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內觀療法的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認識抑鬱症的症狀 情感症狀 1. 抑鬱情緒 2. 缺乏快感 3. 無價值感或過分內疚 認知症狀 4. 思維能力或注意力下降 5. 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 行為症狀 6. 體重增加或降低 7. 失眠或睡眠過多 8. 疲勞或無力感 9. 運動性遲滯或過動 (5 種或以上的上列症狀,持續至少.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甲狀腺甲狀腺 一年 六 班 一年 六 班 第 六 組 第 六 組. 位置 * 頸部前方, 喉部氣管兩側。
Advertisements

世界卫生组织 对单纯左炔诺孕酮紧急避孕药 安全性的声明. 1. LNG ECPs 是否安全? 2. LNG ECPs 有副作用吗? 3. LNG ECPs 会增加异位妊娠的风险吗? 4. 使用 LNG ECPs 是否会影响今后的生育? 5. LNG ECPs 对发育中的胎儿是否有伤害? 6. LNG.
平衡飲食保健強身 整理至簡體版,作者不可考。內容為 參加國際健康會議所發表的心得。. 人應該活多久 有人告訴我五六十歲就差不多了。 我在醫院工作四十年了,絕大部分病死的人是 很痛苦的。 我在美國遇見張學良,一進門見到他就大吃ㄧ驚, 他眼不花,耳不聾,很多人問他:少帥,您怎 麼能活這麼久? 他回答:不是我活的久,是他們活的太短了。
抑鬱症的苦集滅道 梁耀坚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

福音 - 救主 降 E 大调 6/8 1/7 t |5 e 1 w |3 r 5 t |5 q 3 q | t |5 e 1 w |3 r 5 t |5 q 3 q |2 919| ty u ! t |7 y 5 9|tiy u ! t |7 y 59| 5 e 1 w | 3 r 5 9.
USING NEUROSCIENCE TO IMPROVE LEARNING 运用神经科学提高学习能力 Presented by: Dr Stan Rodski Psychologist and Neuroscientist 发言人:斯坦. 若得思克博士,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 2015.
黛安娜巴黎車禍罹難 綜合外電報導 離 婚 後 試 圖 重 建 新 生 活 的 英 國 黛 安 娜 王妃 與 男 友 哈 洛 德 百 貨 公 司 小 開 多 迪 ‧ 法 雅 德, 卅 一 日 凌 晨 在 座 車 通 過 巴 黎 塞 納 河 阿 瑪隧 道 時 , 被 一 批 攝.
人口遷移 : 解決低生育率的方法 ? 梁祖彬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2005 年 12 月.
认知功能:注意.
魏健宏 Chien-Hung Wei 陳乃郡 Nai-Chun Chen
联合国提出个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保健的三个里程碑 平衡饮食 有氧运动 心理状态.
银杏具有悠久的医学历史,中药使用银杏可追溯到公元前2800年,银杏叶含有40多种活性成分。
牛津期刊- Oxford Journals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教育訓練 Oct 邱子翎.
康复医学相关基础 李贞兰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康复科.
平衡飲食保健強身.
中国法学教科书:原理与应用系列 国际经济法教学课件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投影片僅供教學使用 請勿做商業或其他用途用
科研利器-Web of Science 成都分馆 学科馆员 卿立燕
Harvard UTS参考文献格式.
校園情緒講座 陳莉榛 諮商心理師.
社區諮商與臨床心理實務工作 指導老師:許育光 報告者:林秀慧、刑志彬.
楊志滔博士 註冊中醫師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 調查催眠學院士 美國執法催眠學院 美國聯邦調查局行為科學院 國際調查及法證催眠學會
老人憂鬱症-- 診斷、治療與自殺防治 台中榮民總醫院 助理教授 莊凱迪.
2.2.1 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美国之父 ——华盛顿.
Drug addiction 药 物 成 瘾 汇报者:赵明玉 第四小组成员:李宁宁 孙丹丹 翟素莲 赵明玉 李楚 赵越 缪亚州 田龙 王斌 于海浩.
電玩型頭腦(Game Brain)所凸顯的危機
振動訓練之介紹 林莊強.
Chp 2 行為與心理的生物基礎.
防墜安全與自殺防治 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 莊東憲 組長.
ADHD 國立嘉義大學特教系 唐榮昌.
聖約翰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格式說明.
老化的細胞生物學 (1)細胞衰老(senescence) (2)基因體的不穩定(genomic instability)
第四章 社会 [本章内容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要素中的人口因素、环境因素。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五章 康复心理干预方法 陈美玉. 第五章 康复心理干预方法 陈美玉 1. 掌握康复心理学在临床中运用的几种方法、对象;掌握创伤后物质依赖的概念、诊断标准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学习要点 1. 掌握康复心理学在临床中运用的几种方法、对象;掌握创伤后物质依赖的概念、诊断标准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陳穩誠博士 資深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大學心理系榮譽副教授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兼任副教授
李燕蕙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 副教授 南華正念中心 主任
重庆地区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 能力研究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黄赟琳 孙蒙.
陳慧女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諮商心理師
附錄三 參考資料目錄.
Chapter 4 情緒與心情 組織行為學 Chapter 4 情緒與心情. Chapter 4 情緒與心情 組織行為學 Chapter 4 情緒與心情.
如何获取全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资源建设部 周琴 2016年10月.
自閉症嚴重行為與情緒問題 的評量與處理工作坊 賴銘次 臨床心理博士 美國俄亥俄州臨床心理執照醫師 November Part 2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青少年事工邀約您─ 心靈『補』手.
廖廣申醫生 香港基督教輔導學院客席講師 香港大學自殺防止研究中心副總監 香港大學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前醫院管理局精神科顧問醫生
單靠技術性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超越技術,使得那藝術成為從無意識中生出的「無藝之藝」。
正念課程的慈悲滋長: 學習心得分享 台中慈濟醫院 精神科 鄭存琪醫師.
論文的基本格式 一、論文前列資料 二、論文主體 三、參考資料.
簡介正念減壓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善用教學評量 激勵學生學習動機 李坤崇教授 南台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所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所教授兼所長
The program outcomes of MBSR on individuals with eating disturbances
Tourette syndrome 妥瑞症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湯金樹醫師 2018/12/6.
學術定向與專業成長 期末報告 主題:教育心理學
生物的本能 Self-Regarding: Survival(生存) & Reproduction(繁衍) Other-Regarding:
100年度「國民中小學補救教學師資培育」種子教師培訓計畫
每一個人都有三種年齡 實際年齡 生理年齡 心識年齡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陳映雪 醫師
1-1 學術界的科學研究 1-2 政府的科學研發 1-3 學術界、產業界與政府研發的變革 1-4 生活上的科學
我的興趣 籃球.
Health and Eating Behavior of the People in Hong Kong
變態行為的評估、 診斷與分類 請配合DSM手冊學習.
遊戲與文化介入 (PLAY & CULTURE INTERVENTION, PCI)
三 水 同 鄉 會 劉 本 章 學 校 數 學 科 年 級 : 忠 、孝 班 單 元 : 統 計 圖 製 作 及 閱 讀 單 位 :
兒童與青少年發展概述.
基于功能磁共振技术的脑记忆问题的研究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CASHL文献传递服务 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电话: 年10月27日 注:参考浙江大学图书馆陈振宇老师课件修改.
細胞.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Eco-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佛學內觀療法的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認識抑鬱症的症狀 情感症狀 1. 抑鬱情緒 2. 缺乏快感 3. 無價值感或過分內疚 認知症狀 4. 思維能力或注意力下降 5. 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 行為症狀 6. 體重增加或降低 7. 失眠或睡眠過多 8. 疲勞或無力感 9. 運動性遲滯或過動 (5 種或以上的上列症狀,持續至少 2 周,症狀之一必須包括 1 或 2)

覺知抑鬱只是暫時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結集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散滅的受想行識組合 精進練習使抑鬱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苦 集 滅 道 抑鬱症的佛學 4 步內觀療法 修正認知 修正受想行識

第一步:覺知抑鬱只是由暫時的受想行識組合而生的暫相

佛學宇宙觀對瞭解抑鬱的重要啟示 1) 宇宙中一切相,皆是特定時空 下,某些因緣的暫時組合而成 的暫相,並無永恆不變之相! 2) 因緣組合變,暫相亦變。 3) 物相如是,心相如是,抑鬱之 相亦複如是 !

八正道 : 使苦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 行為 ) 正命 正念 正定 正精進 修正認知 修正思維 語言 行為及 生活模式 修練念力 修練定力 精進練習

覺知抑鬱只是暫時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結集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散滅的受想行識組合 精進練習使抑鬱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苦 集 滅 道 抑鬱症的佛學 4 步內觀療法 修正認知 修正受想行識

第二步:覺知導致抑鬱結集的因緣組合

1 2 1 Affective processing 2 Cognitive processing 3 Prefrontal integration 4 Conscious experience 受 affective processing 想 perceptual processing prefrontal integration 識 識 識 識 Conscious experience 海馬 行 3 4 Phelps, E.A.& LeDoux, J.E. (2005). Contributions of the amygdala to emotion processing: from animal models to human behavior. Neuron, 48 (2),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杏仁核 下丘腦 色 Stimulus 瞭解長期適應壓力如何導致抑鬱症狀

緊急應變與自主神經系統 扣帶回 丘腦 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 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

緊急應變 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立刻讓身體處於戰鬥警覺狀態:骨骼 肌收縮 ; 心率, 血壓, 呼吸頻率增加 ; 新 陳代謝率提高, 延緩肌肉疲勞

緊急應變與軀體症狀 唾液腺 神經節前軸突 神經節後軸突 迷走神經 腹神經節 立毛肌 多數脊旁神經節 顱神經 頸神經 胸神經 腰神經 骶神經 交感神經

被悲傷情緒支配 - 受想行識不由己 Affective processing 2 Cognitive processing 3 Prefrontal integration 4 Conscious experience 受 affective processing 想 perceptual processing prefrontal integration 識 識 識 識 Conscious experience 海馬 行 3 4 Phelps, E.A.& LeDoux, J.E. (2005). Contributions of the amygdala to emotion processing: from animal models to human behavior. Neuron, 48 (2),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杏仁核 下丘腦 色 Stimulus

長期適應壓力 - 內分泌系統 - 與抑鬱症 扣帶回 丘腦 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 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 皮質醇

長期適應壓力 內分泌系統釋放皮質醇 皮質醇將氨基酸, 蛋白質和身 體脂肪分解成葡萄糖, 以確保 對身體的充分的長期能量供 給, 以應付長期適應壓力

神經遞質,酶都是氨基酸的合成物。 皮質醇將氨基酸分解成葡萄糖,抑制神經遞質和 酶的合成, 導致這些合成物質的缺乏。 多巴胺 去甲腎上腺素 血清素 HappinessEnergy Regulation

兒茶酚胺的生物合成 去甲腎上腺素 多巴胺 B- 羥化酶多巴胺 L- 多巴 酪氨酸 酪氨酸羥化酶 多巴脫羧酶 血清素的生物合成 ( 5 -羥色氨酸,或 5 - HT) 色氨酸 5 -羥色氨酸 5 -羥色氨酸脫羧酶 色氨酸羥化酶 血清素 單胺遞質的分類

皮質醇長期增加引起多種軀體症狀 皮質醇長期增加損害腦內的神經元, 損害記憶,學習和情緒調節能力

損害腦內海馬的神經元

被悲傷情緒支配 - 受想行識不由己 Affective processing 2 Cognitive processing 3 Prefrontal integration 4 Conscious experience 受 affective processing 想 perceptual processing prefrontal integration 識 識 識 識 Conscious experience 海馬 行 3 4 Phelps, E.A.& LeDoux, J.E. (2005). Contributions of the amygdala to emotion processing: from animal models to human behavior. Neuron, 48 (2),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杏仁核 下丘腦 色 Stimulus

杏仁核長期過動與抑鬱症狀 杏仁核 前扣帶回 前額葉皮質

八正道 : 使苦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 行為 ) 正命 正念 正定 正精進 修正認知 修正思維 語言 行為及 生活模式 修練念力 修練定力 精進練習

覺知抑鬱只是暫時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結集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散滅的受想行識組合 精進練習使抑鬱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苦 集 滅 道 抑鬱症的佛學 4 步內觀療法 修正認知 修正受想行識

第三步:覺知導致抑鬱散滅的因緣組合

長期適應壓力 - 內分泌系統 - 與抑鬱症 扣帶回 丘腦 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 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 皮質醇

流淚抗鬱法 - 降低 ACTH

長期適應壓力 - 內分泌系統 - 與抑鬱症 扣帶回 丘腦 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 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 皮質醇

流汗抗鬱法 - 降低皮質醇

運動抗鬱法 帶氧運動 :  加速清除體內廢物,  加速輸送能源及養份至體內細胞  降低體內壓力賀爾蒙  釋放腦內 endorphin 鎮靜情緒 壓力大時更要多運動以鎮靜情緒

長期適應壓力 - 內分泌系統 - 與抑鬱症 扣帶回 丘腦 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 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 皮質醇

兒茶酚胺的生物合成 去甲腎上腺素 多巴胺 B- 羥化酶多巴胺 L- 多巴 酪氨酸 酪氨酸羥化酶 多巴脫羧酶 血清素的生物合成 ( 5 -羥色氨酸,或 5 - HT) 色氨酸 5 -羥色氨酸 5 -羥色氨酸脫羧酶 色氨酸羥化酶 血清素 單胺遞質的分類

酪氨酸合成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以及多巴 胺 花生,杏仁,燕麥,乳 酪,雞肉,牛肉,羊腿, 小牛肝,牛肉湯,香蕉, 烤火雞,牛奶,火腿, 雞蛋面,蛋黃 色氨酸 合成神經遞質血清素 花生,燕麥,香蕉,青豆, 牛肉,羊肉,牛肉湯,瑞士 乳酪,杏仁,牛奶,小牛肝, 烤火雞,義大利乾酪,蛋黃, 雞蛋面 飲食抗鬱法

早 餐 進 食 適 量 的 蛋白質 若 果 你 是 個 神 經過 敏 的人,戒 咖 啡 因 ( 濃茶 / 咖啡 ) 每 天 食 2 種 不 同 的 水 果 及 至 少 3 種 蔬 菜 晚 餐 進 食 適 量 的 碳 水 化 合 物 ( 飯、面、粥、粉 等 ) 壓 力 大 時 每 天 更 要 多 飲 水

覺知及修正長期適應壓力的源頭 n 長期人際矛盾 n 長期工作壓力

八正道 : 使苦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 行為 ) 正命 正念 正定 正精進 修正認知 修正思維 語言 行為及 生活模式 修練念力 修練定力 精進練習

覺知抑鬱只是暫時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結集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散滅的受想行識組合 精進練習使抑鬱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苦 集 滅 道 抑鬱症的佛學 4 步內觀療法 修正認知 修正受想行識

修正受想行識的習氣 正念練習 正定練習

抑鬱的心 - 受想行識不由己 杏仁核 前扣帶回 前額葉皮質

心不由己 軀體不由己 呼吸不由己

( A )內觀 ( 覺知 ) 軀體練習 唾液腺 神經節前軸突 神經節後軸突 迷走神經 腹神經節 立毛肌 多數脊旁神經節 顱神經 頸神經 胸神經 腰神經 骶神經 交感神經

內觀 ( 覺知 ) 面部肌肉狀況練習 1. 當下,你面部的肌肉 是鬆還是緊 ? 2. 當下,你面部的肌肉 是在微笑還是皺額 ?

心不由己 軀體不由己 呼吸不由己

( B )內觀 ( 覺知 ) 呼吸練習

覺知呼吸練習 1. 首先找個舒適、安靜的地方,和一張直背的椅子,它 可以幫助你把腰挺直,並支撐住背部及頭部。 2. 坐在椅子上,讓臀部頂著椅背,雙腳自然著地,雙手 輕鬆放在扶手或膝蓋上,頭部輕鬆地挺在脖子上,或 者靠在椅背上(頭勿垂下),肩膀放輕鬆自然放下。 3. 閉上眼睛,用鼻呼吸。緩慢的吸氣,腹部慢慢脹起, 脹至頂點時,慢慢的呼氣,腹部慢慢收縮,並在心中 數 “ 一 ” ,下次呼氣數 “ 二 ” ,數至 “ 十 ” ,又重 “ 一 ” 開始 。如此持續呼吸,全身肌肉放鬆,注意力集中於覺知 呼吸,排除一切雜念。每天練習 2 次,每次 15 分鐘 。

內觀 ( 覺知 ) 呼吸狀況練習 1. 當下,你是正在呼還是吸 ? 2. 當下,你的呼吸是快還是慢 ? 3. 當下,你的呼吸是深還是淺?

心不由己 軀體不由己 呼吸不由己

( C )內觀 ( 覺知 ) 心智習慣練習

1 2 1 Affective processing 2 Cognitive processing 3 Prefrontal integration 4 Conscious experience 受 affective processing 想 perceptual processing prefrontal integration 識 識 識 識 Conscious experience 海馬 行 3 4 Phelps, E.A.& LeDoux, J.E. (2005). Contributions of the amygdala to emotion processing: from animal models to human behavior. Neuron, 48 (2), 自主神經系統 ( 緊急應變) 內分泌系統 ( 長期抗爭 ) 杏仁核 下丘腦 色 Stimulus 內觀 ( 覺知 ) 受想行識習慣練習

色 Stimuli 受 Affective processing 正性的( +ve ) 中性的( N ) 負性的( - ve ) 想 Cognitive processing 正性的( +ve ) 中性的( N ) 負性的( - ve ) 行 PFC integration or mental operations (意、言、行) 正性的( +ve ) 中性的( N ) 負性的( - ve ) 識 Conscious experiences 正性的( +ve ) 中性的( N ) 負性的( - ve ) 內觀 ( 覺知 ) 受想行識習慣練習

內觀 ( 覺知 ) 心智狀況練習 1. 當下,你的心是苦還是樂? 2. 當下,你的心是靜還是動?

調心四步曲  心知所止 ‚ 心定不散 ƒ 心平氣靜 „ 心清目明

悟 迷 慣性反應 mode 覺知 mode

八正道 : 使苦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 行為 ) 正命 正念 正定 正精進 修正認知 修正思維 語言 行為及 生活模式 修練念力 修練定力 精進練習

覺知抑鬱只是暫時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結集的受想行識組合 覺知導致抑鬱散滅的受想行識組合 精進練習使抑鬱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苦 集 滅 道 抑鬱症的佛學 4 步內觀療法 修正認知 修正受想行識

第四步:精進練習使抑鬱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尾狀核 殼核 前扣帶回 杏仁核 眶部額葉皮質 精進建立抗鬱的身心習慣

1.  每天定時做 30 分鐘運動 2.  早餐進食適量的蛋白質 3.  若果你是個神經過敏的人,戒咖啡因 ( 濃茶 / 咖啡 ) 4.  每天食 2 種不同的水果及至少 3 種蔬菜 5.  壓力大時每天更要多飲白開水 6.  晚餐進食適量的碳水化合物 ( 飯、面、粥、粉等 ) 7.  每天定時做 30 分鐘正念呼吸練習 ( 或正念鬆弛練習 ) 8.  凡事盡力而為,量力而為 9.  與人為善 10.  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11.  每週抽空 3 小時做一樣滿足自己興趣的活動 12.  每天念「盡人事,聽天命,隨遇而安 ! 」 13.  每天做觀心智習慣練習

八正道 : 使苦不再循迴再生之道 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 行為 ) 正命 正念 正定 正精進 修正認知 修正思維 語言 行為及 生活模式 修練念力 修練定力 精進練習

內觀法治療抑鬱症的神經機制

長期適應壓力 - 內分泌系統 - 與抑鬱症 扣帶回 丘腦 海馬 藍斑核(神經元釋放 去甲腎上腺素) 隔膜 下丘腦(室旁核分泌 CRH) 垂體(分泌 ACTH) 腎上腺(分泌皮質醇) 杏仁核 皮質醇

降低杏仁核活動 杏仁核

前扣帶回 前額葉皮質 將前扣帶回從情緒支配狀態中釋放

杏仁核 前扣帶回 前額葉皮質 將前額葉皮質從情緒支配狀態中釋放

啟動左 PFC 並增強免疫功能

尾狀核 殼核 前扣帶回 杏仁核 眶部額葉皮質 內觀法 switches the mind from habitual reaction mode to awareness mode

悟 迷 慣性反應 mode 覺知 mode

Evolution of the mind Panksep, J. (1998).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 NY: Oxford Uni Press. Bodhi = 菩提覺識 覺識 藏識 我識 意識 身識 舌識 鼻識 耳識 眼識 佛學意識論

References Arch., J.J. & Craske, M.G. (2006).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 emotion regulation following a focused breathing induction.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44, Brefczynski-Lewis, J.A. Et al. (2007). Neural correlates of attentional expertise in long-term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 Broyd, S.J. et al. (2009). Default-mode brain dysfunction in mental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3, Corcoran et al. (2010). Mindfulnes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Outcomes and possible mediating mechanisms. In Ann M. Kring & Denice M. Sloan (Ed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A Transdiagnostic Approach to Etiology and Treatment. NY: Guilford. Creswell, J.D. et al. (2007). Neural correlates of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during affect labeling.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9, Davidson, R. et al. (2003). Alterations in brain and immune function produced by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 Fletcher, L.B., Schoendorff, B., & Hayes, S.C. (2010). Searching for mindfulness in the brain: A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 to examining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mindfulness. Mindfulness, 1, Holzel, B.K. et al. (2007). Differential engagement of anterior cingulate and adjacent medial frontal cortex in adept mediators and non-mediators. Neuroscience Letters, 421, Holzel, B.K. et al. (2008). Investigation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with voxel-based morphometry.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3, Lutz, A. et al. (2008). Attention regulation and monitoring in medita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2, Nielsen, L., & Kaszniak, A.W. (2006). Awareness of subtle emotional feelings: A comparison of long-term meditators and nonmeditators.Emotion, 6, Ochsner, K.N., Bunge, S.A., Gross, J.J., & Garbrieli, J.D.E. (2002). Rethinking feelings: An fMRI study of the cognitive regulation of emo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4, Pagnoni, G., & Cekic, M. (2007). Age effects on gray matter volume and attentional performance in Zen meditation. Neurobiology of Aging, 28, Schwartz, J.M., Stoessel, P.W., Baxter, L.R., Martin, K.M., & Phelps, M.E. (1996). Systematic changes in cerebral glucose metabolic rate after successful behavior modification treatment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Archive of General Psychiatry, 53, Segal, Z.V., Teasdale, J.D. & Williams, J.M.G. (2002).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 new approach to preventing relapse. New York: Guilford. Tang, Y.Y. et al. (2007). Short-term meditation training improves attention and self-regul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