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五章 祛湿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五章 祛湿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五章 祛湿剂

2 概述 定 义 分 类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 “消法” 燥湿和胃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 “消法” 燥湿和胃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 清热祛湿 外感湿热,或湿热内郁,或湿热下注证 利水渗湿 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泄泻等证 温化寒湿 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诸病证 祛风胜湿 风湿在表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诸证

3 肾为主水之脏,脾能运化水湿,肺能通调水道,
概述 外湿 湿邪外侵 (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 湿证 内湿 湿从内生 (见脘腹胀满、呕恶泄利、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等) 水湿病证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肾为主水之脏,脾能运化水湿,肺能通调水道, 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 所以治疗上应该结合脏腑辨证施治;

4 注 意 点 概述 水湿病证与三焦、膀胱亦相关 三焦不利则决渎失权,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 是以通利三焦,助膀胱气化,均有利于祛除水湿
⒈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最易阻碍气机,而气机阻滞,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化 ⒉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均应慎用

5 第一节 燥湿和胃 燥湿和胃剂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 症状: 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 组方:
第一节 燥湿和胃 燥湿和胃剂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 症状: 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 组方: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如苍术、藿香、厚朴、白豆蔻等为主,配伍砂仁、陈皮等理气和中之品

6 平胃散 燥湿和胃 《简要济众方》 [以功效和剂型命名]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7 燥湿和胃 平胃散 【方解】 脾运不健, 气机受阻 脘腹胀满,食少无味 湿滞脾胃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湿为阴邪, 其性重着粘腻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湿邪中阻,下注肠道 泄泻 治疗大法: 燥湿运脾,兼以行气和胃

8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大枣 生姜 燥湿和胃 平胃散 燥湿健脾 行气除满,化湿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调和诸药, 益气健脾和中 补脾益气
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 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燥湿健脾 厚朴 陈皮 行气除满,化湿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调和脾胃 助培土制水 甘草 大枣 生姜 调和诸药, 益气健脾和中 补脾益气 温散水湿,和胃降逆

9 燥湿和胃 平胃散 【运用】 ⒈辨证要点: 脘腹胀满,舌苔厚腻 ⒉加减变化: 书290 ⒊使用注意: 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10 燥湿和胃 平胃散 【方歌】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 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11 藿香正气散 燥湿和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以君药、功效和剂型命名]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12 燥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方解】 风寒外束,卫阳郁遏 恶寒发热 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 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 上吐下泻 湿阻气滞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治疗大法: 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

13 大腹皮 厚朴 桔梗 紫苏 白芷 藿香 生姜 大枣 半夏曲 陈皮 甘草 茯苓 白术
燥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大腹皮 厚朴 解表 理气 行气化湿,畅中行滞 气行则湿化 解表风寒, 化里湿浊 辟秽和中而止呕 宣肺利膈 助解表与化湿 桔梗 紫苏 白芷 藿香 助内化湿浊 生姜 大枣 半夏曲 理气燥湿, 和胃降逆 以止呕 而止吐泻 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陈皮 甘草 茯苓 调和药性, 协姜、枣以和中 健脾运湿 以止泻 白术 和中 化湿

14 燥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运用】 ⒈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 ⒉加减变化: 书292 ⒊使用注意: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用后 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15 燥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方歌】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16 小结 燥湿和胃 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为治疗湿滞脾胃之基础方,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主症
藿香正气散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理脾和胃,升清降浊,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霍乱吐泻证

17 第二节 清热祛湿 外感湿热,或湿热内郁,或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痿痹等病证 清热祛湿剂
第二节 清热祛湿 外感湿热,或湿热内郁,或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痿痹等病证 清热祛湿剂 常以清热利湿药如茵陈、滑石、薏苡仁等,或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为主组方

18 茵陈蒿汤 清热祛湿 《伤寒论》 [以君药和剂型命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19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方解】 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 气机受阻 湿热壅滞中焦 湿热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浸渍肌肤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 津液不化 口中渴 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治疗大法: 清热,利湿,退黄

20 茵陈 大黄 栀子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清热利湿退黄, 治黄疸要药 利湿泄热 通利二便 前后分消 湿邪得除 瘀热得去 黄疸自退 清热降火,
通利三焦 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导瘀热从大便而去 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

21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运用】 ⒈辨证要点: 脘腹胀满,舌苔厚腻 ⒉加减变化: 书290 ⒊使用注意: 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22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方歌】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 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23 黄疸 清热祛湿 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目黄、身黄、尿黄) 阳黄 湿热为患 湿热兼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湿热兼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热重于湿 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 茵陈四苓汤加味或甘露消毒丹 胆腑郁热 大柴胡汤 阴黄 寒湿为患 寒湿证 茵陈术附汤 脾虚证 小建中汤 急黄 湿浊疫毒所致 千金犀角散

24 八正散 清热祛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25 清热祛湿 八正散 【方解】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 水道不利 湿热下注膀胱 湿热蕴蒸 尿色浑赤 少腹急满 湿热郁遏,气机不畅 津液不布 口燥咽干 治疗大法: 清热利水通淋

26 滑石 木通 瞿麦 山栀子 萹蓄 大黄 车前子 灯心草 甘草 清热祛湿 八正散 滑利窍道, 清热渗湿,利水通淋 上清心火,下利湿热
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瞿麦 清热利水通淋 清泄三焦, 通利水道 山栀子 增强 萹蓄 大黄 车前子 荡涤邪热, 并使湿热从大便而去 灯心草 利水通淋, 导热下行 甘草 调和诸药, 兼清热、缓急止痛

27 清热祛湿 八正散 【运用】 ⒈辨证要点: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⒉加减变化: 书295 ⒊现代运用:

28 清热祛湿 八正散 【方歌】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愈。

29 三仁汤 清热祛湿 《温病条辨》 [以君药和剂型命名]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30 清热祛湿 三仁汤 【方解】 湿饮内停, 再感外邪 外感湿热 湿邪遏阻卫阳 头痛恶寒 湿性重浊 身重疼痛、肢体倦怠 湿温 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 胸闷不饥 邪正交争 午后发热 治疗大法: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31 清热祛湿 三仁汤 湿温初起,湿重于热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 《温病条辨》明示有“三戒”: (见书 297)

32 杏仁 白蔻仁 薏苡仁 滑石 通草 半夏 厚朴 竹叶 清热祛湿 三仁汤 (宣上) 三焦分消 (畅中) (渗下) 行气化湿,散结除满
宣利上焦肺气, 气行则湿化 杏仁 (宣上) 三焦分消 加强利湿清热 芳香化湿,行气宽中, 畅中焦之脾气 白蔻仁 (畅中) 渗湿利水而健脾, 使湿热从下焦而去 薏苡仁 (渗下) 滑石 通草 半夏 厚朴 竹叶 行气化湿,散结除满

33 清热祛湿 三仁汤 【运用】 ⒈辨证要点: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 ⒉加减变化: 书297 ⒊使用注意: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34 清热祛湿 三仁汤 【方歌】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白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35 甘露消毒丹 清热祛湿 《医效秘传》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36 清热祛湿 甘露消毒丹 【方解】 湿热交蒸 发热、肢酸、倦怠 湿邪中阻 胸闷腹胀 湿热并重 熏蒸肝胆 身目发黄 热毒上壅 口渴、咽颐肿痛 湿热下注 小便短赤,甚或泄泻、淋浊 治疗大法: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37 滑石 藿香 石菖蒲 茵陈 黄芩 白豆蔻 木通 连翘 射干 贝母 薄荷
清热祛湿 甘露消毒丹 滑石 藿香 行气化湿, 悦脾和中 令气畅湿行 利水渗湿, 清热解暑 石菖蒲 茵陈 黄芩 白豆蔻 清利湿热 而退黄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清热利湿通淋 导湿热从小便而去 木通 连翘 射干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而利咽止痛 贝母 薄荷

38 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
清热祛湿 甘露消毒丹 【运用】 ⒈辨证要点: 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 ⒉加减变化: 书299 ⒊使用注意: 若湿热入营、谵语舌绛者,则非本方所宜

39 清热祛湿 甘露消毒丹 【方歌】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40 清热祛湿 连朴饮 《霍乱论》 【功用】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湿热霍乱 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41 清热祛湿 连朴饮 【方解】 湿热蕴伏,清浊相干,湿热并重 吐泻, 胸脘烦闷 湿热中阻 脾胃升降失职 湿热下注 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大法: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42 半夏 黄连 石菖蒲 厚朴 山栀 豆豉 芦根 清热祛湿 连朴饮 燥湿降逆而和胃 清热燥湿 芳气化湿而悦脾 行气化湿 清宣胸脘之郁热
增强 清热燥湿 化湿和胃止呕之力 石菖蒲 厚朴 芳气化湿而悦脾 行气化湿 山栀 豆豉 清宣胸脘之郁热 芦根 清热和胃,除烦止呕,生津行水

43 清热祛湿 连朴饮 【运用】 ⒈辨证要点: 吐泻烦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⒉加减变化: 书300

44 清热祛湿 连朴饮 【方歌】 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45 当归拈痛汤 清热祛湿 《医学启源》 【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46 清热祛湿 当归拈痛汤 【方解】 风湿热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湿热内蕴,复感风邪或风湿热三邪合而为患(湿邪偏重) 遍身肢节烦痛 湿热下注 脚气肿痛、脚膝生疮 湿邪偏盛,其性重浊 肩背沉重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治疗大法: 祛湿为主,辅以清热疏风止痛

47 羌活 猪苓 泽泻 苦参 黄芩 茵陈 防风 升麻 葛根 白术 苍术 炙甘草 知母 人参 当归
清热祛湿 当归拈痛汤 羌活 猪苓 泽泻 辛散祛风,苦燥胜湿, 且善通痹止痛 祛湿疏风, 清热止痛 利水渗湿 苦参 黄芩 茵陈 清热燥湿 清热利湿 防风 升麻 葛根 白术 苍术 解表疏风 燥湿健脾,以运化水湿邪气 炙甘草 知母 人参 当归 调和诸药 益气养血 清热养阴,防诸苦燥药物伤阴,使祛邪不伤正

48 清热祛湿 当归拈痛汤 【运用】 ⒈辨证要点: 肢节沉重肿痛,舌苔白腻微黄,脉数 ⒉加减变化: 书301

49 清热祛湿 当归拈痛汤 【方歌】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50 二妙散 清热祛湿 《丹溪心法》 【功用】 清热燥湿 【主治】 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51 清热祛湿 二妙散 【方解】 两足痿软无力,而成为痿证 流于下肢,筋脉弛缓 湿热下注 筋骨疼痛、足膝红肿,或为脚气 湿热痹阻筋脉 湿热下注于 带脉与前阴 带下臭秽或下部湿疮 治疗大法: 清热燥湿

52 清热祛湿 二妙散 黄柏 清下焦湿热 苍术 健脾燥湿

53 清热祛湿 二妙散 【运用】 ⒈辨证要点: 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⒉加减变化: 书302

54 清热祛湿 二妙散 【方歌】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 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55 小结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清泻瘀热,利湿退黄,主治一身面目俱黄之湿热黄疸 八正散集滑石、木通等一派清热利水通淋药于一方,为治湿热淋证之常用方剂
三仁汤与甘露消毒丹皆可用治湿温,三仁汤利湿之力大于清热,适用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之湿重于热证 三仁汤利湿之力大于清热,适用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之湿重于热证 甘露消毒丹清热与利湿并重,适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之湿热并重证

56 清热祛湿 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止呕,主治湿热霍乱 当归拈痛汤清利湿热,祛风止痛,主治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或风湿化热之痹证 二妙散清热燥湿,为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以及下部湿疮的基础方

57 第三节 利水渗湿 利水渗湿剂 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泄泻等证 组方: 常用甘淡利水药如茯苓、泽泻、猪苓等为主组方

58 五苓散 利水渗湿 《伤寒论》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59 水肿、泄泻、霍乱吐泻、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短气而咳 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
利水渗湿 五苓散 【方解】 头痛微热 小便不利 太阳表邪未解 水肿、泄泻、霍乱吐泻、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短气而咳 膀胱气化失司 水湿内盛, 膀胱气化不利 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 水入即吐(“水逆证”) 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 渴欲饮水 治疗大法: 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

60 利水渗湿 五苓散 泽泻 利水渗湿 加强 茯苓 猪苓 淡渗利湿 桂枝 白术 温阳化气以助利水, 解表散邪以祛表邪 健脾以运化水湿

61 利水渗湿 五苓散 【运用】 ⒈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 ⒉加减变化: 书304 ⒊现代运用:

62 利水渗湿 五苓散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63 猪苓汤 利水渗湿 《伤寒论》 【功用】 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 水热互结证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者

64 利水渗湿 小便不利,口渴身热 津液不得四布 热邪伤阴,阴虚热扰 心烦不寐 水热互结 水气上逆于肺 咳逆 水气中攻于胃 水气下渗于大肠 下利
猪苓汤 【方解】 小便不利,口渴身热 津液不得四布 热邪伤阴,阴虚热扰 心烦不寐 水热互结 水气上逆于肺 咳逆 水气中攻于胃 呕恶 水气下渗于大肠 下利 治疗大法: 利水清热养阴

65 猪苓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 利水渗湿 猪苓汤 淡渗利水渗湿 甘淡,利水渗湿 滋阴润燥, 既益已伤之阴, 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 利水、清热
茯苓 泽泻 甘淡,利水渗湿 阿胶 滑石 滋阴润燥, 既益已伤之阴, 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 利水、清热

66 利水渗湿 猪苓汤 【运用】 ⒈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 ⒉加减变化: 书306 ⒊现代运用: ⒋使用注意: 因本方为渗利之剂,若内热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

67 利水渗湿 猪苓汤 【方歌】 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68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利水渗湿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 【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 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69 利水渗湿 防己黄芪汤 【方解】 苔白脉浮 汗出恶风 表虚不固 外受风邪 水湿郁于肌表经络之间 身体重着 治疗大法: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70 防己 黄芪 白术 甘草 生姜 大枣 利水渗湿 防己黄芪汤 益气固表, 行水消肿 祛风行水 补气健脾祛湿 培土和中, 调和药性
祛风除湿不伤正, 益气固表不留邪 防己 黄芪 祛风行水 助益气固表 助祛湿行水 白术 补气健脾祛湿 甘草 生姜 大枣 培土和中, 调和药性 解表行水,调和营卫

71 利水渗湿 防己黄芪汤 【运用】 ⒈辨证要点: 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 ⒉加减变化: 书307 ⒊现代运用: ⒋使用注意: 若水湿壅盛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72 利水渗湿 防己黄芪汤 【方歌】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73 五皮散 利水渗湿 《华氏中藏经》 【功用】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
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 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74 利水渗湿 五皮散 【方解】 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小便不利 脾湿壅盛,泛溢肌肤 上气喘急 湿邪阻碍气机, 气机壅滞 肺气不降 心腹胀满 治疗大法: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75 茯苓皮 橘皮 大腹皮 桑白皮 生姜皮 利水渗湿 五皮散 行皮肤水湿, 利水消肿 理气和胃, 醒脾化湿 行气消肿, 利水消肿 清降肺气,
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 和脾散水消肿

76 利水渗湿 五皮散 【运用】 ⒈辨证要点: 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 ⒉加减变化: 书308 ⒊现代运用:

77 利水渗湿 五皮散 【方歌】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奇, 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宜。

78 小结 利水渗湿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为利水渗湿之常用方,泽泻、猪苓、茯苓为二方共有药物,皆治小便不利
五苓散主治证乃因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配伍桂枝、白术,而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 猪苓汤所主治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故佐滑石、阿胶,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行水,主治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之风水或风湿证 五皮散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主治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之皮水

79 第四节 温化寒湿 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 所致的痰饮、水肿等 温化寒湿剂 组方: 常用温阳药如干姜、桂枝、附子,
第四节 温化寒湿 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 所致的痰饮、水肿等 温化寒湿剂 组方: 常用温阳药如干姜、桂枝、附子, 与健脾祛湿药如茯苓、白术等为主组方

80 苓桂术甘汤 温化寒湿 《金匮要略》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
脉弦滑或沉紧

81 温化寒湿 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 痰饮 停于胸胁 胸胁支满 随气升降 阻滞中焦,清阳不升 头晕目眩 上凌心肺 心悸、短气而咳
苓桂术甘汤 【方解】 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 中阳素虚, 脾失健运, 气化不利, 水湿内停 痰饮 停于胸胁 胸胁支满 随气升降 阻滞中焦,清阳不升 头晕目眩 上凌心肺 心悸、短气而咳 治疗大法: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82 桂枝 茯苓 炙甘草 白术 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 温阳化气 利水平冲 温阳化气, 健脾利水,渗湿化饮 平冲降逆 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
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温阳健脾 健脾祛湿 治生痰之源以治本 炙甘草 白术 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助温补中阳之力; 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 三可调和诸药 健脾燥湿

83 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 【运用】 ⒈辨证要点: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⒉加减变化: 书310 ⒊现代运用: ⒋使用注意: 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84 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 【方歌】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 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85 真武汤 温化寒湿 《伤寒论》 【功用】 温阳利水 【主治】 阳虚水泛证
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面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86 温化寒湿 真武汤 【方解】 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 腹痛下利 流于肠间 脾阳虚则湿难运化 或咳或呕 水湿泛溢 上逆肺胃 脾肾阳虚 水气凌心 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 心悸 清阳不升 头眩 阳失温煦,水渍筋肉 小便不利 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 治疗大法: 温阳利水

87 茯苓 白术 附子 生姜 白芍 温化寒湿 真武汤 健脾燥湿 利水渗湿, 使湿邪从小便而去 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 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
助宣散水湿 助温阳散寒 生姜 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 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 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 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 白芍

88 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
温化寒湿 真武汤 【运用】 ⒈辨证要点: 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 ⒉加减变化: 书311 ⒊现代运用:

89 温化寒湿 真武汤 【方歌】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90 实脾散 温化寒湿 《重订严氏济生方》 【功用】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91 温化寒湿 实脾散 【方解】 口中不渴,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 肢体浮肿, 身半以下肿甚 水湿内盛,泛溢肌肤 阳不化水,水气内停 脾肾阳虚 气机不畅 脘腹胀满 腐熟无权 便溏 失于温煦 手足不温 治疗大法: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92 附子 干姜 厚朴 木香 茯苓 白术 大腹子(槟榔) 木瓜 草果 甘草 生姜 大枣
温化寒湿 实脾散 温阳健脾 行气利水 附子 温肾暖脾 扶阳抑阴 干姜 厚朴 温肾阳而 助气化以行水 温脾土而 助运化以制水 木香 茯苓 白术 行气导滞 化湿行水 大腹子(槟榔) 渗湿健脾,使水湿从小便而去 木瓜 除湿醒脾和中 草果 甘草 生姜 大枣 (气化则湿化,气顺则胀消) 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93 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
温化寒湿 实脾散 【运用】 ⒈辨证要点: 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 ⒉加减变化: 书313 ⒊现代运用: ⒋使用注意: 若属阳水者,非本方所宜

94 温化寒湿 实脾散 【方歌】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95 水肿 温化寒湿 感受外邪、饮食失调、劳倦过度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 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
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 起病急骤,从面目先肿,肿势以腰以上较甚, 肤色光亮而薄,按之凹陷易于恢复 阳水 起病缓慢,从下肢先肿,肿势以腰以下较甚, 肤色萎黄或晦黯,按之恢复较慢 阴水

96 阳水 阴水 上下异治 阴阳分治 风邪外袭、水湿浸渍 肺不宣降,脾不健运 发汗、利小便 脾肾亏虚,气化不利 温化 上半身肿甚,以发汗为主;
下半身肿甚,以利小便为主 阳水,可发汗、利小便或攻逐,以祛邪为主; 阴阳分治 阴水,健脾、温肾,以扶正为主

97 阳水 风水泛滥 越婢加术汤 湿毒浸淫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 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壅盛 疏凿饮子 阴水 脾阳虚衰 实脾饮 肾阳虚衰 肾气丸合真武汤

98 萆薢分清散 温化寒湿 《杨氏家藏方》 【功用】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 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99 温化寒湿 萆薢分清散 【方解】 下焦虚寒,湿浊不化 气化不利,肾失封藏,膀胱失约 小便频数,尿浊如米泔,或如膏脂 治疗大法: 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100 萆薢 石菖蒲 益智仁 乌药 盐 温化寒湿 萆薢分清散 利湿而分清化浊, 为治白浊要药 化湿浊, 兼可祛膀胱虚寒 温暖脾肾, 缩泉止遗
祛湿浊 萆薢 石菖蒲 利湿而分清化浊, 为治白浊要药 化湿浊, 兼可祛膀胱虚寒 缩泉丸: 温肾散寒 益智仁 乌药 温肾祛寒, 缩尿止遗 温暖脾肾, 缩泉止遗 温肾散寒, 除膀胱冷气, 治小便频数 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

101 温化寒湿 萆薢分清散 【运用】 ⒈辨证要点: 小便浑浊频数,舌淡苔白,脉沉 ⒉加减变化: 书314 ⒊现代运用: ⒋使用注意: 湿热白浊则非本方所宜

102 温化寒湿 萆薢分清散 【方歌】 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103 小结 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病的基础方 真武汤与实脾散均主治阳虚水肿,具温补脾肾、利水渗湿之功
真武汤以附子为君,故偏于温肾,兼能敛阴缓急,主治阳虚水肿而见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者; 实脾散以附子、干姜共为君药,故偏于温脾,兼能行气导滞,主治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者 萆薢分清饮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专治虚寒白浊

104 第五节 祛风胜湿 风湿在表所致的头痛身重,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所致的腰膝顽麻痛痹等证 祛风胜湿剂 组方:
第五节 祛风胜湿 风湿在表所致的头痛身重,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所致的腰膝顽麻痛痹等证 祛风胜湿剂 组方: 常用祛风湿药如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桑寄生等为主组方

105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 《脾胃论》 【功用】 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 风湿在表之痹证
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106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方解】 久居湿地 汗出当风 风湿在表 风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畅 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 治疗大法: 祛风,胜湿,止痛

107 羌活 独活 防风 藁本 蔓荆子 川芎 甘草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善祛上部风湿 善祛下部风湿 入太阳经,祛风胜湿,且善止头痛
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 祛风除湿,通利关节 羌活 独活 散一身上下之风湿, 通利关节而止痹痛 善祛上部风湿 善祛下部风湿 防风 藁本 入太阳经,祛风胜湿,且善止头痛 蔓荆子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祛风止痛 甘草 调和诸药

108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运用】 ⒈辨证要点: 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 ⒉加减变化: 书316 ⒊现代运用:

109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方歌】 羌活胜湿独防风,蔓荆藁本草川芎, 祛风胜湿止痛良,善治周身风湿痛。

110 独活寄生汤 祛风胜湿 《备急千金要方》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111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方解】 感受风寒湿邪 痹证,日久 气血运行不畅 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腰膝痿软 心悸气短 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 治疗大法: 既应祛散风寒湿邪,又当补益肝肾气血

112 独活 细辛 桂心 防风 秦艽 牛膝 当归 川芎 人参 桑寄生 地黄 茯苓 甘草 白芍 杜仲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独活 细辛 桂心 防风 秦艽 祛一身之风而胜湿 祛下焦与筋骨 间的风寒湿邪 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除经络留湿 温经散寒, 通利血脉 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 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祛风寒湿邪 牛膝 当归 川芎 人参 健脾益气 养血和血 桑寄生 地黄 茯苓 柔肝缓急 舒筋 甘草 白芍 杜仲 调和诸药 补肝肾强筋骨

113 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运用】 ⒈辨证要点: 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 ⒉加减变化: 书317 ⒊现代运用: ⒋使用注意: 痹证属于湿热实证者忌用 薏苡仁汤合二妙散

114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方歌】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115 祛风胜湿 小结 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身痛肢重之证 独活寄生汤祛风湿且有补益作用,适用于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之证


Download ppt "第十五章 祛湿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