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慈悲云:「道場要把道務推廣, 講課的人佔很重要的一環,道理能 夠講得明白、深入、清楚,啟發眾 生向道之心,菩提根增長,才會有 助力走上這弘法利生的路。」 (《大 學聖訓》,頁 138 ) 仙佛慈悲云:「道場要把道務推廣, 講課的人佔很重要的一環,道理能 夠講得明白、深入、清楚,啟發眾 生向道之心,菩提根增長,才會有 助力走上這弘法利生的路。」 (《大 學聖訓》,頁 138 )
Confucius image , 551B.C ~ 479B.C
<為政>第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 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 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問題與思考 請仔細再閱讀經文, 思考:本章應把握的 詮釋重點為何呢? 請仔細再閱讀經文, 思考:本章應把握的 詮釋重點為何呢?
清.李顒:「此章真夫子一生年譜也。 自敘進學次第,絕口不及官閥履歷事 業刪述,可見聖人一生所重惟在於 學。」 (《四書反身錄》) 清.李顒:「此章真夫子一生年譜也。 自敘進學次第,絕口不及官閥履歷事 業刪述,可見聖人一生所重惟在於 學。」 (《四書反身錄》)
南朝梁.皇侃云:「此章是 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論語義疏》) 南朝梁.皇侃云:「此章是 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論語義疏》)
十五而志于學 朱子云:「心之所之,謂之志。」 朱子云:「心之所之,謂之志。」 志,心的方向,力學的目標。上達 或下趨,因志之所在而各不同。 志,心的方向,力學的目標。上達 或下趨,因志之所在而各不同。 學:道--聖人之學,大人之學。 學:道--聖人之學,大人之學。 孔子十五歲時,即「一心趨向」, 專心向道。 孔子十五歲時,即「一心趨向」, 專心向道。
俗說:只要找到路,不怕路遙 遠。 俗說:只要找到路,不怕路遙 遠。
三十而立 皇侃:「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 皇侃:「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 學有根柢,有所成立,能堅定不退轉, 不為外力所動搖了。 學有根柢,有所成立,能堅定不退轉, 不為外力所動搖了。
四十而不惑 子曰:「智者不惑。」 子曰:「智者不惑。」 不惑:能展現內在光明智慧。 不惑:能展現內在光明智慧。 不惑,來自克己復禮,改毛病去脾 氣;來自明明德,故能顧諟天之明 命。 不惑,來自克己復禮,改毛病去脾 氣;來自明明德,故能顧諟天之明 命。
濟公老師慈悲: 求道久了,修道久了,脾氣習性 不改,一樣不能達到「覺」。 求道久了,修道久了,脾氣習性 不改,一樣不能達到「覺」。
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 體:「天命之謂性」。知天命者,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復見天地之心, 達本還源。 體:「天命之謂性」。知天命者,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復見天地之心, 達本還源。 用:「天之明命」。承擔道統真傳 之天命,作時代之木鐸,教化蒼生 之使命。 用:「天之明命」。承擔道統真傳 之天命,作時代之木鐸,教化蒼生 之使命。
<光明智慧二>云 : 什麼是天命?大家身上都有天命,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 謂教。這個命又叫使命,使命就是 大家的本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 任。 什麼是天命?大家身上都有天命,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 謂教。這個命又叫使命,使命就是 大家的本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 任。
六十而耳順 漢.鄭玄云:「聞其言而知其微 旨。」 (《論語集解》) 漢.鄭玄云:「聞其言而知其微 旨。」 (《論語集解》) 朱子云:「聲入心通,無所違逆。」 朱子云:「聲入心通,無所違逆。」 耳聞心通而無礙。 耳聞心通而無礙。
清.焦循云: 順者,不違也。 … … 學者自是其 學,聞他人之言多違於耳。聖人 之道,一以貫之,故耳順也。 (《論語補述》) 順者,不違也。 … … 學者自是其 學,聞他人之言多違於耳。聖人 之道,一以貫之,故耳順也。 (《論語補述》)
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 矩:端正方形的工具,引申為「法 度」。 矩:端正方形的工具,引申為「法 度」。 孔子年至七十,順心而為,自然合 乎法度,起心動念皆不離乎道。 孔子年至七十,順心而為,自然合 乎法度,起心動念皆不離乎道。
明.顧憲成云: 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 作聖妙訣。 …… 曰志曰立曰不惑, 修境也;曰知天命,悟境也;曰耳 順曰從心,證境也。即入道次第亦 纖毫不容躐矣。 (《四書講義》) 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 作聖妙訣。 …… 曰志曰立曰不惑, 修境也;曰知天命,悟境也;曰耳 順曰從心,證境也。即入道次第亦 纖毫不容躐矣。 (《四書講義》)
聞思修 請分享您平日閱讀本章的心得。 請分享您平日閱讀本章的心得。
《荀子》云:「真積力,久則 入。」 (<勸學>) 《荀子》云:「真積力,久則 入。」 (<勸學>) 深蓄厚養是大成的必要條件。 深蓄厚養是大成的必要條件。
<里仁>第四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 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 矣!」
問題與思考 您覺得:本章應把握 的詮釋重點為何呢? 您覺得:本章應把握 的詮釋重點為何呢?
重點(一) 何謂「道」呢? 何謂「道」呢?
就本體而言:性與天道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 之謂道。」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 之謂道。」 仙佛慈悲云:「道,是你本來就有 的,道是天理良心。 … … 就是佛心、 慈悲心、天心、真心。」 (<光明智慧 一>) 仙佛慈悲云:「道,是你本來就有 的,道是天理良心。 … … 就是佛心、 慈悲心、天心、真心。」 (<光明智慧 一>)
就作用而言:人道 仙佛慈悲云:「道並不是玄玄奇奇 的。跟日常生活最貼切的,如孝順、 友愛、三綱、五常、八德,這個都 是道。」 (<光明智慧一>) 仙佛慈悲云:「道並不是玄玄奇奇 的。跟日常生活最貼切的,如孝順、 友愛、三綱、五常、八德,這個都 是道。」 (<光明智慧一>)
清.李恕谷云: 道,猶路也,有原有委, 性與 天道 ,道之本也;三綱五常, 道之目也;禮樂文章,道之事 也。 道,猶路也,有原有委, 性與 天道 ,道之本也;三綱五常, 道之目也;禮樂文章,道之事 也。
重點(二) 為什麼「朝聞道, 夕死可矣」呢? 為什麼「朝聞道, 夕死可矣」呢?
聞道者,已登堂入室,盡心知 性;明其明德,顧諟天之明命 而拳拳服膺。 聞道者,已登堂入室,盡心知 性;明其明德,顧諟天之明命 而拳拳服膺。
濟公活佛慈悲:「天道就是直 指人心,告訴你回家的路。」 濟公活佛慈悲:「天道就是直 指人心,告訴你回家的路。」
聞思修 請分享您閱讀此章的心得。 請分享您閱讀此章的心得。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 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 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問題與思考 請思考:您覺得要如 何詮釋本章呢? 請思考:您覺得要如 何詮釋本章呢?
我們的心在那裡? 我們的心在那裡? 在道?或在衣食? 在內或在外呢? 在道?或在衣食? 在內或在外呢?
心在道心在衣食心居自性之內心住六根六塵 顧諟天之明命隨外境流轉 觀自在菩薩流浪生死苦海 心之所在
惡衣惡食:粗衣粗食,指物質生 活條件不好。 惡衣惡食:粗衣粗食,指物質生 活條件不好。
朱子云: 心欲求道,而以口體 之奉不若人為恥,其 識趣之卑陋甚矣,何 足與議於道哉? 心欲求道,而以口體 之奉不若人為恥,其 識趣之卑陋甚矣,何 足與議於道哉?
聞思修 若恥惡衣惡食者不足以入道,則白 陽修士可不可以謀求衣食? 若恥惡衣惡食者不足以入道,則白 陽修士可不可以謀求衣食? 又白陽修士的儀容形象可以不理會 嗎? 又白陽修士的儀容形象可以不理會 嗎?
朱子云:「此則非以其不可 衣且食也,特以其不美於觀 聽而自恧 (讀音:四聲『女』,羞 愧) 焉。」 朱子云:「此則非以其不可 衣且食也,特以其不美於觀 聽而自恧 (讀音:四聲『女』,羞 愧) 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 曰:「何謂也?」曾子曰:「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 曰:「何謂也?」曾子曰:「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問題與思考 請問:本章應把握的 重點為何呢? 請問:本章應把握的 重點為何呢? 一以貫之;忠恕。 一以貫之;忠恕。
何謂「一以貫之」? 何謂「一以貫之」?
一:本體 不二、太極、至誠、自性本體。 不二、太極、至誠、自性本體。 亞聖《中庸證釋》云:「所謂一者, 不二也。貫之,即不息也。」 亞聖《中庸證釋》云:「所謂一者, 不二也。貫之,即不息也。」 《四書反身錄》:「即人心固有之理, 良知之不昧者是也。」 《四書反身錄》:「即人心固有之理, 良知之不昧者是也。」
貫:貫通,無礙 天地人、性心身、理氣象,一以 貫之。 天地人、性心身、理氣象,一以 貫之。
《一貫道疑問解答》云: 「一」即無極之真、先天之妙,至神 至明,亦名之曰理。「貫」,即貫徹 一切之意,由無貫有,由始貫終之無 極至理。因此,理貫徹天地萬物,而 天地萬物各具此理,故曰「一貫」。 「一」即無極之真、先天之妙,至神 至明,亦名之曰理。「貫」,即貫徹 一切之意,由無貫有,由始貫終之無 極至理。因此,理貫徹天地萬物,而 天地萬物各具此理,故曰「一貫」。
一以貫之的境界 具「同體、合一」之境界。 具「同體、合一」之境界。 《周易.乾文言傳》:「夫大人者,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 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周易.乾文言傳》:「夫大人者,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 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聞思修 請問:宇宙萬象,千差萬別 … 請問:宇宙萬象,千差萬別 … 為什麼能「一以貫之」? 為什麼能「一以貫之」? 又如何「一以貫之」 ? 又如何「一以貫之」 ?
為什麼能「一以貫之」? 孟子云:「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孟子云:「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因為萬物一太極,一物一太極;亂 心中有真心,習性中有自性,故能 一以貫之。 因為萬物一太極,一物一太極;亂 心中有真心,習性中有自性,故能 一以貫之。
如何「一以貫之」?回到根本就能一以貫之 自性本體起用,放之彌滿六合, 卷之退藏於密。 自性本體起用,放之彌滿六合, 卷之退藏於密。
南宋.楊敬仲云 學者真悟,多即一,一即多也。 斯庶幾孔子之一貫者已。 (《論語 集釋》<四>,頁 1059 ) 學者真悟,多即一,一即多也。 斯庶幾孔子之一貫者已。 (《論語 集釋》<四>,頁 1059 )
無我,就能一以貫之 清.焦循云:「克己則無我,無我 則有容天下之量。 … … 必如舜之舍 己從人,而知乃大。」 (《雕菰樓 集》) 清.焦循云:「克己則無我,無我 則有容天下之量。 … … 必如舜之舍 己從人,而知乃大。」 (《雕菰樓 集》)
意守玄關,提起正念,能一以貫之 存養覺性,涵養此無思無慮,尚未 起心動念的「未發之中」,也能一 以貫之。 存養覺性,涵養此無思無慮,尚未 起心動念的「未發之中」,也能一 以貫之。
忠恕之道 忠:中心;盡心之謂忠 忠:中心;盡心之謂忠 恕:如心;推己之謂恕。 恕:如心;推己之謂恕。 《中庸》云:「忠恕違道不遠。」 工夫不離自性本體,藉人道的實踐 而達天道。 《中庸》云:「忠恕違道不遠。」 工夫不離自性本體,藉人道的實踐 而達天道。
聞思修 請分享您閱讀此章的心得。 請分享您閱讀此章的心得。
<公冶長>第五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 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 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
問題與思考 請問:本章應把握的重 點為何呢? 請問:本章應把握的重 點為何呢? 「文章」與「性與天道」 之對比說明。 「文章」與「性與天道」 之對比說明。
子貢之才器 孔子稱其為「瑚璉之器」,舉史 成誦,過目不忘,聰明且辯才無 礙,而且福報很好。 孔子稱其為「瑚璉之器」,舉史 成誦,過目不忘,聰明且辯才無 礙,而且福報很好。
「文章」及「性與天道」 文 章 性與天道六藝之學大人之道 聰明博聞潛心性命 聞見之學自得之學 多學而識一以貫之 枝 末 大 本
聞思修 何以子貢未聞夫子之「性與天 道」?是孔子未言?還是子貢未 悟?為什麼? 何以子貢未聞夫子之「性與天 道」?是孔子未言?還是子貢未 悟?為什麼?
子貢囿於文字知識之中 《四書反身錄》:「大凡聰明自用 者,必不足以入道。 … 蓋回之聽言 而悟,超語言文字之外;賜之聽言 而識,囿語言文字之中。悟超言外, 因言可以悟道;識囿言中,則因言 反有以障道。」 《四書反身錄》:「大凡聰明自用 者,必不足以入道。 … 蓋回之聽言 而悟,超語言文字之外;賜之聽言 而識,囿語言文字之中。悟超言外, 因言可以悟道;識囿言中,則因言 反有以障道。」
子貢聰明特達,可以大受 《四書反身錄》:「在昔聖門 … 聰 明特達,可以大受者,顏回之外, 實莫如賜。故夫子屬望特殷,恐其 恃聰明而不能自反 …… 蓋欲其鞭辟 著裏,黜聰墮明,而務有以自得 也。」 (《論語集釋》,頁 309 ) 《四書反身錄》:「在昔聖門 … 聰 明特達,可以大受者,顏回之外, 實莫如賜。故夫子屬望特殷,恐其 恃聰明而不能自反 …… 蓋欲其鞭辟 著裏,黜聰墮明,而務有以自得 也。」 (《論語集釋》,頁 309 )
<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 而識之者與?」對曰:「然, 非與?」曰:「非也!予一以 貫之。」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 而識之者與?」對曰:「然, 非與?」曰:「非也!予一以 貫之。」
問題與思考 請問:本章應把握的重 點為何呢? 請問:本章應把握的重 點為何呢? 「多學而識」與「一以 貫之」對比說明。 「多學而識」與「一以 貫之」對比說明。
多學而識之 博文、多識前言往行、好古敏求、 多見而識(記)。 博文、多識前言往行、好古敏求、 多見而識(記)。
「多學而識」與「一以貫之」 多學而識一以貫之二、三不二 日益之學日損之道 文字知識真實智慧 窮理以明道融理以體道 指路標目的地
子貢聰明博識而昧本原 《四書反身錄》:「子貢聰明博識, 而昧本原,故夫子借己開發,使之 反博歸約,務敦本原。 … … 聰明博 識,是以窮理,而不足以融理;足 以明道,而非所以體道。 《四書反身錄》:「子貢聰明博識, 而昧本原,故夫子借己開發,使之 反博歸約,務敦本原。 … … 聰明博 識,是以窮理,而不足以融理;足 以明道,而非所以體道。 」(《論語 集釋》<四>,頁 1060 )
《六祖壇經》云: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 文字。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 文字。
聞思修 請問:若「多學而識」僅是窮理而 明道,則吾人應廢除道學的研究嗎? 請問:若「多學而識」僅是窮理而 明道,則吾人應廢除道學的研究嗎?
《四書反身錄》:「博識以 養心,猶飲食以養身。 … … 飲食能化,愈多愈好;博識 能化,愈博愈妙。蓋并包無 遺,方有以貫;茍所識弗博, 雖欲貫,無由貫。 《四書反身錄》:「博識以 養心,猶飲食以養身。 … … 飲食能化,愈多愈好;博識 能化,愈博愈妙。蓋并包無 遺,方有以貫;茍所識弗博, 雖欲貫,無由貫。」
<季氏>第十六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 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 聖人之言。」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 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 聖人之言。」
問題與思考 請問:本章應把握的重 點為何呢? 請問:本章應把握的重 點為何呢? 三畏的重要性。 三畏的重要性。
畏:敬畏。 畏:敬畏。 主敬存誠、戒慎恐懼。 主敬存誠、戒慎恐懼。
天命 一己之天性。 一己之天性。 天之明命。 天之明命。 主禍福主吉的天道律則。 主禍福主吉的天道律則。 應運之天命明師。 應運之天命明師。
大人 指天子、諸侯等有權位者。 指天子、諸侯等有權位者。 指有德有位者。 指有德有位者。 指與天地合其德者。 指與天地合其德者。
聖人之言:聖人的言語,經書聖訓 等皆是。 聖人之言:聖人的言語,經書聖訓 等皆是。 狎、侮:藐視戲玩,無所忌憚。 狎、侮:藐視戲玩,無所忌憚。
敬畏--天恩師德 冥冥大夜中,天恩師德為燈燭; 滔滔苦海中,天恩師德為舟航; 燄燄火宅中,天恩師德為雨澤。 冥冥大夜中,天恩師德為燈燭; 滔滔苦海中,天恩師德為舟航; 燄燄火宅中,天恩師德為雨澤。 如果沒有天恩師德,天命明師, 我們如何出離六道輪迴?解脫成 正覺? 如果沒有天恩師德,天命明師, 我們如何出離六道輪迴?解脫成 正覺?
<堯曰>第二十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 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 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 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 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咨:嗟歎聲。堯讚嘆大舜之美德, 足以承擔天之明命。 咨:嗟歎聲。堯讚嘆大舜之美德, 足以承擔天之明命。 天之曆數:天之明命。 天之曆數:天之明命。 政:帝王相繼之次第。 政:帝王相繼之次第。 教(道):聖賢之道統真傳、天 命真傳、性理真傳。 教(道):聖賢之道統真傳、天 命真傳、性理真傳。
允執厥中 允:信(如實的)。 允:信(如實的)。 執:持。 執:持。 厥:其。 厥:其。 中:道心本體。 中:道心本體。 允執厥中:如實的(無有間斷的) 持守此道心本體。 允執厥中:如實的(無有間斷的) 持守此道心本體。
仙佛云:「長住極樂光明所,淨念 相續實不錯;這個醒醒之真我,將 是確確之活佛。」 ( 《中庸聖訓》 頁 129 )
<雍也>第六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 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 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問題與思考 請問:本章應把握的重 點為何呢? 請問:本章應把握的重 點為何呢? 孔顏樂處,所樂何在? 孔顏樂處,所樂何在?
《宋元學案.明道學案》記載: 昔受學于周茂叔,每令尋仲尼、 顏子樂處,所樂何事。 昔受學于周茂叔,每令尋仲尼、 顏子樂處,所樂何事。
子曰:「貧而無怨難, 富而無驕易。」 (<憲 問>) 子曰:「貧而無怨難, 富而無驕易。」 (<憲 問>) 明.楊慎云:「知世 人之所憂,則知顏子 之所樂矣。」 明.楊慎云:「知世 人之所憂,則知顏子 之所樂矣。」
《 《格言聯璧》云: 貧賤是苦境,能善處者自樂; 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 (<持躬類>) 貧賤是苦境,能善處者自樂; 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 (<持躬類>)
聞思修 顏子之所樂,樂在何處? 顏子之所樂,樂在何處?
自性本體的本質是樂、法喜。故離 自性愈近,法喜愈充滿。 自性本體的本質是樂、法喜。故離 自性愈近,法喜愈充滿。
<述而>第七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 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 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 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 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問題與思考 請問:本章應把握的重 點為何呢? 請問:本章應把握的重 點為何呢? 尋孔顏樂處。 尋孔顏樂處。
樂亦在其中:即便貧窮,亦不改其 樂。 樂亦在其中:即便貧窮,亦不改其 樂。 浮雲:輕,不重要,不愛慕,不追 逐。 浮雲:輕,不重要,不愛慕,不追 逐。
仙佛慈悲云: 物質的享受減少了,心靈清淨了, 找到返璞歸真的感覺,那麼修道就 會很快樂。 (《大學聖訓》,頁 179 ) 物質的享受減少了,心靈清淨了, 找到返璞歸真的感覺,那麼修道就 會很快樂。 (《大學聖訓》,頁 179 )
敬祝各位前賢智慧光明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