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卓有成效 的实践,改变了教育 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 历史传统,开创了平 民教育的新纪元。. 选文 1 子曰: “ 有教无类。 ” 【译文】孔子说: “ 人人我都教育,没 有区别! 【评析】 “ 无类 ” 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 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Advertisements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标 1. 明确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了解教育原理的发展概况。 3. 明确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 4. 初步了解常用的教育原理的研究方法。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 重点 难点 关键词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1 、发现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2 、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或 5 的倍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偶数。 返回返回 目录目录 前进前进.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 理解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 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 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复习 1 、孔子是春秋时期 人,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 、 。是 学派 的创始人。 2 、《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 3 、背诵《论语》八则第一则。 鲁国 教育家思想家儒家.
《论语》十则 1 、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 、畅读课文,并且背诵 各则语录。 3 、理解各则语录。 4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 、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走近《论语》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wéiwéiyuē yǐ wǎng dàidài.
1 、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2 、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学习目标: 3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 4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 学习方法。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2014 年 9 月 28 日. 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价值?
你知道下列成语吗 ? 不亦 ( ) 乎 温 ( ) 知新 ( ) 而好学 不耻 ( ) 问 学而不 ( ) ( ) 人不倦 举一 ( ) 三 择 ( ) 而从 乐故 敏下 厌诲 反 善.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论语》六则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 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论语》是 “ 语言的论纂( zuăn )” ,是 语录的意思,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共 20 篇,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
《论语》六则 寻梦课件 21 《论语》六则(前三则) 请同学们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 学习的方法、态度、名言、格言、谚 语,每说出一个加一分,看哪一小组 说得又多又好。 第一组:得分 第二组:得分 下一页.
华丰中学 李培珍老师 2 关于《论语》 2 1 关于孔子 3 字词解释, 内容理解 《论语》十则 (1,2,3,4,4, 5,6,7,8,9,10) 4 练习 返回 6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5 讨论.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孔孟学习论. 孔子(前 51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 人。《论语》是孔子 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 行 的记录,共二十篇。它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 “ 四书 ”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学习目标: 4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 2 、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3 、掌握 “ 而 ” 字的用法。 1 、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总结与反思教学总结与反思 by 张 Andy. 观念转变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期末考试 名言警句 教学总结与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To learn without thinking, one will be lost in his learning. To think.
有趣的謎語 非常有趣 哦 ~~ 答對了 嗎 ??. 目錄 1. 蚊子不叮什麼 ? 2. 多拉 A 夢是什麼顏色 ? 3. 考試了 ~~ 4. 總統府 5. 放鬆一下 ~~~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盆 位 分 芽 煮 并 宣 盛 选 规 丝 表 要 没 孩 挑 选挑 选.
L5 Grammar Quiz 语法和句型 Common mistakes.
有教无类.
《论语》精选.
公冶長第五 子謂公冶長, ﹁可妻也, 雖在縲絏之中, 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一.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定义及分类 主讲人:辛勇
诲人不倦 倦.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论语》六则.
知识结构 三角函数.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个问题才让路。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和学生 敏而好学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活动课 有趣的组合.
Learning Goals Lesson1&2 To exchange basic greetings;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问:图中∠α与∠β的度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识字四.
Unit 4 At the farm 第一课时.
Cool Panda STORY Cool Panda的故事 ˇ.

Were you at home yesterday?
情緒的感染力 做一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 文/朵朵 你知道嗎?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就是做一個快樂 的人。 因為你快樂了,所以才能帶給別人快樂,看出去的世界 也才會處處美好。 情緒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心情透亮如晴天,靠近你的 人所感覺到的就是愉悅的氣場;而那種快樂的能量,就 是你在無形之中送出的禮物。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Personal intruduction
第四课 我 爱 我 的 家I love my family 六个儿子不一样,三个女儿也不一样.
Rap in Chinese teaching
欢迎返校! 2016 返校之夜.
玩儿 wǎnr “to have fun; to play”.
小学新课程标准数学第一册(人教课标版) 加减混合运算 授课人: 孙东霞
小王想去外面玩。 他不知道今天的天 气怎么样。他应该穿什么衣服呢?
Period 1 Unit 1 My school bag Luoyang Primary School Zhu Yiqian
8小鹰学飞.
五年级上册 孔子 1 2.
1. 我_____ 我的舅舅不常_____ ,但是我跟他最亲。
Module 9 Unit 2 Happy Birthday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找 因 数.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diàn pǔ sù jué shì 宫殿 朴素 掘开 流逝 nǎo chǐ biàn 恼怒 羞耻 争辩.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快乐学习, 天天进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孔子以卓有成效 的实践,改变了教育 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 历史传统,开创了平 民教育的新纪元。

选文 1 子曰: “ 有教无类。 ” 【译文】孔子说: “ 人人我都教育,没 有区别! 【评析】 “ 无类 ” 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 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 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 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他 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 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子曰: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 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 ” 选文 2 【译文】 孔子说: “ 中上等 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 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 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 问。 ”

【评析】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 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 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 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 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 系,所以他说 “ 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 太玄妙。学生会去想啊想, 想不出来,就 “ 殆 ” 了,殆 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 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 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 孔子。

子贡曰: “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子曰: “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 “ 《诗》云: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其斯之谓 与? ” 子曰: “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 而知来者。 ” 选文 9 【译文】 子贡说: “ 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 不狂妄自大,怎样? ” 孔子说: “ 可以。不如穷得 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 ” 子贡说: “ 修养的完 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 吧? ” 孔子说: “ 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

【评析】 这则故事,除了让 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 方法在于启发之外, “ 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 ” 这一句中我们可 以知道,孔子是在子 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 之后,才开始和他谈 论《诗经》,这就是 循序渐进。

子路问: “ 闻斯行诸? ” 子曰: “ 有父兄在,如 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有问: “ 闻斯行诸? ” 子曰: “ 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 “ 由也问 ‘ 闻斯行诸 ’ ,子曰 ‘ 有父兄在 ’ ;求也问 ‘ 闻斯行诸 ’ ,子曰 ‘ 闻斯行之 ’ 。 赤也惑,敢问? ” 子曰: “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 兼人,故退之。 ” 选文 3 【译文】 公西华说: “ 仲由问 ‘ 听到了就 去实践它吗 ’ ,您说 ‘ 有父兄活着 ’ ;冉求问 ‘ 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 ’ ,您说 ‘ 听到就去实 践它 ’ 。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 ” 孔子说: “ 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 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 让他退一步想想。 ”

子张问曰: “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 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 子曰: “ 忠 矣。 ” 曰: “ 仁矣乎? ” 曰: “ 未知,焉得仁? “ 崔子弑齐君, 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 ‘ 犹吾大夫 崔子也。 ’ 违之。之一邦,则又曰: ‘ 犹吾大夫崔子也。 ’ 违 之。何如? ” 子曰: “ 清矣。 ” 曰: “ 仁矣乎? ” 曰: “ 未知,焉 得仁? ” 选文 4 【译文】 子张问: “ 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 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 样? ” 孔子说: “ 算忠心了。 ” 问: “ 算仁吗? ” 答: “ 不知道,哪 来仁? ” 又问: “ 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到 了另一国,他说: ‘ 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 ’ 又跑了。再到 一国,再说: ‘ 他们同崔子一样。 ’ 再跑了。怎样? ” 孔子说: “ 算清白了。 ” 问: “ 算仁吗? ” 答: “ 不知道,哪来仁? ”

【评析】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 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 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 “ 未知,焉 得仁? ” 一方面,说明 “ 仁 ” 的标准是很高的, 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 是不妄言的。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 的问题,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 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论语》书 中,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 (包括做官、事君、为政), 19 次。其 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 12 次。再次是 问仁, 9 次。又再次是问礼, 5 次;问孝, 3 次;问君子, 3 次;问士, 2 次。其余, 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 好恶、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 类。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 懂,没学过(《论语 · 卫灵公》),也有 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 “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 (《论语 · 先进》)。这两个 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拒绝回答当然 也是回答。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我没兴 趣。感兴趣的,只有政治学和伦理学。 其实即便是问文学,孔门师生也能扯到 政治伦理上去。

子夏问曰: “‘ 巧笑倩兮,美目盼 兮,素以为绚兮 ’ 。何谓也? ” 子曰: “ 绘事后素。 ” 曰: “ 礼后乎? ” 子曰: “ 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 矣! ” 选文 10 【译文】 子夏问道: “ 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 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 啊? ” 孔子说: “ 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 ” 子夏说: “ 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人的本性 上面的吗)? ” 孔子说: “ 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 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

【评析】 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 “ 举一反三 ” 。于 是孔子回答 “ 绘事后素 ” 。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 “ 后于素 ” 。也就是 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 开去了。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 “ 礼后乎? ” 什么叫 “ 礼后乎 ” ? 就是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听, 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我可以和你讨论 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 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 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 “ 礼后 ” ,或者说 “ 仁先礼后 ” 。 不过这样一来,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 这句话的本意就变 了,不再是 “ 以本色为美 ” ,而是 “ 以本色为底 ” 。所以课本的翻译,虽未必 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法。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 那么,是孔子不懂诗吗?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 说自己的事。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孔子 的 “ 曲解诗意 ” ,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 同。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理。子夏问,孔子答, 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诗的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过这 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

《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一方 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5 【原文】 子曰: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译文】孔子说: “ 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 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 不要再教他了。 ” 6 【原文】 子曰: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 【译文】 孔子说: “ 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 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7 【原文】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 孔子说: “ 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 越想越头痛。 ” 选文 5 、 6 、 7

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 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 “ 愤 ”“ 悱 ” 两个字, 仿佛让我看到他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 “ 很 难吧 ~ 不知道了吧 ~ 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 ~ 想不 出来了吧 ~ 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 ……” 一副 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 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 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不像我们, 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这里说的满头大汗, 所以大家回去记不住什么。、 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 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 “ 吾 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 教学中不仅 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还得有时间让学生 来回味。这种状态我很认可。但是,很不幸的, 大家生活在一个学都来不及的时代里,思的时 间就更少了,所以没事多发呆,好好想想自己 的人生,想想学过的知识。

选文 8 :子曰 :“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我言无所不说.” 译文 : 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对我说的话没 有一句不喜欢的。 评析:不希望弟子对他言听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