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梅生 讲师、医学博士 中医药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 《中医外科学》 -- 概论 第十一章 皮肤病及性 传播疾病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中医外科学》专题学习网站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皮肤病 (Dermatosis) 一、 概 论 皮肤病:是指人体皮肤及其附 属器官的疾病。 中医皮肤病学:是在中医药理 论指导下研究和防治皮肤病 的一门临床学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皮肤结构 皮肤结构 表皮结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皮肤结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三、皮肤的功能(重点)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性病( venereal diseases ) 性传播疾病: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的疾病 (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 STD ) ) 广义性病:包括乙肝、阴虱、疥疮 经典性病: 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腹股沟肉芽肿。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性病( venereal diseases ) 当代流行性病: 淋病、非淋菌性生殖泌尿道炎、梅 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艾滋病。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四、病因病理 风、湿 热、 虫 毒、血瘀、 血虚风燥 肝肾不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五、辨证概要(重点) (一)辨自觉症状 1. 瘙痒:风痒、湿痒、热痒、 虫痒、燥痒(虚痒) 2. 疼痛:热痛、瘀痛、寒痛 3. 灼热:热 4. 麻木:气血不畅、经络阻隔 5. 蚁走感:虫、气血不周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五、辨证概要 (二)辨皮肤损害(重点) 1. 原发性皮损( Primary lesion ) 皮肤病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 次出现的皮疹。主要有斑疹、丘疹、疱疹、 结节、风团等。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原发性皮损 ⑴ 斑疹( macules ) : 限 局性的皮肤颜色改变。 ① 红斑:热(风热、血热、 湿热、热毒、血瘀) ② 紫斑:热毒、血瘀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原发性皮损 ⑴ 斑疹 ③ 白斑:气滞、气血不和 ④ 黑斑:肾虚、血瘀 ⑤ 褐斑:肝血虚、肾虚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原发性皮损 ⑵ 丘疹 (papules) :高于皮肤的小丘 形突起。直径< 0.5 。 ① 小而密集伴瘙痒者:风热 ② 大而色红者:血热 ③ 紫色:热毒 ④ 皮色:瘀滞、风寒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原发性皮损 ⑶ 疱疹 (vesicles) :有 腔隙高出皮面的损害。 ① 清:湿 。 浊:湿毒。 ② 周围红晕、红斑上起水疱: 湿热蕴结 ③ 血疱:血热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原发性皮损 ⑷ 脓疱 ( pustules ) : 高出皮面而含有脓 液的疱。 湿热、 热毒炽盛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原发性皮损 ⑸ 结节( nodules ):位于 皮肤或皮下的实质性小团 块。直径> 2cm ,称肿块。 ① 红色:血热蕴结、血瘀 ② 皮色:瘀滞、痰核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原发损害 ⑹ 风团 ( wheals ):皮 肤上的局限性水 肿隆起。 ① 红色:风热 ② 白色:风寒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五、辨证概要 (二)辨皮肤损害 2. 继发性皮损( Secondary lesion ) 指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和在损害修 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主要有鳞屑、 糜烂、痂、抓痕、皲裂、色素沉着、苔藓 样变、瘢痕等。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继发性皮损 ⑴ 鳞屑 (scales) :皮肤 积聚的鳞片状皮屑。 急性病:余热不清。 慢性病:血虚生燥。 脂性:湿盛。 干性:血燥。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继发性皮损 ⑵ 糜烂 (erosions) : 表皮破损后的浅在湿 烂面。愈后不留疤痕。(溃疡:破损深达 真皮或更深,愈后有瘢痕) 白色:湿。 红色:湿热。 脓液:湿毒。 渗液淋漓:湿盛。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继发性皮损 ⑶ 痂 (crusts) :皮损处渗出液与脱落组织 或与药物混合后干枯而结成的附着物。 脓痂:热毒。 血痂:血热、血瘀。 滋痂:湿热。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继发性皮损 ⑷ 抓痕 (excoriations) :搔抓引起的线 状损害。 多为风盛或内热。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继发性皮损 ⑸ 皲裂 (fissures) :皮肤断裂出现的线 形裂缝。 多因血虚 风燥、寒盛。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继发性皮损 ⑹ 色素沉着 (pigmentation) :局 部皮肤色素增加,肤 色较正常为深。 多由气血不和所致。 原发:肝血虚、肾虚。 继发:血瘀。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继发性皮损 ⑺ 苔藓样变 (lichenification) :皮肤 增厚、粗糙、皮纹加宽、 增深、干燥、局限性边 界清楚的皮革样损害。 多因血虚风燥。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二)辨皮肤损害 继发性皮损 ⑻ 瘢痕 ( scar, 疤痕):溃 疡愈后形成的新生结缔组织, 或皮肤原发性新生的结缔组 织肿块。 多为局部气血凝滞不散。 萎缩者:气血虚。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三)辨缓急 1. 急性皮肤病:原发性皮损为主。 病因:风、湿、热、虫、毒。 病性:实证。 病关脏腑:肺、心、胃。 2. 慢性皮肤病:继发性皮损为主。 病因:血瘀、营血不足、肝肾亏损、冲任不调。 病性:虚证。 病关脏腑:肝、肾。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四)辨部位(重点) 上 部: _________ 中 部: _________ 下 部: _________ 鼻 部: _________ 胁肋部: ________ 风温、风热。 气郁、火郁。 湿热、寒湿。 肺经。 肝经。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五)辨病因 1. 风 (特点:病急、行变、趋外上、宿血 分、燥裂、瘙痒。) ⑴ 邪风:风邪束表,起疹作痒。 ⑵ 血热生风:皮肤赤热作痒。 ⑶ 血虚生风:皮肤干燥、粗糙而瘙痒。 ⑷ 伤阴化燥生风:湿热证后期之皮肤干燥、脱 屑而又瘙痒。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五)辨病因 2. 湿 (特点:重浊、向下、外渗、粘滞) 临床表现:肿胀、瘙痒、水疱、糜烂、 滋水、泌脂过多、脂性鳞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五)辨病因 3. 热 (特点:炎上、化火、伤阴) 临床表现:灼热、疼痛、皮损红色。 ⑴ 毒邪化热:疖、丹毒等。 ⑵ 外感热邪:烫伤、日晒等。 ⑶ 脏腑实热蕴结皮肤:肺风粉 刺、酒糟鼻等。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五)辨病因 4. 虫 (特点:接触史、瘙痒剧烈、传染性) 临床表现:瘙痒、疼痛、红肿、丘疹、水 疱、靡烂。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五)辨病因 5. 毒 (特点:外蕴皮肤、内攻脏腑、易陷 营血、伤阴耗血) 过敏、中毒所致的:皮肤红肿、紫斑、 风团、疱疹、瘙痒、疼痛、高热等。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五)辨病因 6. 血瘀( 特点:实质性病变、慢性病理过 程) 临床表现:刺痛、奇痒、麻木、瘀斑、 疣赘、肿瘤、硬皮、瘢痕、静脉曲张、色 素沉着。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五)辨病因 7. 血虚风燥(特点:禀赋不足、慢性经过)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瘙痒、皮肤干 燥、粗糙、脱屑、皲裂、毛发不荣等。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五)辨病因 8. 肝肾不足 (特点:耗损、不足) 临床表现:毛发脱落、变白,指甲变薄、干枯、 皱折,黄褐斑,黑变病,白癜风等。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六、治疗: (一)内治法 1. 疏风法:散寒 : 桂枝汤 清热 : 消风散 2. 清热法: 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凉血:犀角地黄汤、化斑解毒汤 3. 祛湿法: 清热利湿 : 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 健脾化湿 : 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术散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六、治疗: (一)内治法 4. 润燥法:四物汤、当归饮子、凉血消风散 5. 活血法 : 桃红四物汤 6. 温通法:阳和汤 7. 软坚法:海藻玉壶汤 8. 补肾法:知柏地黄汤、肾气丸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六、治疗: (二)外治法 1. 药物外治法 : 通过外用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 ⑴ 外用剂型 ① 溶液:药物煎后、烊后的液体。 ② 粉剂:粉末样药剂。 ③ 洗剂:水粉混合样药剂。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六、治疗: (二)外治法 ⑴ 外用剂型 ④ 酊剂:用酒精溶解、泡制而成的药剂。 ⑤ 软膏:药物加基质制成的半固体状药剂。 ⑥ 油剂:不溶性药粉混合油剂制成的药剂。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六、治疗: (二)外治法 ⑵ 外用药使用原则(重点) 总则:根据病因与皮损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① 根据病变不同阶段、不同皮疹选用不同剂型。 急性期:无渗液糜烂(红斑、丘疹、风团、疱疹): 洗剂、粉剂。亦可湿敷。渗液红肿:溶液湿敷。 亚急性期:鳞屑结痂:油剂。 慢性期:苔癣样变:软膏。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六、治疗: (二)外治法 ② 根据不同病因选择不同的药物。如疥疮选用硫 磺软膏,湿疮选用青黛膏。 ③控制感染:注意合并感染时先行控制感染。 ④用药性质宜先温和后强烈: 面部、外阴、女性、儿童应慎用刺激 强烈的药物。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六、治疗: (二)外治法 ⑤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 急性期、敏感者:低浓度。 慢性期、顽固者:高浓度。 ⑥随时注意药敏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⑦换药时注意正确清洁皮损。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七、皮肤病的预防 1· 讲究卫生。 2·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 3· 注意预防和隔离。 4· 注意饮食宜忌。 5· 加强劳动防护。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 赖梅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