之 ” 不去:不除掉,不 摆脱. 恶乎:于何,从哪 里,在哪方面. 终食之间:一顿饭 没吃完的时间,
原 文 子曰: “ 富与贵,是人 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处也;贫与 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恶乎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 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译 文 孔子说: “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 想要得到的,但不是用正当的 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接受;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 但不能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 君子就不会摆脱的。君子离开 了仁德,怎么去成就他的名声 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 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 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 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 按仁德去办事的。 ”
讨论:孔子的 “ 富贵观 ” 是怎样的?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 下,我们应怎样来实现我们的 “ 富贵 ” ? 孔子认为,富贵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同样贫贱是每个 人都讨厌的 。但是求富贵去贫贱,必须用正当的方 法,否则,宁可不要,这是仁的行为体现。相比之下, 仁德更重要,也就是他所说的, “ 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 在当今的商品经济大潮中,孔子的富贵观仍然有现 实意义。追求物质的满足是人的本能和生活的需要, 但要走正道,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合法的手段 去获得。否则就是损人利己,社会会谴责你,法律 会惩罚你。
原 文 子贡问曰: “ 乡人 皆好之,何如? ” 子曰: “ 未可 也。 ”“ 乡人皆恶之, 何如? ” 子曰: “ 未 可也。不如乡人 之善者好之,其 不善者恶之。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好:喜欢。 恶:厌恶。 译 文 子贡问孔子说: “ 全乡 人都喜欢他,这个人 怎么样? ” 孔子说: “ 这还不能肯定。 ” 子 贡又问孔子说: “ 全乡 人都厌恶他,这个人 怎么样? ” 孔子说: “ 这也是不能肯定的。 最好是全乡的好人都 喜欢他,全乡的坏人 都厌恶他。 ” 词 语
评析: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 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 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 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 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原 文 子路问成人。 子曰: “ 若臧 武仲之知,公 绰之不欲,卞 庄子之勇,冉 求之艺,文之 以礼乐,亦可 以为成人矣。 ” 曰: “ 今之成 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 危授命,久要 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为成人 矣。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成人:德才兼 备的人。(完 人) 文: “ 纹 ” ,装饰。 然:指示代词, 这样。 久要:旧约, 要,通 “ 约 ” 。 平生之言:平 时的诺言。 译 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 人。孔子说: “ 像臧武仲的智慧, 孟公绰的不贪,卞庄子的勇敢, 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 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 人了。 ” 孔子又说: “ 现在的完 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 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 献出生命,不管过了多久都不 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得上 是一位完人了。 ”
评析: 孔子理想中的完人,综合了孔子心目 中优秀人物的特点:有高度的智慧,有廉 洁正直的品德,勇敢的精神和超群的才艺, 再用礼乐去陶冶他的性情,就是 “ 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 ” 孔子也知道这样的要求 太高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难以达到。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退而求其次,就是现实社会中的完人:在利益的诱惑面前, 做到正直重义,符合道德情理;在危难之时,舍己为人, 有牺牲精神;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仍然守信用,去 实践自己的诺言。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距离、有矛盾的,关键是在其间找到 平衡点,使自己既不会陷入遥不可及的幻想,又能为有 所追求而奋斗。说明孔子既注重理想,也看到现实,是 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原 文 孔子曰: “ 君子有三 戒:少之时,血气 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 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刚:旺盛。 得:贪得。 译 文 孔子说: “ 君子有三件事 要戒备:年少时,血气不 稳定,要戒备贪恋女色; 到了壮年,血气正旺,要 戒备逞强好斗;到了老年, 血气衰弱,要戒备贪得无 厌。 ”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 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实际上少 年时读到人生三戒,是一件幸事。以孔子的经验智慧之言 来警示自己,保持身心健康,可以在关键时刻免栽跟头, 平安一生。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原 文 孔子曰: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 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 言。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大人:身居高位的人。 狎:轻侮。
译文 孔子说: “ 君子又三件要敬畏的事:敬畏天命, 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 天命,因而也不害怕,轻侮地位高贵的人,轻侮 圣人的言。 ” 评析:人生要有所畏惧,才不至于无法无天。
景春曰: “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 下熄。 ” 孟子曰: “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 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此之谓大丈夫。 ”
景春说: “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 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 孟子说: “ 这哪 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 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 到了你 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 把顺从当作正理, 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 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 ‘ 仁 ’ 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 礼 ’ 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 ‘ 义 ’ 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 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 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