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課 我在臺東,心情 ,晴. 第五課 我在臺東,心情,晴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溫士凱 至臺東旅遊的美 好經歷、心情 緊扣主題,前 後呼應 ★文意: 我:人(記敘立場:第一人稱) 臺東:地 晴:一語雙關,同時指天氣與心情。
Advertisements

第十課 王冕的少年時代. 第十課 王冕的少年時代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清 吳敬梓 記敘王冕失學 、孝親與自學 成功的過程 以第三人稱順敘人 物經歷,藉對話、 行為展現人物特質 ★題目含義:本文故事集中在王冕的少年時 代 ── 王冕孝敬母親、努力向學;善於把 握環境、興趣學習。 主角 + 時期.
第十二課 吃冰的滋味. 第十二課 吃冰的滋味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古蒙仁 回憶童年 時代吃冰 的生活環 境與趣味 先肯定夏日吃冰是人 生一大享受,再分段 記敘童年吃冰的各種 情況,以回應首段 ★題目含義:關於吃冰的滋味的主旨,古蒙仁曾 說:「吃冰的滋味已不單純是一種口感或味覺 ,而是對逝去的時光的一份嚮往和追求。它是.
第三課 絕句選 ( 一 ) 登鸛雀樓 ( 二 ) 黃鶴樓送孟浩然 之廣陵 ( 三 ) 楓橋夜泊. 第三課 絕句選 作者詩體主旨 文章作法 唐 王之渙 五言 絕句 勉人積極向上 在描繪景 物中寄託 情意 唐 李白 七言 絕句 抒發依依不捨的 離情 唐 張繼 七言 絕句 抒寫濃濃的鄉愁 ( 一 ) 登鸛.
第六課 五柳先生傳. 第六課 五柳先生傳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東晉 陶淵明 任真自得的 人物性情 模仿史書傳記的 形式,描述人物 性情 ★文意說明:本文為陶淵明辭官後,模仿史 書傳記形式寫成,是陶淵明稟性志趣的 自我剖析,也是他的自傳。 ( 人物 ── 主角 )( 體裁 )
第四課 夏 夜. 第四課 夏 夜 作者詩體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楊喚 新詩 ( 童詩 ) 寫夏夜的寧 靜、溫馨 以擬人手法 描寫夏夜的 景致 季節+時間 寫夏夜的美麗 與豐富。
學生作文的寫作方法 童詩的寫作技巧. 一、童詩的寫作型式 1 .童詩要分行(一句一行) 2 .童詩可以分段.
六年級 中國語文科 簡介 二零一三至一四年度. 課程 十一個單元 一、古典小說 二、以理服人 ( 說明文 ─ 道理 ) 三、記敘文 ( 記事 ) 四、說明文 ( 事物 ) 五、議論文 六、人物傳記 七、記敘文 ( 遊記 ) 八、應用文 ( 書信 ) 九、描寫文 十、故事 ( 記事抒情 ) 十一、古文.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林良 說明失敗雖然痛苦, 卻能累積經驗、增長 智慧,邁向成功 藉生活中的 小事件說明 道理 ★補充: *失敗: 女兒:成績考壞 作者:第一天教書慘痛的經驗 *生活中的小事件:考試欠佳.
第十課 論語選 ( 一 ) 學而時習之 ( 二 ) 譬如為山 ( 三 ) 三人行. 第十課 論語選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孔子弟 子及再 傳弟子 ( 一 ) 從學習中得到喜悅與 快樂,並養成君子的風度 ( 二 ) 為學要持之以恆 ( 三 ) 人人皆可為我師 以語錄的 形式說明 學習和修 養的重要 ★補注:
第四課 負 荷. 第四課 負 荷 作者詩體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吳晟 新詩表達父親對 孩子的愛 以父親向孩子說 話的語氣,寫出 為人父者的心情 ★題目含義: ⒈本義:承擔的意思。 ⒉詩意:孩子是父親的負擔,但父親因愛而 不以為苦。
第一課 大樹之歌. 第一課 大樹之歌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劉克襄 親近自然、 尊重生命 以父親的口吻,依 時間、地點、對象 、事件的順序,敘 述拜訪雀榕的經過 ★題目含義: 1. 作者對大樹的讚頌。 2. 大樹本身的歌唱。 ★補注:*口吻:說話的語氣。
第 四 課. 習作 1 悔 侮 悔 誨 侮 誨 晦 2   遞 褫 遞 遞 3      徵 徽 微 徵 徵.
主講人:許文昌 所長 歐亞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 不動產估價師簡介不動產估價師簡介. 民國 89 年 10 月 4 日總統令公布「不動產估價 師法」。 民國 90 年起考選部辦理不動產估價師證照 考試,迄今舉辦六次高考、三次特考,共 錄取 377 人。 自民國 94 年 10 月 6 日起全面實施簽證制度。
第十一課 兒時記趣. 第十一課 兒時記趣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清 沈復 回憶孩童時代 由觀察、想像 所得到的物外 之趣 先總寫「物外之 趣」,再就不同 事物,分段記敘 ,以回應首段 ★文意:主旨在記敘作者兒時所獲得的物 外之趣。
第二課 月光餅. 第二課 月光餅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琦君 回憶童年時與表姑爭 吵、和好的往事,並 抒發思鄉之情 先寫物,接 著敘事,然 後抒情 ★文意: *月光餅: ⒈原指中秋應景食物 月餅,轉為作者「鄉愁 」的寄託。 ⒉思物、思人、思鄉、憶舊的寄託物。 *物:月光餅/事:與表姑的童年往事/情:思鄉.
第十二課 紙船印象. 第十二課 紙船印象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洪醒夫 回憶童年 、懷念母 愛 從一般人的記憶,談到 自己童年的「紙船印象 」,最後以期望作結 ★補注: *印象:記憶中留下的痕跡。 ★文意: *紙船:象徵偉大的母愛,代表母親對子女 的疼愛之情。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中五华文.
第七課 過秦論 賈誼.
圓的一般式 內容說明: 由圓的標準式展出圓的一般式.
圓的一般式 內容說明: 由圓的標準式展出圓的一般式.
中國語文科教學簡報 中一中文科 理清篇章層次簡述及舉例 落花生的性格.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六国论 苏 洵 福清三中何明钦.
第四章 數列與級數 4-1 等差數列與級數 4-2 等比數列與級數 4-3 無窮等比級數 下一頁 總目錄.
命題作文 記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蘇洵生平簡介 沈秀珊 製作.
南一版二上第三課 小種子.
專案名稱 公司名稱 簡報者姓名 專案簡報 專案目標 資源 專案概述 程序 競爭分析 時程表與狀況 技術 相關資料.
時代巨輪下對聖經的挑戰 平安福音堂聯堂培靈會 2014年3月13日.
經文:出埃及記 3:7-12 耶和華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
第 一 單 元 不定積分.
1.3 在整除性問題之應用 附加例題 3 © 文達出版 (香港 )有限公司.
猜猜看下面的圖片是什麼?.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網路程式設計期末project B 張芸菱.
想找到一個誠實的政客,簡直像大海撈針 p62 Find a honest politician, it’s like
經文:哥林多後書 4:7-15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
HTML – 超連結與圖片 資訊教育.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三年級國語生字詞語補充教學 ※「凶」、「兇」傻傻分不清楚? ※當「河馬」遇見「荷馬」 …… ※到搖頭晃腦網站「首」 「頁」 ,顧顧「自」己的面子吧! 設計者:黃鈺涵.
中國文化論文寫作 閱讀, 思考與寫作.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農麗-產品介紹 「硬頸」 「櫻花鉤吻鮭」.
CH05. 選擇敘述.
8公分 中文論文名稱 (大小80~136) English Thesis Title (size80~136) 中文名字 English Name (大小50~60) 學校學系/任職單位職稱 (大小50~60) 8公分 8公分 內容 (大小40~50) 內容 (大小40~50) 文字或圖示 文字或圖示.
為何周天子無法控制這個局面? 24小國 吳國與楚國 36小國 楚國吞併 19小國 晉國吞併 35小個 齊國吞併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八大 行 星 科目 : 常識 年級 : 六年級 教節 : 一節 作者 : 郭雅志 使用方法: 按滑鼠去到下一個項目.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拓展 问题 探究 练习.
You will see a very spectacular picture 你將看到一幅蔚為奇觀的圖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械系106學年度實務專題海報
流程控制:Switch-Case 94學年度第一學期‧資訊教育 東海大學物理系.
好朋友相處之道 10句讓你心有所感的話 mar03280 整 理 Music: Angels Sing.
中醫系學會返宣部 部長 CM41 中二 黃維俊 副部長 CM41 中二 廖悅孜
Work with your Results and Citations
建築發展 廁所的歷史. 春秋戰國 以前 約西元前 770 年 周朝 先秦 北宋時期 宋太祖趙匡胤.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中國語文科教學簡報 中一中文科 理清篇章層次簡述及舉例.
P106.
高級程度會考 中國歷史科.
2.1 一元一次不等式 定 義 設a、b為兩個實數。.
生活摺紙.
Zotero_搞定中文、英文格式 中臺圖書館.
六國論 王怡心92.2.
春秋戰國工商業的發展概況 中四(上學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六國論

一、課前須知 這是一篇史論,有借古鑒今,針砭時弊的作用。文章寫得短小精悍,議論鞭辟入裡,是蘇洵文章的代表作。

二、作者 (一) 作者介紹: 1.字號:蘇洵,字允明,自號老泉。 2. 籍地: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 3. 生卒:生於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西元一 ○○九年),卒於英宗治平三年(西 元一○六六年),年五十八。

(1)洵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 (2)後應試不第,便盡燒所作文章數百 篇,閉門勤修,遂通六經百家之說, 下筆頃刻數千言。 5.經歷: 4.學歷: (1)洵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 (2)後應試不第,便盡燒所作文章數百 篇,閉門勤修,遂通六經百家之說, 下筆頃刻數千言。 5.經歷: (1)祐元年(西元一○五六年),攜二子 軾、轍一同進京,謁 見樞密韓琦、 翰林學士歐陽修等,備受賞識。

(2)於是其所著權書、衡論等二十二篇, 一時被士大夫爭相傳誦。 (3)嘉祐三年,由韓琦保舉,召試舍人 院,因病未至。 (4)嘉祐五年,除祕書省校書郎。 (5)不久,出任霸州文安縣(今河北省 文安縣)主簿。與姚闢同修太常因 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追贈光祿 寺丞。

6.文學: (1)源出:洵文得力於戰國策、史記。 (2)專長:長於議論。 (3)風格: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為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7.作品:著有嘉祐集。

(二) 作者注釋: 1.六經百家:詩、書、禮、樂、易、春秋謂之六經。百家指先秦諸子。 2.謁:音一ㄝˋ,下見上。 3.樞密:宋代樞密,掌兵權,與中書省並稱兩府。 4.韓琦:字稚圭,宋安陽人。歷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封魏國公。天資忠朴,於大事不避危疑,敢言敢任,朝廷倚重,經略陜西,與富弼同稱賢相,卒諡忠獻。

5.翰林學士:官名,選文學之士任之,掌 制誥。 6.士大夫:指朝廷中的公卿大夫。 7.保舉:舊時大臣舉薦人才供朝廷任用, 並為其作保。 8.舍人院:舍人辦事之所。 舍人:官人,本宮內人之意, 後世以為親近左右之官,掌詔 誥制敕。 9.除:拜官,除去舊膱,授與新職。

10.祕書省:掌圖書之官署,宋為寄祿之 官,無職守。 11.校書郎:典校宮中藏書者。 12.主簿: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鑑之官。 13.贈:官爵賜予已死的功官,古代朝廷封 典之一。 14.光祿寺臣:官名,掌祭祀朝會宴饗醴膳 之事,為光祿寺之屬官。魏 晉以後,為加官及禮贈之官。

三、題解 1.出處:本文選自嘉祐集。 2.體裁:論說文。 3.簡說:原題六國,「論」字為後人所加。 4.篇旨:藉戰國時六國賂秦求和而自取滅 亡的事例,以諷北宋當時對契丹、 西夏納幣求和的軟弱政策。 5.評論:作者引古鑒今,剖析精到,希望 憑藉史實成敗原因,建立國人對 時勢自立圖強的共識。

四、文章賞讀 課文翻譯 《第一段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翻譯: 六國的滅亡,不在於武器不精良,戰術不完善,弊端在於以土地賄賂秦國。以土地賄賂秦國而使國力耗損,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國相繼滅,都是由於以土地賄賂秦國嗎?」我說:「不肯賄賂秦國的國家,因受賄秦國家的牽累而滅亡。因為失去與國的強力支援,而無法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端在於以土地賄賂秦國。」

《第二段原文》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勝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示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當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翻譯: 秦國除以戰爭掠取土地之外,由於六國的賄賂,小的可以獲得縣邑,大的可以獲得都城。秦國從賄賂所獲得的城邑,和由戰勝而獲得的城邑相較,差距實有百倍之多;六國因賄賂而喪失的城邑,和因戰敗而損失的城邑相較,實在也有百倍之多;那麼秦國兼併的野心,六國滅亡的禍患,根本不在於戰爭的勝負。想想六國的祖先,冒著霜露,披荊斬棘,才有尺寸大小的土地。子孫對它卻不很珍惜,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拋棄小草一樣。

今天割讓五座城池,明天割讓十座城池,然後換得一夜的安眠;次日起身看看國境的四周,秦軍又來了!但是六國的土地有限,暴秦的貪欲卻無法滿足,奉獻得愈多,侵略得愈急,所以不必交戰而強勝弱敗的形勢已經分明了。至於滅亡,那是理所當然的。古人說:「以賄賂土地來事奉秦國,好像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不燒完,火勢不會熄滅。」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第三段原文》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翻譯: 齊國不曾以土地賄賂秦國,最後仍步著五國的後塵滅亡,這是什麼原因呢?歸附秦國而不支援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後,齊國也就不能幸免了。燕、趙兩國的君王,起初頗有深遠的謀略,能固守自已的國土,堅持原則而不肯割地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小,卻較晚滅亡,這是使用武力抗秦的效果。到了太子丹採用荊軻刺殺秦王的計謀,才招來亡國的災禍。趙國曾和秦國交戰五次,二次敗北而三次獲勝。

後來秦國一再攻打趙國,李牧連連擊退秦軍。到了李牧因纔被殺,趙國才成為秦國的邯鄲郡;可惜趙國以武力抗秦卻不能堅持到底。況且燕、趙兩國處在秦國消滅各國將盡的時候,可說智謀困窮而國力微弱,戰敗滅亡實在是不得已的。假使韓魏楚三國都能珍惜自己的土地,齊人不歸附秦國,荊軻不去行剌,李牧還能活著,那麼勝敗的機運,存亡的定數,和秦國互相較量,或許還不容易判斷。

唉!拿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天下的謀臣;以事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的奇才;六國合力向西,那麼我恐怕秦國將難以吞滅他們。悲哀啊!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人久積的威勢所脅迫,時時地割讓國土,而逐漸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能被敵人久積的威勢所脅迫啊!

《第四段原文》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翻譯: 六國和秦國同樣都是諸侯國,他們的國勢雖比秦國薄弱,卻還有不必割地賄賂就能戰勝秦國的優勢;如果一個擁有天下的大國,卻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又比六國更不如了。

五、段落大意 【第一段】 (立論)1.段旨:明示六國之亡弊在賄秦。 2.說明:作者以「提示全文重心 法」說明六國所以敗亡 的原因,在於以土地賄 賂秦國,並非兵器不夠 銳、仗打得不夠好。

【第二段】 (議論)1.段旨:論賂秦者猶抱薪救火, 欲益反損。 2.說明:承第一段,說明六國以 土地賄賂秦國,為導致 國家滅亡的主因。秦國不待征戰,即獲得很多土地,國勢日強;諸侯以地予秦,獲得一夕安寢,而國力日弱。如此秦與六國的力量日益懸殊,且秦國的欲望又無滿足之時,故六國終不能免於土地被剝食淨盡,而走向滅亡,此乃自然之事。

並分論各國破滅的 情形。 2.說明:未嘗以土地賄賂秦國的三 國──齊、燕、趙相繼滅 亡的原因。 【第三段】 (分論)1.段旨:補充二段不足之處, 並分論各國破滅的 情形。 2.說明:未嘗以土地賄賂秦國的三 國──齊、燕、趙相繼滅 亡的原因。

由於楚、韓、魏三國都用土地賄賂秦國,齊、燕、趙三國的勢力就益顯孤單無助,而予秦國各個擊破的機會,故不賂者亦因賂者而喪國。作者既對當時的六國提出批評,其後並提出建設性的建議,而歸結到正確的治國之道。

【第四段】 (落實)1.段旨:明示主意,諷諫宋君宜 以為戒。 2.說明:點出寫作此文的本意。 言六國力量雖不如秦國,卻有不必賂秦而可取勝之勢,而歸論到一個大國,其力量遠大於六國,卻效法六國賂秦的政策而自取滅亡,那就比六國更不如了。於此諷刺北宋朝廷採用賂敵的政策,實在過於退縮軟弱。

六、文意賞析 (一) 課文分析: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賄秦。 謂:六國亡在割地求和,苟且求安。 2.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謂:齊燕趙因無韓魏楚的支援而亡國。

3.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謂:秦以掠取、受賄併天下。 4.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謂:秦併天下,主要由於六國賄秦。 5.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 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謂:‧先人篳路藍縷,子孫輕率敗業。 ‧子孫不肖,未能繼志述事。

6.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謂:飲鴆止渴,苟存一時。 7.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謂:暴秦之欲無限。 8.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 繁,侵之愈急。 謂:‧怙惡求存,亡之必速。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

9.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 滅。 謂:‧秦未併天下,其勢不止。 ‧割地賂秦,自促其亡耳,於事無濟。 10.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 免矣。 謂:‧唇亡齒寒。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11.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謂:荊軻刺秦,遂招敗亡。

12.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謂:李牧被殺,趙始覆亡。 13.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 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謂:‧禮賢納士,併力抗秦,則秦難以併 吞六國。 ‧蘇洵為六國立謀議。

14.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謂:‧蘇洵惋惜六國。 ‧諷諫北宋以為殷鑑。 15.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謂:宋應記取教訓,勿蹈覆轍。 16.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國下矣。 謂:諷諫北宋不可重蹈六國賂敵之退怯政 策。

(二) 內容鑑賞: 本文原題六國,「論」字為後人所加。古人論史的文章,不一定是要做出歷史的結論,有如現代的史學家對於歷史事實,探討其發展的規律那樣,往往是有一得之見,能夠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論證嚴密,能夠自圓其說就行。

文章的時代背景是宋代開國之後,有鑑於唐代藩鎮割據以致覆亡的教訓,趙匡胤選擇了與外族契丹和平共處的策略,致使強敵壓境之際,北宋只能屈膝求和。

蘇洵此篇文章立論的目的就在於借古諷今,揭露六國賂秦以求苟安之非計,形象地寫道:「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周,而秦兵又至矣。」這樣日削月割非得終至滅亡不可。作者用這一歷史教訓諷刺北宋對遼國與西夏的求和政策。

七、結構深究 這篇文章是由凡、目、凡三部分組成的: 1.凡(引論):第一段,即起段。 (1)「六國破滅」~「破滅之道也」: 明白指出六國敗亡的首要原因在於賂秦。 (2)「或曰」~「弊在賂秦也」: 採問答的方式,指出六國敗亡的連帶原因在於不賂者以賂者喪,將綱領分為雙軌,以統攝下文。

2.目(申論):二、三段,分「弊在賄秦」、「不賂者以賂者喪」兩層。 (1)弊在賂秦:即第二段。 ㄅ.「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戰矣」: 論諸侯之大喪不在於戰。 ㄆ.「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 泛舉諸侯賂秦的事證,作進一步的說明。 ㄇ.「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此言得之」: 指明諸侯以有限之土地奉秦的必然結果是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並引古訓來增加它的說服力。

(2)不賂者以賂首喪:即第三段。 ㄅ.「齊人未嘗賂秦」~「齊亦不免矣」: 舉齊國為證,說明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 理。 ㄆ.「燕、趙之君」~「誠不得已」: 舉燕、趙兩國為證,將這種道理作進一 步的說明。

ㄇ.「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或未易量」: 用假設的方式,代六國籌畫一番,以見不賂秦的勝算所在,以帶出下文。 ㄈ.「嗚呼」~「無所為積威之所劫哉」: 由六國擴大到所有治理國家者,希望能無為積威之所劫,發出深重之感嘆,以伏下下文諷諭的意思。

3.凡(結論):第四段,即末段。 (1)「六國與秦皆諸侯」三句: 從反面將上兩個部分(一、二段及三段 前半)的意思作一總結。 (2)「苟以天下之大」三句: 回應第三段的後半,從正面提出諷諭的 意思,以暗諷當時北宋賂敵的退怯政策 作收。

八、修辭分析 1.設問:「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開啟下面的敘議文字。 2.誇飾:「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一節,極寫苟安的情形。

3.對偶:(1)「暴霜露,斬荊棘」,屬單句對。 (2)「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屬單句對。 (3)「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屬單 句對。 (4)「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屬雙句對。 (5)「日削月割」屬句中對。

4.排比:(1)「兵不利,戰不善」 (2)「勝負之數,存亡之理」 5.映襯:「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 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 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屬對 襯。對襯之下,愈顯其子孫賂 秦的不肖。 ﹡對襯:對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加以形容。

6.譬喻:(1)「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 不盡,火不滅」屬明喻。 (2)「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如棄草芥。」屬明喻。 7.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 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屬 暗用。

8.錯綜:「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 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賂秦」之「秦」,和「與嬴」 之「嬴」,屬錯綜格中的抽換 詞面。 9.頂真:「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 之道也。」 10.層遞:(1)「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2)「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九、補充資料 三蘇先生文粹: 三蘇指的是蘇軾及其父蘇洵、弟蘇轍三人。當年離開故鄉眉州,同赴京師,蘇洵因得歐陽修的推薦而成名,不久,兄弟二人也同登進士第,一時之間,父子三人名動京師,人稱三蘇。三蘇之文歷數百年盛名不減,尤其在科舉考試競爭激烈的明代,更奉為圭臬,相關選本紛紛問世,此書亦是因應科舉考試而編選的。

三蘇先生文粹  不著編人  明末巾箱本

《蘇軾六國論》 春秋之末,至於戰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自謀。其謀夫說客、談天雕龍、堅白同異之流,下至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莫不賓禮。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不可勝數。越王句踐有君子六千人,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俠奸人六萬家於薛,齊稷下談者亦千人 ,

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無數,下至秦、漢之間,張耳、陳余號多士,賓客廝養皆天下俊傑,而田橫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見於傳記首者如此。度其餘當倍官吏而半農夫也。此皆役人以自養者,民何以支而國何以堪乎?

蘇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鷙猛,昆蟲之有毒螫也。區處條別,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於此,不可不察也。 夫知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傑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人,皆役人以養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

四者雖異,先王因俗設法,使出於一:三代以上出於學,戰國至秦出於客,漢以後出於郡縣,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雖不盡然,取其多者論之。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傑者,多以客養之,不失職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併天下,則以客為無用。於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墮名城,殺豪傑,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向之食帶四公子、呂不韋之徒者,皆安歸之?不知其槁項黃馘以老死於布褐乎?抑將輟耕太息以俟時也?

秦之亂雖成於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處之,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縱百萬虎狼於山林而飢渴之,不知其將噬人。世以始皇為智,吾不信也。楚漢之禍,生民盡矣,豪傑宜無幾;而代相陳豨過趙從中千乘,蕭、曹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爭致賓客。豈懲秦之禍,以謂爵祿不能盡靡天下士,故少寬之,使得或出於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則不然,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 則易使也。」嗚呼,此豈秦漢之所及哉?

《蘇轍六國論》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夫秦之所以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天下之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於秦而收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閒,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閒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