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 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 道症状。 潜伏期短,传播途径简单,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传播快的 特点,常引起暴发、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
流感防治(含 H7N9 流感) 防疫醫師 林詠青 羅一鈞醫師. 內容大綱 流感病毒簡介 我國流感監測及流行概況 流感臨床表現及檢驗治療 我國流感防治策略 H7N9 流感疫情與防治.
流行病的预防和护理. 一、流行性感冒 又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常呈地方性流 行 。 1 , 患儿 是主要传染源。飞沫传播。 2 , 潜伏期是几小时到 1--2 天。 3 ,起病快,有发热、头痛、寒战等。 4 , 呼吸道有鼻塞、流涕、 喷嚏、咽痛、 结膜充血、流泪。
学生中常见几种传染病. 传 染 病  传染病,即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 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 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病原体疾病病原体疾病 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 37 种。  传染病的特点:有病原体、有传染性、 有免疫性、可以预防、有流行病学特 征。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根据表面糖蛋白 G 的不同可分为 4 个血清 型。 2. 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醚灭活。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第三十五讲 授课老师:安宝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甲型 H1N1 流感 定义 甲型 H1N1 流感是由甲型 H1N1 流感病 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 病毒的基因片段,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 传播。
第二十二章 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免疫检测 一、链球菌感染 二、伤寒沙门菌感染 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第二章 第九节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呼吸道感染病毒.
①参与病毒释放 NA可水解受染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使成熟病毒体自细胞膜出芽释放;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呼吸道病毒.
预防猪流感.
微生物及检验学 肠 道 病 毒.
H7N9禽流感生存手册 不恐惧 不信谣 不大意.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拒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
第32章 分节段的负股RNA病毒 主要包括以下病毒: 正粘病毒科 布尼病毒科 嵌沙样病毒科 都是: 分节段的单股负股RNA病毒.
病 原 生 物 学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伴全身症状的一群病毒。
趕流行的流行性感冒.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病毒学概述.
第三章 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吉林大学 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四、微生物检验 HSV感染已有疗效显著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临床上迫切需要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 (一)标本采集 一般采集病损皮肤粘膜的拭子。新鲜水 疱液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可用棉签吸取残 存的水疱液后,用力擦拭病损部位的基底 部,以采集感染的上皮细胞。HSV能在病毒.
全球健康危机 W. Thomas London, M.D. 翻译:章杨.
第三节 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
病例 1.10月28日,20岁男青年来院就诊。3 d前突然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和全身酸痛,今起有鼻塞、流涕、咽痛伴有干咳。体格检查:精神欠佳,体温39.5℃,扁桃体充血,稍肿大,心率每分钟90次,两肺呼吸音较粗。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3×109/L,中性粒细胞0.61,淋巴细胞0.39。 (1)如何确诊流感的诊断?
疱疹病毒 Human herpes viruses, HHV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
肺结核.
我们为什么需要接种不同的疫苗 第十五章 健康的生活 主讲人:郑岑 北京市密云区密云三中.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ther viruses Rabies virus (狂犬病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人乳头瘤病毒)
腺病毒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呼吸道感染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嗜肺军团菌 百日咳鲍特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呼吸道病毒.
病毒性肺炎 制作人:何露露 黄琳.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27章 肠道病毒.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病毒感染与免疫.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麻疹measles.
呼吸道病毒.
第22章 呼吸道病毒 急性呼吸道感染中90%-95%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正黏病毒科中的流感病毒、副黏病毒科中的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呼吸道病毒:是指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临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群毒引起的。
教学目的 1.熟悉:流感病毒的分型;抗原性变异与流行的关系;红细胞凝集试验的原理与用途。
流 行 性 感 冒 Influenza 长征医院感染科 徐文胜. 流 行 性 感 冒 Influenza 长征医院感染科 徐文胜.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常见致病病毒 (二).
医学病毒学 Medical Virology 第21章 肝炎病毒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十章 虫媒病毒 arbovirus 共同特点 (1)直径20~60nm。单股RNA。20面体立 体对称。有包膜,表面有血凝素。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囊虫病 Cysticercosis.
第八周 呼吸道病毒、胃肠道病毒.
Influenza Virus H1N1甲型流感.
第五章 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 与防治原则 潘建平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呼吸道病毒 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主要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疾病 科 种 引起的主要疾病 正粘病毒 甲、乙、丙型流感病毒 流感 副流感病毒1-5型 普通感冒、支气管炎等   副流感病毒1-5型 普通感冒、支气管炎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 婴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麻疹病毒 麻疹 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 披膜病毒科 风疹病毒 小儿风疹、胎儿畸形或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小核糖核酸病毒 鼻病毒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 冠状病毒 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腺病毒 小儿肺炎 副粘病毒  

第一节 正粘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流感的病原体。 第一节 正粘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流感的病原体。 甲(A): 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乙(B): 对人类致病性较低; 丙(C): 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

  形态与结构 形态 生物学性状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结构 生物学性状 结构: 核衣壳 核酸:分节段的 –ssRNA。 核蛋白(nucleoprotein,NP):螺旋对称,无感染性, 抗原结构稳定,有型特异性。 RNA多聚酶:三种蛋白质PA、PB1、PB2组成。 包膜 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P):稳定,有型特异性。 脂蛋白(Lipoprotein,LP):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刺突 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抗原结构易改变。是甲 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功能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抗原性也很 不稳定,易发生变异,与HA一起是甲型流感病毒分亚 型的主要依据。 〉 生物学性状

生物学性状 HA的主要功能: 能凝集多种动物或人的红细胞。这是因为HA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结合,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简称血凝)。血凝现象可以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称为血凝抑制 (HI) 现象; 病毒颗粒可借助于HA吸附到宿主细胞上,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先决条件; 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NA的主要功能有: 可水解受染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使成熟病毒体自细胞膜出芽释放; 可以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异的受体,液化细胞表面的粘液,使病毒从细胞上解离,有利于病毒的扩散。

生物学性状 分型与变异 根据NP和MP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又分为若干亚型。

生物学性状 分型与变异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 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 变异 最主要的是抗原性变异:HA和NA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 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 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 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即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与前次流行株抗原相异,形成新亚型。

生物学性状 分型与变异 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亚型变异的机制可能与基因组分8个节段以及病毒对猪、禽等动物宿主的感染有关。

生物学性状 培养特性 流感病毒能在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中增殖,用红细胞凝集试验即可检出。 流感病毒虽可在组织培养细胞(人羊膜、猴肾、鸡胚等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CPE,可用红细胞吸附试验判定有无病毒增殖。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不耐热,56℃30min即可使病毒灭活。在室温情况下传染性很快丧失,但在0℃-4℃能存活数周。 较弱 不耐热,56℃30min即可使病毒灭活。在室温情况下传染性很快丧失,但在0℃-4℃能存活数周。 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等化学药物也很敏感。

球形,多形态,直径80-120nm(螺旋状核衣壳) 生物学性状 流感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病毒体 球形,多形态,直径80-120nm(螺旋状核衣壳) 成分 RNA1%,蛋白73%,脂类20%,糖6% 基因组 -ssRNA,8个节段,13.6kb 蛋白 九种结构蛋白 包膜 含有HA和NA 复制 核内转录,以出芽方式从胞浆膜释放 重要特性 基因重组频率高,流感常引起世界性流行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性 染的动物也可能是一种传染源。 道进入体内。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被感 传播途径:主要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 道进入体内。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性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感染呼吸道上皮少数细胞,空泡、变性并迅速产生产生子代病毒 病毒 机体 易扩散使许多细胞受损 产生症状。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性 疾病的特点: 2.症状出现1-2 天内呼吸道排出病毒量较多,以后减少; 1.流感病毒一般只引起表面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症。 2.症状出现1-2 天内呼吸道排出病毒量较多,以后减少; 3.无并发症患者发病后第3-4d就开始恢复;如有并发症,则恢复期延长; 4.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由细菌性并发感染所致,如流感嗜血杆菌等。 5.Seye’s综合症:儿童常见的并发症,急性脑病,肝脂肪变性,死亡率10-40%。认为与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有关,故儿童流感时不宜用阿司匹林类药物降体温。

致病性和免疫性 免疫性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Ab:抗HA:中和抗体,抵抗感染; 抗NA:减轻病情,阻止病毒传播。 三个型别的流感病毒在抗原上没有联系,因此不能诱导交叉保护。 体液免疫: Ab:抗HA:中和抗体,抵抗感染; 抗NA:减轻病情,阻止病毒传播。 SIgA:防止感染的最重要因素。 细胞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的分离鉴定 标本(咽洗液或咽拭子 ) 抗生素处理 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 33-35℃孵育 血凝抑制(HI)试验,鉴定型别 3~4d (+) 血凝试验 收获 (--) 再盲传3代 报告

微生物学检查 血清学诊断 采取患者急性期(发病3d内)和恢复期(病程2-4周)双份血清,常用HI试验或补体结合(CF)试验检测抗体。如果恢复期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即可做出诊断。 HI试验:简便,特异性高,应用广。 CF试验:程序繁琐,应用少。

微生物学检查 快速诊断 主要是采用直接检出病毒抗原的方法。例如,取患者鼻甲粘膜印片或呼吸道脱落上皮细胞涂片,再用荧光素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查抗原;也可用ELISA检查患者咽漱液中的抗原。 用单克隆抗体经免疫酶法仅用24h-72h即可快速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病毒颗粒或病毒相关抗原。最近,可用PCR技术、核酸杂交等方法检出病毒或进行分型。

防治原则 预防 非特异性 特异性:疫苗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HA和NA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防治原则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中草药:

第2节 副 粘 病 毒 副粘病毒(paramyxo viruses)与正粘病毒的形态及血凝作用相似,但抗原性、免疫性及致病性则不相同。 第2节 副 粘 病 毒 副粘病毒(paramyxo viruses)与正粘病毒的形态及血凝作用相似,但抗原性、免疫性及致病性则不相同。 副粘病毒包括: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新发现的亨得拉病毒(Hendra virus)和尼帕病毒(Nipah virus)。

一、麻 疹 病 毒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是麻疹的病原体,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有关。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核衣壳 核酸:–ssRNA。 衣壳 包膜 刺突 血凝素( HA): 溶血素(haemolyxin, HL) :

生物学性状 正粘病毒 副粘病毒 核酸 -ssRNA 分节段 -ssRNA 不分节段 核衣壳 小 90~120nm 大 150~300nm 基因重组 高 低、无变化、只一个血清型 刺突 HA,NA HA,HL

生物学性状 培养特性 病毒可在许多原代或传代细胞(如人胚肾、人羊膜、Vero、HeLa等细胞)中增殖,产生融合、多核巨细胞等CPE。在胞浆及胞核内均可见有嗜酸性包涵体。

生物学性状 抗原性及抵抗力 麻疹病毒抗原性较稳定,虽然世界上有8个不同的基因组共15个基因型的麻疹野毒株在流行,但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病毒抗原也有小的变异。 病毒抵抗力较弱,加热56℃30min和一般消毒剂都能使其灭活。对日光及紫外线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 麻疹(measles):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若无并发症,预后良好。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SSPE):SSPE是一种持续性病毒感染,表现大脑机能渐进性衰退,1-2年内死亡。

致病性与免疫性 麻疹 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出疹前6d至出疹后3d)。 传播途径:呼吸道(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用具、玩具或密切接触传播) 。

致病性与免疫性 麻疹 病程: 飞沫 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 LB结增殖 病毒 密切接触 全身LB组织大量增殖 血(2ed病毒血症) 血(1st病毒血症) 24h 3d 发热、呼吸道症状 2d 特征性皮疹 Koplik斑 1W 0.1% 体温 症状消退,皮疹变暗,色素沉着 脑脊髓炎 1w 永久性后遗症。

致病性与免疫性 免疫性 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体液免疫:抗HA抗体和HL抗体均有中和病毒作用, 而且HL抗体还能阻止病毒在细胞间扩散。 麻疹病后人体可获得终生免疫力。 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体液免疫:抗HA抗体和HL抗体均有中和病毒作用, 而且HL抗体还能阻止病毒在细胞间扩散。 6个月内的婴儿因从母体获得IgG抗体,故不易感染,但随着年龄增长,抗体逐渐消失,易感染性也随之增加。故麻疹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

微生物学检查 典型麻疹病例无需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对轻症和不典型病例则需做微生物学检查以求确诊。由于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复杂而且费时,至少需2-3周,因此多用血清学诊断。

防治原则 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进行人工自动免疫,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目前国内外普遍实行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使麻疹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这种疫苗皮下注射,阳转率高,副作用小,免疫力可持续3-5年。 对未注射过疫苗又与麻疹患儿接触的易感儿童,可在接触后的5d内肌注健康成人全血、麻疹恢复期人血清或丙种球蛋白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二、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病毒呈球形,较大,直径为125-250nm。 核衣壳 核酸:–ssRNA。不分节段,胞浆内复制 衣壳:核蛋白呈螺旋对称 包膜 刺突 HN蛋白:具有HA和NA作用 F蛋白:具有使细胞融合及溶解红细胞的作用 根据抗原构造不同,副流感病毒分为5型。

病毒通过人与人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进入人体于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增殖,病毒血症罕见。它可引起所有年龄组的人感染,尤其是可引起婴幼儿及儿童严重呼吸道疾病。 副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特点 病 毒 主要症状 年 龄 流行特点 副流感病毒1型、2型 哮喘 6月-5岁 秋季流行 副流感病毒3型 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最初6个 地方性流行 副流感病毒4型 上呼吸道感染 儿童 副流感病毒5型  

所有婴儿可自母体被动获得副流感病毒抗体,然而该抗体没有保护作用。自然感染产生的SIgA对再感染有保护作用,但几个月内即消失,因此再感染是普遍的。 实验室诊断可用细胞培养分离鉴定病毒,或用免疫荧光检查鼻咽脱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 减毒活疫苗还在研制中。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简称合胞病毒,分类学上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

病毒形态为球形,基因组为线性、不分节段的-ssRNA,病毒体有包膜,膜上有刺突,由糖蛋白组成,无HA、NA和HL。 在鸡胚中不生长,但可在多种细胞培养中缓慢增殖,约2-3周出现细胞病变。病变特点是多数细胞融合成为合胞体,内含多个胞核,胞浆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一般认为RSV只有一个血清型。 病毒抵抗力较弱,对热、酸及胆汁敏感。对冻融也很敏感,因此标本宜直接接种至培养细胞,不要经过冻存。

它是6个月以下婴儿患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较大儿童和成人可引起鼻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RSV传染性较强,也是医院内交叉感染主要病原之一。RSV经过呼吸道传播,病毒开始于鼻咽上皮细胞中增殖,进而扩散至下呼吸道,不形成病毒血症。 它是6个月以下婴儿患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对较大儿童和成人可引起鼻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一般认为除病毒直接引起破坏作用外,可能与婴幼儿呼吸道组织学特性、免疫功能发育未完善及免疫病理有关。最近研究认为,严重RSV疾病免疫病理损伤似乎与血清IgG抗体无关,而是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与RSV相互作用导致I型超敏反应所致。

免疫力不强,自然感染不能防止再感染。 至今未有安全有效的预防疫苗,灭活疫苗接种反而使感染更加严重。

四、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病毒呈球形。 核酸为-ssRNA。 衣壳为螺旋对称。 包膜上有HA和NA等突起。 病毒可在鸡胚羊膜腔内增殖,在猴肾等细胞培养中增殖能使细胞融合,出现多核巨细胞。 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儿童常见病。 人是唯一储存宿主,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毒最初是于鼻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增殖,随后发生病毒血症,扩散至唾液腺及其他器官,有些患者的其他腺体如胰腺、睾丸或卵巢也可发炎,严重者可并发脑炎。 病后免疫持久,被动免疫可由母体传给子代,因此6个月以内婴儿患腮腺炎者罕见。

对典型病例很容易做出诊断 。 预防腮腺炎应隔离患者,减少传播机会。国外用减毒活疫苗预防有一定效果,特别是有些国家已将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组成三联疫苗,取得了较好效果。

第3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一、风疹病毒 (rubella virus,RV) 风疹病毒为不规则球形,直径在50-70nm之间: 第3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一、风疹病毒 (rubella virus,RV) 属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是风疹的病原体。 风疹病毒为不规则球形,直径在50-70nm之间: 核心为+ssRNA,衣壳呈20面体对称。衣壳外有包膜,包膜上有微小刺突,刺突具有血凝和溶血活性。 能在多种细胞内增殖,但不出现CPE。 RV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 风疹:是一种以皮疹及耳后淋巴结、枕下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常见儿童传染病。通过气溶胶在人群中传播,主要易感者是儿童。潜伏期10-21d,表现症状为发热、麻疹样疹子、伴耳后和枕下淋巴结肿大。成人感染则症状较重,除出疹外,还有关节炎和疼痛、血小板减少、疹后脑炎等,但疾病大多预后良好。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ial rubella syndrome, CRS):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发生CRS,引起胎儿畸形、死亡、流产或产后死亡,畸形主要表现为心脏畸型、白内障和耳聋三大主症。

TORCH综合征(TORCH syndrome):包括风疹病毒在内 的一组病原体引起的先天性感染。 包括:弓形体 (toxoplasmosis,TOX) 其他病原体 (other pathogens) 风疹病毒 (rubella virus,RV) 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 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HSV) 其他病原体中包括梅毒螺旋体、HIV、VZV、麻疹 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也可引起先天性感染。

对怀疑有风疹病毒感染的孕妇确定诊断十分有意义,可以减少畸形儿的出生。常用的诊断方法有: ①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孕妇或胎儿血中风疹病毒的特异性IgM,阳性可认为是近感染; ②检测胎儿绒毛膜中有无风疹病毒的特异性抗原; ③取羊水或绒毛膜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④取羊水或绒毛尿囊膜做核酸分子杂交试验或用PCR技术检测有无风疹病毒核酸。

风疹病毒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国外已使用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组成的三联疫苗进行预防。 RV减毒活疫苗免疫保护持续时间一般在7-10年,为避免胎儿发生畸形,所以应在妊娠之前接种。

二、鼻病毒(rhinoviruses) 分类上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有114种血清型,新型还在不断地被发现,是普通感冒的最重要病原体。 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肠道病毒基本相似(+ssRNA,无胞膜),重要不同点是: ①该病毒在人胚肾、人胚二倍体细胞或人胚气管器官培养中增殖,需要33℃旋转培养; ②该病毒不耐酸,pH3.0时迅速被灭活。

由于病毒嗜好在33℃下增殖,因而通常寄居于上呼吸道,在成人引起普通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在儿童则不仅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且还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炎。潜伏期24-48h,临床症状有流涕、鼻塞、喷嚏、头痛、咽部疼痛和咳嗽,体温不增高或略有增高。为自限性疾病,一般1周左右不治自愈。 感染后可产生局部SIgA,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另外鼻病毒型别多并存在抗原漂移现象,因而可反复再感染。用干扰素防治有一定作用。

教学大纲 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 1.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和分型 2.熟悉流感病毒的防治原则: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变异,致病性,病毒分离和鉴定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