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冒佩华 主讲
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一、“经济”的含义及“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名词的由来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的含义及“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名词的由来 1.“经济”的含义 2.“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一)生产力概念:人们利用、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由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组成。其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客体,其作用也不能忽视。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二)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过程、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政治经济学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象) (三)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四)政治经济学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象)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密切联系。 生产关系应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加以研究
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1.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中的四环节 2.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2.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环节决定交换、分配、消费环节,而交换、分配、消费也会起积极的反作用。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经济学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考察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一、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 二、经济规律的分类
一、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 概念: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性质: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按自己的要求起作用;不能违背、制定、改造它,但可以发现、认识、利用它。 特点 1、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以经济条件为转移。 2、经济规律作用的实施必须有人的活动参与其中,由于人们认识、利用经济规律的能力有限和人们利益关系的限制,使经济规律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二、经济规律的分类 2.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表现为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 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表现为人类所有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一般的共同的本质联系 2.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表现为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 3.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几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行过程中共同的本质联系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1、矛盾分析法 2、科学抽象法 3、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方法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 (一)历史唯物论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一)历史唯物论 (二)唯物辩证法 1、矛盾分析法 2、科学抽象法 3、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方法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文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 、实践性、阶级性和人文性 1.实践性:政治经济学本质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2.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 3.人文性:国度性和以人为本(也表现为阶级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社会经济革命的指导思想 2、社会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3、人类知识结构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商品价值 商品的两因素 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商品拜物教
一、商品的两因素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两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概念注意 有用的物品不一定有价值 2. 有用的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3.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定没有价值 推导:为什么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可以相互交换
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 大小与耗费其中的劳动多少无关 不同使用价值难以相互比较 通过消费实现 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交换价值 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价值 大小由耗费其中的劳动量决定 质上相同,量上可比较 通过交换实现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1.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使用价值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交换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 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价值而非使用价值 商品交换是以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而实现的 商品交换往往会发生困难,使双方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难实现
二、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目的、对象、方法和结果不同),以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为目的 1.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2. 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受生产力的提高影响) 3. 具有永久性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 形成商品的价值 2. 社会属性 3. 历史范畴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 生产的目的是抽象劳动,生产者从事具体劳动是为了能在交换中转化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 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具体劳动可能不能转化或者实现少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通过商品交换来解决
二、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3、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两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形成 对立 统一 交 换
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特点: 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应形式,克服了其局限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决定性条件:商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商品经济的发展 前提条件:社会分工 简单商品经济: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 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以商品生产为整个社会一般基础的经济形态
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个别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别劳动(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在分散、独立地进行各项经营觉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背景下进行的劳动——直接劳动 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境下,劳动体现为为别人劳动,体现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间接劳动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商品社会的其它矛盾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劳动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对立统一 交 换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形成 交换 个别劳动 社会劳动 决定
四、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对物的偶像崇拜 商品拜物教: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物化以及人的力量表现为物的力量,支配人这种社会现象的一种观念反映。 根源: 不是产生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产生于价值的内容——劳动 是由商品形式本身引起的 根源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间接劳动) 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
第二节 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量的决定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一、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的商品生产者为生产某种商品而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案例分析 “如果我出门,一弯腰捡起一颗钻石,那么这颗钻石的价值是我一弯腰的劳动所创造的么?” 分析提示: 经济学假定的合理性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概念 区别 换算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区别 社会分工、科技发展的差别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 换算 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 通过千万次交换,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
三、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价值量变化规律: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 决定因素 劳动生产力: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表示方法: 1、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2、生产单位劳动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决定因素 劳动客观条件 劳动主观条件 劳动自然条件 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变动关系
随学随练 去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为1元。今年,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 1、试计算:今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应为多少? 去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为1元。今年,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 1、试计算:今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应为多少? 2、这道题证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哪一个原理? 题解:根据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成反比的原理:劳动生产力 =1/单位商品价值量 ∵去年劳动生产力=1/1=1 ∴ 今年劳动生产力=1×(1+25%)=125% ∴今年大米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125%=0.80元 35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其它价值理论 效用决定论 供求决定论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知识价值论 要素价值论
思考: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有人认为,自动化生产条件下,机器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这种说法对么?为什么? 明星的高收入能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吗? 有人认为,自动化生产条件下,机器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这种说法对么?为什么? 明星的高收入能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吗? 文物价格奇高,难道也能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吗? 你对劳动价值论还有哪些疑问? 37
第二章 货币 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起源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38
第一节 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起源 简单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及其发展
价值形式的演变 简单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1) 简单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等式: 相对价值形式: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等价形式:表现价值的商品 1只绵羊 = 2把斧子 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式 主动 被动 对立统一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2)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缺少其一都不成其为价值形式 对立性: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一个商品不能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3)——相对价值形式 考察相对价值形式 某物的相对价值形式体现了一种价值关系,是该商品价值的相对表现。 某物的相对价值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值量,还取决于表现其价值大小的那个商品的价值量 相对价值量(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aX=bY …… 上述论断提示了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某些因素、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4)——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的特征: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个别(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5) 简单价值形式的意义:“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 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外化成为了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矛盾 简单价值形式的局限性:无差异人类劳动本质没有充分体现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 等式: 特点:生产商品的劳动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交换比例越来越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 局限性:无统一的等价物 =1把斧子 =80斤粮食 =2匹布 =1克黄金 =5张兽皮 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1只绵羊
三、一般价值形式 概念: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 等式: 特点: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局限性:一般等价物不固定 1把斧子 = 80斤粮食= 2匹布= 1克黄金= 5张兽皮= 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1只绵羊 特点: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局限性:一般等价物不固定
四、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并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 等式: 1把斧子 80斤粮食 60尺布 5张兽皮 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 1克黄金 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产生根源及发展历史表明: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小结:价值形式的演变 简单的个别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小结:价值形式的演变 简单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历史背景 偶然的商品交换 经常的商品交换 解决扩大价值形式的矛盾 商品地位 商品可以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也可以处于等价形式 一种商品逐渐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交换媒介 一种商品逐渐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特征 商品价值表现不充分,未能充分表现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一本质 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交换比例更接近于他们所包含的人类劳动量比例;但等价物不固定 不同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表现相同; 完全,充分地体现了价值的性质 一般等价物不固定,不统一 商品世界分为两极 货币商品的双重使用价值 物物交换 商品流通
货币形式的演变 贵金属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要求:便于衡量商品价值,可以是观念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要求: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求;便于携带;易保存;易分割;不必足值 为了经济,货币的流通费用应该尽可能低 实物货币 贵金属货币 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的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货币的职能 价 值 尺 度 流 通 手 段 贮 藏 手 段 支 付 手 段 世 界 货 币 货币五种职能的相互关系
价值尺度 返回 涵义: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 作用:使商品在量上可以比较 特点:观念货币;价值尺度具有相对性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货币的计量单位)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关系: 1. 前者通过后者实现,后者为前者做出技术规定 2. 前者衡量不同商品价值,后者衡量货币本身价值;前者随着劳动生产率而变化,后者则不会; 3. 前者是商品经济产物,后者是国家规定。 返回
流通手段 涵义: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特点:现实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W——G——W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交换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包含了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 返回
贮藏手段 涵义: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一般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 作用: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使之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具有蓄水池的作用,不会发生流通中货币过多的现象。 特点: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价值的供求决定论不能解释货币的蓄水池功能。 返回
支付手段 涵义:在延期付款时,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的职能 产生的前提:商业信用 作用和后果: 1、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藏危机的可能 返回
世界货币 涵义: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职能: 国际支付手段 国际购买手段 国际间财富转移手段 返回
五种职能的关系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其它职能是派生职能
二、货币流通规律(1) 概念:决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决定因素: 公式: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Q 2、商品的价格水平P 3、货币流通速度V 公式: M = PQ/V M: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PQ: 商品价格总额
二、货币流通规律(2) 关系: 调整公式 1、M与PQ成正比 2、M与V成反比 V PQ-PQ1(赊销商品)+PQ2(到期支付)-PQ3(相互抵消) M = ——————————————————————— V
三、纸币与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紧缩 纸币:由金属货币衍化而来的,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特点:本身没有价值,以国家强制力为支持,以金属货币为基础 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胀的衡量指标 通胀的部分原因 历史上的通胀现象 今天的通胀 通胀的后果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延迟消费,致使经济恶性循环。 引发银行业危机 导致社会信用体系的紊乱甚至崩溃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律,其他规律都要在其基础上发挥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价值量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交换:等价交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所决定。 价值交换:等价交换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举例 假定甲、乙、丙三个生产部门,社会对其产品需要量以及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分别为:甲部门50件,共150小时;乙部门100件,共200小时;丙部门150件,共300小时。而实际上甲部门生产了60件,耗费了180小时;乙部门生产了100件;丙部门生产了120件,耗费了240小时 生产过多——降价或积压 生产过少——提价或供不应求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实现的数量界限
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进一步理解价值规律 单个产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三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三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它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基本是一致的。 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
四 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般作用: 资本主义作用特点: 社会主义作用特点: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四 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般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资本主义作用特点: 1、造成社会财富浪费(事后性、盲目性) 2、有利和不利生产技术提高的双重作用 3、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作用特点: 1、不是唯一的调节者 2、自觉利用
商品 使用价值 价 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 创造 决定 私有制 社会分工 形成 交换价值 交换 价值量 价 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 创造 决定 私有制 社会分工 形成 交换价值 交换 衡量 大小 价值量 货 币 价格 表现 定义 本质 职能 基本职能 其它职能 供求关系影响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 表现形式 主要作用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流通规律 纸币
计算题1 考虑某种圆珠笔的市场 试计算: 去年,该市场供求相等,一支圆珠笔价值1元。 计算题1 考虑某种圆珠笔的市场 去年,该市场供求相等,一支圆珠笔价值1元。 今年,由于技术进步,生产圆珠笔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原来的125% 货币价值下降为原来的1/2 由于更多的孩子进入上学年龄,圆珠笔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圆珠笔5000支,但社会需要大于5000支 试计算: 今年一支圆珠笔的价格是多少? 72 72
计算题2 某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亿元。根据经验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亿元。 试计算: 1、该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提示: 1、按货币流通公式计算所需要的货币量 2、按流通需要货币量与纸币发行量之比求纸币每元值多少。 73 73
答案 根据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当年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 =(1400+400-350-250)/8 =150亿元 货币贬值后每元值 =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发行货币量 = 150 /200 = 0·75元 答: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50亿元 2、货币贬值后每元值为0·75元
讨论 为什么货币形式会沿目前的历史轨迹进行演变? 为什么历史上曾经金和银同时流通,而后来银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两种商品同时充当货币时,引发的不便。) 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货币职能的发展如何扩大了商品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 正确认识货币流通规律对当前经济有何意义? 举例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 认识货币的本质,对于我们认识当前纸币流通下的经济现象有何启发意义?
衡量物价水平的一个统计指标:CPI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CPI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 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返回 76
历史上的通胀 1935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伪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一九三六年又增加了伪中国农民银行。从1942年7月1日起,法币的发行权统一于伪中央银行);并宣布所有白银和银元的持有人,应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从法币改革到抗日战争前夕,法币的发行额增加到三倍以上。截至1936年6月为止,搜刮人民的白银就达二亿二千五百万元。 抗日战争期间,法币的发行额迅速增长起来。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为1937年7月抗日战争发生时的三百四十余倍,同一时期的物价至少上涨了二千倍左右。 抗日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反人民的国内战争,这就不能不更加大量地增发纸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同一时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四百九十二万七千倍。大量发行的结果,法币急剧地贬值,1948年8月法币的购买力只有战前币值的五百分之一。 77
1937年——1949年一百元伪法币的购买力变化: 1937年 可买黄牛二头; 1938年 可买黄牛一头; 1939年 可买猪一口; 1937年——1949年一百元伪法币的购买力变化: 1937年 可买黄牛二头; 1938年 可买黄牛一头; 1939年 可买猪一口; 1941年 可买面粉一袋; 1943年 可买鸡一只; 1945年 可买鸡蛋二个; 1946年 可买固体肥皂六分之一块; 1947年 可买煤球一个; 1948年8月19日可买大米0.002416两(按每斤十六两算); 1949年五月可买大米0.000000000185两(即一粒大米的千分之二四.五)。 返回 78
中国近期物价变动(CPI) 返回
通货膨胀的后果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收入再分配: 尺度变化引起混乱和不方便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在短期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发行货币筹集收入,形成税收效应) 国民党执政末期,失控的通货膨胀 全球金融危机,美元贬值 未预期到的通胀引起财富再分配(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失误;不能反映供求关系,导致信息失灵,企业与消费者决策失误) 尺度变化引起混乱和不方便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在短期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返回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起源和资本的属性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的演进 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起源和资本的属性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的演进 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81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劳动力的买和卖 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82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与资本: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只有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货币流通:W-G-W 资本流通:G-W-G’ G’=G+△G 剩余价值:△G 货币流通 资本流通 循环形式 W-G-W G-W-G’ 运动目的 追求使用价值 追求价值增值 价值地位 使用价值是运动的主体 价值是运动的主体 83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续) 资本总公式:G—W—G’ (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 解决矛盾的条件: 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矛盾: 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解决矛盾的条件: “资本是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的”: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但“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就是生产价值 84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 劳动力只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才会成为商品: 1.劳动者是完全自由的人 2.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活资料 85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价值: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 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劳动力价值不同 (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提升导致)劳动力价值的变动 一方面促使劳动力价值增加 另一方面促使劳动力价值降低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 剩余价值来源: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的价值,大于自身的价值 86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2、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3、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 1、有一个最低限度 2、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3、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力使用价值: 劳动 ——能生产大于自身的价值
三、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 1、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是公有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并通过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受益来体现。 2、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劳动者在一定的期限内将自己劳动力的支配权转让给企业。 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资源的关键因素。 88
第二节 剩余价值源泉与资本属性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总体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的特征与属性 89
一、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社会主义劳动过程特点 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劳动者成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凭借自己的劳动取得报酬的主人。 90
一、价值形成与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市场经济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91
价值形成过程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24元) 劳动过程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生产资料 价值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24元) 劳动过程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生产资料 价值 (24元) 预 付 资 本 价 值 商品 生产 过程 (27元) 劳动 抽象 创造新价值 •••••••••••••••• (3元) 价值形成过程 劳动 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 价值 (3元) (27元) 返回 92
价值增值过程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48元) 劳动过程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生产资料 价值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48元) 劳动过程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生产资料 价值 (48元) 预 付 资 本 价 值 商品 生产 过程 (54元) 劳动 抽象 创造新价值 •••••••••••••••• (6元) 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 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劳动力 价值 (3元) (总计51元) 返回 93
三、总体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只有生产劳动才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一般劳动过程考察: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的外延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扩大 判断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是否为生产劳动,只要看这种活动是否属于生产物质产品的总体劳动的一部分 商品生产过程考察: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生产关系角度考察: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94
三、总体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续) 总体劳动: 一切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管理劳动,服务作用于生产过程的科学研究劳动等等。 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概念下. 95
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改变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划分标准: 价值增殖中的作用 划分意义: 揭露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96
自动化条件下的价值源泉: 1、自动化机器仍是机器,是不变资本 2、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 3、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 4、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超额价值。
五、资本的特征与属性 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相结合,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 一般属性: 1. 垫支性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结合,性质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或公有制主导下的私有资本,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一般属性: 1. 垫支性 2. 运动性 3. 增殖性 98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产品价值的构成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剩余价值规律 99
一、产品的价值构成 z=c+w 预付资本价值 剩余产品价值 z:商品的全部价值 c: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 w:新增价值(劳动创造) C=c+v m=z-C=(c+w)-(c+v)=w-v w=v+m z=c+v+m 100
二、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工作日的划分: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公式: 反映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表明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表明工人受剥削的程度——资本主义社会 工作日的划分: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公式: 物化劳动表示: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价值(v) 活劳动表示: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时间表示: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101
二、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续) 剩余价值量:M = m’·v 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因素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资本的数量界限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劳动 习题一: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102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03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6小时 12小时 15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15-6=9小时 劳动日的最低限度:1、生理界限;2、道德界限 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争取缩短工作日的斗争 现代科技进步对缩短劳动日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缩短工作日的意义 104
资料:日本独资企业上海景条针织有限公司——延长劳动时间报道 “你一天能烫多少衣服?”她警惕地打量记者一番,然后小声说“二三百件吧”。接着她又说,每烫一件衣服是三分钱。今天是休息日还要加班?记者故作好奇地问。这名女工再次看了一下四周说,“任务紧张,我们已经连续加了半个月的班了,每天晚上要做到11点左右,这不,又有5000多件衣服来了。”一名来自江西的老工人对记者说,他最长一次加班一直连续工作了近40个小时,从前一天早上一直到第二天半夜。“因为加班而病倒的人太多了,其中我亲眼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工作时突然间就喷出一口鲜血,那都是给累的。” 这么辛苦地加班却从来没有一分钱的加班工资,累倒了、病倒了也全靠自己,但如果生意清淡停工停料则要克扣工人工资。据这位老工人介绍,厂里工人的工资有计时的也有计件的,还有固定的,从200-900元不等,平均为400多元。然而每个工人每个月只能领到工资的一半,其余的要到年底才能拿到,到时还要被扣除这样或者那样,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而且还要等到大年前的二十八或者二十九才发到手,连回家过年都来不及。 105
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式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 6 12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 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始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计算案例,书第71页) 106
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续)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习题二 都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前者: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前者是一切社会的一般基础和后者的起点 后者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习题二 107
五 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一 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 二 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有所变化 三 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加文明 一 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 从第一、二产业扩大到了第三产业 二 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有所变化 从体力劳动者为主体转向脑力劳动者为主体 三 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加文明 “科学管理”转向所谓的“人本管理” 108
六、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内容:投资者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扩大和增加对剩余劳动的占有。 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 决定着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决定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完成了政治经济学革命,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把钥匙。 109
第四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演进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 企业制度的演进 110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 简单协作 工场手工业 机器大工业 111
二、企业制度的演进 自然人企业 合作制:劳动群众自愿组合、共同投资,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合作劳动的经济形式。 法人企业 单业主制:出资人是所有者和经营者,按自己意愿经营并获得全部受益。 合伙制:是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共同投资者共同投资,并分享受益、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制度。 合作制:劳动群众自愿组合、共同投资,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合作劳动的经济形式。 法人企业 公司制:多个投资者共同投资兴办的企业,投资者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股份合作制:是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相互融合、渗透而成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企业制度。 112
二、企业制度的演进(续) 法人企业 企业法人资格——(1)法人财产;(2)法人财产达到一定限额 公司制:随着大规模资本联合、协作生产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主要形式: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前者:不通过公开募集股份,也不发行股票,而由为数不多的股东集中组成的公司。后者:全部股份分为等额,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或由发起人认购一部分股份,其余部分由社会公开募集。 113
单业主制、合伙制与股份制 单业主制 合伙制 公司制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 资本来源 风险承担 企业续存 管理能力 单一 无限责任 时间短 受业主能力所限 合伙制 较单业主制广 无限连带责任 短 较业主制高,但存在协调问题 公司制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 广泛 有限责任 法人财产独立;决策具独立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管理职能专业化,但存在经理人道德风险问题
合作制与股份合作制 资本来源 治理结构 分配机制 风险承担 合作制 本企业全体职工投资(单一) 一人一票 按劳分配为主,有分红 可退股 职工(非全员)投资、国家、集体和其他法人投资、 一人一票与一股一票相结合 按劳分配为主,并按投资大小分红 不可退股,只能内部互转
第五节 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工资的一般现象和本质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工资 工资的形式及其变动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其他转化形式 116
案例 考虑你暑期去麦当劳打工,工作1小时获取5元报酬,每日工作时数不限,多劳多得,法定节假日双薪,麦当劳用工资购买了什么? 你在麦当劳的收入是按劳取酬吗? 麦当劳和你之间是等价交换吗? 117
一、工资的本质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 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就无法计算 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把劳动看成商品,不是违背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118
二、工资的现象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价值(实际不是),原因: 工人出卖的时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看起来好像是一定时间的劳动。 工资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误认为是劳动的价格。 工资形式的劳动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不同工资也不同。 劳动是工人谋生的手段,工资往往被看作是劳动换来的。 119
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是社会主义市场性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120
四、工资形式及其变动 主要形式: 其它形式: 变动趋势: 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形式 计件工资:是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支付工资的形式 其它形式: 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的数量。 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呈曲折上升趋势 121
四、工资形式及其变动(续) 实际工资上升的原因: 导致实际工资下降的因素 实际工资上升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剥削程度降低了吗?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的范围、种类和数量扩大 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导致实际工资下降的因素 科技发展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 经济危机 通货膨胀 税收加重 实际工资上升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剥削程度降低了吗? 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实际工资增长,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大部分被资本家占有 122
五、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其他转化形式 奖金:对劳动者超额劳动支付的价值 津贴:对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额外劳动和某种艰苦劳动的补偿。 ——超额劳动和特殊条件下,劳动力将加倍消耗 联产承包计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 123
案例 南昌市,2001年2月18日正式发布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其包括经理、技术人员和工人等3 8 个通用工种的劳动力价格。劳动部门是在调整了200多家企业,118个工种和10万在岗职工工资情况以后,制定出此工资指导价的。这种指导价分配列出了各类工资的高、中、低三档不同工资标准。由求职者与用工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商定。 你如何评价这一作法? 124
案例分析 据统计研究证明,我国现在劳动力商品的市场化程度大约是在70%左右。在劳动力市场还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于,特别是受到户籍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劳动力还没能实现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人力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使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而由政府部门为劳动力供求双方确定劳动报酬提供了较合理的市场参考依据,有利于正确确定新工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引导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125
补充材料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居民由于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因此成为资本家。 从其货币财富的来源看,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一些人通过自身劳动能力与智力的超常发挥。在合乎社会市场经济规范的条件下,取得了大量的超过他人的收入量,这些收入资本化后就变成了资本家。 2、一些人通过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垄断性地取得大量的超过他人的收入,而成为资本家。 3、一些人通过社会不允许的欺诈、阴谋盘算、巧取豪夺等不道德、不仁义的手段,占有或是剥夺了他人的财产而成为巨富的资本家。 126
计算题: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127
题解 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k+m,∴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 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7·75 × 1·88 × 30=437.10元。 2、 m’=m/v=437.10元/32.24元=1,351.58% 答: (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 (2)剩余价值率是1,351.58%。 128 返回
计算:剩余价值生产 某资本家纺纱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1万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五年,价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万6千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129
题解 1、 ∵每日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80 ×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 c +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 2、 ∵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费为16000元× (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斤=37500斤 3、∴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 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答:(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2.50元;(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4,500元;(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212.5%。 130 返回
剩余价值规律 工作日 商品价值:W=C+V+M 目的:剩余价值 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数量界限 工资的表现与本质 货币转化为资本 分类: 性质 剩余价值规律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劳动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率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商品价值:W=C+V+M 工作日 矛盾
劳动力价值理论的应用 如何看待与新《劳动合同法》有关的争论? 如何看待“最低工资法”?
案例:以家庭为单位估算劳动力的年价值 回忆:劳动力的价值由以下三要素决定 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者的教育或训练费用 假定夫妇二人20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人均寿命80岁,家庭总支出以2007年不变价格计算(以2007年上海市生活水平为标准) 夫妇二人月支出:生活费2000元(含通讯费、交通费、水电煤等生活费用)、购置衣物1000元、学习支出500元、房租2500元;(自20岁起,持续支出60年);共计432万元 133
案例:以家庭为单位估算劳动力的年价值 劳动力一生耗费的生活资料价值432+72+96=600万元 孩子月支出3000元(包括教育费用在内),养育至20岁,共计72万元 赡养双方父母(4人)月支出4000元(包括医疗费用),赡养20年,共计96万元 劳动力一生耗费的生活资料价值432+72+96=600万元 弥补劳动力价值的家庭年收入至少为每年15万元 134
1.简单再生产 2.扩大再生产 3.资本的有机构成与相对人口过剩 4.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 第四章 资本积累 1.简单再生产 2.扩大再生产 3.资本的有机构成与相对人口过剩 4.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 135
一、简单再生产是三种再生产的统一 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物质资料再生产 资本价值再生产 经济关系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136
物质资料再生产 物质资料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 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存在的意义: 1.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是社会再生产的手段 返回 137
资本价值再生产 价值再生产揭示出不同社会生产过程的特征 可变资本的价值是工人创造的 全部资本的价值也是工人创造的 从一般简单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而且创造了可变资本,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部资本 返回 138
经济关系再生产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方式决定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劳动者间接结合 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者直接结合 资本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家 生产和再生产雇佣劳动者 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体现劳动者在再生产过程中摆脱剥削和贫困地位,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关系。 案例:中国二代 返回 139
讨论: 阐述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异同。 资本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再生产 生产资料所有制 剩余价值归属 资本主义私有制 整体劳动者公有制 剩余价值归属 资本家个人所有 劳动者共同所有 140
目的:将预付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进行再生产 追求价值增殖 根本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 再生产条件 资本 物质资料再生产 资本价值再生产 目的:将预付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进行再生产 追求价值增殖 根本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m,v和全部资本价值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通过按劳分配形成个人收入;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m上缴国家,形成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由所有劳动者共同使用 生产关系再生产 不断再生产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 141
第二节 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 四大因素决定资本积累量 142
一、扩大再生产的涵义 再生产的主要形式和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企业把积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143
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实质 关系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无偿占有m 扩大剥削、资本规模 占有更多m 144
三、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转变 商品所有权规律:按等价交换原则实行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规律。 商品交换以承认交换双方对商品的所有权为前提 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公有制企业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规律 145
三、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转变(续) 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权利。特点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掩盖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内容。 关系:所有权规律转变为占有权规律没有破坏等价交换规律。占有权规律是在所有权规律基础上生成,是对所有权规律的应用。 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占有权规律转变为公有制企业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的规律。 146
四、四大因素决定资本积累量 资本积累量 M’ 劳动生产率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差额 预付资本量 147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及其现代特点 148
一、资本的构成 资本构成:资本各部分的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应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C:V)。 物质形态——资本的技术构成 含义: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间比例 生产技术水平越进步,一个劳动力所能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越多。 价值形态——资本的价值构成 含义: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应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C:V)。 149
一、资本的构成(续) 资本技术构成与资本价值构成 三者逻辑关系图 案例:资本的技术构成与资本价值构成 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 价值构成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这种反映是近似的而不是同比例的 三者逻辑关系图 案例:资本的技术构成与资本价值构成 150
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 可变资本绝对量增长;相对量下降 可变资本绝对量和相对量均下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可变资本占全部资本比重下降 151
三、相对人口过剩的含义与来源 相对过剩人口: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要。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劳动力需求:资本积累导致C:V提高,从而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 劳动力供给:妇女儿童、破产者、农民成为雇佣劳动者,从而劳动力供给绝对增加 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劳动者在创造资本积累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同时,也使自己变为相对过剩人口 152
四、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蓄水池 “产业后备军”形成对在业工人的压力,有助于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153
五、相对过剩人口的表现形式 其他类型失业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城市里时而找到工作,时而失业的工人 潜在的过剩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 停滞的过剩人口:没有固定职业,只能揽零活在家里劳动的人 其他类型失业人口 周期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154
思考 当前社会主义中国是否必然存在失业?为什么? 155
六、相对过剩人口与失业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失业问题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失业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失业的本质区别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导致人力资源重新配置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对劳动者需求相对或绝对下降 经济周期导致就业波动 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不善导致部分失业 劳动力市场调节就业过程中,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劳动者不一定会得到就业机会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失业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失业的本质区别 资本主义条件下失业表现为私人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和压迫,失业服从于资本增值的需要;公有制范围内这种排挤和压迫的性质丧失了。 156 156
七、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扩大资本总量。 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关系:积累是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积聚的限制: 1、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财富的限制 2、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主要途径 157
七、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续1) 资本集中:个别资本通过合并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资本集中的方法:兼并和联合 杠杆:竞争和信用 并购:一家企业利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或股份的方式,来实现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或两家企业相互联合的行为。(兼并和联合) 银行信用 股份制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主要途径 158
七、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续2)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区别: 联系: 个别资本积聚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组合 资本积聚的增长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速度,剩余价值数量和消费积累比的制约,速度较缓慢;资本集中能在短时间集中大量的社会资本 联系: 资本积聚的增长加速资本集中的进程 资本集中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159
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 160
一、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中的积累; 另一极是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 职能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越大,从而常备过剩人口越多,需要救济的贫民也越多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 161
二、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1、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2、实际工资下降 3、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162
二、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续) 考察无产阶级贫困化时,不仅要考察工人的劳动条件,还要考察工人的生活条件;不仅要考察在业工人的状况,还要考察失业工人的状况;不仅要考察工人在一般情况下的处境,还要特别注意分析工人在危机时的处境;对工人阶级的各个阶层也要分别加以分析(报酬较优的,较差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地区差异) 163
计算题 某企业每周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美元,有机构成(c:v)为4:1。工人平均周工资为50美元,这周按9:1追加资本5万元;原来资本进行更新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9:1。 试计算:该企业这周是增加了就业人口还是减少了就业人口造成工人失业,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失业人口? 164
解答 ∵按原资本有机构成4:1,10万美元可雇佣工人=20000/50=400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9:1后,原资本有机构成变为90000:10000 追加资本50000美元资本的有机构成为45000:5000 ∴本周可变资本=10000+5000=15000美元 可雇佣的工人数=15,000 / 50=300人 本周失业人数为:400人-300人=100人 答:该企业在本周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数为100人。 165
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物质资料 资本价值 生产关系 资本扩大 资本积聚 资本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相对过剩人口 一般规律 商品所有权规律 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条件 源泉 必然结果
资本构成 物质形态 价值形态 基础决定 技术构成 价值构成 反映 密切联系 决定 反映 有机结合 表现 资本有机构成 返回
劳动生产率与资本有机构成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由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来表示的。 一些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 另一些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等)是生产率增长的条件 返回 168
美国制造业工人工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教材第107页 169
中国职工工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页整理: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注:1998年及以后工资总额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数按可比口径计算 170
第五章 资本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循环 二、资本周转 171
第一节 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与产业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流通时间 172
一、产业资本与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能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有出发点的过程。 公式:G — W…P…W’— G’ 173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阶段 174 购买阶段 货币转化为商品(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公式: 生产阶段 生产剩余价值,决定性阶段 公式: W …P…W’ 销售阶段 商品转化为货币(实现剩余价值,关键性阶段) 公式:W’— G’ 174
三、产业资本循环的三形态(1) 货币资本循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公式:G—W… P…W’—G’ (G-G’) 特点: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片面性:价值增殖好像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 175
三、产业资本循环的三形态(2) 生产资本循环: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公式:P…W’—G’ ·G—W…P (P-P) 特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176
三、产业资本循环的三形态(3) 商品资本循环: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公式:W’—G’· G—W…P…W’ (W’-W’) 特点: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177
三、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形态(总) 货币资本循环 生产资本循环 商品资本循环 178
四、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关系: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并存性决定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后果。 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按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 时间上的继起性:指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在时间上继起。 关系: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并存性决定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后果。 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179
资本的循环过程 过程 阶段 职能 条件 G—W …P… W’—G’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售卖阶段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准备生产m 空间上并存性 时间上的继起性 180
五、流通时间(1) 概念(广义):资本循环一次需要的全部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狭义)。 资本生产时间:是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包括劳动期间和非劳动期间。 劳动期间:生产一种产品所经历的劳动过程的全部时间。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一起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 非劳动期间:生产资料处在生产领域,但是没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包括: 1、备料时间 2、停工时间 3、自然力作用时间 181
五、流通时间(2) 生产时间、劳动期间与非劳动期间 生产时间总是大于劳动时间 只有劳动期间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越接近,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因此应尽可能缩短非劳动期间。 182
五、流通时间(3) 资本流通时间(狭义):是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出售时间。 资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相互排斥 资本的流通时间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应尽可能缩短资本的流通时间。 资本的流通阶段只实现价值而不创造价值 183
五、资本的流通时间(广义) 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 购买时间 出售时间 G-W W’-G’ 劳动期间 非劳动期间 A与Pm结合,生产剩余价值 原料储备 停工 自然力作用 G-W W···P···W’ W’-G’ 184
第二节 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年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量 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185
一、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资本周转:资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资本周转速度:用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和周转次数来表示。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资本周转次数: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年)资本循环的次数。 公式:n(周转次数)= U(年)/u(周转一次的时间) 关系: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千方百计缩短资本周转时间,提高资本周转速度 186
二、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指以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些生产资本。 物质形式:厂房、机器、设备等 价值周转:一次预付、分次转移、分次回收,最后实现实物形式更新 187
二、固定资本(续) 固定资本的磨损 固定资本更新 有形磨损(又称物质磨损)指固定资本物质要素的损耗 无形磨损(又称精神磨损)指固定资本在价值上受到的损失,即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限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资本价值上的贬值。 固定资本更新 物质替换 价值补偿 折旧基金:按照固定资本的损耗程度,逐年以一定的比例提取的资本价值 折旧率:每年提取折旧费占固定资本总价值的比率 188
三、流动资本 流动资本:指全部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其物质形式在一次生产周期中全部消费掉,价值在一个生产周期中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 物质形态: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等 价值周转:一次预付、一次转移 189
四、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物质形态 厂房、机器、设备 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劳动力 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多次的时间 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价值回收 一次预付,分次回收 一次预付、一次回收 实物回收 一次性物质替换(折旧费); 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物质替换(大修理折旧基金) 每个生产周期均需更新 190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概念与C和V的关系 依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 案例:世界各国的固定资本更新 按剩余价值再生产中的作用划分 生产资本的各部分 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 不变资本 厂房、机器、设备、工具 固定资本 原材料、燃料 辅助材料 流动资本 可变资本 工资 191
五、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总周转: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 制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因素: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 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总值 制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因素: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 192
流动资本 6 生产资本各要素 价值(元) 资本周转次数 年周转价值总额(元) 固定资本 800,000 其中:厂房 200,000 1/20 机器设备 500,000 1/10 工具 100,000 1/5 流动资本 6 预付总资本 预付总资本总周转速度=(80,000+1,200,000)/1,000,000=1.28(次)
资本周转次数与年预付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年)资本循环的次数 年预付资本周转次数: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 公式:n(周转次数)= U(年)/u(周转一次的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购买时间+生产时间+销售时间,流动资本周转一次需要的时间)。 年预付资本周转次数: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 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 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总值 194
六、年剩余价值量与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和预付可变资本量及其周转次数的乘积。 公式:M = m’ • v • n 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 公式:M’ = m’ • n 195
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一定时期内(资本周转一次)剩余价值和实际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一年内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次数(注意,不是预付总资本周转速) 当资本周转时间低于一年时,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196
七、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意义 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 可以节省预付资本,尤其是预付流动资本 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效率 尤其是预付流动资本(例如,纺纱行业的劳动期间是一周,流动资本每周可以周转一次,机械制造业的劳动期间是三个月,流动资本必须三个月周转一次,要求更多的预付资本量。这能解释为什么轻工业先发展,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发展) 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效率 缩小因利息而形成的资本的未来值和现值的差额 避免或减轻因精神磨损而造成的固定资本的贬值损失 197
资本周转速度加快节约预付资本 例:生产某种商品需要9周时间(假定其价值等于生产中所消耗的劳动力的价值和原料以及辅助材料的价值,即耗费的全部是流动资本),假定其价值等于900元。因此,每周支出100元。假定生产时间和劳动期间一致,等于9周,流通时间等于3周。 则:第9周末,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但它还有三周停留在流通期间内,新的生产期间要到第十三周才会开始。 解决方式: 一:每周支出75元(12周共900元) 局限:生产规模的缩小以固定资本规模的变化为前提 生产要求资本达到一定限度 二:追加流动资本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预付资本变为300元) 为了保持生产连续进行,产业资本必须分为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两大部分 198
周转速度加快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假定A、B两个资本,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例如C:V=4:1;m’=100%)。A的可变资本每五周周转1次(每年周转10次),B的可变资本每年周转1次。假定,每一劳动周内的投资都是500元,假定劳动期间等于周转期间(不考虑流通期间,也不考虑流动资本的不变部分,将流动资本的可变部分当作唯一的流动资本来考察) 则A每个周转期间预付可变资本500元,B每个周转期间预付可变资本5000元,并且由于A的周转速度比B快10倍,则: A:每5周预付可变资本500元,生产剩余价值500元,每年(50周)周转10次,剩余价值总量为5000元,因此,其年剩余价值率是1000% B:每50周周转1 次,预付可变资本5000元,年剩余价值率100% 199
八、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途径 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的途径: 缩短周转时间 加快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缩短生产时间 缩短劳动时间,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缩短非劳动时间,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尽可能缩短自然力作用时间;保持必要的生产储备,改善供货渠道,减少备料时间;合理安排工作班次,减少生产中断的时间 缩短流通时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合理选址、交通工具、信息手段) 缩短购买时间 缩短出售时间 加快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实行轮班制 制定合理的折旧率 200
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理论 资本周转理论 资本循环理论 都考察单个资本的流通,都包括购买、生产和出卖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运动的目的都是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周转以资本循环为基础 具体 抽象 核心 资本运动速度 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考察对象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货币形式 运动过程 周而复始的运动 一次运动 资本量 反复运动的资本总量 一笔预付资本
计算题一 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投资固定资本3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资流动资本9万元(包含工资),周转时间为6个月;雇佣工人50人,月平均工资100元;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30元。 试计算: 1、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202
题解 依据关于预付资本总周转和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影响的原理进行计算: 1、 m´=生产周期的剩余价值量/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 [(30元×10000件)W-(9万×12/6+30万/10年)(c+v) ]/[(50人×100元×12月)v ]=9万/6万元=150% 2年预付资周转速度=(30万元/10年+9万元×12/6 )/(30万元+9万元)=1.9次 3、M`= m´ ·n=150% ×12/6=300% 答:1、剩余价值率为150%;2、年预付资本周转1·9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300%。 203
计算题二 1.某企业有机器设备9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15年;厂房建筑物3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15年;其他工具6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6年。该企业生产周期为3个月。一个生产周期中,消耗原材料30,000元,燃料15,000元,辅助材料10,000元。该企业雇佣工人200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50元,一个生产周期支付一次。 (1)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2)加快资本的周转对资本价值增殖将产生什么影响? (3)如何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 204
(1)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 = 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预付资本总值 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 90,000/15+30,000/15+60,000/6 = 6,000元+2,000元+10,000元 = 18,000元 一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 ( 30,000+15,000+10,000+50×200×3)×(12÷3) = (55,000元+30,000元)×4= 340,000元 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 =(18,000+340,000)÷(90,000+30,000+60,000+30,000+15,000+10,000+30,000) = 358,000÷265,000 = 1.35 答:(1)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1.35次。 205
计算题三 某企业年产18万件商品。投资固定资本价值200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50万元,周转时间为2个月;雇佣工人100人,月平均工资1000元;每件商品社会价值100元。 (1)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206
(1)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1)m` = 生产周期的剩余价值量/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m = (100元×18万件)W - (50万×12/2+200万÷10年) = 1,800万元 W - (300万元 + 20万元)= 1,480万元m V =1,000元×100人×12月 = 120万元 m’= m / v = 1,480万元÷120万元 = 1233% 207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 :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预付资本总值 = (20万元 + 3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1.28 208
(3)年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年剩余价值率 : M’ = m’·n = 1233% × 12/2 = 7400% 209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六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10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211
一、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 个别资本: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指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 个别资本互相提供需求和供给,通过市场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12
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的共性与特性 个别资本 社会总资本 共性 运动内容:均包含生产剩余价值或资本增殖的生产消费 运动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运动过程:购买——生产——售卖 运动目的:价值增殖 特性 仅考察生产消费 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 仅考察资本(价值)流通 不仅包括资本(价值)流通,还包括商品(使用价值)流通、剩余价值(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一部分作为一般商品)流通 仅考察价值补偿 既考察价值补偿,又考察实物补偿 213
二、社会总产品是分析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亦作社会总商品资本。指社会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的消费资料。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和内容必须以社会总商品资本为出发点,用商品资本循环公式为直接考察对象 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214
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补偿 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的形式回流,从而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取得剩余价值 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后,再进一步转化(购买)为需要的物质产品 可变资本部分获得生活资料 不变资本部分获得生产资料 剩余价值中,分别作为资本所有者个人消费、追加不变资本投资、追加可变资本投资来获得补偿 215
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续)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售卖阶段)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购买阶段)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核心问题是——生产社会总产品时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否从社会总产品中得到补偿,这种补偿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216
四、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c+v+m Ⅰ Ⅱ 实物构成 价值构成 部类 实物构成 价值构成:C+V+M C 两大部类 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 第Ⅱ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217
四、社会总产品的构成(续) 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上看,实物构成表现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价值构成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组成 从社会生产上看,按产品最终用途划分,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Ⅱ部类 218
小结 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 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总产品是分析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理论前提 219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20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模型 考察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假定前提 图式与实现过程 实现条件 练习:具体的例子 221
1. 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在规模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主要困难存在于简单再生产中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目的——揭示再生产的条件——即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途径和规律 222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定前提 考察对象:社会总资本 运动既包含生产消费,又包含个人消费 既考察商品资本的价值补偿,又考察物质补偿 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 第Ⅱ部类:生活资料的生产 生产规模:简单再生产 ——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 ,不考虑资本积累问题 商品按价值出售 ——不考虑供求问题和因技术进步带来的价值革命 没有技术进步 ——资本有机构成不变 不变资本周转期为一年 ——暂时排除对固定资本价值周转和实物补偿的考察 封闭经济 ——没有对外贸易问题 社会分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两大对立集团 ——不考虑剩余价值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的分割问题 m’=100% ——为了简单 223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与实现过程 图式(年末商品资本的实物与价值构成):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三大交换)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2000c + 500v + 500m = 3000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三大交换) Ⅰ内部交换:Ⅰ4000c(生产资料)本部类各企业间实现交换 Ⅱ内部的交换:Ⅱ 500v+500m(生活资料),通过Ⅱ部类各企业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实现 Ⅰ、Ⅱ之间交换: Ⅰ1000v+1000m ;Ⅱ2000c 两大部类间交换实现 三方面交换关系需要经过无数次交换逐步完成 224
4.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公式与经济含义 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 Ⅰ c+Ⅱc 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Ⅱ (c+v+m)= Ⅰ(v+m) +Ⅱ(v+m) 第二部类Ⅱ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225 225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要求——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之间,社会生产两大布雷之间,生产资料与生产消费之间,消费资料生产与生活消费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使用价值与价值两方面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26
练习1 假定第Ⅰ部类资本的有机构成是3:1;第Ⅱ部类资本的有机构成是2:1,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都是100%。第Ⅰ部类生产的产品价值总价值是10000元。社会总资本进行简单再生产。 写出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时,两大部类的图式。此时社会中的生活资料价值多少?社会总产品价值多少? 写出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派生条件,并解释其经济意义
解答 第一问: 根据题设条件: Ⅰc:v:m=3:1:1且Ⅰc+v+m=10,000 ∴第Ⅰ部类年末图式为: 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Ⅱc=4000 又∵Ⅱc:v:m=2:1:1 ∴第Ⅱ部类年末图式为: Ⅱ4000c+2000v+2000m=8,000 ∴社会总产品价值为18,000 第二问(略)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 剩余价值的实物补偿 一部分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消费基金: m/x 一部分作为积累基金: m - m/x 剩余价值的实物补偿 m m-m/x △c:生产资料 △v:生活资料 m/x 生活资料 229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类型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技术不变,依靠追加投资进行的扩大再生产 依靠追加投资和科技进步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的有机构成增加) 230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模型 前提条件 假定条件 图式 实现过程 实现条件 练习:具体的例子 231
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 Ⅰc +Ⅰ (v+m)> Ⅱc+ Ⅰc 或Ⅰ (v+m)> Ⅱc 或Ⅱ(c+m-m/x)>Ⅰ(v+m/x) 第Ⅰ部类生产资料在满足了两大部类维持原有规模时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后还有剩余 Ⅱ(c+v+m)>Ⅰ(v+m/x)+Ⅱ(v+m/x) 或Ⅱ(c+m-m/x)>Ⅰ(v+m/x) 第Ⅱ部类生活资料在满足了两大部类维持原有规模时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后还有剩余 232
假定条件 社会资本/两大部类/供求平衡/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不变资本周转期限为一年/封闭经济/社会划分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两大对立集团/剩余价值率100% 在简单再生产模型的基础上 剩余价值分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两部分 第Ⅰ部类积累率为50%,C:V不变 第Ⅱ部类C:V不变,积累率根据第Ⅰ部类确定 追加投资的资本价值等于积累基金总额 233
图式与实现过程 第一年年末图式: 第二年年初重组图式 年底图式 实现了扩大再生产 Ⅰ 4000c+1000v+1000m=6000 Ⅱ 1500c+750v+750m =3000 第二年年初重组图式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Ⅱ1500c+100 △c+ 750v+50 △v + 600m/x =3000 年底图式 Ⅰ4400c+1100v+1100m =6600 增长率10% Ⅱ1600c+ 800v+ 800m =3200 增长率6.7% 实现了扩大再生产 234
实现过程 社会资本三大交换过程: Ⅰ内部:Ⅰ 4400c(生产资料)本部类各企业之间交换实现 Ⅱ内部: Ⅱ 800v+ 600m/x(生活资料)Ⅱ内部各企业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实现 ⅠⅡ之间 :Ⅰ1100v+500m/x与Ⅱ1600c 两大部类间交换实现 235
实现条件 基本实现条件: 派生实现条件: Ⅰ(v+ △ v+m/x)=Ⅱc+ △c 表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 Ⅰ c+△c+Ⅱc+△c 表明:Ⅰ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Ⅱ(c+v+m)= Ⅰ(v+△v+m/x) +Ⅱ(v+ △v+m/x) 表明: Ⅱ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236
练习2 如果第一年末,两大部类的生产结果如下: 如果第一年末,两大部类的生产情况如下: 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 2000c + 500v + 500m = 3000 请问第二年能否组织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为什么? 如果第一年末,两大部类的生产情况如下: Ⅰ 6000c + 1500v + 1500m = 9000 Ⅱ 2400c + 600v + 600m = 3600 如果第Ⅰ 部类的积累率是40%,第二年能否组织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假定没有技术进步,则第二年末两大部类的增长率分别是多少? 237
三、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模型 假定条件 图式与实现过程 练习:具体的例子 238
假定条件 社会资本/两大部类/供求平衡//不变资本周转期限为一年/封闭经济/社会划分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两大对立集团/剩余价值率100% 技术进步 剩余价值分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两部分 第Ⅰ部类积累率为50%, Ⅰ △c : △v =9:1 Ⅱ △c : △v =5:1 ,积累率根据第Ⅰ部类确定 追加投资的资本价值等于积累基金总额 239
图式与实现条件 第二年末结果 第一年末图式: 第二年初重新组合: Ⅰ4000c+1000v+1000m =6000 Ⅱ1500c+ 750v + 750m =3000 第二年初重新组合: 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Ⅰ △c : △v =9:1 ;Ⅱ △c : △v =5:1) Ⅰ4000c + 450△c + 1000v+ 50 △v + 500m =6000 Ⅱ1500c + 50△c + 750v + 10 △v + 690m =3000 第二年末结果 Ⅰ4450c+1050v+1050m =6550 增长9·15% Ⅱ1550c+ 760v+ + 760m =3070 增长2·33% 240
练习3-1 确定两大部类积累率,第Ⅰ部类追加投资资本有机构成,推导第Ⅱ部类追加投资的资本有机构成 社会两大部类预付资本情况是: Ⅰ16,000 c +4,000v; Ⅱ5,000c+2,000 v;剩余价值率m’为100%。 试计算: (1)当年两大部类生产产品价值各为多少? (2)为实现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积累率均为60%,第Ⅰ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5:1,则第Ⅱ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是多少? (3)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两大部类生产的发展速度各为多少?
练习3-2 确定第Ⅰ部类积累率,两大部类追加投资资本有机构成,推导第Ⅱ部类积累率 社会两大部类预付资本情况是: Ⅰ16,000 c +4,000v; Ⅱ9,000c+3,000 v;剩余价值率m’为200%。 试计算: (1)当年两大部类生产产品价值各为多少? (2)为实现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积累率为40%,第Ⅰ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7 :1,则第Ⅱ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4:1,则第Ⅱ部类积累率是多少? (3)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两大部类生产的发展速度各为多少? 242
思考 能否在同时给定两大部类积累率,两大部类追加投资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顺利实现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243
练习3-4 社会两大部类预付资本情况是: Ⅰ24,000 c +3,000v; Ⅱ6,000c+1,500 v。两大部类c中固定资本都各占50%,使用年限均为5年,当年更新1/5;剩余价值率m’为100%。 试计算: (1)当年两大部类生产产品价值各为多少? (2)为实现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积累率均为60%,第Ⅰ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11 :1,则第Ⅱ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比例应是多少? (3)两大部类增长速度分别为多少? 244
第三节 经济增长及其模型 一、经济增长与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的概念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三节 经济增长及其模型 一、经济增长与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的概念 经济增长主要是指产出的增加。一般用GDP表示。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的涵义比经济增长宽泛 (2)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基础 3.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 (1)从供给角度看,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2)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扩大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3)制度或体制影响,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等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 4.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1)国家宏观调控 (2)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a.从与发达国家经济史比较中看新的经济增长点(方向); b.从世界市场分工体系变化规律看新的经济增长点(外在力量); c.从现有部门中寻找经济增长点; d.从知识经济发展方向看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经济增长模型 1.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率可以新价值增加额(净产值)计算,也可以按总产值计算。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C/V固定不变,m’=1:1也不变。具体说来如下展开: ∵资本有机构成C/V固定不变(已知) ∴ △C/△V 固定不变且必须与C/V相等,否则,不能保持原有比例 即C/V=△C/△V 也即△C/C=△V/V (1) 又∵m’ =1:1 即m’ = m/v = 1:1 则m与v相等 ∴△V/V = △M/M (2) 将(1)与(2)合并,得△C/C = △V/V = △M/M 依据“等比”原则得: △C+△V+△M △V+△M C+V+M V+M (总产值计算) (净产值计算)
由上可知:△V+△M △V V C/V +1 (4) V+M V (3) 积累等于资本追加量,即△C+△V=MS’ 也即△C+△V=(M’V)S’ 两边同时除以△V,得 (V/△V)· M’S’ =△C/△V+1 即V/△V=(△C/△V+1)/M’S’ 再倒数得 △V M’S’ V △C/△V+1 ∵△C/△V=C/V ∴△V M’S’ V C/V +1 (4) 将(3)与(4)合并得: 经济增长率 =(△V+△M)/(V+M)=M’S’/(C/V+1) 结论:经济增长取决于三个因素:(1)资本有机构成C/V;(2)剩余价值率M’;(3)储蓄率S’
2.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假设Y为收入或产出,S为储蓄,I为投资,则S’=S/Y为储蓄率,V=I/△Y为投资率(边际资本-产出比率),G=△Y/Y为增长率;由于假定V固定且S=I,所以有 G=△Y/Y=(△Y/ Y)·(S/I)=(△Y/I)·(S/Y)=S’/V 缺陷:(1)经济增长与劳动无关;(2)技术进步没有直接进入模型 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 Q=F(k, l ,t) 由于引入了时间因素,而在不同时期,社会生产技术水平是不同的,生产中使用的技术手段发生了变化,意味着已经考虑到了技术进步因素 4.罗默的经济增长模型 Q=F(ki, k, xi) k表示社会既定的知识总 水平, ki表示各企业知识投入, xi表示物质资本、劳动投入品
第八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第一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二节 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第一节 成本价格与利润 一、 成本价格 二、 利润 三、 利润率
概念: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一、成本价格 概念: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1、用K表示,公式:K=C+V 2、商品价值转化为 W=K+m 3、意义: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盈亏的界限。具体说:(1)成本价格的补偿是企业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2)成本价格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4、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因为C与V的区别消失 资本主义的生产耗费与实际生产费用 马克思主义的成本价格与西方不同: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通常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去理解. 机会成本由外显成本(会计成本)和隐含成本构成.
二、利润 概念: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符号为P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 付资本的产物时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 付资本的产物时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反映的关系:剩余价值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利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和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概念: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三、利润率 概念: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联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M与资本的不同部分的比率。 区别 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后者表示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量: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公式:前者m’=m/v,后者p’=m/(c+v)。 影响利润率因素:(利润率是综合性指标) n=1,p’=m/(c+v)=(m/v)v/(c+v)=m’/(c/v+1). n>1,p’=nm’/(c/v+1) m`高低, C/V高低, n快慢, C节省
第二节 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三、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第二节 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三、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四、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 五、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竞争 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100%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平均利润率的实质:平均利润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各个部门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余价值不一致, 但整个社会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相等的,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平均利润率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概念 生产价格与价值区别: 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 公式:W=k+P 质:前者同资本有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 量:生产价格和个别价值经常不一致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起作用
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个别: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不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个别:生产价格与价值不相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意义 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对立
三、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概念 市场价值:即商品社会价值:是通过部门内部的市场竞争形成的,即由占生产显著大量的中等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决定的 部门内部竞争:是同一生产部门内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资本家企业为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 市场价格:是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 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各部门形成各不相同的社会价值,这又会形成部门之间的竞争,从而形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第二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企业条件类别 产量 个别价值 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 单位商品 全部商品 优等 10 8 80 100 中等 800 劣等 12 120 总计或平均 1,000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 生产价格规律作为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发生作用,其调节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促进企业改革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调节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分配
五、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根本原因: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不表明社会资本占有的利润量绝对减少,还可能增加 不表明剩余价值率降低 平均利润率并非直接下降 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M`提高 Pm价值降低 相对过剩人口存在 对外贸易发展
第三节 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 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二、商业利润的质与量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四、商业资本周转特点及其对价格影响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概念: 形成 必要性:产业资本减少流通资本,增加生产资本,必然要求有专门从事销售的商业资本存在 可能性:商品资本职能可能独立化 条件:商品销售成为商业投资者的独立业务;商业资本家必须有独立投资 商业独立存在的作用:(1)有利于产业企业专门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2)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生产资本;(3)加速产业资本周转;(4)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二、商业利润的质和量 概念 来源 是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并通过价格差价途径实现。(质) 商业资本对商业员工的剥削 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公式变化:W=k+p(产业利润)+h(商业利润) P`=∑M / 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量)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生产价格卖给消费者,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 背景条件: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生产价格卖给消费者,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 图式 假定:预付资本为720C+180V=900 M`=100% C 全部转移 则:W=720c+180v+180M=1080, P`=180/900=20% 现在:商业资本为100,社会总预付资本为1000,p`=180/1000=18%,按P`再分配剩余价值,则:产业利润为162;商业利润为18。 于是:产业资本按出厂价900+162=1062卖出, 商业资本按900+162+18=1080零售价卖出。 商业资本周转次数为10·62次,即分10·62次购买价值1062的商品
三、商业费用及其补偿 概念 分类 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是商品在流通中耗费的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用,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 纯粹流通费用是由于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非生产性流通费用 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增加价值,从商品价值中直接得到补偿,通过商品加价实现 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增加价值,是通过剩余价值扣除实现,并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增加投入50纯粹流通费用,这时可分配的剩余价值为:180-50(纯粹流通费用补偿)=130 P`=(180-50) /(900+100+50)=12·38% 产业利润P=900×12·38%=111·43 商业利润h=(100+50) ×12·38%=18·57 出厂价:720C+180V+111·43=1011·43 零售价: 720C+180V+111·43+18·57+50=1080
四、商业资本周转的特点及对价格的影响 特点 作用 只有流通过程 不直接增加剩余价值 受生产和消费的限制 加快资本周转,有利于提高平均利润率(间接作用) 加快资本周转,有利于降低商品价格(直接作用)
计算题 部 门 不变资本(万元) 可变资本(万元) 计 其中固定资本 (使用年限5年) 甲 5600 5000 400 乙 8100 产业资本各部门剩余价值率均为200%,预付资本有机构成情况如下:计算各部门生产价格为多少? 部 门 不变资本(万元) 可变资本(万元) 计 其中固定资本 (使用年限5年) 甲 5600 5000 400 乙 8100 6500 900 丙 2500 1750 500
题解 20% 8= Σ6/ Σ 1+5 平均利润率 2950 2650 3200 1200 2800 800 400 600 1000 5000 5600 甲 350 1300 3 折旧 总额 750 1600 4=1-2 流动资本 13250 1750 6500 2 固定资本 总计 11000 3600 1800 16200 合计 2200 2600 500 2500 丙 900 8100 乙 10=3+4+5+9 9 =8×(1+5) 7=3+4+5+6 6 5 1 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部门
计算题 设产业部门预付不变资本为16,200万元,其中固定资本13,250万元,使用年限为5年;可变资本1,800万元;m’=200%。设商业部门所用资本与所耗资本相等,剥削生产工人的m’也为200%,预付资本的情况是:购进商品资本1,000万元;保管费用300万元(其中:200c,100v);运输费用500万元(其中:400c,100v);纯粹流通费用200万元。试计算:(1)平均利润率;(2)产业资本家集团获得的平均利润与商业资本家集团获得的平均利润;(3)产业部门的出厂价格;(4)商业部门售卖商品的生产价格。
题解 1、平均利润率=(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部门生产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纯粹流通费用)/(产业予付资本总额+商业予付资本总额) =[1,800×200%+(100+100)×200%-200]/(16,200+1,800+1,000+300+500+200)=19% 2、产业平均利润=(16,200+1,800)×19%=3,420万元 商业平均利润=(1,000+300+500+200)×19% =380万元 3、出厂价格=(16,200-13,250)+13,250×1/5+1,800+3,420=10,820万元 4、商业售卖商品生产价格=出厂价格+商业利润+保管费+运输费+纯粹流通费用=10,820+380+300+500+200=12,200万元
第九章 生息资本和利息 第一节 借贷资本与利息 第二节 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 第三节 股份资本与股息 第四节 信用
第一节 借贷资本与利息 一、 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二、 利息与企业利润 三、 利息率
一、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概念: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本质是产业资本运动中货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 生息 高利贷资本 所处的经济条件不同 来源不同 贷款对象和借款目的不同 利息来源及体现关系不同 生息 资本 区别 借贷资本 形成 来源 特点 借贷资本
形成:与资本循环和周转密切联系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出现大量暂时闲置资本 来源: 特点: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对货币资本的经常性需要 积累中折旧费闲置待用流动资本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 食利者阶层的资本 商品的资本(资本商品) 所有权资本(财产资本) 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G—G`) 特点: 本质:适应 于生产流通的需要产生的,是在职能资本运动基础上形成,并服务于职能资本,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
概念: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二、利息与企业利润 概念: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公式: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 实质:是货币资本作为生息资本增殖的表现,不是资本商品的价格 表现特点:资本商品的价格。这是因为: 利息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采取货币支付。 在货币市场上,利息与一般商品价格有相同之处:A与一般商品价格决定一样受竞争和供求的调节,B 与一般商品价格一样反过来也调节借贷资本的供求
三、利息率 概念: 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 平均利息率:是把不同时点上的利息率加以平均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利息量与借贷的货币资本量的比例。 公式: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 利率的界限:最高界限:平均利润率;最低界限:零 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供求;习惯与法律和传统因素 平均利息率:是把不同时点上的利息率加以平均 作用:调节资本供求,进而调节储蓄和投资
第二节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一、银行资本和银行职能 二、银行利润及其来源 三、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 四、金融工具和金融风险
一、银行资本和银行职能 概念: 来源:自有资本和通过吸取存款的借入资本 构成:现金和有价证券 职能: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业务 是指银行资本 所有者经营银行所使用的全部资本。 来源:自有资本和通过吸取存款的借入资本 构成:现金和有价证券 职能: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和吸收资本 资产业务:进行贷款和运用资本的业务 经营结算业务:替职能资本经营者存款、支款和进行非现金结算等 业务
二、银行利润及其来源 概念 来源 银行利润量:银行资本与职能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 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和银行雇员的工资后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 中间业务的手续费 对外投资获得的股票红利和证券交易收益 来源 银行利润量:银行资本与职能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 银行资本瓜分产业工人剩余价值是通过直接剥削银行店员的剩余劳动实现的
银行自有资本105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经营银行业务费用,100亿元用于贷款;吸收存款650亿元用于贷款,存款利息为3%,贷款利息为5% 银行利润:(105-5)×5%+650 ×(5%-3%)-5=13亿元 银行利润率=13亿元/105亿元 通过资本转移和竞争,银行也可获得平均利润
三、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 银行体系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 美国、德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四、金融工具和金融风险 金融工具 金融风险 金融活动中与资金融通的具体形式相联系的载体主要是股票和证券。 内容: 发行者 投资者 期限 价格和收益 流通性 指经济活动中由资金筹措和运用所产生的风险,即由不确定性引起的在资金筹措中形成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风险 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风险管理
第三节 股份资本与股息 一、 股份资本及其性质 二、股票和股息 三、虚拟资本与创业利润 四、现代股份制的特点和作用
一、股份资本及其性质 股份制是不同所有者通过认购股票共同出资创建企业的一种财产组织形式或企业组织形式 形成 原因 形式 萌芽:古罗马 确立与发展:15世纪末至19世纪 高潮期:19世纪下半叶(信用) 现代股份制:19世纪末(垄断) 形成 原因 发达的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催化剂:信用竞争 形式 股份无限 股份有限 股份两合 有限责任 革命意义: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物质条件 分析股份制的性质
股票持有者根据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 二、股票和股息 概念 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的凭证,也是取得一定权利的所有权证书 权利 自益权和公益权。 特征 要式证券 永久性证券 有价证券 权利证券 分类 优先股和普通股 股息 股票持有者根据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 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 股票市场:买卖股票的场所
三、虚拟资本与创业利润 虚拟资本概念 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定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 1.联系(逄锦聚110) (1)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以它所体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动状况;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发行规模;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2)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有制约作用:虚拟资本影响实体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 2.区别 (1)质:前者本身没有价值,不在生产过程发挥;后者是职能资本,本身有价值,并在实际生产过程发挥作用。 (2)量:两者总量不一致;前者变化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量;前者增长速度日益快于后者。
创业利润:发行的股票价格总额与实际投 入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 证券市场:专门买卖有价证券的特殊市场
四、现代股份制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作用 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新变化 加速资本集中 重新配置资本 创建现代企业制度 过渡形式 规模日益扩大 金融财团 跨国公司 股权多元分散化 法人互相持股参股 加速资本集中 重新配置资本 创建现代企业制度 过渡形式 作用
第四节 信用 一、 信用的形式和本质 二、信用的作用
一、信用的形式和本质 概念 形式 商品买卖中延期付款或货币借贷活动的总称,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特殊运动形式 概念:用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时买卖双方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 工具:商业票据(期票)—借者与贷者之间的债务凭证 形式 特点与局限 概念:银行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信用 银行信用 特点
二、信用的作用 加速利润率的平均化 节省流通费用 加速资本积聚和集中 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信用的两重性
计算题 某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10.5万元;吸收存款90万元,存款利息率为3%;除银行业务开支5,000元外,其余全部贷出,贷款利息率为5%。银行资本家用获得的利润创办股份公司,以票面额100元一张发行股票,按股息率9%向外抛售。试计算:(1)银行利润是多少?(2)银行利润率是百分之多少?(3)每张股票价格是多少?(4)通过抛售股票又捞取多少利润?
题解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其它手续费=(105,000-5,000+900,000)×5%—900,000×3%-5,000=18,000元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银行自有资本总额=18,000/105,000=17 .1% 股票价格=股息量/利息率=股票票面额×股息率/利息率=100元×9%/3%=300元 抛售股票取得的利润额(创业利润)=抛售额(银行利润)/票面额×(股票价格-股票票面额)=18,000/100×(300-100)=36,000元 答:(1)银行利润是18,000元; (2)银行利润率是17.1%; (3)每张股票价格是300元; (4)通过抛售股票又捞取利润3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