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学习要求 掌握体内食物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即 ATP 的生成与分解; 掌握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基本概念; 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掌握体温的正常值及其正常变动; 掌握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掌握体温调节点学说; 熟悉基础代谢; 熟悉温度感受器; 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四、基础代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三、体温调节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 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 结构中蕴藏的化学能。 ATP 是体内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和重要的储能物质。
ATP ADPPi 食物中的能量 (100%) CCP 体热体热 生物氧化 化学能 (95%) 自由能 (45%) 散发热量 (50%) 未利用的能量 (5%) 完成功能活动、代谢 肌肉收缩 其他 能 散发热量 (20 ~ 45%) 做外功 (0 ~ 25%)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食物中的化学能=热能+外功 (二)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 、食物的热价 ——1g 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2 、食物的氧热价 —— 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 1 LO 2 所产生的热量。 3 、呼吸商 ——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 CO 2 量与吸入的 O 2 量 的比值。
1 、直接测热法 2 、间接测热法 ( 定比定律 ) (三)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3 、双标记水法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肌肉活动 (二)精神活动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四)环境温度 ( 最显著的影响因素 ) 当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能量代谢率可显著增高。 —— 进食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 (通过肌紧张和激素作用增加产热量) 20 ~ 30 ℃时能量代谢最稳定。 机体任何轻微的运动即可提高代谢率。 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显著。
四、基础代谢 —— 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①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 ②前夜睡眠良好、无精神紧张; ③食后 12 ~ 14h ; ④室温 20 ~ 25 ℃; ⑤体温正常。
四、基础代谢 —— 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 基础代谢率 ( basal metabolic rate, BMR ) —— 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生理性变动 病理性变动 性别:男性 > 女性 年龄:儿童 > 成年 > 老人 特别是影响甲状腺功能的疾病: 当甲低时,基础代谢率 ↓ 当甲亢时,基础代谢率 ↑ (衡量机体能量代谢的常用指标)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表层温度 (shell temperature) 核心温度 (core temperature) 一、体温 (body temperature) 体温 —— 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2 、核心温度 (core temperature) 一、体温 (body temperature) 体温 —— 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一)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1 、表层温度 (shell temperature) 即皮肤温度,易受到环境温度 的影响,与局部血流量有关 相对稳定,各部位之间差异很小 由于机体深部温度不易测量,临床上通常用直 肠、口腔和腋窝等部位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体温正常值: 测量部位正常范围 直肠温度 ( 肛温 )36.9 ~ 37.9 ℃ 口腔温度 ( 口温 )36.7 ~ 37.7 ℃ 腋窝温度 ( 腋温 )36.0 ~ 37.4 ℃ 水银体温计 口温电子体温计 奶嘴电子体温计
天 月经期 (℃) 37.3 排卵日 月经期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1 、体温的昼夜变化 在清晨 2 ~ 6 时体温最低,午后 1 ~ 6 时最高。 2 、性别的影响 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 0.3 ℃。 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1 、体温的昼夜变化 在清晨 2 ~ 6 时体温最低,午后 1 ~ 6 时最高。 2 、性别的影响 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 0.3 ℃。 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3 、年龄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 > 成年人 > 老年人 新生儿体温不规则。 4 、肌肉活动的影响 肌肉活动 → 产热增加 → 体温升高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37 ℃ 产 热产 热散 热散 热 体温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 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
( 一 ) 产热过程 2 、产热的形式 ( 1 )寒战产热 1 、主要的产热器官:肝脏(安静) 骨骼肌(运动) ( 2 )非寒战产热 ( 代谢产热 ) 寒战 —— 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 收缩,其节律为 9 ~ 11 次 /min 。 (特点: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以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对新生儿尤为 重要。
3 、产热活动的调节 ( 1 )体液调节: ( 2 )神经调节 : 交感神经 (+) 肾上腺素、 NE 、甲状腺激素 ↑ 产热 ↑ 甲状腺激素 ( 最重要 )
1 、散热的部位:皮肤(主要) ( 二 ) 散热过程 (1) 辐射散热 (2) 传导散热 (3) 对流散热 (4) 蒸发散热 2 、散热的方式: 在温和气候,人体安静时主要散热方式 (60%) ( 取决于温度差、接触面积、导热性 ) ( 受风速影响很大 ) (取决于温度差、有效散热面积) —— 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较冷的物质。 ——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 —— 通过空气流动进行热量交换。 —— 水分从体表汽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
(4) 蒸发散热 1) 不感蒸发 2) 发汗(可感蒸发) * 环境温度 <30 ℃时,不感蒸发量相当恒定。 * 人体不感蒸发量 1000ml/24h —— 体液的水分从皮肤和黏膜表面不断渗出而被 汽化的形式。 —— 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大汗腺: 小汗腺: 分布局限, 与性功能有关 分布于全身皮肤, 与散热有关 汗液的成分: 99 %水+固体成分(主要是 NaCl )
3 、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 炎热环境 通过改变皮肤血流量,改变散热量 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 皮肤血管 皮肤血流量 散热量 ↓ 寒冷环境 ↓ ↓ ↑ 舒张收缩 ↑ ↑ 汗腺分泌 ↑
三、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 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 流量、发汗或寒战等生理调节反应,维持产热和散 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 有意识的调节体热平衡的活动,即通过在不同环 境中采取的姿势和发生的行为来调节体热的平衡。 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有赖于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 性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
( 一 ) 温度感受器 1 、外周温度感受器 2 、中枢温度感受器 热敏神经元 冷敏神经元 冷感受器 热感受器 存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 感的游离神经末梢。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 神经元。
( 二 ) 体温调节中枢 主要位于下丘脑,特别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 PO/AH ) 1 、体温调节中枢的部位 2 、体温调定点学说 下丘脑 PO/AH 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在体温调节中 起调定点作用,决定体温的水平。
A B 下丘脑温度 ( ℃ ) A :冷敏神经元 B :热敏神经元 2 、体温调定点学说 下丘脑 PO/AH 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在体温调节中 起调定点作用,决定体温的水平。
热敏神经元 冷敏神经元 ( PO/AH ) 体温 ↑ ( > 37 ℃ ) 体温 ↓ (<37 ℃ ) 产热减少 散热增加 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 体温 ↓ 体温 ↑ ( 37 ℃) 恢复到调定点水平 2 、体温调定点学说 下丘脑 PO/AH 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在体温调节中 起调定点作用,决定体温的水平。
细菌引起发热的机制:重调定 (resetting) A A B B 下丘脑温度 ( ℃ ) A :冷敏神经元 B :热敏神经元
发热 降温 调定点的 变化 寒战 血管收缩 发汗 血管舒张 (℃)(℃) 时间 高热 体温调定点的变化及发热过程 (寒战 - 高热 - 大汗退热) 细菌引起发热的机制:重调定 (reset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