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因多次复发,病程迁延。 ⒊特点: 小儿肾病属中医学水肿范畴,且多属阴 水,以肺脾肾三脏虚弱为本,尤以脾肾亏虚为主。
[ 病因病机 ] 小儿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外邪入里,致肺 脾肾三脏亏虚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因素。 肺脾肾三脏功能虚弱,气化、运化功能失常, 封藏失职,精微外泄,水液停聚则是本病的主 要发病机理。
病因病机示意图 禀赋不足 ①肺脾气虚 久病体虚 肺脾肾亏虚 ⑴本证 ②脾肾阳虚 外邪入里 ③肝肾阴虚 ④气阴两虚 ⑵标证 ①外感风邪 ② 水 湿 ③ 湿 热 ④ 血 瘀 ⑤ 湿 浊 病因 病机 病 证
[ 临床诊断 ] 1 .诊断要点 ( 1 )单纯型肾病 临床多见,约占6 8.4%, 见于 3 ~ 7 岁小儿,男孩>女孩, 约 2 : 1) 具备四大特征。 ①全身水肿 ( 起病缓慢, 呈进行性加重 ) 。 ②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常在 +++ 以上, 24 小时尿 蛋白定量> 0.1g/kg ,无明显血尿及高血压)。 ③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儿童< 30g/L ,婴儿< 25g/L )。 ④高脂血症 血浆胆固醇:儿童> 5.7 mmol/L ,婴儿> 5.2 mmol/L 。 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备条件。
[ 临床诊断 ] 1 .诊断要点 ( 2 )肾炎型肾病: 除单纯型肾病四大特征外, 具有以下四项之一项或多项。 ①血尿:红细胞> 10 个 /HP ( 见于 2 周内 3 次离心尿标本 ) 。 ②高血压持续或反复出现 学龄儿童血压> 130 / 90mmHg(17.3/12 kPa) , 学龄前儿童血压> 120 / 80mmHg(16.0/10.7 kPa), 排除激素所致者。 ③持续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 10.7mmol/L ),排除 血容量不足者; ④血总补体量( CH 50 )或血 C 3 反复降低。
[ 临床诊断 ] 2 .鉴别诊断 肾病综合征与急性肾炎均以浮肿及尿改变为主 要特征,但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主,且 伴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浮肿多为指陷性。 急性肾炎则以血尿为主,浮肿多为非指陷性。
[ 辨证论治 ] 1 .辨证要点 肾病辨证首先要区别本证与标证,权衡孰轻孰重。 肾病本证以正虚为主,有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 阴虚及气阴两虚。 肾病标证以邪实为患,有外感、水湿、湿热、血瘀及 湿浊。 肾病不同阶段,标本虚实主次不一,或重在正虚,或 重在标实,或虚实并重。 一般在水肿期,多本虚标实兼夹,在水肿消退后,则 以本虚为主。
[ 辨证论治 ] 2 .治疗原则 肾病治疗扶正培本为主,重在益气健脾补肾、调理阴 阳,同时注意配合宣肺、利水、清热、化瘀、化湿、降 浊等祛邪之法以治其标。 水肿严重或外邪湿热邪实,先祛邪以急则治其标; 水肿、外邪等减缓或消失后,则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或继以补虚扶正为重。 单纯中药治疗效果欠佳,配合西药等综合治疗。 肾病之重症,出现水凌心肺、邪侵心肝或湿浊毒邪内 闭之证,应结合西药抢救治疗。
辨证论治 ] 3 .证治分类 ( 1 )本证 ①肺脾气虚 ②脾肾阳虚 ③肝肾阴虚 ④气阴两虚
[ 辨证论治 ] 3 .证治分类 ( 1 )本证 ①肺脾气虚:全身浮肿,面目为著,气喘咳嗽, 小便减少;面白身重,气短乏力,纳呆便溏, 自汗易感;舌淡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宣肺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常用黄芪、白术益气健脾; 桂枝、防己宣肺通阳利水; 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健脾利水。
[ 辨证论治 ] 3 .证治分类 ( 1 )本证 ②脾肾阳虚:全身浮肿,按之深陷难起,腰腹 下肢尤甚;面白神倦,小便短少,伴有胸水、腹 水,纳少便溏,恶心呕吐;舌淡齿印,苔白滑, 脉细无力。 治法: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方药: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常用制附子、干姜温肾暖脾; 黄芪、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利水; 桂枝、猪苓、泽泻通阳化气行水。
[ 辨证论治 ] 3 .证治分类( 1 )本证 ③肝肾阴虚:浮肿或重或轻,头痛头晕,心烦躁扰; 面色潮红,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目睛干涩,失眠多 汗;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补肝脾肾阴治其本; 丹皮、茯苓、泽泻渗湿浊、清虚热以治其标; 知母、黄柏、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泻火。 加减:阴虚火旺者重用生地、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 辨证论治 ] 3 .证治分类( 1 )本证 ④气阴两虚: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汗出,易 感冒;浮肿,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 咽部暗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化湿清热。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常用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益气养阴; 茯苓、泽泻、丹皮健脾利湿清热。
[ 辨证论治 ] 3 .证治分类 ( 2 )标证 ①外感风邪 ② 水 湿 ③ 湿 热 ④ 血 瘀 ⑤ 湿 浊
[ 辨证论治 ] 3 .证治分类 ②水湿 ①外感风邪:发热恶风,无汗或有汗 : 头身疼痛, 咳嗽流涕,喘咳气急,乳蛾肿痛 : 苔薄脉浮。 治法:外感风寒,辛温宣肺祛风; 外感风热,辛凉宣肺祛风。 方药:外感风寒,麻黄汤加减。 常用麻黄、桂枝、杏仁发汗祛风,宣肺利水; 连翘、僵蚕、桔梗、荆芥清热解毒,宣肺。
[ 辨证论治 ] ①外感风邪: 方药:外感风热,银翘散加减。 常用银花、连翘、牛子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加减: 风寒、风热同伴有水肿者,加五苓散宣肺利水; 风寒闭肺用小青龙或射干麻黄汤加减散寒宣肺; 风热闭肺用麻杏石甘汤加减以清热宣肺。
[ 辨证论治 ] 3 .证治分类 ②水湿:全身浮肿,皮肤光亮;腹胀水臌,水聚肠间 漉漉,或胸闷气短,心下痞满,喘咳尿短;脉象沉迟。 治法: 从主证治, 伴水臌、悬饮者用补气健脾、逐水消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已椒苈黄丸加减。 用黄芪、白术、茯苓、泽泻益气健脾,利湿消肿; 防己、椒目祛风利水; 葶苈子、大黄泻肺逐水。
[ 辨证论治 ] 3 .证治分类 ③湿热:皮肤脓疱疮、疖肿、疮疡、丹毒等;口干不 欲饮,脘闷纳差,小便频数,尿黄混浊、小腹坠胀,腰 痛便秘;舌红苔腻,脉数。 治法:上焦湿热:清热解毒; 中焦湿热:清热解毒,化浊利湿; 下焦湿热:清热利湿。 方药:上焦湿热:五味消毒饮加减。 中焦湿热:甘露消毒丹加减。 下焦湿热:八正散加减。
[ 辨证论治 ] 3 .证治分类 ④血瘀:面色紫暗或晦暗,眼睑下发青、发黯; 皮 肤不泽,肌肤甲错,腰痛或胁下有癥瘕积聚,唇舌紫暗; 舌有瘀点或瘀斑,苔少脉弦涩等。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桃红归芍、生地、丹参、川芎活血化瘀; 参芪益气以助血运; 益母草、泽兰化瘀利湿。 加减:尿血加仙鹤草、蒲黄炭、茜草、三七以止血;
[ 辨证论治 ] 3 .证治分类 ⑤湿浊:纳呆,恶心或呕吐;身重困倦或精神萎靡, 水肿加重;舌苔厚腻,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治法:利湿降浊。 方药: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加减。 常用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燥湿健脾; 姜竹茹、枳实、石菖蒲行气利湿降浊。 加减: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旋覆花降逆止呕; 姜汁黄连、砂仁等以寒温并用,温中清热; 湿邪偏重、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生薏仁。
[ 其他疗法 ] 1 .雷公藤治疗 ⑴雷公藤生药:每日 5 ~ 10g ,最大量不超过 15g ,水煎服, 也可入复方中用。用于肾病之各种证型。 ⑵雷公藤多甙片:每日 1mg / kg ,分 2 ~ 3 次口服, 3 个月为 1 疗程。用于肾病之各种证型。 2 .中药成药 ⑴肾炎消肿片:每服 2 片, 1 日 2 ~ 3 次。 用于脾虚湿困证。 ⑵肾康宁片:每服 2 片, 1 日 2 ~ 3 次。 用于肾阳虚弱,瘀水互结证。 ⑶六味地黄丸: 每服 3g , 1 日 2 ~ 3 次。 用于肝肾阴虚证。 ⑷强肾片: 每服 2 ~ 3 片, 1 日 3 次。 用于阴阳两虚证兼血瘀者。
[ 其他疗法 ] 3 .西医治疗 ( 1 )对症治疗 ①利尿: 水肿严重时可予以利尿剂,常选用氢氯噻嗪 (双氢克尿噻)、 螺内 酯 (安体舒通)、 呋塞米等,必要时可予以低分子右旋糖甙、人血 清蛋白或血浆等扩容利尿。 ②降压: 合并高血压时应降压治疗,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 托普利,每日 1mg / kg ,最大量每日 6mg / kg ,分 3 次口服。 钙离子拮抗剂心痛定 0.2 ~ 0.3mg / kg 。 ③抗感染: 肾病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反复发生感染。 一旦发生应及时抗感染治疗。
[ 其他疗法 ] ( 2 )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 目前,多选用泼尼松(强的松)中、长程疗法。 中程疗法疗程为 6 个月,长程则为 9 个月。 初用泼尼松, 每日 1.5 ~ 2.0mg / kg ,分 3 ~ 4 次服用,共 4 周; 4 周内尿蛋白阴转( 7 天内尿蛋白连续 3 次阴性~极微 量,或每小时 ≤4mg / m 2 ),则改为泼尼松 2 mg/kg , 隔日早餐后顿服,继用 4 周。 以后每 2 ~ 4 周减量 1 次,直至停药。 激素疗效的判断分为 (长期应用要注意其副作用。) 激素敏感, 激素部分敏感, 激素耐药, 激素依赖等。
[ 预防与调护 ] 1 .预防 ⑴尽量寻找病因,若有皮肤疮疖痒疹、龋齿或扁桃体炎等病 灶应及时处理。 ⑵注意接触日光,呼吸新鲜空气,防止呼吸道感染。保持皮 肤及外阴、尿道口清洁,防止皮肤及尿道感染。 2 .调护 ⑴水肿明显者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 ⑵水肿期及血压增高者,应限制盐摄入,并控制水入量。 ⑶水肿期应给清淡易消化食物。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 1.5 ~ 2.0g / kg ,避免过高或过低。 ⑷水肿期,每日应准确记录病儿的饮水量及尿量,测体重 1 次, 了解水肿的增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