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設計闡釋及內容
各國都市建設的失敗教訓有: 1. 破壞了自然、都市及資源的現狀平衡 ; 2. 切斷了都市環境的連續性 ; 3. 破壞了都市環境、生活的本質和自然美 。
都 市設計雖然古已有之,但將都市設計作 為一個現代概念,則是在 CIAM 討論如何實 施具有理論的方法論的主題,並開始強調都 市主體設計時才提出的。 六十年代學者專家發展出下列學科,提 昇都市環境品質。 1. 環境保護 ; 2. 環境質量評估 ; 3. 都市設計 。
一、都市設計的定義 都 市設計是一種以滿足都市人的生理、心 理要求為根本出發點,以提高都市生活的環 境質量為最終目的,對都市的營造巨細皆兼 的整體性創造活動。
二、都市設計的任務 1. 從生態平衡的觀點出發,合理地安排各種 功能分區的相對位置,有機地處理它們之 間的關係 ; 2. 通過具體的設計手段,確保各單位的功能 特性,如私密性 … ; 3. 平、立面分割空間、安排和利用空間,使 之具有有效性、緊湊性、合理性、可變性 和多樣性 ;
4. 將自然和人造因素有機結合,互相滲透, 融為一體 。
三、都市設計的特質 ( 一 ) 其對象是本土性的 ; ( 二 ) 在設計過程中,必須納入市民的參與 ; ( 三 ) 實驗的成果是「可體驗的集體空間」 ; ( 四 ) 具有公共性向度的環境營造 ; ( 五 ) 掌握「變」的原則是實踐的關鍵 ; ( 六 ) 是長期進行的行動,而非短期完成的作品 ; ( 七 ) 設計者是集體的 。
四、都市設計實踐工作的類別 ( 一 ) 都市保育取向的都市設計 針對都市環境提出有效的保育政策,以控 制發展,以整體的公共環境利益的維護為目的 ,其具體的工具是全市性的「都市設計」計畫 。 ( 二 ) 都市開發取向的都市設計 以滿足都市的經濟發展,包括都市中大面 積的建築開發案,交通建設的聯合開發,及新
鎮規劃。以歷史文化資產和具有地方特性的都 市資源而形成的地區性再發展計畫。 ( 三 ) 社區取向的都市設計 協助中低收入居民或少數者團體發展自主性 的社區重建,或以由下而上的自發性的地方計 畫取代既定的都市計畫。市民參與為其工具 。
五、都市設計的相關理論 為滿足人們在心理和生理上所需要的舒適 度要求,要新學科: ( 一 ) 環境社會學 研究當時,當地的自然環境、人造環境、 社會環境、歷史文化、人口構成、經濟因素 和美學法則等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因果 關係,進行 EIA ,提出 EIS ,並通過社會調查 和有關人員的直接參與而選定最優方案。
( 二 ) 環境心理學 都市設計時,必須從人們心理反應的角度, 對在某一環境內的各種環境因素及其構成的 總體進行綜合審理。從人的不同感覺特性與 不同嗜好,特有的機能與氣氛,空間造型與 尺度、光照與音響,材料、材質與色彩等因 素來調整環境設計的構思。
( 三 ) 社會生態學 研究環境空間構成的型式問題。適應社會 生活形式: 如 Burgess 的同心圓區 ; Hoyt 的多核心區 ; Foster 的立體都市 。
( 四 ) 景觀生態學 研究環境對生物和氣候條件的利用和控 制問題。都市設計常利用和控制氣候的措施 有: 1. 群體組合 ; 2. 朝向 ; 3. 體型與體積 ; 4. 地下式與半地下式建築 ; 5. 構造 ;
6. 綠化 ; 7. 水體 。
六、都市化都市設計內涵 ( 一 ) 塑造環境生活的共有空間 1. 規模大小 ; 2. 空間型式 ; 3. 科學技術與生活要求 。 ( 二 ) 塑造環境生活的共有界面 1. 總體界面 ; 2. 個體界面 。
七、都市設計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