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 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 药或活血祛瘀药。活血化瘀作用较强者,称为 破血药或逐瘀药。 一. 含义:
Advertisements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一. 含义 :
1 本草學 高醫 麻醉科 盧奕丞 醫師 2 參考文獻  中醫學入門 文光  中藥用法十講 啟業  陜西中醫學院 教案.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定义 凡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 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分类、功效及适应证 化痰药-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等。亦可用 于瘿瘤瘰疬,阴疽流注、癫痫惊厥、中风等。 温化寒痰药-温燥-温肺祛寒-寒痰、湿痰证 清化热痰药-寒凉-清化热痰-热痰、燥痰证.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第2章第2章 — 解表药. 概述 常用单味药 常用中成药 概述 1. 表证的定义 2. 表证的分类 外邪 ( 外界致病因素 ) 侵犯人体 浅表部位所出现的症候群, 相当 于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 的症状. 风寒表证(风寒感冒) : 恶寒重, 发热轻, 清涕, 咽痒, 痰稀, 无汗,口不渴或渴 喜热饮.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感 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高志卿.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西班牙流感 1000 万人.
第十六章 消 食 药.  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 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一. 含义 :
第十三章 治风剂 概 述 一、定义 以辛散疏风或熄风止痉药物为主,具有疏散 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手太阴经脉循行图示 中焦 络大肠 沿胃口 上膈 属肺 出腋下 上肢内侧前沿 列缺 鱼 鱼际 大拇指桡侧端(少商) 食指内侧(商阳) 该经脉循行所联络的脏腑器官 : 肺 、大肠、胃、 膈、咽喉、气道 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吸、咳血、伤风、 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为治风剂。 概述 · 定义.
感 冒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系 陈良金 一、概述 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 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 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一)定义: 病情严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传染迅速 ---- 时行感冒.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解 表 剂.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第十五章 理气药 【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1.概念: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改善或 消 除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物,称 发散风热药。
感冒中成药合理使用 德胜中心 刘桂伶.
第八章 理气药.
开窍药 一、含义: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功效: 开窍醒神(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平肝息风药 一、含义: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 二、功效: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三、主治: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祛风湿药.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二、伤寒表实证 (一)   麻黄汤证 论太阳伤寒的主要证候与治疗.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第一章 解表剂.
感 冒.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第九章 清 热 药.
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第三节 补血药.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王 付 制作.
第六单元 解表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第一节 祛风湿药及方剂.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第二十一章 安 神 药.
清热药 定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 十 章 泻 下 药.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第十六节 息风止痉药 定义:凡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为息风止痉药。
经行感冒.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清热药.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第七节 温里药 定义:凡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适应证: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大血藤(红藤) 苦平 大肠肝 藤茎
利水渗湿药.
鸡蛋知多少 制作人员:郭怡欣 崇家荣 张茅 郑云淇.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消 食 剂.
方舟®定喘止咳胶囊.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 解表药多辛味,辛散轻扬,主入肺经,膀胱 经,味辛发散 ,促进肌体发汗 ,使表邪由汗 而解,防病传变。 二. 性味归经 :

 1. 发汗解表  2. 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三. 功效 :

 外感表证 —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或有汗不畅,脉浮等 四. 适应证 :

 风寒表证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 疼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苔白,脉浮紧  风热表证 ---- 发热重, 恶寒轻, 鼻塞流黄涕,口渴,苔 黄,脉浮数

 发散风寒药 — 辛温 — 风寒表证  发散风热药 — 辛凉 — 风热表证 五. 分类

 1. 控制用量,不可发汗太过,耗气伤津, “ 亡阳, 亡阴 ” 。  2. 血汗同源,自汗,盗汗,疮疡日久,淋证, 失血者,虽有表证应慎用。  3. 因时因地制宜。  4. 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六. 使用注意 :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 功效应用 : 1. 发汗解表 — 发汗解表之要药,治疗风寒感冒之风 寒表实证 表证之喘 — 风寒束肺  2. 宣肺平喘 里证之喘 -- 寒饮停肺 -- 热证之喘  3. 利水消肿 — 风水浮肿 麻黄 辛, 微苦, 温 归肺, 膀胱经

 生麻黄 / 净麻黄 ---- 发汗解表( 克)  蜜炙麻黄 ---- 润肺止咳平喘 用法用量:

 功效应用:  1. 发汗解肌 — 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治疗外感 风寒  表实无汗者 + 麻黄 表虚有汗者 + 白芍 桂 枝 辛, 甘, 温 归心, 肺, 膀胱经

 2. 温通经脉 — 寒凝血滞诸痛证 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 闭经, 痛经 风寒湿痹 桂 枝 辛, 甘, 温 归心, 肺, 膀胱经

 3. 助阳化气 — 痰饮,水肿 脾阳不运, 水湿内停 — 眩晕, 心悸, 咳喘 膀胱气化不利 — 水肿, 小便不利

 4. 平冲降逆 ---- 心悸,奔豚 心阳不振,脉结代 阴寒内盛,上凌心胸

 煎服, 3—10 克  1.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 阴虚火旺,血热妄行之证应忌用。  2.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使用注意:

 功效应用:  1. 解表散寒 — 发汗力缓,治疗风寒感冒,咳嗽呕恶  2. 行气和胃 ---- 脾胃气滞,胸脘胀满,呕吐证 妊娠呕吐, 胎动不安 + 陈皮,砂仁 痰气交阻之梅核气  3. 解鱼蟹毒 — 腹痛吐泻 紫苏 辛, 温 归肺, 脾经

 克,不宜久煎。  附药 :  紫苏梗 — 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使用注意:

 功效应用:  1. 解表散寒 — 风寒感冒,作用弱,辅助药  2. 温中止呕 — 脾胃寒证  ( 呕家圣药 ) 呕吐 胃寒 胃热 痰饮 3. 化痰止咳 — 肺寒咳嗽  4. 解鱼蟹毒 — 解半夏, 南星毒,解鱼蟹毒 生姜 辛, 微温 归肺, 脾, 胃经

 煎服, 3—10 克,或捣汁服  本品助火伤阴,热盛或阴虚内热者忌用。 使用注意:

 1. 生姜皮 — 辛凉 — 和脾,行水消肿  2. 生姜汁 — 辛温 — 功同生姜, 开痰止呕 3-10 滴, 冲服 附药:

 功效应用:  1.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 外感风寒,内伤暑湿  2. 利水消肿 — 水肿脚气 香 薷 辛, 微温 归肺, 脾, 胃经

 煎服, 克  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不宜久煎。  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 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使用注意:

 功效应用:  1. 解表散风 — 药性平和,外感表证 ( 风寒风热证皆可 )  2. 透疹 — 麻疹不透  3. 散风 ---- 祛风止痒,治风疹瘙痒  4. 消疮 — 疮疡兼有表证 荆 芥 辛, 微温 归肺, 肝经

 使用注意:  煎服, 5—10 克,不宜久煎。  附药:  荆芥炭 ---- 收敛止血,用于出血证

 功效应用:  1. 祛风解表 — 辛温发散,气味俱升,甘缓微温不峻烈, 用于外感表证(风寒风湿风热证皆可) 风寒表证 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 风热表证 卫表不固 防风 辛, 甘, 微温 归膀胱, 肝, 脾经

 2. 胜湿止痛 ---- 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  3. 祛风止痒 — 风疹, 皮肤瘙痒  4. 止痉 — 辛散外风,平息内风,用于破伤风  5. 渗湿止泻 — 肝郁侮脾之腹痛泄泻 

 使用注意:  煎服, 5—10 克,不宜久煎。  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 用。

药性和缓  共性 温而不燥 长于发表散风,治疗外感风寒或 风热证 荆芥 防风

 区别 :  荆芥 — 质轻透散,发汗力强,兼能透疹,消疮,炒 炭能止血  防风 — 质松而润, 祛风力强,为 “ 治风之通用药,风 药之润剂 ” , 外风内风均可用,兼能胜湿止痛,止痉, 止泻

 功效应用:  1. 解表散寒 ---- 辛温发散,气味雄烈 风寒感冒夹湿 风湿在表证,头项强痛,腰背酸重,一身尽痛  2. 祛风除湿止痛 ---- 风寒湿痹 羌 活 辛, 苦, 温 归膀胱, 肾经

 本品气味浓烈,辛香温燥之性较烈。  用量不宜多,煎服 克,量大有呕吐感。  阴血亏虚者慎用,脾胃虚弱者不宜。 使用注意:

 功效应用:  1. 解表散寒 — 外感风寒,鼻塞流涕  2. 宣通鼻窍 — 鼻渊,鼻鼽,鼻塞流涕  3. 祛风止痛 — 阳明头痛, 齿痛, 眉棱骨痛 风湿痹痛 白 芷 辛, 温 归肺, 胃, 大肠经

 4. 燥湿止带 — 辛温香燥,除阳明湿邪,用于妇 科带下病  5. 消肿排脓 — 疮痈肿毒  6. 外用 ---- 美白肌肤

 使用注意:  煎服, 3—10 克,外用适量。 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 功效应用 :  1. 解表散寒 — 风寒感冒  阳虚外感  2. 祛风止痛 — 辛香走窜,止痛力强,用于风寒头痛, 牙痛,风湿痹痛等多种痛证。  3. 通窍 — 鼻病  4. 温肺化饮 ---- 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痰饮咳喘 细 辛 辛, 温 归肺, 肾, 心经

 煎服, 克( “ 细辛用量不过钱 ” )  入丸,散剂: 克,外用适量  反藜芦  本品辛温香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忌 用,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者忌用。 使用注意:

 功效应用 :  1. 祛风散寒 — 辛香温燥,性味俱升,善达巅顶,善于 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且能止痛,治 风寒感冒,巅 顶疼痛   2. 除湿止痛 — 风寒湿痹 藁 本 辛, 温 归膀胱经

 煎服, 克  本品辛温香散,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 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使用注意:

 功效应用:  1. 散风寒 ---- 风寒感冒头痛  2. 通鼻窍 ---- 鼻病  3. 祛风湿止痛 ---- 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苍耳子 辛, 苦, 温 归肺经,有毒

 煎服, 克  服用过量易致中毒。 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 使用注意:

 功效应用:  1. 散风寒,通鼻窍 ---- 辛散温通,芳香通窍,其性上达, 治头痛,且是治鼻渊,鼻鼽,鼻塞流涕之要药  使用注意:  煎服 克,入汤剂需包煎。  阴虚火旺者忌服。 辛 夷 辛, 温 归肺, 胃经

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 通鼻窍, 止咳, 解毒  胡荽:发表透疹, 开胃消食  西河柳:发表透疹, 祛风除湿 葱白 鹅不食草 胡荽 西河柳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 功效应用 :  1. 疏散风热 — 辛散之性较强,治风热感冒  2. 清利头目,利咽喉 — 轻扬升浮,芳香通窍,治头 痛目赤,咽喉肿痛  3. 透疹 —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 4. 疏肝行气 — 肝郁气滞证 薄荷 辛, 凉 归肺, 肝经

 煎服, 3—6 克,宜后下 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  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体虚多汗者不宜。 使用注意:

 功效应用:  1. 疏散风热,宣肺 — 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治风热 感冒,咳嗽痰多  2. 透疹 ----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 3. 解毒利咽 — 痈肿, 丹毒,痄腮,喉痹  4. 润肠通便 ---- 便秘 牛蒡子 辛, 苦, 寒 归肺, 胃经

 煎服, 6—12 克,炒用可减苦寒及滑肠之性。 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使用注意:

 功效应用:  1.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 — 质轻上浮,治风热感冒, 咽痛 音哑  2. 透疹 — 麻疹不透, 皮肤瘙痒  3. 明目退翳 — 疏散肝经风热,治目赤肿痛,翳障  4. 解痉 — 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 蝉 蜕 甘, 寒 归肺, 肝经 蝉衣, 蝉壳, 虫衣

 使用注意:  煎服, 3—6 克  孕妇慎用。

 桑叶 疏散风热 — 风热感冒 平肝抑阳 — 肝阳上亢,眩晕头痛 清肝明目 ---- 目赤肿痛,视物模糊 菊花 煎服剂量: 克 桑叶 菊花 甘, 苦 归肺, 肝经

 桑叶 ---- 性寒,清肺润燥 --- 肺热咳嗽,燥咳  菊花 ---- 性微寒,清热解毒 --- 疮痈肿毒  黄菊花:疏散风热  野菊花:清热解毒 桑叶 菊花

 功效应用:  1. 疏散退热 — 表证发热,少阳证寒热往来  2. 疏肝解郁 — 善于条达肝气,治肝郁气滞证  3. 升举阳气 — 气虚下陷证,如久泄, 脱肛, 胃下垂, 子宫 下垂等 柴 胡 苦, 辛, 微寒 归肝, 胆经

 煎服, 3—10 克  疏散退热宜生用,用量稍重  升阳宜生用或酒炙,用量宜轻  舒肝解郁宜醋炙用  药性升散,古人云: “ 柴胡劫肝阴 ” 。阴虚阳亢, 肝风内 动, 阴虚火旺, 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使用注意:

 功效应用 :  1. 发表透疹 — 风热感冒,发热头痛,麻疹不透  2. 清热解毒 — 善清阳明热毒,治齿痛,口疮, 咽喉肿痛, 痄腮,瘟病阳毒发斑  3. 升举阳气 ---- 气虚下陷证 升麻 辛, 微甘, 微寒 归肺, 脾, 胃, 大肠经

 煎服, 3—10 克 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  升阳举陷宜炙用 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忌用。 使用注意:

 功效应用:  1. 解肌退热 — 甘辛性凉,轻扬升散,治外感发热头痛, 项背强痛  2. 透疹 — 麻疹不透  3. 生津止渴 — 升脾胃清阳之气,治热病口渴, 阴虚消渴 葛根 甘, 辛, 凉 归脾, 胃, 肺经

 4. 升阳止泻 — 升发清阳,治湿热泻痢 脾虚泄泻  5. 通经活络 ---- 味辛能行,治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眩 晕头痛  6. 解酒毒 ---- 酒毒伤中  7. 现代药理:扩张血管,明显的降压作用

 煎服, 10—15 克  升阳止泻宜煨用,其余功效宜生用。 使用注意:

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 浮萍:宣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 大豆黄卷: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淡豆豉 浮萍 大豆黄卷

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木贼 谷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