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neonatal septicemia)
新生儿败血症 病 因 概述: 指新生儿期病原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 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 病例示教 护理措施
病因 新生儿的免疫特点: 免疫(体液和细胞)功能发育不完善 血中补体少 白细胞在应激状态下杀菌力下降 T细胞对特异抗原反应差
病 因 免疫功能低下 内因: 非特异性功能差
病 因 外因: 病原菌
病原菌 以葡萄球菌最多见 其次为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 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绿脓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引起的败血症增多。
免疫功能不完善 皮肤粘膜薄嫩,脐部感染窗口 细菌一旦侵入易致全身感染
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 产时感染 产后感染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缺乏特征性表现: “三少”症状:少哭、少吃、少动 “六不”即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 升、体重不增、黄疸不退 “六不”即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 升、体重不增、黄疸不退 体温改变:不升、发热 病理性黄疸 肝脾肿大
严重败血症 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中毒性肠麻痹 出血倾向 酸碱平衡紊乱
返回
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阳性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C反应蛋白持续增高 血沉增快等。
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是确诊的手段 注意点:在抗菌素应用前抽;至少0.5~1毫升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原则:早期、联合、足量、静脉应用, 疗程要足,一般应用10-14天,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未明确前,常规选择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支持疗法:足够的热量及液量,静脉或鼻饲,输血浆或鲜血。 局部处理:脐炎用3%PVP碘,有感染灶需切开引流。 对症处理:保暖,止惊,吸氧,纠酸。 治疗原则
常见护理诊断 1.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 与局部化脓性感染有关。 2.有体温改变的危险 与全身感染有关。 1.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 与局部化脓性感染有关。 2.有体温改变的危险 与全身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不足、吸吮不力有关。 4.潜在并发症:有休克、惊厥发作、出血倾向等。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加强巡视,监测生命体征及全身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维持体温恒定:应每2~4h测体温1次。体温高时予以物理降温,并给充足的水分。体温不升则用保温措施。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早期、联合运用有效抗生素,足量、足疗程、静脉给药,但应注意保护血管,有计划地交替穿刺部位。
消除局部感染灶:如脐炎、皮肤破损、鹅口疮、脓疱疮等,及时处理,防止感染蔓延扩散。
保证营养供给:结合病情给予静脉内高营养,早产儿可静注免疫球蛋白。
病 例 演 示 患儿、男、10天、因拒奶、不哭三天入院 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Kg。无窒史 病 例 演 示 患儿、男、10天、因拒奶、不哭三天入院 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Kg。无窒史 母乳喂养。生后第三天出现全身皮肤微黄,近日渐深 PE:T35℃, R45次/分, P130次/分。反应差、全身皮肤、巩 膜黄染,脐部湿润,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腹软,肝肋下3厘 米,脾肋下1厘米,余正常。 血胆红素:220umol / L,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1 诊断? 2 护理诊断? 思考 1 体温异常( 体温过低) 2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3 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受损 4 有潜在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脐炎
护 理 计 划 护理目标 护理诊断 体温异常 维持体温稳定 营养失调 皮肤完整性受损 保证营养供给 有潜在的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家长知识缺乏 护 理 计 划 护理诊断 护理目标 体温异常 营养失调 皮肤完整性受损 有潜在的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家长知识缺乏 维持体温稳定 保证营养供给 控制感染病灶 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家长熟悉护理知识
潜在的并发症:化脑、肺炎、核黄疸、新生儿硬肿症、中毒性肠麻痹等 密切观察,一旦发生并发症能及时发现配合医生处理 观察要点: 吐奶 前囟 颅缝 头围 惊厥 哭声 皮肤黄疸、硬肿、出血点 腹 部 肠鸣音 呼吸 紫绀
复习小测验 ①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感染途径是 、 。 ②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是依据黄疸 、 、 。 ①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感染途径是 、 。 ②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是依据黄疸 、 、 。 ③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通常在 出现, 高峰, 消退. ④新生儿败血症蓝光治疗时,尤其应注意 - 、 。 皮肤、粘膜 脐 全身伴随的症状 黄疸的程度 出现、消退的时间 生后2~3天 4~5天 7~14天(早产儿不超过四周) 带上黑眼罩 系上尿布
【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早产儿 2.围产期 二、简答题 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2.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