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陈金丽 罗俊 吴治湘 程亚沙 姚思君
我们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130 例缺 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血管,旨在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在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 2003 年 10 月 年 6 月间在我 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第一组为脑梗 死 (CI) 组 106 例,第二组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组 44 例,共计 150 例 ( 男 90 例,女 60 例 ) , 年龄 岁,平均 岁。脑梗死和 TIA 的诊 断均符合 1996 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 的标准。第三组为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缺 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75 例。
超声检测方法 仪器 : 采用美国 Acuson 公司 Sequoia- C256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 频率 7.0MHz, 多普勒角 <60 度.
测量方法:取颈动脉 长轴切面,在距分叉 处约 l cm 范围内颈总 动脉处测量血管内径, 后壁动脉管腔 - 内膜 交界面与中膜 - 外膜 交界面之间的最大距 离,内膜中层厚度 (IMT) 。
判断标准: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1.0 mm 为内膜增厚, IMT>1.2 mm 视为斑 块形成
根据组织病理学研究和斑块的影像学特 将斑块分为 扁平斑:早期少量类脂质积聚,局部隆起或弥 漫增厚,显示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 内膜不光滑 或较均匀的低回声; 软斑:随病程纤维组织及钙盐沉积,斑块内出 血, 局部显示不同程度的混合性回声或均匀的弱 回声,表面有连续的回声轮廓及光滑的纤维帽。
硬斑 : 由于斑块内钙化或纤维化,局部回声增强, 后方伴有声影或较明显的声衰减。 来自斑块内 的纤维组织及钙化灶; 溃疡斑:斑块表面不平,有时可显示壁龛,溃 疡边缘回声较低,溃疡型斑块组织学上 “ 火山口 ” 的形成是斑块内出血钙化结晶增加, 斑块表面组 织崩裂所致。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 较采用 X2 检验。
结 果 三组间内 - 中膜厚度 (IMT) 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
表 1 三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TMI) 的比较 (x±s ) 组别 例数 右侧 左侧 P 值 脑梗死组 ± ±0.23 >0.05 TIA 组 ± ±0.18 >0.05 对照组 ± ±0.16 >0.05 P 值 < 0.01 < 0.01
二维超声检测共显示 276 块斑块,缺血性 脑血管病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超声 检查颈部动脉血管异常 130 例,异常率为 86.6 % (130 / 150) ,对照组中颈部动脉血管异常 20 例, 异常率为 26.6 % (20 / 75)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 差异 (P<0.01) 。
表 2 颈动脉血管异常发生率 (%) 对照组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 P 值 颈动脉异常例数 总例数 检出率 26.6% 86.6% P<0.01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缺血性脑血管 病组斑块中以软斑、溃疡斑为多见,而 对照组中以扁平斑、硬斑多见。两组之 间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05).
表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构成情况 组别 扁平斑 软斑 硬斑 溃疡斑 合计 脑梗死组 26(9.4%) 105(38.0%) 12(4.4 %) 55(19.9%) 198(71.7%) TIA 组 12(4.4%) 19 (6.9%) 7 (2.5%) 10(3.6%) 48 (17.4%) 对照组 14(5.1%) 2(0.7%) 12(4.4%) 2(0.7%) 30(10.9%) 合计 52 (18.8%) 126 (45.7%) 31 (11.2%) 67(24.3%) 276(100%)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各部位发生情况。 发生在右侧 135 例,左侧 141 例。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以分叉处最多见,斑块分布特点 见表 3 。 CCABIF>ICA 起始部 >CCA 主干部 >ECA 。虽左侧比右侧值略高,但两者间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表 4 颈动脉斑样硬化斑块各部位发生情况 CCA ICA ECA 合计 分叉处 主干处 起始部 起始部 左侧 75 ( 27.1% ) 23 ( 8.3%) 34 ( 12.3% ) 9 ( 3.3% ) 141 ( 51.1% ) 右侧 72 ( 26.1% ) 21 ( 7.6% ) 32 ( 11.6% ) 10 ( 3.6% ) 135 ( 48.9% ) 合计 147 ( 53.2%) 44 ( 15.9 %) 66 ( 23.9% ) 19 ( 6.9% ) 276 ( 100% )
讨 论 讨 论 周围动脉疾病的辅助检查较多,既往公认动 脉造影是诊断这类疾病的金标准,而动脉造影 偏重于解剖学方面的诊断,主要显示管腔情况, 而不是斑块本身。对于多数偏心性狭窄常被低 估,而且不能提示血流动力学信息。其他辅助 检查如 CT 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均不能准 确了解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且费用昂 贵,技术复杂,不能用于普查。超声能够检测 出斑块及其特征,并且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 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斑块的检出率.
颈动脉 IMT 增厚是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 的标志,且超声能够直接检测,这已得 到病理学的证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 脉的内膜,首先是 IMT 增厚,使内膜变 为粗糙,逐渐形成斑块。
本文结果表明,脑梗死组及 TIA 组的 IMT 显著 高于对照组 (P<0.01) ,且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 动脉血管异常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提示颈动脉 IMT 增厚和斑块形成与缺 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相关。斑块的组织成分与脑 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斑块破裂与斑块中含脂质有关, 含脂质高的斑块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脱落 可造成脑梗死。由于斑块内病理组织成分的不 同,发生梗死的几率也不同,软斑、混合溃疡 斑含脂质成分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软 斑及溃疡斑占 68.4 % (189/276) 。硬斑是成熟斑 块,由于钙化斑块比较稳定,不易破裂,也不 易脱落,相对发生脑梗死的机会就少。扁平斑 是斑块的早期,表层为厚薄不一的纤维帽脂质 被埋于深层,这种斑块相对稳定。
目前认为 TIA 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 相关并认为 TIA 是脑梗死的最重要危险因 素.若未经适当治疗,约有 l / 3 的 TIA 患者可 发生脑梗死。均质斑块主要由高密度纤维组织 组成。溃疡型斑块组织学上 “ 火山口 ” 的形成是 斑块内出血钙化结晶增加, 斑块表面组织崩裂所 致。并且斑块内出血致斑块短期内增大, 突出于 动脉内膜表面, 使管腔狭窄, 或者内膜撕裂, 其碎 块能堵塞远端的血管导致卒中或 TIA 发作.
目前多数人认为, 富含脂质的斑块与发生 神经系统症状密切相关, 而斑块内出血及 出血量与斑块内脂质的含量呈正相关, 与 斑块内纤维组织含量呈负相关。斑块的 另一组织学特征是在其表面纤维帽有泡 沫细胞的浸润, 其帽的下面为富含脂质的 髓核及胆固醇结晶及坏死组织。
Carr 等发现, 有症状病人比无症状病人颈动脉 斑块发生斑块破裂的多, 且纤维帽较薄, 有泡沫 细胞浸润.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发生在颈动 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段,是由于该处管腔 血流缓慢,易产生湍流,故脂质易于沉积,形 成斑块。本组资料也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好发于分叉处,往往两侧同时受累,其次是颈 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 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 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 观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