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英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蕊蕊 2010 年 11 月
一、何谓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又称群发性癔症,是一 种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的一种在临床上只 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而没有任何可 以检出的器质性病变。意识不丧失,易受心 理暗示影响,使病情加重或减轻。
二、发病原因 剌激因子的作用 中心人物的板机作用 渲染的作用:医疗措施不当,包括输液、 各种检查、医生语言暗示等 新闻媒体导向
二、发病原因 1 、在学校,当发生疑似食物中毒、预防接种或传 染病疫情后,由于学生对疾病不理解,目睹病人发 病情况,出现严重的恐慌紧张心理,认为自己也吃 了有毒食品,自己也 “ 中毒 ” 了或传染了,急于想去 看病,想让自己尽快确诊,整天紧张不安,无法休 息,而是到处打听,给自己不良的暗示,在这种自 我暗示作用下,一些人相继出现心因性反应,表现 出与病人相类似的症状,但这些症状无器质性损害 的基础,甚至无体征表现。这类人自觉地或经其周 围人劝说要求治疗。
二、发病原因 2 、单位领导或老师,由于对疾病不理解, 害怕事态扩大和承担责任,凡有诉不适者即 全部送到医疗机构求治,或者为了预防中毒 症状的出现,甚至将所有共同进餐者或接触 者都送到医院给予服药,一时造成就诊人数 聚增,造成严重的假象。
二、发病原因 3 、某些中毒病人或接触者,即使自己的不 适表现非常轻微,但因为医疗费由他人负责, 并不是由其本人承担,可能会夸大病情严重 程度或借机会让医生给自己作详细检查。
二、发病原因 4 、新闻媒体如果仅从侧面或非正式途径了 解情况并加以报道,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 增加了群体心理不安因素。
二、发病原因 5 、当事件发生,政府领导现场指挥可能促 使更多部门和各种人员加入现场处理,往往 引起相关人员更大的心理压力。
二、发病原因 6 、医疗机构救治不当 ,当疑似中毒病人或 接触者涌入医院,某些医院医生的观点可能 有从经济利益考虑,来者不拒或唯恐治疗病 人有失误,责任重大,所以,不管病情轻重, 一律先用药(预防性),吊瓶(补液),消 炎抗菌、利尿、护肝、能量合剂等等全套用 上。如此种种,增加了心因性反应者以及单 位领导的心理压力。
三、发病特点 主要发生在生理发育期的儿童少年中,以 10~16 岁学生多见,且女生多于男生 临床症状多样性,可涉及多系统多器官 临床同样症状反复发作,前后雷同 患者临床表现互相影响,互相模彷 临床症状和客观体征相矛盾
四、临床表现 反应类型主要临床表现 自主神经系 统紊乱 头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 冷汗、肢冷、阵发性腹痛等 运动障碍阵发性抽搐、下肢活动不便,四肢强直等 感觉障碍肢麻、肢痛、喉头异物感 精神障碍视觉模糊、一过性复视 视觉障碍翻滚、嚎叫、哭闹 其它嗜睡 ( 阵发性 )
四、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 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如精神障碍 (如神游症、木僵、遗忘症等)、运动障碍(如缄 默症、失音症等)、感觉障碍(如心因性疼痛、视 觉、听觉障碍等)、躯体化障碍(如腹痛、恶心、 呕吐、胀气等胃肠症状,痒、烧灼感、麻木感、蚁 走感等皮肤症状等),但体检无阳性体征。
五、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 ( 1 )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 多数起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临 床经过。
五、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 ( 2 )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 情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事物 “ 触景生情 ” , 并可相互影响,诱发症状。
五、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 ( 3 )发作短暂:绝大多数病人症状持续时 间较短。一般运动障碍 5 ~ 20 分钟,精神、 感觉障碍 10 ~ 30 分钟。植物神经系统紊乱 可达 1 小时或更长,并间歇发作。
五、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 ( 4 )反复发作:患者症状可反复发作,表 现可以完全一样,发作次数 2 ~ 10 次不等, 少数发作次数更多。
五、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 ( 5 )无阳性体征: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不 符,无阳性体征。 ( 6 )女性、年长儿童居多,发病者均属同 一区域,处同一环境、同一年龄组在同一时 间发作,并受同一种精神刺激引起。 ( 7 )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 1 )宣传教育,预防为主:平时要做好预 防接种、食物中毒、传染病等相关知识的宣 传教育工作,让学生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 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食物中毒或传染病 疫情时思想紧张和恐惧。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 2 )排除干扰,疏散病人:一旦发生群发 性癔症,应及时疏散病人,不宜集中处理, 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 应,尽量缩小反应面。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 3 )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如脑电图,头 颅 CT 或磁共振等检查,无需补液者避免输 液。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 4 )疏导为主,暗示治疗:正面疏导,消 除恐惧心理和顾虑心理,稳定情绪。辅以药 物治疗,不可用兴奋剂,可应用小剂量镇静 剂,采用暗示疗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 5 )仔细观察,处理适度:群体反应人员 复杂,个体差异也较大,应注意接种反应之 外的偶合症,并及时报告家长及学校,要求 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工作。特别要防止少数人 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聚众闹事。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6) 加强心理辅导: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 心理活动规律,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素 质做到心中有数。平时通过主题班会、班级 张贴栏等各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对特定学生 (但不可指名道姓)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过 硬的心理素质。
六、防治对策及措施 ( 7 )对学生多关心爱护:有些学生由于个性、性 格的原因,不善于跟别人沟通。教师应该主动接近 他们,让学生了解癔病的性质,掌握发病的因素, 认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和弱点,针对性地改造锻炼, 正确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防止疾病发生。 生活上,对学生多关心爱护,私下跟周围的同学陈 明利害,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帮助易发病学生战 胜自己。多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尽 量找出学生发病的根源,这样在学生发病时才能有 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心理暗示。
英德市首宗群发性癔症 2005 年 3 月 9 日,黎溪镇湖溪小学上午接种 A 群脑 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后,约 13 时有 1 名学生自述接种 部位疼痛、头晕、头痛等症状,至 16 时后共 56 人 到镇卫生院观察治疗,年龄为 6~14 岁。自述有发 热、头晕、头痛和四肢无力等症状,(其中部分学 生自觉四肢有蚁爬感;另有一学生接种疫苗后自觉 手不能动)。
英德市首宗群发性癔症 市疾控中心于 18 时 30 分到达卫生院时,约有 400 名干部群众聚集在卫生院,经调查后诊断为一起群 发性癔症并进行处理, 20 时左右 53 人自觉症状消 失而主动提出离开卫生院回家,剩余 3 人自觉心区 不适,进行心电图和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至 22 时左右,自觉症状消失或缓解,也主动提出离 开卫生院回家。 10 日上午上述学生均回校上课, 经多次主动搜索无新的不适病例报告。
英德市首宗群发性癔症 出现症状的学生均未出现皮疹、呕吐、腹泻 和休克等症状,详细检查后未发现阳性体征。 3 例自觉症状较重的学生 1 例偶合流感, 1 例 扁桃腺发炎, 1 例体质较差逢月经期的女生。
英德市首宗群发性癔症 此次事件中当个别学生自述有不适症状时, 由于未及时进行隔离和有效的心理疏导等处 理工作,而有些家长用启发性语言暗示学生, 导致该事件的发生。
我市近年发生的癔症事件 1 、 9 月 10 日,某小学 86 名学生出现皮肤瘙 痒、恶心、腹痛、头昏、头痛等症状,经调 查为一起群体性癔症事件。 2 、 11 月 17 日,某小学 68 名学生出现恶心、 腹痛等症状,学校开始怀疑食物中毒,经采 样进行血清胆碱脂酶检测,结果正常,排除 有机磷中毒,调查后诊断为一起群体性癔症 事件。
各地癔症事件 1 、接种疫苗后集体不适 2010 年 4 月 22 日,广东惠来一学校 46 名小学生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不适症状, 广东省卫生厅事后表示,经调查认为事件疑 似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 即群发性癔病 ) 引起, 与疫苗无关。
各地癔症事件 2 、军训学生集体头晕 2009 年 8 月,甘肃省榆中县参加军训的 60 名学生陆续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 当地卫生局调查后发布通报称,这些学生是 因军训强度较大,学生体质较弱、精神紧张, 而引发的 “ 群体性癔病 ” 。
3 、甘肃 68 名学生集体中毒事件发生后,专家组诊 断为群体性癔病 2010 年 4 月 23 日上午 8 时许,甘肃省陇西县首 阳镇三十铺小学 68 名学生突然集体中毒,大多数 学生不同程度出现头晕、四肢无力、腹痛、视力不 清等症状。其中 11 人转到兰州接受治疗。 2010 年 5 月 2 日,陇西县首阳镇卫生院和兰州 大学第一医院的诊断均为:群体性癔病症。
多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