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 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 脾
足阳明胃经循行简示
鼻旁鼻旁 鼻根部 入上齿内 环绕口唇 颏唇沟 (承浆) 腮后下方(大迎) 下颌角(颊车) 耳前(上关) 沿发际(头维) 承泣 人迎 入缺盆 属胃络脾属胃络脾 进乳头 挾脐 入气冲 伏兔 膝盖 胫骨前 中趾外 足跗 中趾内 大趾内 足三里 地仓 髀关 横膈
本经一侧 45 穴 12 穴在 头面颈部 18 穴在 胸腹部 15 穴在 下肢的前外侧面 和足部 第二节 足阳明胃经腧穴
足阳明胃经 主治概要: 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头面、眼、鼻、口齿等器官 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病症 例如:胃痛,腹胀,呕吐,肠鸣,泄泻,鼻衄, 眼痛,牙痛,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热病, 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等。
足阳明胃经腧穴 四白 承泣 巨髎 地仓 1 .承泣 * ( ST 1 ) 足阳明、阳蹻、任脉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 ●口喎( 面神经麻痹 ),面肌痉挛,眼睑瞤动( 眼轮匝肌痉挛 ) ● 近视 【操作】 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轻固定眼球,刺手持针,于眶下缘和 眼球之间缓慢直刺 0.5~1 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 引起血肿;禁灸。 2 .四白 * (ST 2) 【定位】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 ● 目赤肿痛,目翳,眼睑瞤动,近视 ● 面痛,口喎,胆道蛔虫症 ● 头痛、眩晕 【操作】 直刺 0.3 ~ 0.5 寸;或沿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 0.5 寸 入眶下孔。 4 .地仓 * (ST 4)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主治】 ● 口喎,流涎 ● 眼睑瞤动 【操作】 斜刺或平刺 0.5 ~ 0.8 寸, 或向迎香、颊车方向透刺 1.0 ~ 2.0 寸。
头维 下关 颊车 大迎 5 .大迎 (ST 5) 【定位】 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主治】 ● 颊肿,齿痛 ● 口喎,口噤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 0.3 ~ 0.5 寸,或斜向地仓方向刺。 6 .颊车 * (ST 6)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 按之凹陷处。 【主治】 ● 口口呙,颊肿 ● 齿痛,口噤不语 【操作】 直刺 0.3 ~ 0.5 寸,或向地仓方向透刺 1.5 ~ 2.0 寸。 7 .下关 * ( ST 7 ) 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取法:在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 ● 耳聋,耳鸣,聤耳 ● 齿痛,口喎,面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 0.5 ~ 1.0 寸。 8 .头维 * ( ST 8 ) 足阳明、少阳、阳维交会穴 【穴名】 维指四角,维络. “ 二阳为维 ” 。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 0.5 寸,头正中线旁 4.5 寸。 【主治】 ● 头痛,眩晕 ● 目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 【操作】 向后平刺 0.5 ~ 0.8 寸或横刺透率谷。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9 .人迎 ( ST 9 )足阳明、少阳交会穴 【定位】 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 ● 咽喉肿痛,胸满喘息,瘰疬,瘿气 ● 头痛,眩晕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 0.3 ~ 0.8 寸。慎灸。 12 .缺盆 ( ST12 ) 【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 4 寸。 【主治】 ● 咳嗽,哮喘 ● 缺盆中痛,咽喉肿痛,瘰疬,颈肿 【操作】 直刺或向后背横刺 0.3 ~ 0.5 寸,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胸膜引起气胸。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13 .气户 ( ST13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 4 寸。 14 .库房 ( ST14 )在胸部,当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 寸。 15 .屋翳 ( ST 15 )在胸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 寸。 16 .膺窗 ( ST 16 )在胸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 寸。 1 17 .乳中( ST17 )当第四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 4 寸。 18 .乳根( ST18 )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 寸。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19 .不容 ( ST 19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6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0 .承满 ( ST 20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5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2 .关门 ( ST 22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3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3 .太乙 ( ST 23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2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4 .滑肉门( ST 24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1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5 .天枢 * ( ST 25 ) 大肠募穴 【穴名】 枢指枢纽。脐上应天,脐下应地,穴当脐旁为上下腹之界, 通于中焦,斡旋上下,职司升降。 【定位】 在腹中部,脐中旁开 2 寸。 【主治】 ● 腹胀肠鸣,绕脐腹痛,便秘,泄泻,痢疾 ● 癥瘕,月经不调,痛经 【操作】 直刺 1.0~1.5 寸。 21 .梁门 * ( ST 21 )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 4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下当幽门) 【穴名】 横木为梁。心之积曰梁。在膏粱之物出入之门户处。 【主治】 ● 胃痛,呕吐,呃逆,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操作】 直刺 0.5~1.0 寸。针刺前应注意肝脾是否肿大。 腹部腧穴由于施加指压进针,局部陷凹,易超过欲刺深度, 可使用较粗毫针。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26 .外陵 ( ST 26 )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1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7 .大巨 ( ST 27 )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2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8 .水道 ( ST 28 )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3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29 .归来 * ( ST 29 )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4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30 .气冲 ( ST 30 )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 5 寸,距前正中线 2 寸。 【穴名】 归,还也;来,返也。回归,含恢复、复原之意。 穴主男子卵缩,女子子宫脱出,可使复原而愈。 【主治】 ● 腹痛,疝气 ●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阴挺,带下,产后腹痛 【刺灸】 直刺 1.0~1.5 寸。可沿经略向上下斜刺; 或略向耻骨联合方向斜刺。 多用泻法,活血散滞;配艾灸,温经散寒;用补法,摄胞固脱。
髀关 伏兔 阴市 梁丘 32 .伏兔 * ( ST 32 )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骼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6 寸。 【主治】 ● 腰膝冷痛,下肢痿痹,脚气 ● 疝气 【操作】 直刺 1.0 ~ 2.0 寸。 34 .梁丘 * ( ST 34 ) 郄穴 【定位】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髌底上 2 寸。 【主治】 ● 急性胃痛(阳郄治急性疼痛),乳痈 ● 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 【操作】 直刺 1.0 ~ 1.5 寸。
犊鼻 35 .犊鼻 ( ST 35 )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 ● 膝肿痛 【操作】 屈膝 90 о ,向后内斜刺 1.0 ~ 1.5 寸。
足三里足三里 36 .足三里 * ( ST 36 ) 合穴 【穴名】 三里即 3 寸;或说因能治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名。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 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 便秘,痢疾,乳痈 ● 虚劳羸瘦,咳嗽气喘,心悸气短,头晕 ● 失眠,癫狂 ● 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水肿 【功用】 机体强壮要穴,肚腹疾病常用穴。 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 【操作】 直刺 1.0 ~ 2.0 寸。 【配伍】 1 . 配中脘为 “ 合募配穴法 ” 。不仅治疗胃腑病,还治疗病理上与胃腑功能失常 有关的疾病。配补益气建中,养胃益脾;配泻通降胃气,消积导滞。 2 . 配胃俞为 “ 合俞配穴法 ” 。配补健胃养胃;配泻和胃导滞,疏降胃气。 3 . 泻足三里、中脘,点刺四缝穴,消食导滞,类似保和丸功效。 4 . 配补关元、气海、合谷,益气回阳固脱。 5.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配内关治呕吐。 6. 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 7. 常灸足三里可养生保健。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丰隆 下巨虚 37 .上巨虚 * ( ST 37 ) 大肠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6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 肠中切痛,肠痈,泄泻,便秘 ● 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 直刺 1.0~1.5 寸。 【配伍】 1 .配天枢为 “ 合募配穴法 ” 。不仅治疗大肠腑病,还治疗病理上与大肠腑 功能失常有关的疾病。配补涩肠固本;配泻通肠利气,消散积滞。 2 .配大肠俞为 “ 合俞配穴法 ” 。配泻通肠导滞,疏利大肠气机;配补改善 大肠功能。 38 .条口 ( ST 38 )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8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取法:仰卧,在上巨虚穴下 2 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 【主治】 ● 下肢痿痹,跗肿,转筋 ● 肩臂痛 【操作】 直刺 1.0 ~ 2.0 寸,可透承山治疗肩周炎。 39 .下巨虚 * ( ST 39 ) 小肠下合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 9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 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 ● 泄泻,痢疾,乳痈 ● 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 1.0 ~ 1.5 寸。 40 .丰隆 * ( ST 40 ) 络穴 【定位】 外踝尖上 8 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主治】 ● 咳嗽,痰多,哮喘 ● 头痛,眩晕,癫狂痫 ● 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 1.0 ~ 1.5 寸。
解溪 冲阳 陷谷 内庭 厉兑 41 .解溪 * ( ST 41 ) 经穴 【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 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 ● 头痛,眩晕,癫狂 ● 腹胀,便秘 ● 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操作】 直刺 0.5~1.0 寸。 42 .冲阳 ( ST 42 ) 原穴 【定位】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足背动脉搏动处。 44 .内庭 * ( ST 44 ) 荥穴 【定位】 在足背,当 2 、 3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 齿痛,咽喉肿痛,口喎,鼻衄,热病(荥主身热,清胃热) ● 腹痛,腹胀,便秘,痢疾 ● 足背肿痛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 0.5 ~ 1.0 寸。 【配伍】 配合谷,治疗牙龈肿痛。 45 .厉兑 * ( ST 45 ) 井穴 【定位】 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 寸。 【操作】 浅刺 0.1 ~ 0.2 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