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測委員會」主席 臨床腫瘤專科醫生 應志浩醫生 撰寫及審核
謬 誤 真 相 皮膚癌只是白種人、西方國家的問題,香港並不常見 皮膚癌是人類最常見癌症,全球發病率急速上升,極需關注,特別是白種人。香港的發病率遠較西方人為少但亦急速上升:1994年有332宗新症,2004年有656宗新症,上升接近100 % 皮膚古銅色是健康的象徵 太陽或室內日光燈照曬後,皮膚會產生黑色素來自我保護,其實當古銅膚色出現時,皮膚的損害已形成 偶然曝曬,無傷大雅 研究指出,5次或以上曬傷皮膚(sunburn)會增加日後患上黑色素皮膚癌的風險1倍 古銅色皮膚可抵禦紫外線照射 白皮膚經曬黑後,所提供的保護,只相等塗上SPF 4防曬膏(SPF 15防曬膏可阻擋93%的紫外線) 只有曬傷的皮膚,才會有機會演變成皮膚癌 紫外線對皮膚影響是日積月累,卽使表面上沒有灼傷,其實皮膚組織已受傷害,增加日後患皮膚癌的風險 防曬概念,不需從小開始 80%由太陽引致的皮膚損傷是在18歲前做成,故及早預防至為重要 要經常長時間曬太陽,身體才能製造足夠維他命D 每日只需數分鐘便已足夠。從日常飲食中吸取的維他命D亦同樣有效 曬室內日光燈比曬戶外太陽更安全 室內日光燈發射的紫外線A或紫外線B能曬傷皮膚。天然或日光燈紫外線都能導致皮膚衰老、甚至皮膚癌
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 其結構分為三層: 最外層是表皮, 深層的真皮及皮下組織。 最常見的三種皮膚癌是基層細胞瘤、鱗 毛囊 真皮 血管 肝線 脂肪 皮下組織 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 其結構分為三層: 最外層是表皮, 深層的真皮及皮下組織。 最常見的三種皮膚癌是基層細胞瘤、鱗 狀細胞瘤 ( 統稱非黑素瘤皮膚癌)及黑素瘤。其他皮膚癌病, 如軟組織肉瘤, 當中包括真皮和皮下組織及附帶的腫瘤卻甚少發生。
雖然並非所有皮膚癌的發生是與暴露在陽光下有關, 但暴露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和皮膚的類型是皮膚癌最主要的兩種因素。現今全球的皮膚癌發病率正急遽上升, 因此市民大眾應明瞭過度暴露在陽光下所產生的危險及最重要的是做足預防措施。其它引致皮膚癌的危險因素包括: 利用室內太陽燈( 日光燈) 曝曬、暴露在化學致癌物質、電離子輻射、慢性的皮膚剌激或發炎及免疫性抑制。
( N o n - m e l a n o m a s k i n c a n c e r ) 非黑素瘤皮膚癌 ( N o n - m e l a n o m a s k i n c a n c e r ) 非黑素瘤皮膚癌通常是指那些基層細胞瘤(BCC) 及鱗狀細胞瘤(SCC),非黑素瘤皮膚癌是白種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1999年在美國被診斷為非黑素瘤皮膚癌的個案約有一百萬宗。即五名美國人一生中有一名將會患上皮膚癌。全球性非黑素瘤皮膚癌的發病率亦正上升,原因可能由於人口年紀的老化和增加暴露在陽光下的危險有關。與白種人人口比較,非黑素瘤皮膚癌較少發生在香港華人身上。然而,香港過往十年的非黑素瘤皮膚癌發病率正急遽上升。
癌症第八位 皮膚癌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顯示, 1990 年非黑素瘤皮膚癌新症個案 為 346宗, 2004 年跳升至594 宗,上升超過 70%,“ 佔據"本港十大常見癌症第八位。本地的非黑素瘤皮膚癌發病率明顯上升並非出人意表,可歸因 於市民漸多參與戶外活動及人口的老化,加上病人與醫生之間對皮膚癌的共識,因此使皮膚癌有較高的發現率。 癌症第八位 皮膚癌
B a s a l C e l l C a r c i n o m a ( B C C ) 基層細胞瘤 B a s a l C e l l C a r c i n o m a ( B C C ) 基層細胞瘤是一種生長較慢的惡性皮膚腫瘤,是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亦是人類最常見的癌病。約佔非黑素瘤皮膚癌總個案的66 %, 2004 年本港錄得 415宗新症。BCC 通常發生在皮膚白皙、年老兼且以往過度暴露在陽光照射下的人士。然而年青人的發病率亦同樣上升,可能由於增加暴露在陽光下的結果。男性又較女性易於患上,而大部份個案均發生在 50 歲之後。
基層細胞瘤特徵 60-80% 30% 基層細胞瘤最常發生於經常暴露於陽光下的頭頸部位 ( 佔6 0- 80%), 而鼻子亦是最常見的部位( 佔 30%)。病人通常訴說發病部位疼痛兼引致流血或結痂,但無法痊癒。當醫生懷疑是基層細胞瘤時,首要是進行活組織檢查以確定診斷。基層細胞瘤表現為細小、周邊向上起伏的珍珠狀丘疹,且清晰可見其表面毛細血管的擴張。當它們成長及增大時,中央呈潰爛及結痂。在香港華人中,色素基層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基層細胞瘤。基層細胞瘤多是原位發病及趨向沿著抵抗力較弱的器官生長。原位發病可引致感染、壞死及最終引致疼痛和主要器官的無法修補。在所有皮膚惡性腫瘤中,基層細胞瘤是生長最慢及較少擴散的癌病。基層細胞瘤病情擴散的發生率約為 0.1 %或更少。 60-80% 30%
病人接受手術切除前 病人接受手術切除後 病人接受放射治療前 病人接受放射治療後 病人接受放射治療的情況
基層細胞瘤的治療 大多數基層細胞瘤可透過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根治。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冷療法和使用燒灼術刮除。大約有 5- 10% 經治療的個案會復發,常見於鼻、耳及耳後部位。新的發病部位亦會發生在其他部位,特別是那些有長期誘因的病人。因此長期覆診是必需的。
S q u a m o u s C e l l C a r c i n c m a ( S C C ) 鱗狀細胞瘤 S q u a m o u s C e l l C a r c i n c m a ( S C C ) 鱗狀細胞瘤是惡性皮膚病,病發於表皮的角質細胞。它是自基層細胞瘤後第二種人類最常見的癌病。同基層細胞瘤一樣,它發生在男性身上較女性多。那些皮膚白皙、抗曬能力低及傾向易於曬黑的人仕,患上鱗狀細胞瘤的危險較常人為高。其他高危人仕包括那些接受器官移植後長期進行免疫性抑制治療的病人及患上牛皮癬接受補骨脂素治療和照射紫外線-A的病人。
鱗狀細胞瘤的特徵 文獻記載鱗狀細胞瘤又多發於過往經照射或燒傷的皮膚及那些慢性癒合組織進展而成。鱗狀細胞瘤趨向於發生在老年人暴露在陽光下的部位,特別是臉部、手及前臂。大部份個案均出現紅斑的斑塊、小結節或潰瘍及生長相當迅速。鱗狀細胞瘤的侵略性較基層細胞瘤為高兼破壞原位組織。擴散可經由淋巴管道達至局部的淋巴結,但較少由原位擴散至遠側的如肺及骨的部位。一旦擴散發生,預後情況較差。因慢性潰瘍引致及發生在嘴唇、口腔及陰囊的鱗狀細胞瘤,有較高侵害生及較易擴散。由於鱗狀細胞瘤的外表非常多樣化,因此活組織檢查經常被採用以確定診斷。
鱗狀細胞瘤的治療 大部份的鱗狀細胞瘤可經由徹底的手術切除來根治。放射治療亦是其中一個有幫助的選擇,特別適用於治療那些無法接受手術又年紀老邁或身體虛弱的病人。經治療後,病人需定期覆診以篩查復發或新的損害。 病人接受治療後 病人接受治療前
惡性黑素瘤Melanoma 黑素瘤是一高度惡性皮膚腫瘤,病發於表皮的黑素細胞。這是一種極為危險的皮膚疾病兼有極高的早期擴散。像非黑素瘤皮膚癌,全球的黑素瘤發病率正急遽上升。 白種人患上此病較黑色人種更為普遍,特別是那些碧眼金髮及皮膚白晢的白種人。在香港,2003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公布的新症數字為45宗。易受感染的因素包括過度暴露於紫外光照射 (這可包括累積或偶然極端的局部地方遭嚴重日炙) , 本身已存在的痣 (特別是先天性色素痣或發育異常的痣) 及有皮膚癌家族歷史的人仕。
黑素細胞的痣轉變為惡性腫瘤的症狀及跡象包括: 可疑的症狀: 體積急遽增大 出血 呈衛星狀損傷 痕癢 潰爛 發炎及疼痛 顏色變化 可疑跡象: 不對稱的生長 周邊呈不規則狀態 顏色變化 直徑超過6毫米 增大
黑素瘤常出現迅速生長成色素沉著或潰瘍。偶有色素消失。超過百份之五十的白種女性病發部位在腿部,而男性白種人病發部位最主要在軀幹。而亞洲人則常見於足底、手掌、甲床或黏膜薄膜等位置。黑素瘤在面部的發生率隨年紀日長而增加,但成長至中年時則多發生在身體其他部位。
徹底的手術切除仍然是最理想的治療黑素瘤方法。切除範圍視乎腫瘤的厚度。若切除範圍廣大,植皮是必然的。選擇性預防而切除局部淋巴結的方法仍具爭議性。放射治療可作為某類型黑素瘤的基本治療,及對那些晚期有出血或疼痛的病人作為紓緩性治療。黑素瘤對藥物治療的反應未如理想。 接受治療後必須定期覆診,因有明顯復發、擴散或新的損傷的危險。而預後情況並不樂觀,因此,健康教育及普查是非常重要以探測早期的黑素瘤,特別是那些地方非常流行此病。
完 防曬貼示:研究證明80% 的皮膚癌是可預防。 紫外線指數偏高日子,盡量避免户外曝曬 在太陽光下,要選擇有蔭地方 在太陽光下,要選擇有蔭地方 在太陽光下戴帽和穿長袖衣物 塗足夠分量的防曬膏 不要進行室內日光燈曝曬 塗防曬膏要訣: 陽光保護指數 SPF 15 可阻擋93% 紫外線 陽光保護指數 SPF 30 可阻擋97% 紫外線 出門前 30 分鐘,先大範圍塗防曬膏,然後 每隔 2-3小時再塗 若伹身塗防曬膏次約需要 30 ml 完