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 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 脾.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
Advertisements

足 阳 明 胃 经足 阳 明 胃 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 ST 阳面 阳经向下降 下肢阳面 从头走足 下肢外侧前缘.
任脉 (the Ren Meridian, RN) 循行 功能 病候 腧穴. 任脉循行 《素问 · 骨空论》: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 下,以上毛际,循腹 里,上关元,至咽喉, 上颐循面入目。 《难经 · 二十八难》: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 下,以上毛际,循腹 里,上关元、至咽喉.
任 脉 Ren Meridian. 目的要求 1 .熟悉《素问》《难经》任脉循行的原 文。熟悉经脉病候。掌握腧穴的定位和起 止穴。 2 、掌握重点腧穴的主治。掌握天突、廉 泉的刺灸方法。 3 、熟悉非重点腧穴定位和主治。熟悉腧 穴的刺灸方法。 4 、了解腧穴的命名、局部解剖。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经络概述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打的通路 经脉 ---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 --- 经脉别出的分支。络 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the Sanjiao Meridian of Hand- Shaoyang,SJ) 经脉循行 经脉循行 经脉病候 经脉病候 腧穴 腧穴 手少阳三焦经.
1 2  1、定义 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防 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一是根 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 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  一、概述.
胃 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念 针灸学内科病证 — 胃痛 3 胃 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 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 又称 作 “ 心痛 ” 、 “ 胃心痛 ” 等。本病与 “ 真心痛 ” 有本质 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
1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释: 1. 頞:鼻根部。 释: 1. 頞:鼻根部。 2. 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 2. 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 3. 颐:口角后,下颌部。 3. 颐:口角后,下颌部。 4. 客主人:上关穴。 4. 客主人:上关穴。 5. 额颅:前额。 5. 额颅:前额。 6.
手太阴经脉循行图示 中焦 络大肠 沿胃口 上膈 属肺 出腋下 上肢内侧前沿 列缺 鱼 鱼际 大拇指桡侧端(少商) 食指内侧(商阳) 该经脉循行所联络的脏腑器官 : 肺 、大肠、胃、 膈、咽喉、气道 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吸、咳血、伤风、 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3 )踹: 指腓肠肌。 ( 3 )踹: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目的要求 1 、背诵经脉循行的原文,掌握经脉病候。 掌握 21 个穴位的标准代号、定位和起止 穴位。掌握重点穴位的主治作用。 2 、熟悉其它穴位的主治及 21 个穴位的刺灸 方法。熟悉络脉的循行及病候。 3.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45 穴) (一)主治概要: ① 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 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等 ② 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 睑润动等 ③ 神志病:癫狂等 ④ 热病 ⑤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下肢痿 痹、转筋等.
第二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 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口、下齿、鼻,属大肠,络肺。 络脉别于偏历。 经别入柱骨,循喉咙。 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挟脊,上额角,散络头部。 第一节 手阳明经络.
常 用 经 外 奇 穴.
中医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科 董炳耀.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Lung meridian of hand taiyin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第一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 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针灸学内科病证 胃 痛.
靳三针疗法.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光盘 中国传统 康复技术.
经络与穴位 穴位.
经外奇穴 头颈部腧穴 背部腧穴 上肢部腧穴 下肢部腧穴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宋海英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中医教研室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Th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第十二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厥阴经络 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 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第八章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经外奇穴.
奇 穴.
高血压病中医适宜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十六章 奇经八脉-任脉 主讲人 :熊 俊 Lecturer:Jun Xiong Ren meridian 《经络腧穴学》本科教学
常用穴位选修课(二).
膝关节置换的解剖因素 纪斌平 山西华晋骨科医院.
督脉 Du Meridian.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起穴:中府→上肢内侧前缘→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缺。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云门(LU2)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足厥阴肝经 (The 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 LR)
足少阳胆经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GB)
任 脉 Ren Meridian.
常见急诊的针灸技术应用 主讲 熊芳丽.
足厥阴肝经.
第四节 经 外 奇 穴 康复医学系老服教研室 罗清平.
十二经脉 十、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The Stomat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ST)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另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跗部支脉从足背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手阳明大肠经.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项目九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 PC.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Points of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肩颈上颜面,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在鼻翼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三节 股前区.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释:1.大指次指:食指。 2.两骨间:第一、二掌骨之间。 3.两筋:拇长、短伸肌腱过腕关节处。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運動穴位按摩 中國經絡學 穴位按摩 手掌按摩 腳底按摩.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 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 脾

足阳明胃经循行简示

鼻旁鼻旁 鼻根部 入上齿内 环绕口唇 颏唇沟 (承浆) 腮后下方(大迎) 下颌角(颊车) 耳前(上关) 沿发际(头维) 承泣 人迎 入缺盆 属胃络脾属胃络脾 进乳头 挾脐 入气冲 伏兔 膝盖 胫骨前 中趾外 足跗 中趾内 大趾内 足三里 地仓 髀关 横膈

本经一侧 45 穴 12 穴在 头面颈部 18 穴在 胸腹部 15 穴在 下肢的前外侧面 和足部 第二节 足阳明胃经腧穴

足阳明胃经 主治概要: 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头面、眼、鼻、口齿等器官 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病症 例如:胃痛,腹胀,呕吐,肠鸣,泄泻,鼻衄, 眼痛,牙痛,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热病, 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等。

足阳明胃经腧穴 四白 承泣 巨髎 地仓 1 .承泣 * ( ST 1 ) 足阳明、阳蹻、任脉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 ●口喎( 面神经麻痹 ),面肌痉挛,眼睑瞤动( 眼轮匝肌痉挛 ) ● 近视 【操作】 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轻固定眼球,刺手持针,于眶下缘和 眼球之间缓慢直刺 0.5~1 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 引起血肿;禁灸。 2 .四白 * (ST 2) 【定位】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 ● 目赤肿痛,目翳,眼睑瞤动,近视 ● 面痛,口喎,胆道蛔虫症 ● 头痛、眩晕 【操作】 直刺 0.3 ~ 0.5 寸;或沿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 0.5 寸 入眶下孔。 4 .地仓 * (ST 4)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主治】 ● 口喎,流涎 ● 眼睑瞤动 【操作】 斜刺或平刺 0.5 ~ 0.8 寸, 或向迎香、颊车方向透刺 1.0 ~ 2.0 寸。

头维 下关 颊车 大迎 5 .大迎 (ST 5) 【定位】 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主治】 ● 颊肿,齿痛 ● 口喎,口噤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 0.3 ~ 0.5 寸,或斜向地仓方向刺。 6 .颊车 * (ST 6)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 按之凹陷处。 【主治】 ● 口口呙,颊肿 ● 齿痛,口噤不语 【操作】 直刺 0.3 ~ 0.5 寸,或向地仓方向透刺 1.5 ~ 2.0 寸。 7 .下关 * ( ST 7 ) 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取法:在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 ● 耳聋,耳鸣,聤耳 ● 齿痛,口喎,面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 0.5 ~ 1.0 寸。 8 .头维 * ( ST 8 ) 足阳明、少阳、阳维交会穴 【穴名】 维指四角,维络. “ 二阳为维 ” 。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 0.5 寸,头正中线旁 4.5 寸。 【主治】 ● 头痛,眩晕 ● 目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 【操作】 向后平刺 0.5 ~ 0.8 寸或横刺透率谷。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9 .人迎 ( ST 9 )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定位】 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 ● 咽喉肿痛,胸满喘息,瘰疬,瘿气 ● 头痛,眩晕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 0.3 ~ 0.8 寸。慎灸。 12 .缺盆 ( ST12 ) 【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 4 寸。 【主治】 ● 咳嗽,哮喘 ● 缺盆中痛,咽喉肿痛,瘰疬,颈肿 【操作】 直刺或向后背横刺 0.3 ~ 0.5 寸,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胸膜引起气胸。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13 .气户 ( ST13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 4 寸。 14 .库房 ( ST14 )在胸部,当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 寸。 15 .屋翳 ( ST 15 )在胸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 寸。 16 .膺窗 ( ST 16 )在胸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 寸。 1 17 .乳中( ST17 )当第四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 4 寸。 18 .乳根( ST18 )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 寸。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19 .不容 ( ST 19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6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0 .承满 ( ST 20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5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2 .关门 ( ST 22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3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3 .太乙 ( ST 23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2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4 .滑肉门( ST 24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1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5 .天枢 * ( ST 25 ) 大肠募穴 【穴名】 枢指枢纽。脐上应天,脐下应地,穴当脐旁为上下腹之界, 通于中焦,斡旋上下,职司升降。 【定位】 在腹中部,脐中旁开 2 寸。 【主治】 ● 腹胀肠鸣,绕脐腹痛,便秘,泄泻,痢疾 ● 癥瘕,月经不调,痛经 【操作】 直刺 1.0~1.5 寸。 21 .梁门 * ( ST 21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4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下当幽门) 【穴名】 横木为梁。心之积曰梁。在膏粱之物出入之门户处。 【主治】 ● 胃痛,呕吐,呃逆,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操作】 直刺 0.5~1.0 寸。针刺前应注意肝脾是否肿大。 腹部腧穴由于施加指压进针,局部陷凹,易超过欲刺深度, 可使用较粗毫针。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26 .外陵 ( ST 26 )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1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7 .大巨 ( ST 27 )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2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8 .水道 ( ST 28 )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3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9 .归来 * ( ST 29 )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4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30 .气冲 ( ST 30 )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 5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穴名】 归,还也;来,返也。回归,含恢复、复原之意。 穴主男子卵缩,女子子宫脱出,可使复原而愈。 【主治】 ● 腹痛,疝气 ●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阴挺,带下,产后腹痛 【刺灸】 直刺 1.0~1.5 寸。可沿经略向上下斜刺; 或略向耻骨联合方向斜刺。 多用泻法,活血散滞;配艾灸,温经散寒;用补法,摄胞固脱。

髀关 伏兔 阴市 梁丘 32 .伏兔 * ( ST 32 )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骼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6 寸。 【主治】 ● 腰膝冷痛,下肢痿痹,脚气 ● 疝气 【操作】 直刺 1.0 ~ 2.0 寸。 34 .梁丘 * ( ST 34 ) 郄穴 【定位】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髌底上 2 寸。 【主治】 ● 急性胃痛(阳郄治急性疼痛),乳痈 ● 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 【操作】 直刺 1.0 ~ 1.5 寸。

犊鼻 35 .犊鼻 ( ST 35 )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 ● 膝肿痛 【操作】 屈膝 90 о ,向后内斜刺 1.0 ~ 1.5 寸。

足三里足三里 36 .足三里 * ( ST 36 ) 合穴 【穴名】 三里即 3 寸;或说因能治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名。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 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 便秘,痢疾,乳痈 ● 虚劳羸瘦,咳嗽气喘,心悸气短,头晕 ● 失眠,癫狂 ● 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水肿 【功用】 机体强壮要穴,肚腹疾病常用穴。 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 【操作】 直刺 1.0 ~ 2.0 寸。 【配伍】 1 . 配中脘为 “ 合募配穴法 ” 。不仅治疗胃腑病,还治疗病理上与胃腑功能失常 有关的疾病。配补益气建中,养胃益脾;配泻通降胃气,消积导滞。 2 . 配胃俞为 “ 合俞配穴法 ” 。配补健胃养胃;配泻和胃导滞,疏降胃气。 3 . 泻足三里、中脘,点刺四缝穴,消食导滞,类似保和丸功效。 4 . 配补关元、气海、合谷,益气回阳固脱。 5.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配内关治呕吐。 6. 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 7. 常灸足三里可养生保健。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丰隆 下巨虚 37 .上巨虚 * ( ST 37 ) 大肠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6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 肠中切痛,肠痈,泄泻,便秘 ● 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 直刺 1.0~1.5 寸。 【配伍】 1 .配天枢为 “ 合募配穴法 ” 。不仅治疗大肠腑病,还治疗病理上与大肠腑 功能失常有关的疾病。配补涩肠固本;配泻通肠利气,消散积滞。 2 .配大肠俞为 “ 合俞配穴法 ” 。配泻通肠导滞,疏利大肠气机;配补改善 大肠功能。 38 .条口 ( ST 38 )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8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取法:仰卧,在上巨虚穴下 2 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 【主治】 ● 下肢痿痹,跗肿,转筋 ● 肩臂痛 【操作】 直刺 1.0 ~ 2.0 寸,可透承山治疗肩周炎。 39 .下巨虚 * ( ST 39 ) 小肠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 9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 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 ● 泄泻,痢疾,乳痈 ● 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 1.0 ~ 1.5 寸。 40 .丰隆 * ( ST 40 ) 络穴 【定位】 外踝尖上 8 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主治】 ● 咳嗽,痰多,哮喘 ● 头痛,眩晕,癫狂痫 ● 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 1.0 ~ 1.5 寸。

解溪 冲阳 陷谷 内庭 厉兑 41 .解溪 * ( ST 41 ) 经穴 【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 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 ● 头痛,眩晕,癫狂 ● 腹胀,便秘 ● 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操作】 直刺 0.5~1.0 寸。 42 .冲阳 ( ST 42 ) 原穴 【定位】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足背动脉搏动处。 44 .内庭 * ( ST 44 ) 荥穴 【定位】 在足背,当 2 、 3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 齿痛,咽喉肿痛,口喎,鼻衄,热病(荥主身热,清胃热) ● 腹痛,腹胀,便秘,痢疾 ● 足背肿痛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 0.5 ~ 1.0 寸。 【配伍】 配合谷,治疗牙龈肿痛。 45 .厉兑 * ( ST 45 ) 井穴 【定位】 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 寸。 【操作】 浅刺 0.1 ~ 0.2 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