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開仁 2015.7.18.  佛法不是泛談因果, (1) 是要在 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 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也 不能使它改變,成佛也只是悟 到這必然理則, (2) 依著清淨的 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佛學內觀療法的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認識抑鬱症的症狀 情感症狀 1. 抑鬱情緒 2. 缺乏快感 3. 無價值感或過分內疚 認知症狀 4. 思維能力或注意力下降 5. 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 行為症狀 6. 體重增加或降低 7. 失眠或睡眠過多 8. 疲勞或無力感 9. 運動性遲滯或過動 (5 種或以上的上列症狀,持續至少.
Advertisement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現見的正法 釋開仁. 2009/12/3 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何謂現見? 現見: 1 、眼見, 2 、定中見, 3 、證悟見。 《雜阿含 550 經》卷 20 :「聖弟子 念於正法,念於世尊現法、律, 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 緣自覺悟。」 (T02, no. 99, p. 143, c4-6)
(一)辦桌文化起始略說: 1. 祭祀宗教 2. 生命禮儀 3. 外燴 --- 老師、師公、師傅、總鋪師 4. 搬桌搬椅時代 (二) 食物食材 1. 靠山考海 2. 基本:炒米粉、糍、檳榔 3. 小吃搬上桌 (三) 變變變 1. 調味不同 2. 師承不同 3. 地點也變.
升中面試須知 及選校策略 伍德基 學友社 社長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 張煊昌中學 校長 ( 一 ) 爭取自行分配學位 最多 2 所中學選擇 中學最多 30% 學額.
點 觀世音菩薩 分享人生積極正面訊息 創造宇宙合諧快樂能量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無 j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為何需要 學習佛法? 2 觀察思惟生命的 真實情 況 圓滿和諧的人生 是大家的 期望 佛法能實現清淨的世界 3.
第4章 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学习目标
密云季庄小 学心理讲座 合理情绪 幸福生活 武金红 密云教研中心.
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
(4F01) 陳可兒 (4F03) 張令宜 (4F05) 何秀欣 (4F14) 潘美玲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三)
佛教.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章〉 大乘通說~禪波羅蜜
《十住毘婆沙論》卷14 〈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 講義 p.13-22頁.
實踐三好的大悲行者 講師:恆明法師.
佛法與科學 – 學佛與學識 楊皓東 2006年11 月18日.
佛教的生命哲學 釋隆迅
釋迦牟尼的原始說法.
小学《人•自然•社会》 五年级教材解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李 荆 -
四聖諦十二因緣 後學陳靜莉 學講.
第三章茶的功用 新建文件夹\茶为万病之药++勿忘饮茶健身(上).flv 新建文件夹\茶为万病之药++勿忘饮茶健身(下).flv.
輕歌妙舞送黃昏 組員名單 組長:程鵬飛 組員:黎達華 劉展鵬 邱迦欣.
比 丘 的 修 道 (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鴦伽國的鄉鎮名為馬邑。在那裡,世尊招呼比丘:「諸比丘!」諸比丘對世尊答應:「世尊!」然後,世尊說此(以下的話): 「諸比丘!人對你們的稱呼『沙門、沙門』:又,你們也是正當在被問『你們是誰?』時,而自稱為『是沙門』。諸比丘!你們的那幾位,如此正在被稱呼,如此正在自稱的時候,諸比丘!你們應當如此學習,即:『凡是作沙門之法與作婆羅門之法,對於這些法,我們應當受持而實行;如此,我們的這個名稱與自認,將成為真實與實在;凡是我們所受用的衣、缽食、床坐、醫藥資具,即那
如得法師開示 廣大供養意樂提策 1.
期考議題 單元一:資訊科技(eg上網活動)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青少年社政參與(80後) 單元二:郊野公園與房屋政策/問題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財務金融二 王詩茹.
中医针灸与病原生物 《病原生物与人类》课程小组 毛俊喆 王亦凡
WWE巨人 Big show.
人地關係 ── 熱帶雨林 人文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國立花蓮女中101學年度 開學典禮簡報.
伯裘書院 環保廣告能否有效 地推動環保意識.
4H (1)歐宛曈 (9)李熹漩 (12)吳紀芙 (14)唐曉筠
禪宗的教外別傳.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小學 六年級 數學科 下學期 數形.
妙雲集導讀正聞篇 我們的身心 丘中仁.
時代巨輪下對聖經的挑戰 平安福音堂聯堂培靈會 2014年3月13日.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假使有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惡趣  ─雜阿含經 788經.
I send you 10 wishes for Christmas and year2008
追風箏的孩子 The kite runner.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10 ROSES FOR YOU 2009 送你十朵玫瑰….
Take the Time….. 保握當下... 巧合不如巧遇,急進不如及時.
四無量心與情緒健康 陳家寶醫生.
兩漢戚宦掌權的政局 第二節 東漢的戚宦之爭.
一、生命週期 二、經濟需求 三、收支狀況 四、人身風險事故 五、人生八大規劃 六、財務規劃
【菩提道次第廣論 】
維高斯基( ) Langford, P. (2005). Vygotsky'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ove England ;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设岗申请 审核发布 岗位申请 助教培训 津贴发放 工作考核 授课教师 岗位要求 工作内容 开课单位 确定课程、岗位 发布需求 研究生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第五課 侍奉的調整 -- 正確態度 (徒6:1-7; 路10:38-42).
十善菩薩之修學內容 釋開仁,佛法度假 2012年7月5日.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摩西的會幕:長30肘、寬10肘、高10肘(約 5 m) 所羅門聖殿:長60肘、寬20肘、高30肘(約15 m) 窗櫺 銅祭壇 金香壇 三層
三十七道品 Bodhipakkhiya 釋開仁.2011年6月15日 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簡介 發想:本簡報以常見的臺灣夜市小吃出發,與學生生活結合,以圖片為輔,讓學生從食物為出發點,學習其搭配的量詞單位,以及相關方位和介係詞之應用 ﹔除吸引學生興趣外,並融入對話,以更深入加強學生對於本單元的聽力理解能力。接著帶入評量,確定學生已學會食物名稱及其搭配的量詞單位,以及介係詞之應用 。 視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北京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 传 宝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有趣的計算 如果令A、B、C、D……X、Y、Z這26個英文 字母,分别等於百分之1、2、3、4……24、
聖經的獨特.
第七章: 類別之概要 Called cetasika bec it arises depend on citta , greed, anger, delusion .King and Minister.
慧能的教外別傳.
相續 ? 識 ? 「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繫, 有識身相續,相續而不已。」 《成佛之道》 緣起支性 五取蘊 無明 愛取 六塵 取識.
一 什麼是邏輯? 英文為Logic,是研究使人正確思考的一門學科。 邏輯與思考方法的關係:兩者其實是同實而異名。 Logic一詞的中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釋開仁

 佛法不是泛談因果, (1) 是要在 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 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也 不能使它改變,成佛也只是悟 到這必然理則, (2) 依著清淨的 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

 (1) 流轉的緣起法,不是個別的 因果事相,是在無限複雜的因 果幻網中,洞見因果的必然系 列。  (2) 個別的因果事相,名為緣生 法。

 因果事相中,看出他必然的系 列,即有情流轉的必然階段; 因果事相,總不出此必然的理 則。凡能悟入此因果必然的理 則,名為得法住智。 ( 《以佛法研究 佛法》 p97)

過去 無明惑 因 行業 現在 識,名色,六處,觸,受苦果 愛,取 愛,取惑 因 有業 未來 生,老死苦果

惑(無明; 愛、取) 業(行;有) 苦(識、 名色、六入、 觸、受;生、 老死)

惑 業 苦 惑 發業力、潤生力 貪,瞋,癡 業 身、語、意業 善、惡、不動業 苦八苦,蘊處界

緣起 理性 十二有支的 相依性、必然性 Eg. 無明行識 流轉 此有彼有此有彼有 還滅 此無彼無此無彼無

 聖道,是「古仙人之道」,所 以不僅是實踐,而且是實踐的 理性。以正見為眼目,以純潔 的行為(語、業、命)為基礎, 為解脫所必經的正軌。

 確見此本然必然而普遍的理則, 所以肯定的說:「得八正道者, 得初沙門,得第二第三第四沙 門(果)。除此已,於外道無 沙門」 ( 《以佛法研究佛法》 p96)

 佛法不但是人類的,而且是一 切有情的。然而佛在人間,佛 法的修學者與被救護者,到底 是以人類為主。如忽略這普度 一切有情而以人類為本的精神, 如某些人專心於放生 ( 魚龜 ) ,而 對於罹難的人類反而不聞不問, 這即違反了佛法的精神。

 佛法的中道行,為人類德行的 深化又廣化。所以,  以實證此法為目的,  以隨順此法的思想行為為方法,  以厭離迷情而趨向正覺為動機。

 淨化自心的「定慧熏修」, 「離惑證真」,達到法的現覺, 即德行的深化。  由於自心淨化,能從自他關係 中得解脫自在,更能實現和樂 清淨的人生理想於世間,所以 說「心淨則眾生(有情)淨」。

 佛法的德行,不但為自他相處, 更應從自心而擴大到器世間的 淨化,使一切在優美而有秩序 的共存中,充滿生意的和諧, 所以說「心淨則國土淨」。

 1. 人天的德行是一般的;  2. 聲聞的德行,進展到深刻的 淨化自心;  3. 菩薩的德行,更擴大到國土 的嚴淨。

八法: 1. 道德根源:無貪、無瞋、無癡 2. 道德意向:慚、愧 3. 道德努力:精進、不放逸 4. 道德純潔:信

 以在家的身分來修學佛法,有 獨特的行持,這才能超過一般 的人間正行而向於解脫。修行 的項目,主要為五種具足:  一、信具足。二、戒具足。  三、施具足。四、聞具足。  五、慧具足。

五種具足 八正道 一、信具足 正見、正志 二、戒具足 正語、正業、正命、 正精進 三、施具足 四、聞具足 正精進、正念、正定 五、慧具足

 正見:以佛法為自己的見地。  1 、知因果、善惡、流轉、解脫的 正見,以此為本而立志、實行,這 是世俗的人天正行。  2 、對因果、事理、四諦、三法印 等,從聽聞正法而得正確深切的信 解;即是能向出世而成為無漏的。

 八正道有二類:  【 1 】有「世俗有漏,有取,轉 向善趣」的,  【 2 】有「聖出世間無漏,不取, 正盡苦轉向苦邊」的。  這二者的差別,根本在正見。

 得了佛法的正見,即應引發 「正志」 ── 奘譯正思惟。  這是化正見為自己的理想,而 立意去實現的審慮、決定、發 動思。

 1 、從理智方面說,這是思慧 ── 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 達到更深的悟解;  2 、從情意方面說,這是經思考 而立意去實現。

 思慧不僅是內心的思考,必有 立志去實現的行為,使自己的 三業合理,與正見相應。  所以正志同時即有見於身體力 行的戒學,這即是正業、正語、 正命。

 正語:是不妄語、不綺語、不 兩舌、不惡口,及一切的愛語、 法語。  正業:是不殺、不盜、不淫, 與一切合理的行動。  正命:是合理的經濟生活。

 「正精進」是離惡向善、止惡 行善的努力,遍通一切道支。  如專從止惡行善說,即戒的總 相。以正見為眼目,以正志所 行的正戒為基礎,以正精進為 努力,這才從自他和樂的止惡 行善,深化到自淨其心的解脫。

 有三種角色: 1. 攝在戒學:正語、業、命 + 正 精進 2. 攝在定學:正精進 + 正念、定 3. 通三學

 「正念」是對正見所確認而正 志立意求它實現的真理,念念 不忘的憶持現前。  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繫念不 忘而得一心,即「正定」。由 於一心的湛寂,如實正智能依 之現前。

五根、五力八正道 1 、信 正見、正志 2 、精進 正語、正業、正命、 正精進 3 、念 正念 4 、定 正定 5 、慧 ( 依定得解脫的正見 / 無漏慧 )

八正道三慧三學 正見正見聞 正志、 正語、正業、正命 思戒 正勤、正念、正定 修 定慧定慧 現證解脫

八正道〔攝三十七品〕三學 正見(四念處、擇法、慧、信) 慧 正思惟(志) 正語、正業、正命戒 正精進(四正勤)通三學 正念(念) 定 正定(四神足、定、喜、捨、 輕安)

 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  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  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  正念生正定。

 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淫、 怒、癡。  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知如真。

 菩薩的修行六度,  出發於三心,歸結於三心,  又進修於三心的推移過程中。  三心:信願、慈悲、智慧

 起初,以大悲心、真空見來確 立大徹悟、大解脫的大菩提願, 即是發菩提心 ── 這等於八正道 的從正見而正志。不過八正道 重於解脫,不談慈悲。

 本著三心和合的菩提願,從自 他和樂本位,修施、戒、忍、 精進,也略學禪、慧,作種種 利他事業 ―― 這等於八正道的 從正志到正精進,即是修大悲 行。

 這樣的本著三心而精進修行, 等到悲心悲事的資糧充足,這 才轉向自心淨化,修定發慧 ―― 這等於八正道的從正精進 到正定。由利他而自利,證無 所得的空寂理,這是般若的實 證。

 接著,本著實證慧導攝的三心, 廣修六度,再從自他和樂本位, 「成熟有情,莊嚴國土」,即 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 ── 略 近聲聞自證以上的隨緣教化。

 自利利他圓滿,圓成究竟的大菩 提。  佛的大菩提,即無貪、無瞋、無 癡三善根的圓成;也是依法、依 世間、依自的德行的完成。成佛, 即是擴展人生、淨化人生,圓滿 究竟的德行,這名為即人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