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xue 第四讲 国学中的 “ 民本 ” 论
Guoxue “ 民本 ” 出自何处?
《尚书虞夏书 · 五子之歌》夏禹留下训诫: “ 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汉初贾谊总结道: “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 不可欺。 ”“ 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 ” 西汉刘安《淮南子 泰族训》发挥: “ 国之有 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 固,基美则上宁。 ” 东汉王符《潜夫论 本政》强调: “ 夫民者, 国之基也。 ”
南朝范晔《后汉书》: “ 国以民为本。 ” 唐初张九龄: “ 民者国之本也,惟本固而后邦宁, 邦宁而后国治。 ” 宋代程颐发挥: “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 ,不可威也;民可顺也,不可强也;民可使也, 不可欺也。 ” 清代唐甄论证 “ 民本 ” : “ 封疆,民固之;府库,民 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 ”
Guoxue 一、 民为天之本
齐桓公问管仲: “ 王者何贵? ” 管仲回答: “ 贵天。 ”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指出: “ 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 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 ,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 民 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
《孟子》记载了一则关于天子权力交接的 对话: “ 万章曰: ‘ 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 孟 子曰: ‘ 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 然则舜 有天下也,孰与之? ’” 孟子的回答是: “ 天与 之,人与之。 ” 为什么呢?孟子解释说: “ 使 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授)之;使 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授) 之也。 ”
汉初,贾谊: “ 灾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又 在士民也。 ” “ 行之者在身,命之者在人,此福灾之本也 。 ” “ 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 受天殃。 ” “ 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雠者,有迟有速, 而民必胜之。 ”
董仲舒通过对 “ 王 ” 字的训释,指出君王的使 命就是顺天应人: “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 ‘ 王 ’ 。三 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 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 ,非 ‘ 王 ’ 者孰能当是?是故 ‘ 王 ’ 者唯天之施, 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诸人。 ”
东汉的王常说: “ 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 所思者,天所与也。 ” 只要 “ 下合民心 ” ,就 能 “ 上合天意 ” 。 王符说: “ 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 民愁苦则天心逆。 ”
明太祖将神妙莫测的 “ 事天 ” 落实在切实可行 的 “ 恤民 ” 上: “ 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为君 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 实也。 ”
Guoxue 二、 君以民为本
关于 “ 君 ” 与 “ 民 ” 的相反相成关系,古有舟、 水之喻。 《荀子》记载: “ 传曰: ‘ 君者,舟也;庶人 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此之谓 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 ” 《孔子家语》重申: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
魏征强调: “ 闻古语曰:君,舟也;人,水 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怨不在大,可 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唐太宗深以为然,他告诫太子诸王: “ 舟所 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 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
《左传》说: “ 民者,君之本也。 ” 《春秋谷梁传》说: “ 民为君之本。 ” 孟子明确宣称: “ 民为贵,君为轻。 ” 墨子指出: “ 君,臣萌(通氓)通约也。 ”[4] 君主既然是天下臣民共同推选出来的,臣 民也可以罢免君主。[4] 所以荀子说: “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 立君以为民也。 ”
康有为说: “ 一画贯三才谓之 ‘ 王 ’ ,天下归往谓之 ‘ 王 ’…… 夫 ‘ 王 ’ 不 ‘ 王 ’ ,专视民之聚散向背名之。 ” 谭嗣同从君主由人民推举产生的历史角度说明 “ 君 末民本 ” : “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 ‘ 共举之 ’ ,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 夫 曰 ‘ 共举之 ’ ,则因先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 也。 ”
三个故事 第一个出自《左传 · 文公十三年》 春秋时期,邾文公晚年,健康状况欠佳, 但迁都也成为邾国存亡攸关的大事。占卜 的结果是迁都 “ 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 。左右大 臣们都不赞成迁都。文公得知原委后对大 臣们说:上天生育百姓,为他们树立君主 ,是为了让君主为百姓谋利益。只要对人 民有利,也就是我国君的最大利益。应当 迁都。
大臣们再劝:不迁都,您的身体可逃过一 劫,寿命能够延长,您为什么要迁呢?邾 文公仍然不为所动。他的回答是: “ 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 迁也,吉莫如之! ” 巧合的是,迁都后不久,文公果然病死。 邾文公以民为君之本,为了民利牺牲君利 、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第二个故事出自《战国策 齐策》,是关于 战国时期赵威后的。明确以民为 “ 本 ” 、以君 为 “ 末 ” 。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战国时期齐国知识分子 颜斶的,出自《战国策 齐策》, “ 士贵,王者不贵。 ”
Guoxue 三 、 “ 国以民为本 ”
西周厉王时期的荣夷公是为国家理财、与民争利 、横征暴敛的有名大臣。他主张封山占水,实行 国家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 老百姓采樵、渔猎,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礼记 · 檀弓下》记载孔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个 妇人在坟前哭得十分伤心。孔子让子路去问是怎 么回事。妇人说: “ 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 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 ” 孔子问: “ 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 妇人回答 说: “ 这里没有苛政。 ” 孔子吩咐弟子们记住: “ 你 们记着:暴政比老虎吃人还厉害。 ”
与民争利的暴政可能带来国家一时的强大 ,但不能带来长治久安,最后的结果大多 是官逼民反,爆发政治危机。比如重用荣 夷公为国家理财的周厉王最终就因为国民 暴动狼狈出逃,丢了江山社稷。
孟子: “ 民为贵,社稷次之。 ” 《礼记 · 大学》: “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 ” 孔子说: “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 元中书右丞陈天祥指出: “ 民富则国富,民 贫则国贫,民安则国安,民困则国困。 ”
唐甄主张 “ 富在编户,而不在府库 ” 。 “ 府库 ” 就是国库, “ 编户 ” 是户口本上的老百姓。 “ 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山丘,实为 贫国,不可以为国矣。 ” “ 民为国本 ” 的思想推动古代政治家实行轻赋 薄敛的仁政
“ 三个有利于 ” 凝聚着 “ 民为国本 ” 的政治进步
Guoxue 四 、 “ 吏以民为本 ”
君主的地位是由广大人民的拥戴决定的, 必须爱民惠民才能长治久安;官吏是由君 主任命的,必须服从君主爱民惠民的大业 ,帮助君主打理天下。 贾谊指出: “ 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 者,助君理之。故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 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故君以知贤为明, 吏以爱民为忠。 ”
明代海瑞在《政序》中指出: “ 爵位者,所 托以为民之器也。 ” 清代陈宏谋指出: “ 朝廷设官,原以为民, 官必爱民,乃为尽职,固府州县官以 ‘ 知 ’ 为 名,又名之曰 ‘ 地方官 ’ ,谓地方之事,府州 县当无所不知也。 ”
柳宗元: “ 凡吏于土者,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 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 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 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 ,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 罚之矣。 ” 做官的只有好好报答养育他的人民、勤勤恳恳为 百姓服务,才可以问心无愧: “ 夫为吏者,人役也 。役于人而食其力,可无报耶?今吾将致其慈爱 礼节,而去其欺伪凌暴,以惠斯人,而后有其禄 ,庶可平吾心而不愧于色。 ”
关于 “ 民 ” 为 “ 国 ” 之本、为 “ 君 ” 之本、为 “ 官 ” 之 本,贾谊在《新书 大政》中概括为 “ 民无不 为本 ” ,堪称精辟: “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 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 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
五、古代 “ 民本 ” 思想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 “ 民本 ” 思想是一项宝贵 的政治财富,它与西方现代政治文明并无不可逾 越的鸿沟。 梁启超指出:典型的民主政治包含 “ 政为民政,政 以为民,政由民出 ” ,这在中国古代已包含萌芽: “ 国为人民公共之国(如 ‘ 民为邦本 ’ 、 ‘ 天下者天下 人之天下 ’—— 原注),为人民共同利益故乃有政 治(如 ‘ 天立君以为民,天非生民以为君 ’ 、 ‘ 庶民 、富民、教民 ’—— 原注),此二义者,我先民见 之甚明,信之甚笃。 ”
改革开放翻开了历史的新的一页,传统的 “ 民为邦本 ” 思想焕发出新的生机, “ 执政为民 ” 成为中央政府的新的政治理念。邓小平同 志号召: “ 全党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 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归宿点。 ”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对各级管理者提出要求: “ 情为 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 要时刻关 注民生、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 ” 中组部曾多次组织 “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 民 ” 的民意调查。 “ 十六大 ” 报告指出: “ 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 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 “ 十七大 ” 报告重申: “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 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 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