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童谣 相关传说 相关历史 相关习俗
迎新年、 新年到,穿新衣、 戴新帽;包水饺、吃元宵; 家家户户放鞭炮,五穷社火真热闹。 新年到 新年到, 新年到, 敲锣打鼓放鞭炮。 爷爷奶奶新年好, 健康长寿没烦恼。 外公外婆 新年好, 万事顺心开口笑。 爸爸、妈妈新年好, 事业腾飞 步步高。 小朋友们新年好, 快快乐乐哈哈笑。新 年 到新年到,放鞭炮, 噼噼啪啪真热闹。耍龙灯,踩高跷,包饺子,蒸甜糕,奶奶笑得直揉眼,爷爷 乐得胡子翘。新年到,放鞭炮,还要把那新衣套。串东门,逛西家,先拜年后 磕头,为的是领压岁钱。吃饺子,看烟花,最后不忘把小辨抓。 二十三,过小年,小年过完是大年。 除夕时,真热闹,日夜不绝放鞭炮。 十二点,年饭吃,不进被窝不做梦。 热炕头,向窗看,烟花星星多美丽。 初一到,穿新衣,挨家挨户去拜年。 压岁钱,一把把,娃娃脸上笑哈哈。 初二到,拜姑姑,亲戚团聚笑容多。 初三到,拜姥姥,压岁钱又数不清。 从初四,到十四,天天都是玩不够。 十五里,闹元宵,满街挂满红灯笼。 敲锣鼓,舞龙炮,人们脸上喜洋洋。 炸元宵,下元宵,美食香味传四方。 十七到,一切停,孩子上学大人忙。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 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 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 十三,糖瓜粘;二十四, 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 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 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 街走。
相传, 中国古时 候有一种叫 “ 年 ” 的怪兽, 头长触角,凶猛异 常。 “ 年 ” 长年深居海 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 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 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 “ 年 ” 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 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 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 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 快上山躲避 “ 年 ” 兽,那老人 捋髯笑道: “ 婆婆若让我 在家呆一夜,我一定 把 ‘ 年 ' 兽撵走。 ” 老婆婆仍然继 续劝说,乞 讨老人笑 而不 语。 半夜时分, “ 年 ” 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 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 年 ” 兽浑身一抖,怪叫了 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 “ 砰砰啪啪 ” 的炸响声, “ 年 ” 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 “ 年 ” 最 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 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 哈哈大笑。 “ 年 ” 大惊失色,狼狈 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 一,避难回来的人们 见村里安然无恙 十分惊奇。 这时, 老婆婆才恍 然大悟,赶 忙向乡亲们述 说了乞讨老人的 许诺。这件事很快 在周围村里传开了,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 “ 年 ” 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 夕,家家贴红 对联、燃 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 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 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 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 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 房子 ” ,据《吕氏春秋》记 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 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 “ 尘 ” 与 “ 陈 ” 谐音,新春扫尘有 “ 除陈布新 ” 的涵义,其用 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 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 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 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 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 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 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 、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 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 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 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 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 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 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 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 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 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 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 横披、春条、斗方等。 “ 门心 ” 贴 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 框对 ” 贴 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 横披 ” 贴于 门媚的横木上; “ 春条 ” 根据不同 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 斗 斤 ” 也叫 “ 门叶 ” ,为正方菱形, 多贴在家俱、影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