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牡丹江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一、毛细血管二、动脉三、静脉四、心 一、毛细血管 一、毛细血管 capillary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二)毛细血管的分类.
Advertisements

第六章 呼吸 第 一 节 肺的通气 莲山中学甘春华制作.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的 组 成 呼吸道: 肺: 鼻腔咽 喉气管支气管 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 肺的通气: 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包括呼气 和吸气两个过程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血液在心血管中的循环流动》 段玉佩. 1 教材 分析 2 学情 分析 3 教学 设计 4 教学 过程 5 教学 反思.
第六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Chapter 6 Blood and Hemopoiesis 主讲人 肖家祯.
(二)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二)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结缔组织: 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组成,是机体内分布最广泛,种类多 样化 的基本组织。 特点:有发达的细胞间质 细胞间质: 纤维和无定型的基质,细胞分散于间质之间。 纤维细丝状,基质液体、胶体、固体、均质状.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第三章 结缔组织 ( connective tissue) 组成 结缔组织 细胞 大量的细胞间质 纤维 基质 组织液.
第三节 血管生理 Physiology of blood vessel
第七次实验课 心血管系统疾病(2).
第10章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课件 组织胚胎学 (第二十七讲) 学 时:48 主讲人 姜文华.
猜谜语 胸中有个大雪梨,拳头大小差不离。劳逸结合巧安排,任劳任怨干到底。.
第十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生理特性; 心动周期与心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及影响.
第六章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第三节 血管生理 密闭的管道系统 实现血液的运输 物质交换等功能 肺循环+体循环 并联.
————————————————————普通生物学 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第三章 固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 第3章 Connective Tissue.
旧知回顾:心脏结构 1.心脏内部有个 腔,分别是: 2.心脏的内部只有 侧相通。 3.心室与 脉相连,心房与 脉相连。 4.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 ,其作用是: 5.在心脏处,血液的流动方向是: 四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同 动 静 瓣膜.
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2节 血液循环(第1课时).
能力单元八 心血管系统 8-1 心 脏 8-2 血 管 8-3 血 液 8-4 心血管生理.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四、微循环 五、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第 三 章 结 缔 组 织 Connective Tissue 牡丹江医学院 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人体的新陈代谢.
中心静脉压(CVP)监测 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 李辉.
小组成员: 贾睿楠 别依凡 段若楠 孙世成 石金源 郭奎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复习.
系统解剖学--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心.
心血管系统 第十一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二、心腔 三、心的构造 四、心传导系 五、心包 六、心的血管
心血管系统 脉管系统 第二节 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二、心腔 三、心的构造 四、心传导系 五、心包 六、心的血管 七、心的神经
水 肿.
5.4 血液与循环 1 人和动物体含有大量的水 2 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3 动物的心脏血管系统.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第二章.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
第二章 基 本 组 织 学习目标 1、掌握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致密结缔组织、骨骼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结构特点。
动画分镜头技巧 梁思平.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第12章 Immune System 免疫系统.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第八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第三节 血管生理 (vascular physiology).
血 液 循 环 第二节 血管生理.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四课时).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肌肉组织Muscular Tissue Shiping Ding Zhejiang University
内分泌系统 Endocrine system.
心瓣膜病 valvular vitium of the heart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第一节 心电图学 (Electrocardiogram,ECG)
硬件设备 —生理楼111室..
血液、骨、神经组织 和眼 组胚教研室.
第十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第八章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脉管系统不仅是体内的运输管道系统,而且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如心肌细胞能分泌血管紧张素、抗心律失常肽,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第三篇 脉管学(angiology)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l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心(heart):二房、二室 2、动脉(artery):大、中、小。 3、静脉(vein) 4、毛细血管(capillary)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第二节 心 heart.
循 环 系 统 Circulatory System 组织胚胎学.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节 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心肌生理特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收缩性(contractivity)
(introduction to histology)
心电图学 (Electrocardiogram,ECG)
第二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 上皮组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章 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牡丹江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循环系统组成 心血管系统: 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 静脉 淋巴管系统: 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

一、心脏 (一)心壁的结构 1. 心内膜(endocardium) 内皮: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 内皮下层:内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少量平滑肌纤维 外层又称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小血管和神经;在心室有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

图1 心室壁模式图 内皮 内皮下层 心内膜下层 蒲肯野纤维 心内膜 心肌膜 毛细血管 小静脉 小动脉 间皮 心外膜

图2 心内膜与心肌膜光镜图

2. 心肌膜(myocardium) 由心肌(内纵、中环、外斜)构成 心房肌纤维短而细,部分细胞含心房特殊颗粒,分泌心房钠尿肽(排钠、利尿、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 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支架结构,称心骨骼,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别附着其上 肌纤维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图3 心肌膜光镜图

3. 心外膜(epicardium) 为心包脏层,为浆膜(间皮+ 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脂肪组织 心包脏、壁两层间为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摩擦,利于心脏搏动

图4 心外膜模式图

4. 心瓣膜(cardiac valve) 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心内膜向腔内突起形成,表面为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阻止心房和心室收缩时血液倒流 患风湿性心脏病时,心瓣膜内胶原纤维增生,瓣膜变硬、变形,可发生粘连,不能正常关闭和开放

图5 心瓣膜模式图

(二) 心脏传导系统 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室间隔两侧的左右房室束及其分支 发生冲动,并将冲动传导到心脏各部分,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有节律收缩

图6 心脏传导系统模式图

组成细胞有三种: 1.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 心肌兴奋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心; 细胞小, 梭形或多边形, 细胞器较少, 有少量肌原纤维, 较多糖原 2.移行细胞(transitional cell) 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传导冲动;结构介于起搏细胞和心肌细胞间

3. 蒲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 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纤维短而粗, 形状不规则,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 缝隙连接发达;与心室肌纤维相连,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引发心室肌同步收缩

图7 蒲肯野纤维光镜图

二 、动脉 (一)大动脉(large artery)(弹性动脉) 1.内膜(tunica intima) 内皮:内皮细胞含特征性、长杆状的W-P小体(内含vWF,可同时和胶原纤维及血小板结合,参与止血) 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纤维 营养由血管腔内血液渗透供给

图8 大动脉模式图

图9 大动脉光镜图(弹性染色示弹性膜)

2. 中膜(tunica media) 很厚,40 ~ 70层弹性膜, 膜上有窗孔,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平滑肌细胞 3. 外膜(tunica adventitia) 疏松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分支进入中膜

(二)中动脉(medium-sized artery) 为肌性动脉 1. 内膜 有明显的内弹性膜 2. 中膜 较厚, 由10~40层平滑肌纤维组成 3. 外膜 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和神经纤维;有外弹性膜

图10 中动脉模式图

(三)小动脉(small artery) 管径0 (三)小动脉(small artery) 管径0.3 ~ 1mm,为肌性动脉 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 中膜有几层平滑肌纤维 有较多神经纤维,调节血管的舒缩

图11 小动脉模式图

图12 小动脉( ↖)和小静脉( ∆)光镜图

(四)微动脉(arteriole) 管径在 0.3 mm以下 无内弹性膜 中膜由1 ~ 2层平滑肌纤维组成

图13 微动脉纵切面

(五) 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中动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和舒张,可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小动脉 和微动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和舒张,能显著地调节组织局部血流量和血压 大动脉:将心脏间断的射血转变为血管中持续的血流

三、毛细血管(capilliary) (一)结构 管径最细(一般为6 ~ 8µm)、分布最广的血管 管壁由一层内皮和基膜组成 周细胞(pericyte):   位于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细胞突起紧贴内皮;含肌动蛋白丝、肌球蛋白,具收缩功能;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组织再生

图 14 毛细血管网

图15 毛细血管周细胞电镜图 (A,B 扫描电镜图 C 透射电镜图)

(二)毛细血管分类 1.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连续,由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内有大量吞饮小泡 以吞饮小泡方式在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

图16 三种毛细血管模式图

2.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胞质部极薄,有内皮窗孔(直径60 ~ 80nm),一般有隔膜封闭 窗孔为物质交换的途径 分布于胃肠粘膜、一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3. 窦状毛细血管(血窦) 管腔较大且不规则 内皮细胞间隙较大,血细胞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细胞间隙出入血液 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

四、静脉 1.微静脉(venule) 管径50 ~ 200 µm,管腔不规则,内皮外有或无平滑肌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结构似毛细血管,较毛细血管略粗,有些部位内皮细胞间隙较大,有物质交换功能

图17 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模式图

2.小静脉 (small vein) 管径0. 2 ~ 2mm,内皮外渐有一层完整的平滑肌纤维;较大的小静脉中膜有一至数层平滑肌纤维,外膜渐厚

图18 小静脉模式图

3.中静脉(medium-sized vein) 管径2 ~ 9mm,内膜薄,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薄,环行平滑肌纤维稀疏;外膜较中膜厚

图19 中静脉模式图

图20 中静脉和中动脉(局部)光镜图

4.大静脉 (large vein) 内膜薄;中膜很不发达,有几层稀疏的环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有些没有平滑肌;外膜厚,结缔组织内有较多纵行平滑肌束

图21 大静脉模式图

5.静脉瓣 内膜凸入管腔形成;内部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阻止血液逆流

图22 静脉瓣模式图

五、微循环 指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1. 微动脉 通过管壁平滑肌的收缩,起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的作用 2. 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

3. 真毛细血管 中间微动脉分支形成的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网,即通称的毛细血管 4. 直捷通路 中间微动脉与微静脉直接相通、距离最短的毛细血管 5. 动静脉吻合 微动脉发出的、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的血管 6. 微静脉

图23 微循环结构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