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 一、萌芽时期(原始社会~周代) 二、蕴酿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明代) 1. 重要著作:《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 经》、《伤寒杂病论》、 《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伤寒药方明理 论》、《普济方》。
方剂学 2. 主要成就: ( 1 )方剂学术资料的积累(方剂数量激增 、 方剂书籍大量涌现 ) 。 ( 2 )方剂学内容大大丰富 (方剂种类及剂 型增多 、治法理论得到充实 )。 ( 3 )方剂分类的进步 。 ( 4 )出现了将方剂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进行 研究的动向 。
方剂学 三、形成时期 1. 治法与方剂丰富多彩,形成体系 。 2. 出现了方剂学专著 。 3. 制方理论更加系统完善 。 4. 方剂分类更加合理 。
方剂学 四、发展时期 1. 人才培养 。 2. 编写教材 。 3. 文献整理 。 4. 创制新方 。 5. 改进剂型 。 6. 现代研究 。
方剂学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方剂学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治疗疾病的工具,治法是处方 用药的指南,方 剂体现治法,治法指 导处方,二者不可分 离。
方剂学 第二节 常用治法 汗法 1.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 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 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吐法 2. 吐法:吐法是通过药物引起呕吐,使停 留于咽喉、胸膈、胃脘部位的痰涎、宿 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 下法 3. 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攻逐等作用,使 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 痰结、水饮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 一类治法。 和法 4. 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 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 之证得以解除的方法。 温法 5. 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 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
方剂学 清法 6. 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 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种治法。 消法 7. 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 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 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 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 8. 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 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方剂学 方剂的分类最早见于《内经》, 其后金代成无已,明代张景岳,清代汪 昂等,亦从不同角度作了分类,其分类 方法不尽一致,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 种:
方剂学 一、按组成分类 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 · 序》 说: “ 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 复七方是也。 ” 明确提出 “ 七方 ” 的名称 。二、按功用分类 北齐徐之才的《药对》,其曰: “ 药有 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 湿十种 ” 。
方剂学 三、按治法分类 治法分类法当推明人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 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 。四、按主治病证分类 病证分类法的方书首推《五十二病方》 。五、综合分类法 清. 王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综 和分类法 。
方剂学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学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 君药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 臣药 臣药:有两种意义。 ( 1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 药物; ( 2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的药物。
方剂学 佐药 佐药:有三种含义。 ( 1 )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 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 2 )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 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 药物; ( 3 )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 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 成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 使药 使药:有两种含义。 ( 1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达 于病所的药物; ( 2 )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 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 第二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 一、药味加减的变化 药味加减的变化,是指在主病、 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 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使之 更加切合新的病情。
方剂学 二、药量增减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指方剂的药物不变, 只改变药量。三、剂型更换的变化 剂型更换的变化, 是指方剂相同,只是 改变剂型。
方剂学 第五章 剂 型
方剂学 1. 汤剂 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 或黄酒或水酒各半浸透后,再用适当 火候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 2. 散剂 是将配好的方药粉碎,混合匀 混,制成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 和外用两种。
方剂学 3. 丸剂 是将配好的方药研成细粉或药材提 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球型的固体 剂型。 ( 1 )密丸 是将药料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 作赋型剂制成的丸剂。 ( 2 )水丸 是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或酒、 醋,或其中部分药物煎汁等为粘合剂制 成的小丸。
方剂学 ( 3 )糊丸 系将药料细粉用米糊或面糊 等为粘合剂成的小丸。 ( 4 )浓缩丸 系将方中某些药物煎汁浓 缩成膏,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 粉碎,以水或酒,或方中部分药物煎 出液制成丸剂。
方剂学 4. 膏剂 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 渣浓缩而成的剂型。 (1) 流浸膏 (2) 浸膏 (3) 煎膏 5. 软膏 又称药膏,系用适当的基质与 药物均匀混合制成一种容易涂于皮 肤,粘膜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方剂学 6. 硬膏 又称膏药,系用油类将药物煎熬至 一定程度,去渣后再加黄丹等搅匀,冷 却制成的硬膏。 7. 丹剂 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8. 酒剂 古称 “ 酒醴 ” ,后世称 “ 药酒 ” 。是以 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物, 或加温同煮,去渣取液所得的澄明浸出 液。
方剂学 9. 茶剂 是由药物粗粉与粘合剂混合制成的固 体制剂,使用时置于有盖的适宜容器中, 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代茶服用。 10. 药露 多用新鲜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 放在水中加热蒸馏,所收集的蒸馏液即为 药露。 11. 锭剂、饼剂 系将药物研为细未,单独或 与赋形剂混合而制成不同形状的一种固体 制剂。
方剂学 12. 条剂 又称纸捻。系将桑皮纸粘药后捻成 细条,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后再粘着药物 而成。 13. 线剂 系将丝线或棉线浸泡于药液中,并 与药液同煮,经干燥而成的一种外有制剂, 用于结扎瘘管或赘肉,使其自行萎缩、脱 落。
方剂学 14. 灸剂 15. 栓剂 16. 注射剂 17. 片剂 18. 糖浆剂 19. 冲剂 20. 胶囊剂 21. 气雾剂 22. 口服液
方剂学 第六章 方剂的用法
方剂学 第一节 煎法 1. 煎药用具: 2. 煎药用水: 3. 煎药火候:
方剂学 4. 煎药方法 ( 1 )先煎: ( 2 )后下: ( 3 )包煎: ( 4 )另炖或另煎: ( 5 )溶化(烊化): ( 6 )冲服 :
方剂学 第二节 服 法 1. 服药时间 2. 服药次数 3. 服药方法
方剂学 第七章 方剂的命名
方剂学 1. 以方中主药命名:目的在于突出本方的 君药,提示该方的主要作用。 2. 以主要功效命名:借以突出该方的作用, 并提示其适应证。 3. 以主治病证命名:借以说明本方所治系 何种病证。 4. 以所治脏腑命名:借以说明本方所治系 何脏腑的病证。
方剂学 5. 以君药和功效结合命名:借以说明该 方君药为何,有何主要功效。 6. 以君药与主治结合命名:借以说明该 方君药为何,主治何种病证。 7. 以组成药味命名:提示该方是那几味 药组成的。
方剂学 8. 以组成药味的多少命名:提示该方的组 方有多少味药。 9. 以药物分量比例命名:提示该方用药多 少,效力强弱。 10. 以方剂的大小命名:提示该方用药多少, 效力强弱。 11. 以制剂的颜色命名:提示本方制成以后 是什么颜色。
方剂学 12. 以入药部位命名:借以说明该方的 用药特点。 13. 以取象比类法命名:意在借以说明 本方的功效。 14. 以服药特点命名: 借以说明本方的 特殊服法。
方剂学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